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MB1A08302/2025-07152
分类
农业、畜牧业、渔业
发布机构
天门市农业农村局
发文日期
2025年02月25日
名称
天门市2024年农业农村工作总结
文号
效力状态
有效
发布日期
2025年02月25日

天门市2024年农业农村工作总结

发布时间:2025-02-25 15:54 来源:天门市农业农村局

今年以来,市农业农村局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继续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总基调,锚定“农业强市”建设目标,实施强县工程和“三农”工作十大提升行动,加快创建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为全市“四化同步”示范区建设、打造“一城四基地”做出了有力贡献。2024年,全市农业生产逆流而上,克服冰冻雨雪、高温干旱等极端不利天气影响,完成粮食播种面积243.99万亩、产量83.46万吨,实现连续5年递增,黄潭镇黄嘴村入选全国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央视新闻4次报道我市粮食生产情况;配合完成市级战略规划、省级大地规划编制;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天门市现代农业产业园正式开园,多宝蔬菜获评2024年湖北省第一批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成功举办2024江汉平原(天门)蔬菜产业大会,庄品健入选全省江汉大米首批十家核心企业之一,天门早黄豆成功纳入《中国农耕农品记忆索引名录》。红日子“北极源”酱菜系列上榜“湖北精品”。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52.56万亩,占全市永久基本农田72.56%,在今年全省2011年来已建高标准农田项目质量等级评估中,我市优良率排名全省第四。

一、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全力以赴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保供能力

实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产能提升行动。对标省布我市2024年粮食大豆油料生产目标,围绕“稳粮、扩油、优菜”总体思路,有效克服冰冻雨雪、高温干旱等极端不利天气影响,狠抓种植面积落实,争取、整合中央、省级资金近9000万元,以项目实施为带动,落实关键田管、防灾减灾、病虫害防治措施,推进绿色生产,粮食及重要农产品产能和品质不断提升。预计全年粮食播种面积243.99万亩,产量达到83.46万吨,较去年分别增加2.38万亩、1.21万吨。推进优质稻米产业链建设,省认证我市“江汉大米”核心生产基地2.9万亩。持续推进60万亩双低优质油菜保护区建设,实施油菜轮作8万亩、扩种1.72万亩、双低油菜高产创建6.125万亩,全年油菜播种面积60.2万亩;扎实开展大豆单产提升行动,完成大豆种植面积40.2万亩;依托华中地区蔬菜集散基地建设,持续巩固40万亩蔬菜生产能力,预计全年蔬菜种植面积43万亩,产销130万吨以上,年综合产值超40亿元,全面完成省布、市布各项指标任务。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深入推进,全市化肥利用率达到 41.6%以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90.24%,三大粮食病虫害为害损失率控制在2%左右,累计完成防统治面积277.5万亩次,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46.23%。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行动,持续巩固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创建成果,全力保障“舌尖安全”第一站,市公共检测中心顺利取得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检测资质。全年开展农药残留速测25123批次,合格率为100%;开展定量检测1970批次,合格率99.9%。省级抽检产品334个,合格率99.7%。新增农安追溯管理主体 110 家。以商品生产为目的豇豆种植户全部纳入监管名录,豇豆农药残留合格率较往年增加1.5个百分点。

二、毫不放松,持之以恒,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时刻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高位推动省考39个、国考和自查12个问题整改。持续加强控辍保学和贫困学生资助,实施“雨露”计划,建立了高额医疗费用“依申请救助”制度,实现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人口参加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全覆盖、参保政府资助全覆盖,教育帮扶、健康帮扶水平不断提升。全年实施农村危房改造91户,监测农村低保对象18741户34140人,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实现应保尽保。进一步提高农村低保和特困供养标准,城乡差距缩小至1:0.73,住房、兜底保障和服务能力不断提高。以收入状况变化、“两不愁三保障”、务工就业情况为防返贫监测重点集中排查农户353584户、1207796人,累计有效帮扶消除风险退出1276户、3636人,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更加健全。全面落实产业帮扶、小额信贷帮扶,推进稳岗就业,全市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脱贫户和监测户增收共13536人,较去年提高0.87个百分点,全年脱贫人口外出务工26625人,完成目标任务103%,累计发放脱贫人口外出务工一次性交通补贴27623人。

