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解读】天门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简介
1、七星活血功
七星活血功传说由明末清初道人昆阳子拜武当七星池有感而创,后流入民间,在湖北省影响较大。现流传七星活血功追根溯源由湖北省天门市皂市镇合丰村(原马李村)李升庭门派所传承。
李升庭为清末民国初人,其传承的七星活血功源于魏牯牛,拳术源于达林和尚,器械源于余道弘,中医跌打损伤源于李家祖传秘法,因此,李升庭七心活血功以武医结合综合功法见长。目前流传在湖北、河南、广东、湖南等省,主要流传在天门及周边的京山、汉川、仙桃、武汉、十堰(武当)等地。
七星活血功也称为“七心活血功”、“纯阳活气功”、“武当病功”。“七心”指:顶门心、前心、后心、二手心、二脚心,对应的“七星”指天文“北斗七星”,体现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七心通则全身通,起到健体防身的双重作用。练此功时不意念不意守,混元一气,功到自然成。与武术的拳术相结合,功成之后有如金钟罩身和铁布衫护体;在民间这也是一种专门祛病疗疾的武当道家藏锋派上乘内功,通过练呼吸、动作导引、拍打等方法(一般不须意念,精神集中练功即可),可使全身气血畅行无阻,从而达到有病治病,无病健身的效果。
上图:2009年在武当山举办的七星活气功传承人合影
上图:2021年元宵节上的七星活气功表演
2、猫猫鞋制作技艺简介
猫猫鞋是民间手工制作的一种童布鞋,因鞋头像猫(虎)头而名为猫猫鞋。猫猫鞋是一种吉祥物,人们认为穿上它可以驱病、辟邪、壮胆,保佑孩子长命百岁。在天门民间给满周岁的孩子戴猫猫帽,穿猫猫鞋,戴猫猫兜肚是一种非常普遍的习俗。小孩周岁时娘家“抬荷”贺喜的礼物中必然会有几双鞋猫猫鞋。
猫猫鞋的制作在天门有悠久的历史,是“女红”文化传承的体现。旧时,女孩从小就要学做女红,绣制帐帘、枕套、围裙、手巾、花鞋、鞋垫和猫猫帽、猫猫鞋、猫猫兜肚等日常生活用品。
猫猫鞋的制作分为剪鞋样、做鞋衬、纳鞋底、做鞋面、绣猫头、绣王字、上鞋帮等工序。绣猫头的工艺最为复杂,需要用五色花线,先绣眼睛、然后绣眉毛、鼻子、胡须。其中,猫眼的绣制最需要功力,需要用细花线以斜针的针法细细勾勒出猫的神彩,眉毛则用粗花线以打折扣的方法绣制。鞋底有绾花和放白果二种图案,寓意子孙昌盛,清吉平安。鞋面旧时多为青色,有辟邪、长寿的含意。现在常用红色的鞋面,寓意喜庆吉祥。猫猫鞋用手工缝制,布料选择精细,内部空间大,穿着舒适,具有实用价值。猫头造型准确,气韵生动,猫头和鞋面的颜色搭配和谐,具有民间美术的价值。民间传说猫是虎的师傅,猫有九条命的说法,猫猫鞋中猫额头有王字的花纹,猫受到人们的崇拜,猫猫鞋制作传承保护具有重要的民俗学价值。
上图:猫猫鞋黑色为男童鞋,红色为女童鞋。传承人手中展示的为猫(虎)头帽
3、天门制陶技艺
天门制陶可追溯到石家河文化的出土陶器。天门制陶选取本地优质的陶土,经陈腐、配料、淘洗、揉练再到拉坯或手捏成型、柴火烧制等七十道工序而成。天门陶器成品多为人民生活相关的壶、罐、盆家用器具,也有人物、动物等陶偶及家庭小摆件。特别黄潭公社陶器厂1980年生产的黄釉刻花罐,造型和纹饰都很精美,受到省内外收藏家青睐。曾经在天门境内的黄潭镇、皂市镇、岳口镇、新堰等地均有大量柴火窑。后因金属制品和塑料的普及,大量的手工制陶作坊被迫关闭。
天门制陶技艺其制作工艺分制泥、成型、装饰、烧造四大过程,大小70道工序。一、制泥:采集适合制陶的泥料,通常在两种以上,以耐高温同时具有可塑性为佳,两种泥土配合使用,经沉积、淘洗、过滤、揉练等多道工序制成易于成型且高温烧制不变形的陶土。二、成型:天门手工陶成型的方式分为轮制、泥条、泥片、捏塑等多种方式。三、装饰:天门手工陶装饰手法有刻花、化妆土和彩绘等多种方式。四、烧成:成型的坯体经自然风干后即可装窑烧制,烧成的窑炉为馒头形,以茅草为主要燃料,从小火慢慢升温至1000度左右,待坯体完全通红后停火慢慢冷却到100度以内即可开窑取出成品,整个过程约36小时左右。
