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薯”光照亮致富路

发布时间:2023-08-14 16:08 来源:天门市农业农村局

他,牵头成立天门市鸿远马铃薯专业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农户+基地”的模式,带领何场村走上了马铃薯种植的致富之路。
  他,潜心钻研种植技术,大力提升产业化水平,实现了马铃薯种植全程机械化。
  他就是拖市镇何场村党支部书记,天门市鸿远马铃薯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梁红清。
  强村富民兴产业
  见到梁红清时,他正在指导机手开展飞防作业。
  提起马铃薯产业,梁红清滔滔不绝:“全村马铃薯种植面积近4000亩,全部采用‘马铃薯—黄豆—娃娃菜’一年三熟种植模式,亩产量2250公斤,亩产值4050元,是小麦、油菜等作物的5倍。”
  曾经的何场村,种植结构单一,一直是小麦黄豆站“C位”,蔬菜马铃薯当配角,亩产毛利不足千元。
  2010年,梁红清当选何场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上任伊始,他带着村党支部一班人召开“诸葛亮会”,认真听取种植大户、老干部、种田能手等人的建议,对何场村的种植结构、发展方向进行“把脉定向”。经过对何场村地理条件、种植历史的分析,结合外出考察结果,决定大力发展马铃薯产业。
  于是,梁红清牵头成立了鸿远马铃薯专业合作社,并担任理事长。他采取“合作社+农户+基地”的运营模式,引进百事、好丽友等8家企业实施订单农业。如今,何场村马铃薯品牌年订单销售额达1050余万元,带动周边群众800余户走上马铃薯产业致富路,社员和种植户年均增收1万余元。
  科技示范作表率
  “农业的出路在于机械化。”梁红清把党性觉悟高、办事能力强、群众基础好的党员培养成科技土专家、农机手、飞防手和科技能手,安排他们与科研单位跟进合作,寻找优良品种,推广马铃薯绿色防控技术,开展农业机械全程服务。
  作为省级科技特派员,他建立了“专家团队+合作社+示范基地+种植大户”的科技模式,由专家团队作为主研人员,积极组织开展科技项目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以项目实施培训农村“明白人”、推广新技术。重点依托省农科院、华中农业大学、市农业农村局等专家团队技术力量,在拖市镇以及周边乡镇推广马铃薯绿色防控技术2万亩、“精量匀播”技术5000亩、农药减量控害增效技术5200亩。
  运用“互联网+农业”思维,合作社初步实现马铃薯产业种植信息化管理,包括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田间小气候监测、病虫害测报预警、土壤墒情、智能型无人机植保等参数监测,调节市场供应,拓展产业链条,形成了产加销一体的农业发展格局。
  目前,何场村拥有大型耕整机、施肥机、播种机、覆膜机、土豆收获机等农机300台以上,无人机专业服务队10个,全程机械化率达95%以上。全村有专业合作社15家,农机服务合作社2家,农产品产销服务合作社1家,还引进新途食品(天门)有限公司进行薯片深加工,形成了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链。
  近年来,梁红清先后获得省优秀党支部书记、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在他的带领下,合作社获评省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示范基地,何场村也成为远近闻名的“马铃薯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我要打印 关闭窗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