三、以园聚产,立企兴业,奋力加速形成“雁阵”式农业产业发展格局

一是深入实施农副产品深加工提升行动。加快打造全省有较强竞争实力的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基地。天门市现代农业产业园正式开园,已基本具备“生产加工、科技创新、物流集散”三大核心功能,入驻企业6家,投产1家。落实工业企业倍增计划,依托农业产业强镇项目支持大豆深加工,支持庄品健集团、金璨农业、元淼农业等开展稻谷深加工提档升级。1-11月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值101.5亿元,去年同期91.86亿元,同比增加9.64亿元,增长10.5%。二是实施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提升行动,开展“雁阵”企业倍增,落实“一企一策”,当好企业服务“店小二”,庄品健1-11月产值17.6亿元,去年同期9亿元,同比增加8.6亿元,同比增长96%;红日子1-11月产值5.32亿元,去年同期4.42亿元,同比增加0.9亿元,增长20%。新培育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农业产业化联合体2家,为280家经营主体申报省级贷款贴息1364.74万元。加快推进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实施“江汉平原”双低油菜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项目,开展优质稻米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项目支持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庄品健入选全省“江汉大米”首批十家核心企业之一,多宝镇(白萝卜)入选2024年湖北省首批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名单。三是实施农业品牌培育壮大工程,新增绿色食品产品10个,有效期内的“二品一标”产品达到51个,红日子“北极源”酱菜系列上榜“湖北精品”,天门早黄豆成功纳入《中国农耕农品记忆索引名录》。成功举办2024江汉平原(天门)蔬菜产业大会、2024全国农产品产销对接(天门站)座谈会,北、上、广、深农批市场“壹品天门”蔬菜销售窗口达到10家,特约销售网点达到15处,区域公用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

四、由点到线,以线扩面,纵深推进农村生产生活和人居环境强基补短

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提升行动。深入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认真践行“共同缔造”理念,统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共同缔造”试点。接续谋划实施“一圈一线”“4+7”美丽乡村建设,扎实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试点2处。推进“厕所革命”,以“村庄清洁日”“清洁家园”等活动为抓手全域开展农村人居环境“五清一改”,全年参与村庄清洁行动近40万人次,建改户厕2500个。实施农业资源循环利用提升行动,组织全员上阵,攻坚克难,强力推进水稻低茬收割督导,全市低茬收割率达84.02%,卢市、多祥等水稻主产区低茬收割率达90%以上。强化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实施省农业农村厅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项目,新增秸秆收储运市场主体12家,全市秸秆综合利用市场主体达到40家,全年秸秆综合利用量78.99万吨,综合利用率达94%,秸秆离田利用量近18万吨,较去年提升300%。实施地膜科学使用回收项目,建设农膜回收站20个,废旧地膜离田率达90%以上,处置率达83%,农田“白色污染”有效控制。聚焦农村道路不畅、沟渠不通、塘堰淤塞、涵闸老化等生产性、生活性基础设施补短板,整合各类资金6694万元,对全市26个乡镇115个村实施衔接资金项目185个,新建太阳能路灯425盏,疏浚农田沟渠46条120公里,解决了一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行动,全面完成2023年14万亩建设任务,有序推进2024年11万亩建设任务,完成了5万亩特别国债项目,联合庄品健创新开展“投建运管”一体化试点,将“小田并大田”省级试点的蒋场镇饶场村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范围,围绕张家湖农文旅融合项目谋划1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结合“群腐”“15件民生实事”深入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和工程质量“回头看”,共计排查出问题149条,完成整改148条,移交纪委线索1条。

五、双轮驱动,塑强引擎,依托改革和新质生产力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注入强大动能

