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部门和乡镇信息公开目录 / 部门 / 市农业农村局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工作动态
张少剑: 为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发布时间:2022-09-20 10:29来源:天门市农业农村局

张少剑,男,1991年生,大学学历,毕业于美国南加州大学,中共党员,2014年9月入职湖北红日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现任公司总经理。
  入职以来,他始终坚持科技兴农战略,引领企业走现代化发展之路,不断推进生产设备技术改造,强化新产品及新工艺研发,加强生产质量管控标准化体系建设,为农业产业化插上了科技翅膀。
  2015年以来,湖北红日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逐步实现了从传统工艺到智能化生产、从订单种植到全流程监管的转变,2021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2.66亿元,一步步成长为全国酱品行业的龙头企业。
  转型智能工厂 人均产值翻了10倍
  1991年出生的张少剑,虽然年纪不大,但却对农业有着不一样的认识。在他看来,现代农业必须走出“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圈,走上科技自动化生产之路。
  在他进入红日子公司时,该公司还是一家传统的酱菜生产企业,一条生产线上80多名员工,企业200多名员工年产值仅500多万元。尽管订单源源不断,但产能始终不能提起来。张少剑说:“当时正是企业的上升期,转型成了公司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于是,在公司领导的授意下,张少剑承担起了转型这一重任,走智能化发展之路。为了掌握市场动向和消费者需求,他一年中几乎有大半年时间在路上,对公司供应链进行全面调研和分析,最终根据公司实际,决定打造一套从原料发酵到自动配料再到成品封装的智能化生产线。
  智能化生产线项目2016年启动建设,2019年正式投产。张少剑介绍,全自动灌装生产线是与上海一家公司联合研制,是目前国内同行业最先进的酱泡菜生产线。过去在加工配料环节,工人们全靠记忆,需要10多个人操作,偶尔还会出错。现在,有了全自动配料车间,只需输入参数,从称重、计量到添加都由电脑控制,一人即可操作,确保配料无误,产品种类也从10多种发展到100多种。
  从此,产品口感更加稳定,产量也得到了全面提升。原来一条生产线80多人,现在只要30多人,产量却翻了三番,过去公司200多名员工年加工酱菜5万吨,如今100多人即可年加工10多万吨产品。
  不仅如此,公司酱菜产品品质也得到了极大保证。张少剑说,企业近年来投入2亿多元进行技改扩规,自主研发定制6条智能化生产线,获国家新型实用性专利32项、绿色食品认证3件。智能化车间投产后,公司产品一次合格率由98%上升到99%,损耗率由0.2%下降到0.1%。
  近年来,红日子公司主打品牌“北极源”牌酱菜多次获得国家农产品博览会金奖,先后获得中国食品行业“创新品牌”“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殊荣。
  品控全流程管理 打造可视化种植基地
  对于一家酱菜企业来说,食品安全就是企业的生命线。在工作中,他始终将食品安全放在首位。
  如何有效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他的做法是: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实施全流程管控,打造可视化种植基地。
  在多宝镇荷沙公路旁,4座2万平方米的连栋保温大棚是红日子富硒种植专业合作社建立的育苗基地。张少剑介绍,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最大的区别是有了科技的注入,通过不断地探索研究来提高产量和质量。
  张少剑介绍,大棚顶部有两层保温膜,支撑大棚的都是“钢筋铁骨”,可抗10级大风,不惧雨雪。大棚还设有自动化控制设备,一旦温度过高,棚内就会自动喷水,随后风机启动将水雾吸往棚外,确保棚内温度降低到28℃以下。
  “我们现在的订单种植户都由合作社集中采购种子,有专业人员进行指导种植。”张少剑说,在现代化保温大棚内孕育,种子的发芽率可达90%以上,远高于露天育苗。
  “除了种植环节,连初加工和仓储环节都可实现可视化管理。”张少剑说,企业已在蒋湖农场征地300亩,建设天门现代农业产业园,拟在3到4年内投资10亿元,新上智能化生产线15条,达产后年加工食品可达30万吨,产值达20亿元,将带动蔬菜种植农户1万户,带动蔬菜订单种植基地面积10万亩,让更多群众过上好日子。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版权所有:天门市人民政府天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主管天门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主办

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12345(市内)、0728-4812345(市外)】

政府网站标识码:4290060001鄂ICP备05005537号-1鄂公网安备429006020001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