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部门和乡镇信息公开目录 / 部门 / 市现代农业服务中心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规划信息
索 引 号 MB1A08302/2021-56200 主题分类 农业、畜牧业、渔业
发布机构 市现代农业服务中心 文 号
标 题: 天门市渔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
天门市渔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
发布时间:2021-10-28 11:12


一、渔业产业发展现状

(一)产业发展现状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市现代农业服务中心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调转促”为工作主线,以渔业供给侧改革为重点,着力推进“两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渔业发展,逐步形成生产持续发展、生态持续友好、渔民持续增收、一二三产业融合协调发展的现代渔业发展新格局。截至2020年,我市养殖面积17.97万亩,增殖面积4.4万亩,稻渔综合种养28万亩,水产品产量11.6万吨,渔业经济总产值68.5亿元。

我市目前已形成三大养殖区域,具体如下:

一是池塘养殖区。本区以发展池塘养殖为主,分布我市各乡镇(办、场、园),共有养殖水面17.97万亩,是我市水产养殖主产区。现阶段养殖品种以四大家鱼为主,泥鳅、克氏原螯虾、黄鳝、黄颡鱼、河蟹、鳜鱼、斑点叉尾鮰、翘嘴鲌、泥鳅、龟鳖、长吻鮠等其他名特优种类为辅。

二是湖泊养殖区。本区以发展生态渔业为主,禁止一切投入品,实现湖泊人放天养,主要为张家湖、半头湖、龙骨湖、青山大湖等37个湖泊,现有增殖水面4.4万亩,养殖品种为四大家鱼、鲫鱼、鲤鱼、鳊鱼、鮰鱼、鳜鱼、鲶鱼等。

三是稻田综合种养区。本区以发展虾稻为主稻渔综合种养,遍布我市各乡镇(办、场、园),现有种养面积28万亩。

我市现有养殖模式有:池塘365科学养殖模式、网箱养鳝模式、池塘养蟹模式,泥鳅、克氏原螯虾、黄鳝、斑点叉尾鮰、黄颡鱼、鲈鱼池塘专养模式,各类名特优鱼类的套养模式,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等。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水产品结构性过剩的问题凸现,不能满足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渔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四大家鱼等大宗品种供给基本饱和,优质产品供给仍有不足,供给和需求不对称矛盾加剧,部分产品价格长期低迷,一些产品价格出现剧烈波动,生产成本持续攀升,渔业比较效益下降。

二是组织化程度较低,产业化水平不高。生产组织形式仍以分散农户为主,专业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数量少;水产品仍以鲜活或初级加工为主,精深加工程度较低;名特优产品品牌打造不够,市场竞争力不高;缺乏龙头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辐射带动作用不足。

三是资源环境约束趋紧,迫切需要转型升级。随着国家对水生生物资源和水域生态环境保护的进一步重视,部分地方的传统养殖区域养殖功能逐渐弱化,水生态脆弱地带退出人工养殖,湖泊水库拆围,江河禁捕,杜绝了水产捕捞产量;传统高产高密度养殖模式面临转型;环境过载、低效和过剩的产能,将逐步退出养殖和加工市场。传统渔业水域不断减少,渔业发展空间受限。“十四五”期间,水产品市场存在保供给的结构性压力。

四是渔业基础设施薄弱。天门市养殖单元“小而散”,组织化程度较低,自我约束和监督机制缺乏。检验检测设备缺乏,资源保护形势严峻,产品质量安全隐患较多。同时,生产设施落后,部分养殖池塘严重老化、标准低。渔业保险制度建设滞后,渔业安全保障能力仍显不足,自然灾害等影响因素长期存在。

二、发展的有利条件

(一)政策优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贯彻新发展理念,勇于推动“三农”工作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为党和国家事业全面开创新局面提供了有力支撑。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们党“三农”工作一系列方针政策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十九大报告明确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央一系列加强和支持农业的方针、政策,为我市农业特别是水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市委、市政府把水产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性产业来抓,各级领导亲自抓,为水产业的大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领导支撑。