始终坚持“藏粮于技”,聚焦“米、油、菜”,实施农业“良种、良法、良机、良田、良制”协同提质行动,持续开展全省首批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创建三年行动,扎实做好国家大豆科技自强示范县创建,推进农业科技“五五”工程,集成绿色、高质、高效模式试验示范与推广,持续开展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与高素质农民培育。全年展示示范主要农作物品种40个,推广油菜优质丰产轻简化栽培技术、小麦机械精量播种等实用技术10余项,完成高素质农民培育420人,成功举办“武汉都市圈”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工作交流会和花椰菜高质量发展论坛。“三中心一研究院”加快建设,“湖北省蔬菜产业技术研究院”正式揭牌,依托武汉农科院农业科技融合与项目合作共建和农业产业协会制定花椰菜、萝卜等地方生产技术规程和产品上市等级标准,蔬菜标准化生产水平进一步提高。稳慎推进农村改革,用好全市综合性民生支持政策,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全市汇总农业转移人口购房《申请表》8056份,发放认购券3583张,其中已购房或下定金3383套,农村重点人群购房消费潜力不断释放,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

六、2025年工作思路

2025年,市农业农村局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和市委九届八次全会精神,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强县工程为统领,以“三农”工作十大提升行动为抓手,建设全省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成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为打造“一城四基地”贡献农业农村力量。简单概括就是:聚焦“五个两”,寻求五项新突破。即紧盯两个目标、守牢两条底线、突出两个重点、强化两个保障、把握两大特色,以更加务实的举措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提质增效,取得重要突破。

(一)紧盯两个目标,在发展定位上寻求新突破

1.全力建成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按照《天门市建设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三年行动方案》要求,围绕创建目标加强统筹协调,对未完成任务指标加强调度和督导,加强对上联系,确保以优异成绩迎接示范区创建 “省考”“国考”。巩固运用好市级战略规划、大地规划成果,做好“十四五”规划实施情况总结评估,启动《天门市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发展“十五五”规划》编制前期谋划工作。

2.建设全省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紧紧围绕市委“一城四基地”的功能定位,聚焦“稳粮、扩油、优菜”,壮大优质稻米、绿色蔬菜、健康畜禽、特色水产四大产业链,积极创建以多宝萝卜、张港花椰菜、拖市马铃薯、佛子山大米、天门早黄豆为核心的省、部级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服务全省建设国家优质农产品生产区。

(二)守牢两条底线,在稳农兴农上寻求新突破

1.守牢粮食安全底线。坚持“降耗、提质、增效”,科学协调粮经布局,按照丘陵地区稳定双季稻、滨湖地区发展“中稻-油菜”,平原地区发展“大豆-小麦/蔬菜”的思路,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优化种植结构。积极争取国家大豆、小麦、油菜整建制单产提升行动、大豆单产提升工程、油菜轮作扩面、优质稻米产业链、“江汉大米”基地建设等项目,扎实推进油菜、小麦、大豆、水稻单产提升行动,推广落实绿色高产高效技术,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落实科学田管、防灾减灾、病虫害防治关键措施和各项惠农政策,确保全年粮食生产面积240万亩、产量82万吨以上,大豆面积40万亩以上,油菜面积60万亩以上,蔬菜播种面积稳定在40万亩左右,全年产销达到130万吨以上。

2.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一是健全防返贫监测帮扶机制,推进防返贫帮扶政策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政策有效衔接,加强“三类”对象动态监测和信息管理。二是持续完善落实帮扶政策。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健全控辍保学、农村住房安全保障动态监测、因病致贫返贫监测预警、饮水安全工程设施长效管护等机制,持续巩固提升“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保障成果。完善衔接资金项目库,保持衔接资金投入总体稳定,确保中央衔接资金用于产业发展占比逐年递增5%。三是聚力增加脱贫群众收入,加快推进帮扶产业“四个一批”提档升级(巩固一批、提升一批、盘活一批、重建一批),抓好务工就业促增收。

(三)突出两个重点,在产业发展上寻求新突破

1.持续实施农副产品深加工提升行动。一是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进度,建好用好蔬菜科技示范园,完善农产品交易中心、大数据中心、检测溯源中心和蔬菜产业技术研究院“三中心一院”软硬件配套设施,以优质服务平台促进农副产品深加工业向园区集中集聚、成势成效。二是加快涉农企业培育速度。以工业倍增行动为契机,以湖北庄品健、湖北红日子、全盛禽蛋、鑫天农业等领军企业为龙头,实施以技改扩规提能为核心的倍增行动,落实“一企一策”服务,推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壮大。重点培育全盛禽蛋发展壮大成为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培育省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10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总数达到160家。加大从市级以上龙头企业中培育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力度,力争全市2025年规上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达到120亿元以上,同比增速达到10%以上,三是加大农业项目招引力度。围绕特色优势农产品,加大蔬菜、大豆、油料等产业上下游配套项目及企业内培外引力度,加快推动签约项目落地,大力推进落户项目建设。

