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进天门 / 人文历史 / 文化遗产
天门糖塑
发布时间:2006-09-13 15:11 来源:文清
字号: 分享:

  糖塑,追根溯源,唐宋古籍早有过“糖供”的记载,“糖塑”是用于祭祀的供品。又传说明朝朱元璋的军师刘伯温,面临敌军的毒蜂阵扎粘满糖的稻草人,诱开毒蜂,从而获胜。糖人由此而产生。古代祭祀所用的“糖供”经过民间艺人传承、发展,才使天门糖塑一枝独秀。

  民间艺术既是精神文化的结晶,也是人民物质生活的具体体现。天门所处的地域是古时的云梦泽,多是湖泊。在旧社会的天门湖区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大雨瓢泼,田亩成河,鱼行鸟窝,鸟无着落。每当洪水泛滥时,人们只得四处逃荒,做糖塑就成了谋生的手段;天门糖塑就这样在这块土地上扎下了根。天门糖塑艺人众多,他们曾建立过“糖人工会”,制定“行规”、“行法”,这在其他地方是十分罕见的。在相当漫长的岁月中,天门糖塑成为整个区域的民众在生活实践中集体创造,共同享用的生活文化。

  说到天门糖塑,首先要介绍其原料。天门糖塑的原材料和其他地区的糖人的原材料一样,那就是“麦芽糖”。麦芽糖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出现。从古至今,麦芽糖本是劳动人民的家用食物,在我们天门地区,每到腊月,家家熬糖,炊烟袅袅,乡野弥漫着麦芽糖的芽香。因此,糖塑的原材料是丰富的,不会产生危机。至于糖塑的用糖,对“火候”的要求要比普通家用的糖高得多, 经过“选料”、“熬糖”、、“生火”、“化糖”、“加色”等几道工序,才能用于糖塑制作。

  天门糖塑的制作手法,较之北方等其他区域的糖人制作手法,显得更为复杂,技艺更多更精湛。其他地区的糖人多以“吹”为主,而天门糖塑则增加了“塑造”的成分,如搓、捏、团、挑、揉、按、压、擦、拨、画等。一团毫无生气的糖,经过艺人的各种手法,就变成了栩栩如生、人见人爱的艺术品。

  天门糖塑从手工技法上分为两大类,即“吹”和“塑”,按行话称为“泡活”和“头子活”。也就是“吹”的糖人叫“泡活”,“塑”的糖人叫“头子活”。动、植物类一般采用“吹”。人物类一般采用“塑”。不过,天门糖塑大部分作品都是“泡活”与“头子活”的结合体,严格地说“泡活”与“头子活”不可分割;“吹”、“塑”结合的糖塑作品,既有体量,能造成气势,又有细节,“百看不腻”。动、植物类的作品大概有几百种,常见的有“双狮戏球”、“游龙戏凤”、“龙盘狮”、“龙凤烛”、“麒麟送子”、“十样锦”、 “蝴蝶戏花”、“金鱼闹菱”、“莲藕”、“老鼠拖葫芦”、“蛐蛐斗公鸡”、“鸡啄鸡”、“蚱蜢”、“龙虾”、“鹦鹉”、“桂鱼”等。人物类的作品,品种繁多,很难统计,比较受群众喜爱的作品有:“姜太公钓鱼”、“齐天大圣”、“子龙救主”、“青河桥比箭”、“赵云下山”、“张三打鸡”、“林冲夜奔”、“八仙”、“三英战吕布”、“武松打店”、“关公勒马望荆州”、“哪吒闹海”、“石迁盗鸡”、“五龙捧圣”、“慕容贞斩蛇”、“送子娘娘”、“雷打张继宝”、“安安送米”、“福禄寿三星”、“寿星骑鹿”、“老君骑牛”、“牧童骑牛”、“打莲湘”、 “打花鼓”等。

  天门糖塑的题材五花八门,无所不包。有名目的约有数百种之多,经常做的也有数十种。糖塑题材主要有三大类:忠义、吉祥、避邪。如“忠义”类的代表作《关羽夜读》,“吉祥”类的代表作《龙戏凤》,“避邪”类的代表作《除五毒》、《三怕》等。天门糖塑以吉祥类数量最多。糖塑高手可以点什么做什么。

  天门糖塑做工精致,看起来简单,其实,没有几十年的功夫,是难达到如此境界的。这一吹一捏、一揉一挑之间,渗透了糖塑艺人多少心血和汗水!