(二)区位优势

天门市地处江汉平原北部,汉江下游左岸,跨东径112°35′—113°28′,北纬30°23′—30°54′之间。东邻汉川市、西连荆门、南与潜江、仙桃等市隔汉江相望,北枕京山市,东北与应城市毗邻,西北同钟祥市接壤。天门作为武汉城市圈重点县市之一,区位优势明显。水陆交通十分便利,随岳、武荆两条高等级公路贯穿南北,天仙、荷沙、分当、京天、汉宜、皂毛六条省道网络全境,沪蓉、长荆两条高铁过境四镇一园区。市内公路硬化总里程达到1500公里,汉江水运直通长江。水利设施基本配套,可为渔业抗灾、结构调整提供有效的保障。

(三)气候条件

天门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光照充足,气候湿润,春温多变,初夏多涝,伏秋多旱,生长期长,严寒期短的气候特点。年平均气温为16.2℃,年极端最高气温38.7℃,年极端最低气温-17.2℃。年平均无霜期246天,年最长无霜278天,年最短无霜期223天。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966.2小时,全市太阳辐射量平均为108-110千卡/平方厘米,年际变化较大,日平均辐射量为298卡/平方厘米。年降水量在997毫米至1200毫米之间,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113.4毫米,年均降水日数为122天。降雨集中在汛期(7月—9月),多年平均汛期降雨量为709.6毫米,占年平均降雨的63.7%。年平均蒸发量1481.4毫米,最大为1783.7毫米,最小为1174.3毫米。

鱼类生长旺季为4-10月,日照数1350.5时,占全年日照时数的70%,能满足鱼类利用光合作用的能量需要。降雨在季节分配上,因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影响,降雨量主要集中在鱼类繁育生长的旺季,使大量有机质和无机盐类随雨充入水体,不仅给养殖水体补充了水源而且增加了丰富的养料,同时也改善了水体的理化性质,更有利于鱼类的生长。

(四)资源优势

(1)水资源。天门市境内水系较为发达,河渠纵横,湖泊塘堰星罗棋布,现已形成以汉江、天门河、汉北河三大河流为主的河流系统,其境内流域面积分别为2619平方公里、917平方公里、1270平方公里。流域面积在10平方公里以上的大小河流27条;湖泊遍布各地,现存湖泊45个,总面积37.38平方公里。

境内天然水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天然水属酸碱度总硬度适中的低矿化度淡水。地表水:pH值7.5—7.8,矿化度312—447毫克/升,总硬度186—277毫克/升。地下水:水温18℃至20℃,主要化学成分为重碳酸钙型和重碳酸镁型水,矿化度0.1—0.2克/升,属淡水,硬度(按氧化钙含量计算)168—250毫克/升,pH值6.8—8,呈中性。天门市水资源丰富,天然水质良好,pH值、总硬度适中,水体中主要离子含量都在正常范围内,符合渔业用水标准。

(2)水生生物资源。境内天然水体中现有鱼类70种,隶属于9目20科。分布有多种经济动物,如螺、蚌等贝类,青虾、米虾、小龙虾、河蟹等甲壳类,中华鳖、乌龟等爬行类,经济水生植物有莲、芡实、水芹、茭白、荸荠、芦苇等。还有丰富的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水生昆虫、水生高等植物,这些生物类群或是鱼类优质天然饵料,或为鱼类提供产卵、避难场所,或可净化水质,增加生境复杂性。

(五)市场优势

目前我国水产品消费水平与产量水平不相匹配,水产品人均占有量也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消费水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与同处东亚的韩国和日本差距更大。以2007年为例,我国城乡居民水产品人均年消费量为9.32kg,远低于同年世界平均水平的16.7kg;而2003年韩国人均水产品消费量就已达到66.9kg;日本和我国台湾省同年的数据分别为64.16kg和40.3kg。

