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MB1A08302/2021-31573
分类
其他
发布机构
天门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发文日期
2021年03月29日
名称
天门市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1年计划报告
文号
效力状态
有效
发布日期
2021年03月29日

天门市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1年计划报告

发布时间:2021-03-29 10:35 来源:天门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一、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三个圆满收官”的繁重任务,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上下众志成城、全力以赴、共克时艰,全力应对疫情防控、疫后重振、防汛救灾三场大考,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加快推动中央一揽子支持政策落地见效,疫情防控决定性成果进一步巩固拓展,疫后重振的经济发展战、民生保卫战、社会稳定战取得重要进展。

挑战前所未有,斗争艰苦卓绝,成效好于预期。预计全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同比下降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6.6%;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24%;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同比下降33.4%;城镇登记失业率3.54%;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从2月份的4.2%逐月回落到2.3%;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空气优良天数比例为88.79%。

(一)全力以赴纾难解困,经济运行企稳回升。

市场主体活力加速恢复。3月11日启动复工复产,到6月底全市“四上”企业复工率达到97.7%,复岗率99%,100个续建亿元以上项目全部复工,复工电力指数排名保持全省前列。全年新登记市场主体10506户,同比增长8.07%。企业开具增值税发票户数,同比增长19.88%。全年累计落实惠企各项政策支出6.28亿元,发挥了“放水养鱼”效应。

工业经济回升向好。工业生产增速自5月以来保持单月正增长;工业用电量、技改投资、工业增值税增速位居全省前列。新增规上工业企业35家、隐形冠军企业5家、“两化融合”试点示范企业5家。新签协议项目210个,实际到位资金282亿元。

农业生产提质增效。粮食总产保持稳定。生猪产能稳步提升。“三大产业板块”持续发展。“一镇一品”“一村一品”产业格局加快形成。张港入选全国乡村特色产业十亿元镇。红日子获批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新认证“两品一标”农产品5个。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3114家,家庭农场达到2186家。

(二)全力以赴扩大需求,市场循环加快畅通。

投资强度加力提升。连续组织全市拉练、招商引资集中签约、重大项目集中开工、完工项目集中投产,推动277个重点项目、43个中央和省预算内项目、10个政府专项债券项目、14个特别国债项目加快建设。7个省重点项目全部开工,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104%。新开工5000万以上项目155个。全市大抓项目建设、推动疫后重振发展氛围逐步浓厚。

消费市场逐步回暖。围绕提振消费,陆续开展了“市长带货”“乐购天门”直播、“千万消费大补贴”家电促销、汽车展销会、“消费促进月”、“消费有情,爱心无价”消费扶贫赶集会等活动。加快发展网络销售等消费新模式,实现网络零售额19.97亿元。

(三)全力以赴保障民生,兜底工作不断强化。

脱贫攻坚顺利收官。全市119个贫困村全部出列,7.8万多名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加强脱贫监测户、边缘户两类对象的监测和帮扶,未发生监测户返贫、边缘户致贫现象。

就业形势总体平稳。全面落实省政府稳就业“25条”,深入推进社保“免、减、缓、返、补”政策落实落地,全市新增城镇就业10472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635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899人,分别完成省布计划的149.6%、102%、112%。

社会保障力度加大。谋划和启动了28个公共卫生补短板项目,总投资额24.24亿元。市疾控中心应急大楼、市一医感染楼、120急救中心、市一医应急物资储备中心等项目开工建设;乡镇卫生院设备配置项目已启动12个。北湖教育园实验初中和实验幼儿园建成使用;完成校舍建设、维修项目71个,新建幼儿园3所;新增中小学学位4800多个。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全面推进突出环境问题整改,地表水考核断面达标率100%,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加快推进垃圾分类工作,10个农村试点建设成效明显,城区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30%。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显著变化。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稳步推进。

(四)全力以赴抢抓机遇,重振动能不断增强。

新经济加快发展。顺应疫情催生的新需求、新模式,大力支持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网上购物、直播带货持续火热。出台《新基建三年行动方案》,谋划实施“新基建”项目59个、总投资220亿元。获批工信部2020年度电信普遍服务试点地区,新建4G基站24个;建成5G基站407个,实现主城区移动5G网络全覆盖。

新动能加快汇聚。高质量研究起草“十四五”规划《纲要》,谋划“十四五”重大项目690个、总投资6796亿元。成功入选国家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名单,推进实施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项目113个、总投资689亿元。加快“两高”建设,沿江高铁天门段项目启动征地拆迁前期工作,武天宜高速公路城市圈环线高速至随岳高速段已完成工可研初稿编制。