2.实施农业品牌培育壮大工程。一是全力唱响以“天门白萝卜”“天门花椰菜”为核心的天门蔬菜品牌,积极参与认证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中国农耕农品,统筹涉农项目支持创建以多宝萝卜、张港花椰菜为核心的省、部级优质蔬菜生产基地。二是提升品牌影响力。继续办好江汉平原(天门)蔬菜产业大会,组织引导龙头企业参展参会,拓展区域公用品牌+地理标志+企业产品品牌协同联动效应,加大“壹品天门”区域公用品牌授权使用力度,扩大天门名优土特产知名度、影响力、竞争力。三是创建“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产业强镇”,持续开展全国优质水稻特色产业集群项目建设,巩固庄品健集团省域公用品牌“江汉大米”头部企业地位,支持佛子山打造稻米产业强镇。力争新认证“二品一标”产品5个以上。

(四)强化两个保障,在要素赋能上寻求新突破

1.加强农业科技保障。一是继续开展全省首批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创建三年行动,依托大豆单产提升项目创建国家大豆科技自强示范县,深化农业科技“五-五”工程,不断提升农业科技自立自强水平。二是打造部级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统筹种植推广、植保、种肥等资源高标准建设黄潭镇黄嘴村部级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发挥武汉都市圈农业“科技强链”工程支撑作用,实施科技联姻,支持新型经营主体与省农科院、中油所、华中农业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科技示范展示基地。三是持续畅通基层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依托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统筹推进“头雁”工程、高素质农民培育及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持之以恒抓好基层农技推广能力提升,解决好基层农技推广堵点。

2.加强执法监管保障。一是强化源头治理,紧盯重点环节和关键农时,常态化开展农资市场日常巡查和重点抽查,严查严打一批情节严重、性质恶劣、社会反响强烈的坑农害农案件,确保农业生产秩序稳定。二是持续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行动,以网格化监管、豇豆、芹菜等重点关注品种农药残留突出问题攻坚治理为重点支持乡镇速测、自检能力提升,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三是持续巩固“十年禁渔”成果,以高压态势严查严打重点水域非法捕捞行为,确保不发生重大水产品非法捕捞事件。四是巩固提升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成果,确保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离田利用率达到30%以上,水稻低茬收割率达到80%以上。

(五)把握两项特色,在乡村建设上寻求新突破

1.纵深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提升行动。一是接续建设10个和美乡村,重点开展以九真镇、皂市镇“一湖一山、两圈七村”(张家湖、龙尾山;皂市镇休闲农旅循环圈,九真镇张家湖农文旅循环圈)为核心的天北农文旅融合发展联村连片建设,以多祥镇陈洲村、仙北社区、绿林口村为中心的的农村能源革命试点示范片建设。二是开展“厕污垃”综合治理试点,实施改厕和生活污水垃圾治理三年攻坚提升行动,统筹推进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和“厕污垃”一体化治理为重点的人居环境改善提升。三是探索建立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机制。持续开展“村庄清洁日”和“清洁家园”行动,创建“美丽庭院”,用好用活“十户联创”、门前三包、星级评比、积分奖励等有效办法,建立村级物业管理,建立健全村级公共区域环境常态化管护体系。

2.坚持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行动。一是持续做好“投建运管”一体化试点,坚持“投入、建设、运用、管理”一体谋划、一体推进,在财政投入基础上,吸引市场主体参与投资建设,提高建设标准,提升种粮收益。打造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点。二是高标准完成6万亩跨年度建设任务,以“一平”(田块整)“两通”(通水、通路)“三提”(提升地力、产量、效益)为建设标准做实规划设计,积极构建主管部门、建设单位、受益主体、监理单位、施工单位“五位一体”质量监管体系,加强监管、监理、建设单位业务培训,全面提升工程质量。三是积极向上争取建设项目,争取高标准农田建设计划10万亩以上,其中新建7万亩,改造提升3万亩。用优良的建设成效争取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会在我市召开。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我要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