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单位
天门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发布日期
2023-11-06
解读类型
部门解读
解读方式
文字方式

​专家解读|深入践行“两山”理念 扎实推进“以竹代塑”

发布时间:2023-11-06 17:41 来源:国家发展改革委

专家解读|深入践行“两山”理念 扎实推进“以竹代塑”


2022年11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国际竹藤组织成立二十五周年志庆暨第二届世界竹藤大会贺信上作出“以竹代塑”重要指示,为加强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指明了方向。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了《加快“以竹代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发改环资〔2023〕1375号,以下简称《行动计划》),系统部署了七大重点行动、三大保障措施,并同步发布了“以竹代塑”主要产品名录,推动“以竹代塑”高质量发展,助力减少塑料污染。


一、推进“以竹代塑”意义重大


推进“以竹代塑”是加强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的必然要求。从国内看,虽然塑料垃圾大规模泄漏到自然环境的态势得到了有效遏制,但是一次性塑料购物袋、外卖等领域问题仍然存在。从国际看,塑料污染问题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全球各国都在寻找兼顾环境治理与经济发展的塑料污染治理道路。推进“以竹代塑”可以从源头上减少塑料垃圾的产生,既是国内加强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的有效途径,也为全球塑料污染治理提供了解决方案。


推进“以竹代塑”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具体举措。良好生态环境是人民群众的共有财富,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优势,绿水青山就变成了金山银山。“以竹代塑”依托竹子的可再生、可循环利用的特性,推动传统生产模式的转变,促进竹资源的生态价值转换,真正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推进“以竹代塑”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有力支撑。竹子生长快,固碳能力强,是林业碳汇的重要途径。以竹木加工而成的竹木产品和建筑物,固碳时间可达几十年、上百年。据测算,我国竹林每年可实现减碳1.97亿吨、固碳1.05亿吨;加工1吨竹材碳排放30千克,分别是钢材的1/216、铝材的1/220、水泥的1/41、塑料的1/19。据测算,若全球每年使用1亿吨竹子替代聚氯乙烯产品,预计将减少约6亿吨二氧化碳排放。


二、《行动计划》描绘了“以竹代塑”发展具体路径


《行动计划》坚持系统思维,协调推进“以竹代塑”。一是协调政府和市场发挥合力,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增强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二是协调不同区域,综合考虑不同地区资源禀赋、产业发展基础,渐次推进。三是协调不同应用场景,提出要精准识别替代场景,发布了“以竹代塑”主要产品名录,明确了优先替代的领域,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行动计划》坚持科技创新优先。一是组织“以竹代塑”相关科研攻关,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及重大装备。二是强化优良种质资源选育和定向培育,培育适宜于不同“代塑”产品工业化生产的新品种。三是加强“以竹代塑”产品深度研发,补齐天然材料性能短板。四是加快研发先进制造装备,提高竹林采伐、运输、加工环节机械化水平。


《行动计划》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以竹代塑”全过程。一是注重各领域之间的低碳循环可持续,强调着力抓好竹林资源培育、竹材精深加工、产品设计制造、市场应用拓展等全链条全要素环节。二是注重培育绿色高效的产业链,鼓励主要竹产区因地制宜拓展“原料—加工—产品—营销”上中下游产业链。三是鼓励发展竹产业循环经济,推行全竹利用产业模式,强化竹加工废弃物循环利用,推广应用竹材综合利用技术装备。


《行动计划》坚持开放合作,以国际视野推进“以竹代塑”。一是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引领,携手国际竹藤组织,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支持竹资源相对丰富的国家发展“以竹代塑”产业,促进国际产能合作。二是依托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等活动,搭建对话交流平台,推动政企合作和产学互动。三是在主要竹产区开展竹产品推广对接活动,通过发布产品清单、需求清单、签订协议等方式,引导商贸流通企业与竹制品企业产销协同、供需对接。四是在全国选择竹资源丰富、竹产业基础较好的地区,分批建设“以竹代塑”应用推广基地,示范引领其他地区有序推进。


三、《行动计划》的有效落实需全社会共同发力


主管部门需分工协作,加快完善有利于推动“以竹代塑”的法律法规、支持政策、标准认证等体系。地方政府要积极推广“以竹代塑”产品,有条件的地方要创建“以竹代塑”应用推广基地,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龙头企业要加强相关产品和先进技术装备研发,不断丰富“以竹代塑”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行业协会要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品牌评价、标准制定等活动,引导“以竹代塑”企业用好国家各项政策措施。国际组织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引领,鼓励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创立国际品牌,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广大消费者要积极参与,主动对不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塑料制品说“不”,形成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消费的生活习惯。(作者:朱黎阳 中国循环经济协会会长)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我要打印 关闭窗口
关联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