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门市发展改革委2020年工作总结和2021年工作安排
一、2020年工作总结
(一)突出“保”,全力投入疫情防控阻击战。
保生命安全。主动担责、特事特办、简化程序,全力推进紧急救治场所和集中隔离场所建设,疫情期间共新增收治床位2297张、隔离房5390间,实现“四类人员”应治尽治、应收尽收、应隔尽隔。
保市场主体。牵头成立企业服务组、企业服务专班、复工复产督导组,深入开展“送政策、送物资、送服务”活动,帮助企业复工复产、融资贷款、开拓市场,电力复工指数、税务复产指数排名全省前列。推动落实各项惠企政策资金6.28亿元,极大地提振了市场主体信心。
保粮食安全。疫情期间,全力协调15家粮食加工企业开足马力、满负荷生产,每天产销大米3000吨,全力保障武汉粮食供应。庄品健公司被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授予“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称号。推进优质粮食工程,我市粮食安全考核排名全省第一,获评全省“优质粮食工程”建设先进县市。
(二)突出“稳”,全力保持经济大盘稳定。
稳预期。着力抓好政策效应拓展,先后代拟出台促进经济社会加快发展“45条”、落实中央一揽子政策“60条”、扩大有效投资“22条”、优化营商环境“35条”、推动创新创业“20条”、服务业疫后恢复“15条”、“十大工程”三年行动方案、“新型城镇化”示范工作方案、大健康产业发展若干意见等系列政策文件,推动全市加快疫后重振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稳投资。深入开展“四督四促”专项行动,通过双周通报、每月“三集中”、季度拉练等方式,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105个,竣工工业项目50个。7个省重点项目全部开工,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104%,开工率和完成投资占比位居全省前列。全市大抓项目建设、推动疫后重振发展氛围逐步浓厚。
稳产业。积极服务500多家回归中小服装企业安家落户、开拓市场,推动形成服装全产业链发展新格局,服装产业率先突围疫情冲击。大力支持芯创电子产业园、鸿硕电子产业园、模塑产业园、智能家居产业园发展壮大,培育壮大一批特色鲜明、产业链供应链协同稳定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发展大健康产业,制定《关于加快全市大健康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着力打造湖北省化学原料药清洁生产示范基地。
(三)突出“新”,全力增强重振动能。
抢抓新机遇。抢抓时间窗口、政策风口,做好一揽子政策的承接和转化。谋划抗疫特别国债项目14个、总投资7.3635亿元,专项债券项目39个、资金需求54亿元,医疗卫生补短板项目28个、总投资24.24亿元,“十大工程”项目312个、总投资927.12亿元。以我市入选全国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名单为契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主动对接金融机构,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推进113个、总投资689亿元的城镇化建设项目滚动实施。加强规划建设指导,天门龙腾服装小镇入选湖北省第三批特色小镇创建名单。
塑造新优势。加快重大工程项目建设,沿江高铁天门段项目已全面启动征地拆迁前期工作,武天宜高速公路城市圈环线高速至随岳高速段已完成工可研初稿编制。成功争取2020年新能源项目6个,获批总规模550兆瓦。
营造新环境。推动省委优化营商环境“黄金30条”落实,抓好营商环境专项督查问题整改,召开协调会议11次,发送督办函9件,印发通报5期、简报22期,现场督办、暗访19次,实现企业开办“210”、工程报建审批“70、40、30”、不动产登记全城通办、水气报装施工市场化,市县级“最多跑一次”事项、可网办事项占比达到100%。
描绘新蓝图。围绕主动融入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加快建设全省“四化同步”示范区,晋升全国县域经济百强,高质量编制“十四五”规划。强化项目支撑,谋划“十四五”规划项目690个、总投资6796亿元。
二、2021年工作目标及思路
(一)聚焦“六稳”“六保”,着力稳定经济运行。
强化预期管理,全力做好经济运行监测分析调度,抓好目标分解、进度督办,及时提出措施建议,努力补回疫情造成的“负增长”、追回应有的“正增长”。推动中央一揽子支持政策效应释放,围绕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优化营商环境、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再制定完善一批配套政策措施,促进形成系统集成效应。更大力度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在用足用好现有扶持举措的同时,聚焦龙头企业“痛点”、产业链供应链“堵点”、小微企业“难点”等问题,研究推出一批新举措,打好精准助企“组合拳”。
