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技110天门工作室2008年工作总结

发布时间:2008-12-20 00:00 来源:天门市科技局

  一年来,我们依托固定电话、手机短信、农村科技广播《金色田野》、神农科技信息服务站等主要传播载体共向农民发布信息4万多条,惠及农户6万多户,为天门农业增收2亿元以上,为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4000元大关作出了重要贡献。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建立平台,提升信息化服务功能

  推行农村科技信息化科技部门责无旁贷。我们克服人手少,经费紧等困难,抽调骨干,成立专班,配备专人,落实专项经费,建立了农技“110”工作室,市长张爱国同志亲自开通了湖北农技“110”服务热线。为农民获取农业科技信息打开了一条“快速通道”。一时间农民参与农技“110”热线热情高涨,有了疑惑“110”解,有了困难“110”帮,农民在参与中受益,在受益中发展。“110”成为农民生活的良师益友与忠实伙伴。在“110”工作室运行中,我们发现很多农村移动用户也有类似需求,这些人大多是种、养殖和农产品营销大户,农村经济发展的领头雁。“农民的需求就是我们的选择”,局党组一班人思想高度统一。我们迅速挑选一批涉农专家组成顾问团队,联合电信移动部门,建立了手机短信服务系统,请市委分管农业副书记亲自开通了天门市手机短信服务热线。短信平台的建立,既丰富了“110”语言热线的服务形式,又为我市农业专家找到了服务农业、回报农民的方便之门。与此同时,我们还重点建立了农村科普一室一栏、一站一员(即科技图书室、科普宣传栏、村级信息网站、科普宣传员),进一步提升了信息化服务功能。极大地满足了广大农户需求。省人大代表、佛子山镇方场村的余云霞的10亩大棚蔬菜,面对重茬病害束手无策,及时求助农技“110”,病害得到有效控制,大棚西甜瓜长势喜人,当年喜获丰收。她也因此成为依靠科技致富的女能人。

  二、完善体系,构建全方位服务网络

  一是整合农村科技信息资源,构建立体服务网络。我们挑选全市各涉农部门有影响的权威专家13名,集成电信、广播、移动、组织部等部门设施设备,构建横联“110”成员单位、工作专班、专家技术员,纵达乡镇、村组、中心户的服务网络,既实行了科技信息资源综合利用,又发挥各级组织机构与科技积极分子的作用,保证传送科技信息不漏点,农民获取信息无缺失,科技服务全覆盖。

  二是加强跟踪管理,提高服务质量。一是政府“行风热线”追踪,节目主持人收集农民的反映和咨询,工作室及时组织专家现场指导解决,记者跟踪报道落实情况。二是“110”工作室跟踪服务。工作室根据农民反馈的需求、建议,一方面组织专家会商解决方案,快速回复。一方面加强对专家服务质量的监管,通过每月一次工作情况通报,每季一次综合点评,促进专家服务质量与工作水平提高。

  三是开展百县专家咨询活动,我们五月份在岳口、小板、黄潭组织专家咨询活动4次,主要服务于棉花、水稻、油料、大棚蔬菜、水产养殖、畜牧等,服务对象达18000多人次,发放各类技术资料50000多份。

  四是与湖北神农科技信息有限公司合作,建设农村信息站,2008年在全市乡镇建立农村科技信息网站30个,免费提供电脑、户外大屏30套,让广大农民掌握农村政策、市场行情、种养殖技术、病虫害的防治。

  五是严格考核结账,提供服务保障。一是强化领导责任。我们将农村科技信息化建设目标作为科技进步目标考核的主要内容列入市政府对涉农部门和各乡镇的经济目标考核责任状,并作为乡局级班子实绩考核的重要依据,进一步增强了各级组织与政府对信息化建设责任。二是细化工作任务,明确要求,各部门每半月一次工作督导,乡镇信息站每半月根据本地需求发一期科技简报,村里每半月更换一次科普专栏,科技宣传员每周进行一次农技指导。三是严格考核结账。制定了每月一次抽查,每季度一通报,年底结硬账的长效考评机制,考核结果,通报全市。

  三、建立专家队伍

  为农技“110”推广工作奠定坚实基础。通过各单位推荐、市科技局严格考察,我们从全市畜牧、水产、农业等部门择优确定110名实践经验丰富的资深专家组成农技110专家组,市科技局为他们颁发聘书,作为我市农技“110”服务专家,并制定了完善的专家管理办法。专家们不畏辛劳常年坚持在农业生产第一线,积极的开展农业技术现场咨询、指导和形式多样的“科技下乡”活动,为农民答疑解惑。并根据农时农事每人每周编制1条手机短信,指导农民一周的生产。市科技局每个季度召开一次专家座谈会,总结交流经验和成功的服务方式,促进农技“110”服务工作的全面推进。

  四、创新形式,赋予“110”工作室新的活力

  一是开辟广播专栏,让《金色田野》荡漾科技春风。为了推进农村科技信息化健康发展,我们又赋予“110”工作室新的内涵。投入20多万元,和天门人民广播电台合办农村科技广播——《金色田野》。向全市第一批新农村示范村免费赠送科技广播。《金色田野》根据“110”工作室提供的线索,围绕农民关心的问题,集成各种农村科技信息以及与农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科普知识,通过科技广播定时向农民进行服务,让农民朋友在劳动之余,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享受科技雨露,让科技陪伴农民朋友左右。

  二是开展远程互动,架设科技与农民的空中桥梁。我们联合市委组织部,利用农村党支部远程教育网和科技局手机短信服务平台,根据重大农事、组织专家,集成一批农业技术问题开展农村种、养殖大户、科技示范户、协会会员与专家远程互动,专家讲授,农民提问,直接对话,网上交流,既实现了科技与农民的对接,又激了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石河镇李嘴村村民李小江50亩养虾稻田青苔泛滥,致使虾苗不断死亡。在网上获得天门市首席水产专家危言庭指导后,及时采取消毒、补苗措施,当年获得丰产、丰收。

  天门“110”工作室,发展至今已不是单纯的办公室,他作为政府联系农民的桥梁和纽带,越来越显得重要,作为农民获取科技信息快速通道,越来越受到农民朋友的喜爱和欢迎,我们深感荣耀。我们决心在今后的工作中,再加措施,再彭干劲和农民朋友一道闯出一片农村科技的新天地。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我要打印 关闭窗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