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MB1A08302/2020-106391
分类
农业、畜牧业、渔业
发布机构
天门市现代农业服务中心
发文日期
2020年05月18日
名称
市现代农业服务中心2019年工作总结及2020年工作计划
文号
效力状态
有效
发布日期
2020年05月18日

市现代农业服务中心2019年工作总结及2020年工作计划

发布时间:2020-05-18 10:17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也是市现代农业服务中心成立元年,市现代农业服务中心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市委、市政府和上级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以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为核心,以农业服务为抓手,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为目标,着力抓好畜禽养殖环境污染治理、“虾稻共作”推广扶持、农机装备水平提升等工作,各项工作成效显著。

一、主要成效

预计截至年底,全市生猪出栏72.03万头,家禽出笼900万羽,牛羊出栏2.8万头(只),完成肉类总产9万吨、禽蛋总量3.8万吨,实现畜牧业产值26亿元;全年水产养殖面积18.7万亩,水产品产量12.03万吨,比去年增加0.55 万吨,增长3.03%,渔业经济总产值61.7亿元,比去年增加1.8亿元,增长2.97%;农机总动力达到173.34万千瓦,全年完成机耕345万亩次,机播230万亩次,机收240万亩次,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5.5%。

二、主要做法

(一)深化改革,加大产业结构调整

1、优化产业布局

市现代农业服务中心进一步优化畜牧业、渔业产业布局。按照《天门市渔业发展规划(2018-2023)》的指导意见,坚持生态优先,坚持创新驱动,坚持统筹兼顾,进一步优化池塘养殖区、湖泊养殖区、稻田综合种养区、休闲渔业区、水产品加工园区等区域,转变养殖发展方式,推进生态健康养殖,打造水产全产业链,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根据天门市畜牧业“十三五”规划的实施意见,针对不同区域的比较优势,继续加强生猪、禽、肉牛等优势产业带建设,形成特色优势畜产品集中产区。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原则,以产业化经营为突破口,以适度规模经营、标准化生产为途径,以先进畜牧科技为支撑,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

2、抓好特色产业

今年,市委市政府继续出台“虾稻共作”奖补政策,鼓励大力发展稻田综合种养生产,大力发展绿色生态种养。全市“虾稻共作”面积达到28万余亩,今年新增3.2万余亩。通过加大技术服务,加大产业链建设力度,培育市场主体等形式进一步推动虾稻产业做大做强;为了巩固生猪生产大市和生猪调出大县地位,我们按照“控制总量、注重存量、提高质量”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规模化生态养殖、大力开展标准化畜舍改造、大力实施生猪良种工程,预计年底实现年出栏生猪72.03万头;大力发展肉牛(羊)生产,推广良种繁育、标准化畜舍改造、冻配罐点建设和种草养畜,实现年出栏牛羊2.8万头(只);大力发展蛋鸡生产,引进现代化养殖设施设备、建设高标准种禽生产基地、完成规模化蛋鸡养殖区域化布局,实现年家禽出笼900万羽、禽蛋产量3.8万吨。

3、培育经营主体

一是加大政策扶持,提供发展保障。市人民政府印发了《天门市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扶持特色产业发展奖补办法的通知》,对今年新发展“虾稻共作”连片面积30亩以上的给予200至500元奖励。今年发放2018年虾稻共作奖补资金5043余万元,拨付虾稻共作土地流转奖励经费250余万元;继续开展购机补贴,年底3325万元补贴资金将全部发放到位;完成农机深松整地试点项目18.6万亩,发放补助资金465万元;开展畜禽规模养殖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发放奖补资金3650万元。各项政策的实施,为经营主体做大做强注入了强大动力。

二是典型示范引导,加快发展速度。坚持示范带动,典型引路的思路,培育壮大了天门市天篷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东湖禽业、天门四海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丰水湾合作社、天门市曙光农机合作社、天门市志鹏农机专业合作社等一大批典型,通过以点带面,示范推广,逐步形成了一批经营规模大、服务能力强、产品质量优、社会反响好的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

三是强化规范管理,推动长效发展。实施品牌经营战略,让新型经营主体能够“走出去”,在市场竞争中立足。以“企业+农户”“基地+农户”“合作社+农户”等形式为主要抓手,助推企业(合作社)发展,引导合作社开展社会化服务,让农户受惠。目前,全市国家级农机示范社3家,省级9家;部级畜禽标准化示范场2家;省级以上水产养殖健康示范场16家。

(二)聚焦主业,加大农业服务力度

1、在平台搭建上求新

将畜牧、水产、农机的培训服务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精准扶贫等活动结合起来,利用“下乡跟踪指导服务月”、“精准扶贫产业帮扶培训”等系列活动真正为民服务解难忧。通过“虾稻共作富天门”等微信、QQ群及时回应关切,让农户足不出户就能解决农技难题,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2、在技术服务上求实

通过送技下乡、“校企”结合培训、走出去与请进来等方式相结合,着重培训“虾稻共作”、牛品种改良、蛋鸡“124”、农业机械技术更新等技术。今年举行各类培训班(现场会)70余次,培训5450多人次,发放各类书籍、宣传册、明白纸资料等4.8万余份。全年共免疫生猪45.52万头、牛4.1万头、羊1.2万只、家禽900万羽,六种强制免疫动物疫病做到了“应免尽免,不留空档”。加大动物疫病实验室检测与诊断力度,今年全市累计监测样品14957份。