(二)聚焦转型升级,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聚焦“科技创新2030”,发展数字经济,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牵引作用,支持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推进沁科装配式建筑、环保服务产业园等招商引资项目落地开工;加快鸿硕精密电工、龙腾服装小镇、徐工环卫二期等149个续建项目建设进度;推动稳健医疗棉柔巾智能化生产线、振宇科技3万吨甘氨酸生产线等35个重点技改扩规项目投产达效;支持益泰药业退城入园项目建设。加快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企业建设产业“数据中心”,以信息流促进上下游、产供销协同联动,打造“虚拟”产业园和产业集群。全力支持垃圾焚烧发电站建设,鼓励分布式光伏电站发电应用,推进风力发电项目建设,打造平原“生物质、风、光”新能源基地。
(三)聚焦项目建设,精准扩大有效投资。
推动实施《疫后重振补短板强功能“十大工程”三年行动方案》、《县城城镇化建设三年行动方案》,加快149个亿元以上续建项目建设进度,尽快建成达效;推进117个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落地建设,形成有效投资;督导43个中央和省预算内项目、10个政府专项债券项目、14个特别国债项目计划建设,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拨付率。加快推进“十四五”项目前期工作,形成在建一批、推进一批、储备一批的有效接续机制。始终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专班跟着项目跑”的服务机制,用好债券、金融、土地、能耗、环评等要素保障支持政策,继续实行“四大家”领导领衔包保项目机制和“现场解难题、现场抓督导、现场晒成绩”的督办机制。
(四)聚焦区域协同,主动融入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
加深推进与武汉的协作,深入推进项目、技术、人才等领域交流与合作,推动交通直联、产业对接和引资引智,把天门建成武汉城市供应的“米袋子”、现代制造的加工厂、科研成果的转化地。全力服务沿江高铁天门段、武天宜高速天门段开工建设,打造对接武汉 “半小时通勤圈”;大力推动以芯创电子、鸿硕电子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壮大,为武汉“光芯屏端网”补链延链;加快搭建以龙腾服装特色小镇、天门生物产业园为重点的产业转移平台建设,主动承接武汉产业转移;加快建设江汉平原粮食物流产业园,保障武汉粮食安全。
(五)聚焦改革创新,着力优化营商环境。
推进部门信息平台与省政务服务平台实时联通、功能集成,完成自建系统和部门系统的对接,消除信息孤岛、打破数据壁垒,加强信息延伸。加大电子证照汇集力度,加强数据共享。加强横向整合,以企业群众“办成一件事”为标准,大力推进审批职能部门联动改革、整体审批,解决“准入不准营”“审批周期过长”等问题;加强纵向减压,以推进区域性统一评价、“先建后验”、多规合一、多测合一、联合审图等改革探索,在减事项、减材料、减环节、减时限上再突破。以弘扬“店小二”精神为抓手推动服务升级,切实做到服务企业“有呼必应、无事不扰”,全面落实“十必须十不准”。
(六)聚焦粮食安全,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
以国有粮库调查摸排问题整改工作为契机,切实加强政策性粮食管理,确保储备粮数量真实、质量良好,调得动、用得上。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支持庄品健等粮食加工龙头企业向上游发展,带动优质稻谷种植,提升优质品率,增加种植收益,打造江汉平原优质稻米品牌。
(七)聚焦民生保障,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统筹使用好各类资金,推动县城新型城镇化强弱项补短板,加快补齐医疗卫生设施短板,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着力提升养老托育、文旅体育、社会福利和社区服务质量,全面完成老旧小区改造。争创省级“双创”示范基地,发挥双创对就业的支撑作用,强化对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加强价格监测预警研判,做好粮油肉蛋菜等农产品保供稳价,组织落实好物价补贴联动机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