天门制陶多为红陶,一是由于陶土本身具有疏松多孔的特征,所以天门陶在存放茶水时具有透气性,在炎热的夏天茶水也不易变质,所以茶壶和炊壶等陶制品是家家户户必备的用具。二是据80年代省轻工业厅检测天门很多地方的泥土含有硒等微量元素,经常用于盛水具有一定的保健功能。
天门制陶技艺相比其他地方窑口其拉坯技术高超,拉坯车采用传统的棍拨式,传统的炊壶不同于现在我们所见到的任何陶瓷器皿,其底部为了烧水时聚火是锥形内凹的,制作此器型必须正反两面拉坯,需要高超的拉坯技术。但因技术性强,市场需求少,传承人年岁渐高,后继乏人,在此情势下,更应对这一传统手工技艺加以妥善的保护和传承。
照片说明:天门手工陶的主要产品
“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这说的是一门古老的民间手艺——“锔瓷”,锔瓷技艺就是把打碎的瓷器,通过锔补、粘合等技艺,修复起来的技术。
在天门民间“九佬十八匠”(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生产生活的民间技艺分类)锔瓷这一行当,被称作锢炉匠。最初是为谋生而产生的一门手艺。旧时在竟陵、岳口、渔薪等地锔瓷匠有自己的店面,但多数锔瓷匠是“街挑子”之中的一员,作为江湖饭有自己的行话,也是被人看不起看作是下九流的行当,可却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技艺。
锔瓷技艺分:找碴对缝、定位点记、打孔、锔钉、鸡蛋清和瓷粉调和补漏等5个步骤。流传在天门的锔瓷技艺可分两类:一是“常活”,就叫粗活,纯为民间生活用品为主的锔瓷修复粗活,通常被称作锔盆、锔碗、锯大缸的锢炉匠,所用的工具金刚钻、锔钉都比较大、粗糙、单一、是清一色的铁钉;而另一类则是行活,也叫秀活。所用的工具金刚钻小巧精致,锔钉完全用民间绝活锻铜工艺加工而成,美妙绝伦,有花钉、素钉、金钉、银钉、铜钉、豆钉、米钉、砂钉。
锔瓷技艺能使破碎的瓷器复原再生,变换成另一类独具观赏和艺术价值的瓷文化工艺美术品。锔瓷技艺体现出的是民俗风情独特的艺术风格,国内外瓷器收藏爱好者和古玩爱好者,以及考古修复等是必不可少的,抢救、保护、传承锔刻瓷技艺,在推动地方经济和旅游开发事业的发展将发挥重要作用。
上图:锔补后的瓷器
上图:锔瓷工具
补锅手工技艺是天门民间“九佬十八匠”之一,为养家糊口谋生而产生的一门手艺。旧时把有漏洞的铁锅,通过钉铆裂逢或用铁水浇补破洞,再仔细敲打,使之密合。补锅手艺人补搪瓷器皿,也都是用这种方法修补。所需工具有坩埚、火炉、风箱、煤块、砧凳、小锤、钻子、棉布卷和黄泥浆。补有漏洞锅过程可分为:融铁、除垢、铁水浇补、打磨,抹黄泥浆、测漏等工序。补裂纹锅过程只需要:除垢、钻孔、钉铆、抹黄泥浆、测漏工序。旧时在竟陵、岳口、渔薪等地有自己的店面,但多数补锅匠是“搬翘扁担”之中的一员。补锅匠尊道教老子为祖师,作为谋生技艺,他们有自己的江湖行话、行内规矩和禁忌,作为被人看不起看作是下九流的行当,可却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一些补锅匠走街串户,在悦耳的铜响片伴随下,悠悠吆喝“补锅嘞——”嘹亮的嗓音绕梁不绝,曾经是街头巷尾人们难忘的记忆。
6、济世堂膏滋药制作技艺
济世堂膏滋药制作技艺起源于清同治年间,1869年前后,王功浩创办济世堂药店,行医治病,并用师传的技艺制作膏滋药,通过家族传承的方式,至今已传承了5代人。多年来,济世堂药店的传承人一直坚持用传统的工艺制作膏滋药。
济世堂膏滋药选用经典的药方或祖传的验方配制并根据患者不同的病情,适当调整处方,依据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辩证施治。膏方采用地道的药材,以传统的九蒸九晒的工艺对原料进行加工,严格按传统的工艺流程,经过药料浸泡、煎煮、浓缩、收膏、存放等特定程序制作而成。
济世堂膏滋药具有补虚扶弱、防病治病的功能,对于慢性病患者的治疗和年老体弱者的调养有特殊的功效。
济世堂膏滋药技艺具有较高的中药学价值和民俗学价值,在各种现代制药工艺的冲击下,传统的膏滋药制作技艺面临着失传的危险,亟待加强保护。
上图:传承人医师资格证
上图:膏滋药和传承人保存的祖传医药书籍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