3、在服务方式上求活

  我们根据不同时节,农户不同需求,灵活机动提供服务。今年4月初,部分虾农误用杀灭“青苔”制剂,致使小龙虾发生不同程度死亡等异常现象,我中心连续在天门日报刊登了一周的《关于水产养殖慎用杀灭“青苔”制剂的温馨提示》,最大程度的减少了虾农因误用杀灭“青苔”制剂而造成的损失;春耕、“三夏”、“三秋”等时节是农机生产最重要时期,我们组织各类农机43150台次投入生产,组织农机维修人员帮助检修农机具7403台套;今年非洲猪瘟疫情严重,中心利用全市春秋防会、专题会和下乡培训之机,聘请技术专家进行非洲猪瘟防控知识专题讲座;11月中旬,部分乡镇虾稻田用水困难,我们及时召开全市虾稻共作供水协调会,解决虾农用水难题。

(三)保护生态,加大环境治理强度

1、加大畜禽养殖污染治理

通过改造治理一批,对接利用一批、关停拆除一批等方式,加大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全市规模养殖场560家,预计年底,完成蛋鸡“124”模式升级改造35家,建设蛋鸡养殖皮带传输清粪集中处理的有68家;建设异位发酵床32个,建设同位发酵床1个;建设肉牛场床一体化19家;建设粪污处理三级分离池(粪水收集池、干粪堆积池、雨污分流)的有405家。对全市3122家中小养殖场开展治理,其中关停拆除2575家,改造治理547家。全市将完成农牧结合项目17个,建设粪污收集池4.8万方,配套完善了田间管网。

2、加大秸秆综合利用

为推动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建设“生态天门”,我们印发了《2019年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实施方案》,今年“三夏”、“三秋”期间,全市共组织各类农业机械6万余台套参加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作业,组织联合收割机,安装秸秆粉碎装置机4120台,实现农作物低茬收割、粉碎还田秸秆肥料化利用227.76万亩,占农作物种植面积的87.29%,投入秸秆打捆机121台,打捆回收农作物秸秆30.3万亩实现秸秆离田12.3万吨,占种植面积6.2%,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3.09%。

(四)从严治党,深化主题教育活动

1、强化学习教育

组织中心全体机关干部、各二级单位支部同步学习与分散学习相结合,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认真学习党章党规和党史、新中国史,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重要论述选编》等系列资料,在学思践悟中不断增强理论修养、提高政治觉悟。

2、进行调查研究

结合个人思想、工作、生活实际。围绕主题,深入基层,对班子成员作风建设、中小养殖场拆除与生猪生产的恢复、退田还湖、水稻机插秧的短板、畜禽养殖污染治理难点及对策和虾稻“虾稻共作”效益分析的问题等课题进行调查研究,以调查研究推动工作开展,以调研研究转变工作作风,以调查研究促进干部队伍建设。

3、为民服务解忧

主题教育的目标任务之一就是为民服务解难题,我们将将为民服务解难题作为主题教育活动的重要着力点。一是在各乡镇开展养殖技术、农机操作培训班15期,受训贫困户1000多人次,深受贫困户的欢迎。二是完成了2517家养殖场的拆除工作,按照农牧结合“能源生态型”改造治理模式,共改造治理了546家养殖场,有力促进了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产业化发展水平不高

畜牧业、渔业产业发展不平衡、名优品牌少、规模企业少,加工业相对落后,产业链条不够完备。

(二)基层农技服务技术力量较弱

乡镇农技服务部门普遍经费有限、人员老化、队伍不稳,不利于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四、2020年工作思路及目标

2020年,市现代农业服务中心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中央、省、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上级部门的安排部署,着重抓好农业技术服务,抓好生猪稳产保供,持续推进“虾稻共作”,农机装备升级等工作,助推现代农业服务工作再上新台阶,取得新进展。

(一)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按照主题教育“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总要求,要求全体党员要锤炼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牢固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促进全面从严治党,推动各项事业的发展。

(二)抓好生猪稳产保供

一是持续加大生猪生产政策扶持力度;二是发展规模养殖,支持农户养猪;三是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提升疫病防控能力。

(三)抓好虾稻产业

加强虾苗繁育基地和小龙虾交易中心建设,加强虾稻共作产品品牌打造力度;加大虾稻共作技术培训;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力打造虾稻全产业链。

(四)推进农机装备升级

继续坚持“抓特色、调结构、增总量、降能耗、提效益”方针,着力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加大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力度,加大八大作物农机示范园建设,加大智能、精准农机化推广工作。

(五)搞好农技服务工作

持续推进畜禽养殖、水产、农机服务,通过常规培训、随机培训、请专家教授培训、走出去培训、网上培训、现场培训、能人帮助培训等方式加强技术培训,搞好春秋防等基础免疫工作,实验室检测与诊断等工作。

(六)加快项目建设

继续推进尾水治理、农机购置补贴、畜禽养殖资源化利用、农机深松整地等项目建设,以项目建设为引擎,推动产业发展。


天门市现代农业服务中心

2019年11月20日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我要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