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门市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
为充分发挥体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增强我市体育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加快建设体育强市步伐,依据《湖北省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天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结合体育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四五”体育发展形势
(一)“十三五”体育发展情况
1.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十三五”时期,全市单项体育协会组织达28个,社会体育指导员达到4500余人,占人口总数的2.7‰;社会体育指导员开展志愿服务活动100多次,其中100人以上大型志愿服务活动50余次,直接受益人数6万余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达到45%,促进了全民健身活动经常化、生活化。
2.体育设施不断完善。全市累计投入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资金3200余万元,新建全民健身工程26个,安装全民健身路径627套、篮球架564副、乒乓球台1128副。人均公共体育场地面积由“十二五”末1.6平方米增加到2.26平方米,基层健身设施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3.体育赛事丰富多彩。相继承办了全国U15男子篮球赛决赛(天门站)、二青会男子篮球U16体校组预赛、全省龙舟大赛、“崇尚人人体育,共创美好生活”系列赛事、“福寿康宁”老年人体育健身系列赛事等各级各类重大赛事50余次。成功举办天门国际马拉松、第二届城市运动会等体育赛事活动,组织全民健身日系列赛事活动400余次。在湖北省年度比赛中,共获金牌9枚、银牌13枚、铜牌14枚,体育后备人才梯队逐渐成长,周期注册人数保持在300余人。
4.体育产业快速增长。体育生产、销售和场馆营运企业、个体经营户发展近百家,从业人员达1600多人。体彩销售稳步攀升,全市体育彩票销售网点发展到89个,体彩销售额4.63亿元,增幅达306%。
五年发展成就为我市全面开启体育强市建设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但体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整体发展不平衡、联动发展不充分、综合实力不突出等问题,还需要认真研究并有效加以解决。
(二)“十四五”体育发展条件
1.体育发展环境优。体育强国建设全面开启,体育发展迈入新阶段,加快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是“十四五”时期的重要任务,体育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出巨大潜力和广阔前景。中央和我省我市高度重视体育事业发展,作出重要决策部署,出台系列政策措施,为全市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
2.体育消费需求旺。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多样化,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包括体育在内的精神文化消费需求更加旺盛。崇尚体育锻炼、参加体育活动、观赏体育赛事等新型体育消费需求逐渐高涨,将促进全市体育产业规模大幅增长和品质显著提升。
3.产业融合潜力大。文化和旅游、体育机构改革后,文体融合、体旅融合的叠加功效显现,体育发展进入新阶段。体育强国、强省、强市建设,将推动体育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多领域融合发展,体育事业发展的综合质量和效益将全面提升。同时,体育产业也将在与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中,催生更多体育新业态,释放出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巨大潜能。
但也要看到,新冠肺炎疫情对体育发展造成严重冲击,“十四五”前期体育企业走出困境、体育市场恢复重振的任务艰巨。同时,体育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多,体育发展竞争态势加剧,必须以思想破冰引领发展突围,以创新性措施锻造发展优势。全市体育行业要以“拼抢实”的状态和作风,迎难而上,顺势而为,努力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二、“十四五”体育发展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为根本目的,深入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构建统筹城乡、公平可及、服务便利、运行高效、保障有力的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加强改革创新,统筹发展和安全,努力把天门建设成为体育强市,为加快建设全省四化同步发展示范区提供强大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体育需求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作为体育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崇尚人人体育”成为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的生动体现,成为促进本地经济发展、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
2.服务大局,体现担当。在建设全省四化同步发展示范区大局和“三区三基地”布局中谋划和推进体育发展,释放体育潜能,发挥体育作用,助力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3.融合发展,良性互动。推动体育和文化、体育和旅游、体育和教育全方位融合,为彼此赋能。推动体育与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拓展体育发展空间,培育体育新型业态,形成体育和相关产业互促互动的良性格局。
4.科技赋能,创新驱动。推动体育数字化发展,提升体育科技含量,推进体育产品、业态、服务、模式创新,增强全市体育发展动能。推动体育发展从资源和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促进体育发展高质量和体育管理现代化。