新环境加快营造。出台“优化营商环境35条”,公开承诺“十必须十不准”,实化细化量化“店小二”服务标准。“一网通办、一事联办、一窗通办”、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工业项目“先建后验”等重点改革加快推进。实行投资建设审批全域代办,为616个项目代办工程报建、房产测绘、图审等事项757个。

在看到经济形势逐步向好的同时,也要看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经济创新力、产业竞争力不强;营商环境离市场主体期望还有差距;污染防治、基础设施、民生保障还有欠账;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投资后劲不足,财政收支压力大。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得力措施,加大工作力度,重点加以解决。

二、2021年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及预期目标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之年,我市发展环境和条件都有新的深刻复杂变化。

从国际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入加速演变期,疫情冲击导致的各类衍生风险不容忽视。从国内看,经济持续复苏、形势向好,正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同时,我市正处于历史性窗口期和战略性机遇期,特别是省委加快构建“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经济布局,打造武汉城市圈升级版,沿江高铁、武天宜高速布局建设,中央支持湖北一揽子政策效应持续释放,全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市、国家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全省“四化同步”示范区等示范创建深入推进,更加有利于我市塑造区位优势、挖掘后发优势、释放发展潜能、实现赶超发展。

立足发展新阶段,融入发展新格局,开辟发展新境界。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努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落实省委“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主动融入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加快建设全省“四化同步”示范区,为全面建设城市美、产业强、生态好、民生优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宜居宜业城市开好局、起好步,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40.7%;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5%和10%;粮食产量保持在16.6亿斤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万元GDP综合能耗、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等节能减排指标完成省布任务。

三、2021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任务和措施

(一)聚焦转型升级,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打造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实施“技改提能、制造焕新”行动,推动机电汽配、医药化工、纺织服装、农副产品深加工等支柱产业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整合技术链。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打造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江汉平原“生物质、风、光”新能源基地。支持以科豪门业、豪尔特实业为代表的智能家居产业和以天模精密、振兴模具为代表的模塑制造产业发展壮大。

二是培育优质企业梯队。实施龙头企业培育工程,支持益泰药业、天门纺机等企业发展成为国内产业链龙头企业。实施“专精特新”示范企业培育工程,培育“单项冠军”“科技小巨人”企业3家。大力推进“小进规”工程,新增规上工业企业30家。

三是推动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争创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市,培育2个电商小镇、5个电商特色村、15家市级电商示范企业。依托天门货运站,谋划建设江汉平原粮食物流产业园。支持发展冷链物流,新增冷链物流企业5家。支持生鲜电商、在线诊疗、线上教育、网络视频、数字娱乐、无接触配送等“宅经济”“云生活”新业态新经济项目发展壮大。

(二)聚焦项目建设,精准扩大有效投资。

一是推进政府投资。加大疫后重振补短板强功能“十大工程”项目实施力度。推动149个亿元以上续建项目建设进度,尽快建成达效;推进117个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落地建设,形成有效投资;督导43个中央和省预算内项目、10个政府专项债券项目、14个特别国债项目计划建设,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拨付率。

二是支持产业投资。推进沁科装配式建筑、环保服务产业园等招商引资项目落地开工;加快鸿硕科技产业园、龙腾服装小镇、徐工环卫二期等149个续建项目建设进度;推动稳健医疗棉柔巾智能化生产线、振宇科技3万吨甘氨酸生产线等35个重点技改扩规项目投产达效;支持益泰药业退城入园项目建设。

三是抓好要素保障。始终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专班跟着项目跑”的服务机制,用好债券、金融、土地、能耗、环评等要素保障支持政策,继续实行“四大家”领导领衔包保项目机制和“现场解难题、现场抓督导、现场晒成绩”的督办机制。

(三)聚焦潜力释放,促进消费扩容升级。

一是挖掘消费潜力。加强老字号传承创新发展,繁荣夜间经济,支持餐饮、特色小店、商场等打造沉浸式、体验式消费场景,培育一批网红打卡新地标。筹办蒸菜美食文化节,支持各乡镇结合本地特色资源举办节会,力争实现“一镇一节”。大力发展便利店和社区商业,积极推进便利店+餐饮(休闲、药店等)、便利店O2O模式、无人便利店、智能零售柜等新业态落地。

二是提升消费平台。改造提升商业步行街,打造新场景、新体验、新地标。发展商圈经济,谋划高铁新区,建设北湖新商圈,建成万达广场,提升新城CBD、宝安商城、大润发等商圈品质,打造西湖唐街、后壕陆羽文化步行街、天门蒸菜美食文化街等特色商业步行街。

三是创造消费供给。聚焦解决“一老一小”问题,加强面向社区的养老服务供给,增加托育服务供给。培育壮大“互联网+”消费新模式,推动实体商业与电商、新媒体等合作,推广社交营销、直播带货、云逛街等新模式。