  “吹”,讲究的是快而准确到位,因为糖膜是在20摄氏度以下的温度中迅速凝固,气温越低,凝固越快,要求艺人眼疾手快、气息均匀、动作熟练,不然就难以完成。人人熟悉的一头水牛,是所有“泡活”中最难吹制的,尤其要做到形神兼备,健壮有力,那就更不容易了。几十秒钟的时间将一团糖吹制成一件精美的艺术品,这恐怕是其他艺术门类难以达到的。我们不能不敬佩天门糖塑艺人那巧夺天工的非凡绝技。

  “塑”,讲究的是结构和色彩,更要求糖塑艺人除了手上功夫外,还须具备一定的审美意识和灵气。在此,我们要提到已故的天门糖塑艺人汪培林师傅。汪培林师傅是迄今为止老百姓公认的天门糖塑的一代宗师。他善于动脑筋,对艺术精益求精,在前人的基础上把天门糖塑推向了一个更高更美的层次。他的“四大绝活”广受世人称赞。一代宗师走了,他留下的是老百姓记忆中的糖塑精品和无尽的遗憾。

  总之,天门糖塑是流传于湖北农村的民间传统手工技艺,糖塑以麦芽糖为原料,将糖加热,使其变软,调入红、绿、黑、黄四种色素备用;借助剪刀、小梳、小篾刀等工具及竹片、弹簧、石膏粉等辅助材料,通过吹、揉、搓、扯、捏、压、挑、剪等技艺,塑制成形。天门糖塑题材广泛、做工精良,尤以造型生动、色彩鲜丽和谐、人物肌理变化丰富、某些部件灵动自如、别有情致、独具一格。

  民间文化是一个特殊的载体,她从远古走来,以自身的规律传承发展,她用自己独特的语言传播着生活的事象和进步的思想,沿着人类生活历史的轨道,沿着自己的根脉向前延伸。我们在前面提到的石家河文化,就是天门糖塑艺术源流的最好佐证,石家河遗址出土的鸟兽陶塑,从造型到神采与天门糖塑相比较,我们可以找到很多相似相近的地方。天门糖塑是古楚文化的一部分。我们的祖先古楚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创造了无与伦比的灿烂文化,如帛画、壁画、漆画、木雕、青铜雕塑等,表现出了楚艺术谲怪莫测的独特风格。我们不妨仔细再来品味一下天门糖塑,特别是人物的头像和衣饰的风格,都可从中窥见古楚艺术“人神交融的浪漫意境”和“飘逸流畅的动态美感”。

  透过远古的陶艺和古老的楚风遗韵,探究天门糖塑的艺术特色,有如下几个方面:其一,色彩丰富而鲜明。它运用红、绿、黑、本黄色四种颜色,根据作品需要选一色为主色,搭配自然、协调;光泽好,质感强,非其他同类可比。其二,造型生动。无论人物还是动、植物,其造型布局合理,抽象与具象结合,夸张而不失逼真,艺术感染力强。其三,吹、塑结合。吹,完成作品的主体,既省料又形象;塑,完成作品的枝节,突出细腻的工艺,达到虚实结合的艺术效果。其四,传神。任何艺术作品能给人美感,除了它外部的造型、结构、色彩,更重要的是传神。天门糖塑之所以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关键是“传神”。如“石迁盗鸡”,设计者将石迁这一人物倒扒在一根竹签上,表现得十分形象、机智。又如“三英战吕布”,四匹战马、四个人物,形态各异,尤其是吕布,观者随意一瞥就能便知。天门糖塑传神的关键一点是人物的眼睛,艺人根据不同人物、不同故事的情节而下笔,有道是“画龙点睛”在这里可见一斑。在糖塑某个部位安上弹簧,是天门糖塑的又一大特点。比如动物的龙的须、牛的耳、蝶的翅、凤的尾、人物头上的缨、帽的翅,小小弹簧一安上,其作品就活龙活现、生动无比了。理学界称“动感雕塑”起源于西方,其实天门糖塑作为“动感雕塑”早于西方几百年。其五,题材多样。天门糖塑题材多样,涉及自然动植物、日常器物、历史神话故事、典故、风俗、寓言等等。许多作品让人身临其境,可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比如《十样锦》这个作品,它根据“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成语发展而成,制作者将一连贯意思浓缩在一棵树上,颇具匠心。这个作品用一首歌谣可概括:“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黄雀又被猎人打,猎人却遭虎来伤,老虎后被枯井藏。”再如《安安送米》、《雷打张继宝》这两个作品:一个是孝子、一个是逆子,对人们有很大的教育作用。还有很多作品的意义是吉祥和背邪,带有浓厚的历史、宗教文化痕迹。天门糖塑题材广泛,内涵丰富,不胜枚举。可以说天门糖塑驾驭任何题材,无所不能。