(三)主要目标
1.体育服务实现新提升。大力建设群众身边的“体育+公园”“百姓健身房”等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0平方米以上,新建社区和行政村体育设施覆盖率达到100%,公共体育设施和符合条件的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开放率达到100%。加速群众身边的体育社会组织建设及服务能力提升,新增市级体育社团10个以上。建立丰富多样的全民健身活动赛事体系,推动运动休闲化,形成一批具有广泛参与度和较强社会影响力的全民健身品牌活动项目,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46%以上。提升群众身边的健身指导水平,国民体质合格率达到94%以上,基本建成“全覆盖、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2.竞技体育实现新突破。建设天门市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推进省市共建,争创湖北省体育菁英培养基地。建设北湖水上运动训练基地,力争成为湖北省水上运动中心外训基地。抓实田径、篮球、乒乓球、羽毛球、足球、武术等传统项目,重点发展轮滑、滑板、攀岩、皮划艇、赛艇等新兴项目。积极备战第十六届省运会,力争团体总分进位。
3.体教融合实现新拓展。深化体教融合,鼓励新建体校与中小学加强合作,为青少年运动员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创造更好的教育条件。推动优秀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幼儿园率先建设体教融合示范校,完善青少年体育训练体系,丰富青少年竞赛供给,构建便利的青少年活动场所,为青少年提供技能培训、健康干预等特色服务。加强青少年赛事体系建设,建立分学段、跨区域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支持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和体育俱乐部建设,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鼓励俱乐部向广大青少年提供公益性体育培训,推动青少年户外体育、体育研学发展,构建覆盖社区、学校的青少年体育服务网络。
4.体育产业实现新跨越。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形成体育产业布局更趋合理、体育产业体系更加完善、体育产业供给更为丰富、体育市场主体更有活力的格局,培育省级运动休闲乡镇1个以上。大力发展竞赛表演、运动休闲、健身服务等体育新业态,努力提增体育服务业在体育产业中的比重。大力培育品牌体育赛事, 引进国家级体育赛事,不断提升办赛层次及办赛水平,打造并形成1-2项在全省有影响力的品牌体育赛事。到“十四五”末,全市体育产业总规模和增加值年均增长12%以上,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10亿元以上,体育彩票销售达10亿元以上。
5.体育治理实现新转变。坚持依法决策,确保重大决策制度科学、程序正当、过程公开、责任明确。坚持公开透明,强化对行政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加强体育社会组织的扶持培育和服务管理,充分发挥体育社会组织在体育协同治理中的作用。加强党建引领,推进政府购买体育社会组织公共服务,探索与市情相符合的体育社会组织改革,逐步提升体育社会组织的自治、更新和发展能力。全面落实“管办分离”要求,推进体育协会改革,加强体育总会建设,全面提升各类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晨晚练点、健身气功站点等体育社会组织自我管理的能力。
专栏1 “十四五”规划主要指标
类 别 | 序号 | 名称 | “十四五” 预设目标 |
群 众 体 育 | 1 |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 | 3.0平方米以上 |
2 | 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 | 46% | |
3 | 《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人数比例 | 94% | |
4 | 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 | 3名 | |
5 | 每万人拥有足球场地 | 1.2块 | |
6 | 体育传统特色学校数量 | 25所 | |
7 | 大型公共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率 | 100% | |
竞技体育 | 8 99 | 新建天门市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 | 1所 |
9 | 省高水平后备人才单项训练基地 | 1所 | |
10 | 青少年体育训练中心 | 1所 | |
11 | 各类省级体育赛事参赛成绩 | 夺取10枚及以上金牌,其中省运会2枚以上 | |
12 | 注册运动员 | 500人 | |
体 育 产 业 | 13 | 体育产业总产值 | 10亿元 |
14 | 省级体育运动休闲小镇 | 1家 | |
15 | 体育企业 | 100家 |
三、“十四五”体育发展主要任务
(一)助力“健康天门”建设
1.着力提高全民健身社会意识。充分发挥抗击新冠疫情的带动效应,大力宣传并实施《全民健身条例》,通过举办体育赛事、开展各类群体活动、开办健身知识讲座、开展国民体质监测、科学健身免费咨询、开设科学健身指导专版专刊专栏等方式,宣传普及全民健身新知识、新方法、新举措,帮助市民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健康的生活观和科学的健身观,倡导居民维持健康体重,增强广大市民的体育意识,使健康第一、科学健身、文明时尚的生活理念成为社会共识。
2.深入实施全民健身设施工程。继续实施新全民健身示范工程“整市推进”项目,到2025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0平方米。乡镇运动健身中心、美丽乡村文体广场实现全覆盖。进一步提高健身场地在城市社区的覆盖率,力争达到10分钟健身圈,基本建成便民高效、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公共体育设施网络。
3.积极组织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落实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日、全民健身周、美丽乡村健身行、社区运动会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健身活动。深度推进体教融合,深入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着力提升青少年体育素养。大力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扶持推广民间优秀传统体育运动项目,营造全民参与运动健身的良好氛围。
