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政局聚焦精准施策,提升社会救助实效
近年来,市民政局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社会救助工作的决策部署,认真贯彻民政部、省民政厅相关工作要求,紧紧围绕“兜住兜准兜牢”底线任务,立足实际,着力在精准认定、精准配置、精准识别上下功夫,让兜底保障政策更好地惠及困难群众。
一、规范认定程序,提高对象认定精准度
合理确定低收入人口范围,规范低收入人口认定程序,进一步强化“依申请认定”和“直接认定”相结合的低收入人口认定机制,全面实行“一次申请、分类审核认定”的低收入人口认定机制,全面推行告知承诺制审核确认低保对象,在确保公平公正的前提下,压缩审核流程、缩短审批时限,实现“群众少跑腿、数据多跑路”。
二、健全分层分类体系,推动资源配置精准化
针对不同困难群体的具体需求,探索建立分层分类救助体系,联合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等部门制发《关于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做好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工作的实施办法》,夯实基本生活救助、完善专项社会救助,针对因病、因灾、因突发事件导致生活困难的家庭,加强急难社会救助。今年以来,全市累计新增城乡低保892户1461人、城乡特困人员166人,实施临时救助1209人次,累计发放临时救助金278.19万元,有力提升了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将“大数据”和“铁脚板”深度结合,线上积极推进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平台建设,整合人社、住建、医保、残联等多部门数据资源,构建多维度信息比对机制,实现对全市低保、特困、临时救助等对象的全覆盖动态核查。线下强化主动发现的工作力量,研究制发《关于建立健全社会救助主动发现机制的通知》,将日常走访、专项排查与数据监测相结合,切实解决困难群众“不了解政策、不熟悉流程、申请困难”等问题。针对各平台反映的社会救助信访事项,实行清单化管理。今年以来,累计办结“12345”热线问题15件,“市委书记留言板”问题2件,做到群众诉求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
尽管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当前社会救助工作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信息共享机制尚不完善,部门间信息共享仍存在壁垒,基层单位数据更新滞后,影响救助对象识别精准性;二是救助政策宣传力度不足,部分困难群众对自身救助权益不了解;三是基层经办力量薄弱,部分街道(乡镇)社会救助专岗人员配备不足,影响服务质量和工作推进。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改进:一是加快推进部门间数据共享机制建设,推动公安、住建、人社、医保等部门与民政系统实现数据实时对接,提升核查效率;二是加大政策宣传力度,依托社区、媒体、网络平台等多种渠道,开展救助政策宣传行动,提升群众知晓率和参与度;三是加强基层队伍建设,加大救助经办人员配备和培训力度,提升服务专业化水平;四是探索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引入社会组织、专业机构参与救助对象评估和服务质量监督,增强救助工作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社会救助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基础性、兜底性的民生工程,关系到困难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社会公平正义。我们将以更实举措、更优机制、更强合力,推动社会救助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建设更高水平的民生保障体系贡献力量。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