  题材和主题原于本土文化,是天门糖塑的又一特征。一个地方的人文历史,乡野、市井趣事无不与当地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紧密相连,并相互作用、发展。“清河桥比箭”这一作品,取材于一个传说:相传春秋战国时期,在天门竟陵城北,楚庄王命部下比箭,他自己亲任裁判,代击鼓,这一事件流传广泛,成为佳话。作品中那口衔一支箭的猛士,就是著名的“百步穿杨”的神箭手养由基。再如“游龙戏凤”就取材于明朝正德皇帝下江南在天门陶溪潭取民女李凤姐的故事。

  天门糖塑的价值,除了它的艺术特色,更突出的是它的造型功能已远远越出饮食文化的范畴,它存在的意义已远远超出糖塑本身。已故艺人汪培林和健在的艺人杨志甫等,他们用一双巧手可捏出《水浒》的一百单八将,可吹出《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名著中的大多数人物。  还有已故艺人郭汉儿白天看一曲戏,晚上就能吹捏出剧中的人物和场景,并演绎出部分情节,他还能制作出诸如“洋姑娘打伞”、“张先生讨学钱”、“水烟袋”、“军号”等与我们十分贴近的人和物。天门糖塑在供人欣赏、品尝的同时,将人们引入思想、情感的通道,并让人们在审美的愉悦中得到升华。天门糖塑的功能完全可以与其他艺术形式媲美。

  任何艺术的生命力都取决于它的艺术感召力,还要符合和跟上广大受众的审美需求。天门糖塑价值的另一面,就是它已突破了地域,具有一定的广泛性。据对现有糖塑艺人的采访,我们得知,这种广泛的影响,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就已反映出来。天门不少糖塑艺人曾多次参加外省组织的糖塑竞技,他们每次都是得胜而归,这里面除了天门糖塑艺人高超的技艺,还得益于天门糖塑本身的美强于其他地区的糖塑。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天门糖塑艺人每走一个地方,大受欢迎,很少有短期行为,往往在一个地方一扎就是数年,过后,他们仍可重返故地。糖塑艺人行走江湖,荷包装满养家糊口的钱财,还享受到了称赞和荣誉。这说明了什么呢?这说明天门糖塑具有的魅力。

  天门糖塑是民俗的产物。每年春节、元宵,是中华民族最大的传统节日,也是民俗文化的大展台,糖塑是这一大展台上最美的风景之一。在我们进行糖塑采风中,当肖师傅的糖人担和清脆的锣声进入一条老街时,一群群老居民和孩子们纷纷闻声而来;还有一个年过七旬的老艺人拿出自己的习武道具前来捧场。虽然正值冬季,离春节尚远,人们仿佛进入热闹的春节,全身心地融入到浓郁的民俗文化之中。如今的老百姓仍然深爱糖塑,糖塑与民俗有着不解之缘。

  天门糖塑不仅只在春季、元宵佳节出入民俗文化的大展台,在戏场、庙会、婚庆、祝寿等活动中,它也是必到的角色之一。乡村民户,喜添新人,鸾凤呈祥,比翼双飞,糖人师傅闻讯而至,送一个“麒麟送子”以表恭贺,主人好不欣喜!主人奉送一个红包,几包香烟,师傅也收获不菲!每到冬春季,如果哪家儿子娶媳妇,没得到“麒麟送子”,这曲“喜剧”自然是美中不足哦!

  天门糖塑是天门境内一道靓丽的风景,它不仅早已融入市井生活,并且作为民间艺术形式,已经受到广泛的关注。1999年、2000年由湖北省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民间美术》和《楚风楚俗》等书刊刊登了天门糖塑的精华图片。摄有天门糖塑的《湖北民间美术专题片》也曾在欧洲和东南亚地区放映。近年来,天门糖塑作为小学课本中的重要内容,被全国小学生所广泛认识;武汉电视台、中央电视台联合摄制的纪录片《天门糖塑》,已于2006年2月,农历春节期间在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英语国际频道面向全世界播出。2006年元宵节期间,中国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湖北展区,也出现了天门糖塑的精彩图片。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打印] [关闭]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天门市人民政府天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主管天门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主办

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12345(市内)、0728-4812345(市外)】

政府网站标识码:4290060001鄂ICP备05005537号-1鄂公网安备42900602000138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