营养、健康、无公害食品成为当前国际市场的消费潮流。在此背景下,作为蛋白质食品中“白肉”的水产品与禽类产品消费得到快速发展,而作为“红肉”的猪肉、牛羊肉消费增速远低于水产品与禽类产品。随着水产品加工、运输业的日益发达,冷冻水产品、调理水产品的市场份额将逐步增加,水产品加工业将从目前的单一型向混合型食品加工业发展,水产品菜肴风味将快速向多元化、多风味化发展向异域化国际化发展;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水产品消费市场越来越大,我国水产品市场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近年,食品安全、粮食安全成为国际发展的战略问题,引起各国政府与消费者高度关注。随着人口高峰、工业化高峰和城镇化高峰来临,耕地保护形势日趋严峻,粮食安全保障任务十分艰巨。由于世界范围内海洋渔业资源呈衰退趋势,未来国际水产品消费市场的缺口将主要依赖养殖产品补充。市场需求稳步增长为拓展渔业发展空间创造了条件。渔业是农业的重要产业之一,对保障人们食品的安全供给起着重要作用,水产品在改善人们膳食结构比重中作用明显。同时,水产动物具有饲料转换率高、水产养殖占地少,水中地生物资源具有可再生的优势,所以渔业在我国未来大粮食安全体系的构建中可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三、渔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三农”思想,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提质增效、减量增收、绿色发展、富裕渔民为目标,以健康养殖、保护资源、做强产业为方向,大力推进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渔业发展方式,提升渔业生产标准化、绿色化、产业化、组织化和可持续发展水平,提高渔业发展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中国特色渔业现代化发展道路。

(二)基本原则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妥善处理好生产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将发展重心由注重数量增长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以渔业可持续发展为前提,禁止自然水域捕捞活动,养护水生生物资源,大力发展生态健康养殖,改善水域生态环境。有效实现渔业生产节能、减排、降耗,推动“两型”渔业发展。

——坚持创新驱动,科学发展。全方位推进渔业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体制机制创新。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统筹推进渔业各项改革。着力提升渔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强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应用,提升渔业技术整合集成水平,促进渔业增长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推动渔业发展由注重物质要素向创新驱动转变。

——坚持统筹兼顾,融合发展。充分发挥全市资源、科技、区位、市场、体制等优势,更好利用两个市场(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两种资源(国内资源和国外资源),推动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大力发展稻渔综合种养,推进种养融合。大力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冷链物流体系和批发市场建设,积极推进渔业产业化经营。推进订单生产、农超对接、电子商务等新型交易方式,引导“互联网+”信息技术对传统渔业进行全面改造。挖掘食品以外的渔业功能,推动与医药、保健、文化、展博、旅游等产业的结合,着力发展垂钓、观赏鱼、渔文化、餐饮服务、渔家乐等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休闲渔业。形成渔业与其他产业相互融合和一体化发展格局。

——坚持依法治渔,和谐发展。加强渔业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严格渔业行政执法,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维护渔业生产秩序和公平正义,为渔业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强法治保障。将渔业安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水产资源利用、开发与保护进入良性循环;养殖生产的科技水平显著提高;渔业经济结构趋向合理,第二、第三产业效益大幅提高。全市水产养殖面积稳定在17.04万亩,稻田综合种养32万亩,水产品产量11万吨,人工繁殖优良苗种50亿尾,渔业经济总产值70亿元,农民人均渔业纯收入5万元,水产养殖重大病害大面积爆发的趋势得到控制,渔药、饲料等水产投入品使用逐步规范,水产养殖产品主要药残指标检测合格率达到100%,渔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和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60%以上。

四、重点任务

(一)转变池塘养殖发展方式,推进池塘生态健康养殖

大力发展节水减排、集约高效、种养结合、立体生态等标准化健康养殖。优化养殖品种结构,调减结构性过剩品种,发展适销对路的名特优品种、高附加值品种、低消耗低排放品种。结合我市各乡镇的自然禀赋和水产养殖水平,适度调减“四大家鱼”等过剩品种养殖面积,大力发展克氏原螯虾、河蟹、黄颡鱼、鲫鱼、黄鳝、鮰鱼、鲈鱼等居民接受度高的名特优品种。引导和鼓励养殖节水减排改造,逐步淘汰废水超标排放的养殖方式。深入开展健康养殖示范场、示范县创建活动。

(二)发展现代渔业种业,建立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体系

“发展渔业,种业先行”,良种是水产养殖的第一物质基础,提高良种覆盖率,对于提高养殖产出效益、提升水产品质量具有关键作用。按照常规种业做强、特色种业做大、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并重,提升种业科技创新能力、种业企业竞争能力、供种保障能力,构建现代渔业种业体系。以国家级、省级原良种场为核心,培植一批种业示范企业,建设一批标准化、集约化、机械化、工厂化的良种繁育基地,解决优质苗种供应短缺难题。逐步更新四大家鱼亲本,加快提升小龙虾、泥鳅、黄鳝等特色品种苗种自给能力,重点建设湖北天门四海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泥鳅繁养基地、天门市耀堂特种水产养殖有限公司江团、黄鳝繁养基地、天门市合丰养殖场四大家鱼、鳜鱼繁养基地。持续提高水产苗种质量,提升良种供应能力和良种覆盖率。