4.不断健全全民健身组织网络。支持有条件的乡镇、村(社区)建立体育总会,形成市、镇、村(社区)三级体育健身组织网络。到2025年,社会体育指导员达到6000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46%以上,城乡居民国民体质监测合格率占比达到94%以上。
专栏2 “十四五”公共体育服务设施重点工程
1.新全民健身示范工程“整市推进”项目。积极争取省级新全民健身示范工程项目,建设乡镇全民健身中心18个、村级文体广场71个。到2025年,实现乡镇运动健身中心全覆盖、美丽乡村示范村文体广场全覆盖。 2.天门市体育公园建设工程。2023年上半年建成天门市体育公园并投入使用,补齐城南片区无大型体育健身场地短板。 3.健身路径和农体工程。“十四五”期间,每年投放至少100套健身路径和农体工程,全力打造城区“10分钟”健身圈、乡镇“15分钟”健身圈。 4.全民健身系列赛事工程。重点推广“社区运动会”、“职工运动会”等全民健身系列赛事,“十四五”期间,每年承办2场以上省级赛事,举办50场以上市级和街道、社区群众体育赛事。 5.天门市特色体育示范阵地建设工程。建成市级体育传统特色学校25所,争创省级体育传统特色学校5所、体育菁英培训基地5所。建成市级国民体质监测中心1个。 |
(二)夯实竞技体育基础
1.推进竞技体育重点项目建设。积极推进天门市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和北湖水上训练基地建设。立足天门实际,抓好田径、篮球、乒乓球、羽毛球、足球、武术等基础大项和传统项目。积极争取省市共建,重点发展轮滑、滑板、攀岩、皮划艇、赛艇等新兴项目。鼓励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竞技体育项目发展,促进冬季项目与夏季项目协调发展。
2.加强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建设。支持在体育特色学校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小学、中学“一条龙”体育后备人才升学机制,着力构建“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学校体育新格局。充分发挥社会资本、企业、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培训机构和社会组织等各种社会力量办体育的优势,健全完善社会资本举办竞技体育的激励政策,优化竞训体系,打造以体校为骨干,以学校办体育、社会办体育为补充,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
3.推动青少年竞赛体系建设。与教育部门合作举办丰富多彩的青少年体育赛事,丰富赛事项目,完善赛事运作,加快建立分年龄和学段(小学、初中、高中)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
专栏3 “十四五”竞技体育发展重点项目
1.天门市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项目。“十四五”期间,建成天门市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完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系。 2.北湖水上训练基地项目。充分利用北湖水生态资源,建设水上训练基地,发展皮划艇、赛艇等水上竞技运动项目。 3.青少年体育系列赛事。“十四五”期间,每年与教育部门联合举办小学、初中、高中学段田径、篮球、足球等项目联赛。 |
(三)促进体育产业健康发展
1.扶持体育企业茁壮成长。加大体育产业招商力度,落实体育企业扶持政策,招引大型体育康养休闲业、体育服装加工业、体育产品制造业落户我市,力争新增体育企业1至3家。
2.推进体育旅游融合发展。大力发展集体育、康养、旅游为一体的新业态,依托天门市体育公园、北湖水上训练基地、张家湖国家湿地公园、海龙岛、天门南湖生态旅游区、佛子山渡桥湖旅游开发项目、全域旅游和战略储备林等项目,拓展体育健身游、体育主题游、休闲养生健康游等消费新场景,增强健身休闲消费粘性,形成体育消费新热点。完善体育市场监管服务,营造良好的体育消费环境。
3.打造城市品牌体育赛事。以“五个湖北”登山比赛为引领,培育1至2个在全省有影响力的品牌体育赛事。充分发挥山、湖、林和平原的自然资源优势,打造地域特色鲜明的品牌项目,重点培育水上运动、山地户外运动等特色体育赛事。
专栏4 “十四五”体育产业重点项目
1.张家湖国家湿地公园体育休闲项目。依托张家湖国家湿地公园自然资源,打造环湖自行车骑行、露营、水上运动等休闲体育项目。 2.佛子山登山运动休闲项目。依托佛子山镇山水林资源,发展“江汉之巅”休闲登山项目,打造武汉都市圈登山、露营等体育休闲目的地。 3.天门市全域旅游和战略储备林运动休闲项目。依托全市旅游资源及皂市镇山水林资源,打造集旅游、体育、康养为一体的运动与休闲康养旅游区。 4.体育企业招商引资项目。发挥我市特色资源优势,着力引进大型体育康养休闲业、体育服装加工业、体育产品制造业各1家。 |
四、“十四五”规划实施保障
(一)强化组织领导保障。充分认识体育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体育事业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各相关部门组织协调、分工合作、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切实履行各自职责,形成推动体育事业发展合力,确保规划得到有效实施。
(二)强化制度机制保障。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健全体育权益保障制度,对优秀运动员在文化教育、重新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给予优待,做好退役运动员引进工作,加强对运动员劳动、医疗等方面权益的保障工作,建立运动员伤残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树立体育融入城市社会经济各领域发展的理念,科学设计体育主动融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标测评和年度考评机制。
(三)强化监督管理保障。建立目标任务考核制度,实行规划年度监督、中期评估和终期检查机制。健全规划实施的监管机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对体育发展规划实施情况进行严格监督,确保“十四五”规划各项任务落实到位,保障和推进体育“十四五”规划的顺利实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