(四)聚焦“新老基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加强项目谋划争取。精准对接国家、省“十四五”规划,瞄准政策导向,细化完善新型城镇化、“新基建”、社会民生等项目方案,抓紧启动高铁新城、粮食物流产业园、湖北省化学原料药清洁生产示范基地等重大工程项目前期工作,对谋划的政府投资项目抓紧与上级对接,对谋划的民间投资重大项目,开展精准招商、精准推介,将项目从概念转化成实质性进展。

二是加快构建综合交通体系。做好沿江高铁建设服务,力争武天宜高速年内开工。支持247省道潜江汉江大桥连接线、348国道汉北桥至大天线路口、347国道南德线皂市至杨秀段、岳口至多宝等一级、二级公路加快建设。加快天门大桥、义和桥、北湖大桥建设。

三是着力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支持新建高标准农田11万亩;加快城市备用水源工程(吴岭水库供水工程)、沉湖二泵、天门河治理二期、引汉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渡桥湖综合治理、老龙堤闸除险加固等工程建设进度,启动汉北河流域治理、华严湖综合治理、九条河综合治理等工程建设。建设自然村公路60公里、“四好农村路”200公里,完成危桥改造20座。

四是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启动沿江高铁天门站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黄金污水处理厂三期、二水厂改扩建工程建设;继续实施北湖环境综合整治、城区雨污分流改造;推进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实施城区供水管网改造、城东新城环境整治、天门河星星大桥至杨林河旧城改造、古眼湖改造;新建城北污水处理厂、西寺路立体停车场。改造老旧小区38个。

五是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长江大保护,加快斯普林、成宇制药、福临化工搬迁入园,严格落实汉江十年禁渔,开展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后土壤修复治理。实施河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推进张家湖国家湿地公园和生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华严湖、肖严湖、北汊湖、龙骨湖退垸还湖。强化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用土地污染防治、乡镇跨界断面水质自动监测站等重点工程建设。

(五)聚焦改革创新,着力优化营商环境。

一是推动政府大数据能力建设。加快信息技术与政府业务的深度融合,构建数据驱动的政务服务运行新机制、新平台、新渠道,推动政府大数据能力建设,提升政府数据共享支撑能力、数据治理分析能力,不断提高数据应用创新能力。

二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强横向整合,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目标,大力推进审批职能部门联动改革、整体审批,解决“准入不准营”“审批周期过长”等问题。加强纵向减压,加快推进区域性统一评价、“先建后验”、“多规合一”、“多测合一”、联合审图、联合验收等改革探索,在减事项、减材料、减环节、减时限上再突破。

三是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以企业评价为第一评价,大力弘扬“有呼必应、无事不扰”的“店小二”精神,深入开展正反两方面典型示范、警示宣传,实施企业“五心”工程(顺心、舒心、暖心、安心、信心),持续壮大全市营商环境气场和招商引资磁场。

四是更大力度帮扶市场主体。保持援企惠企政策连续性,实施小微企业复原重振工程,推动减房租、减税费、减成本、增贷款、增服务、增订单,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六)聚焦民生保障,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是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完善防贫减贫大数据平台,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加强动态监测,实施差异化帮扶政策。完善政策兜底救助机制,建立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制度为主,以社会帮扶、社工助力为辅的综合保障体系。

二是深化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千方百计促进稳岗就业,全年新增城镇就业70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做实征缴稳固提升社保基金支撑能力,严格落实好社保“免、减、缓、返、补”政策。着力抓好保供稳价,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确保粮食安全,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保障能源稳定供应。

三是推进社会事业发展。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推动市一医院、市中医院、市三医院、市疾控中心提标改造建设;实施市二医院迁建;新建11个乡镇卫生院门诊楼、住院楼。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进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建设幼儿园4所;启动东湖小学、北湖小学、高新园小学、天门中学初中部新建和杨林中学迁建项目;推进教育园实验高中学校项目建设;加快天门职业学院扩建。优化公共文化设施布局。新建城南文体中心;建成50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推进石家河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新建一批全民健身示范工程。

四是维护社会稳定。加强重点群体和人员稳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群体性事件预防处置、互联网管控等工作,全力保障社会稳定。重拳打击各类涉毒违法犯罪行为,坚决铲除犯罪土壤。严厉打击电信网络诈骗,切实提高市民防范意识。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在7个社区开展“智慧平安小区”试点建设,大力推进网格化管理、智能化治理,促进基层自治、法治、德治融合发展,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2021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将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 ,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指导下,坚定信心,顺势而为,迎难而上,全力以赴完成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奋力谱写新时代天门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为加快建设城市美、产业强、生态好、民生优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宜居宜业城市而努力奋斗!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我要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