(三)重点打造加工、销售体系,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积极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加大低值水产品和加工副产物的高值化开发和综合利用。大力扶持张港鑫天等小龙虾加工企业提升综合发展能力,提高小龙虾加工成品和深加工的比例,改变我市小龙虾集中上市、集中消费的局面,熨平市场价格剧烈波动。

推进水产品现代冷链物流体系平台建设。规范健全我市小龙虾交易市场,取缔流动商贩,建立一个中心三个支点的小龙虾流通体系,一个中心就是天门市小龙虾交易中心,三个支点就是在天东、天西、天北建设三个副交易中心,覆盖我市小龙虾主场区,实现全市小龙虾收购价统一,避免贱买贱卖。

加快水产品品牌建设,积极推进公共品牌认定,加大品牌保护,提升渔业品牌竞争力。品牌就是市场,品牌就是生产力、竞争力、软实力,依托由大型饲料企业、物流集团、养殖大户、经销商、餐饮从业者组建的天门市渔业产业协会,形成产业集群,举办以渔业主题的节庆日,共同打造我市渔业产业品牌。

发展新型营销业态,鼓励发展订单销售、电商等销售模式。积极发展休闲渔业,深入开展休闲渔业品牌示范创建活动,促进休闲渔业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

(四)提高疫病监测预警,确保渔业健康发展

加强重大水生动物疫病监测预警,完善疫情报告制度。推进创建无规定疫病水产苗种场,加强病死水生动物无害化处理,提高重大疫病防控和应急处置能力。

(五)加快渔业信息化进程,全面提升渔业现代化水平

坚持应用为主、平台融合,加强渔业物联网建设,建立全市统一的渔业信息化网络。发挥“互联网+”优势,在现代种业、养殖生产、加工保鲜、冷链物流、品牌营销、质量安全、检疫防疫、资源养护等环节,开展渔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和示范。积极发展渔业电子商务,培育出一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电子商务企业和品牌。加强渔业管理信息化建设,推进市场信息监测预警、鱼病远程诊断和产品可追溯平台系统建设。做好水产养殖管理信息系统试点工作,利用高分卫星遥感监测技术,提高对水产养殖的管理和服务能力。

(六)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提高规模经营的组织化程度

积极探索完善水面流转经营机制,依法有序流转水面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推动渔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进一步扶持壮大家庭渔场、专业大户、渔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鼓励多主体、多类型、多层次兴办渔业专业合作社,提高渔民入社率。加强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增强专业合作社组织能力和服务盈利能力。积极争取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综合性政策,选择一批经营水平好、经济效益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予以重点扶持。鼓励渔民、渔民合作社与生产、加工、流通龙头企业合作对接,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公司+渔户、公司+基地+渔户、公司+合作经济组织+渔户的产业化运作。积极引导和扶持渔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增强农户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五、产业布局

(一)渔业增殖区

湖泊生态渔业增殖区。通过科学规划湖泊渔业功能区,严格控制外源性饵料投入,遏制湖泊生态环境退化趋势,全面改善湖泊生态系统,让湖泊休养生息。本规划以养护水质为目标、以资源合理利用为依托、以生态效益为中心、以美化乡村环境和社会稳定为宗旨,坚持高效渔业、生态渔业、品牌渔业发展理念,走“适度发展,环境优先,增殖与保护并重,生产与管理并重”的路子,实现“以湖养湖、强湖富民”,全面提高渔业产业发展能力和竞争力,努力实现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变。湖泊生态渔业增殖区,禁止使用渔业投入品,合理控制养殖放养密度,充分利用水体自然生物生产力,实施一湖一策,根据不同湖泊的渔产力,确定合理的鱼苗放养量和可持续的自然利用量。

主要放养品种为四大家鱼、鳊鱼、鲫鱼、鳜鱼、河蟹、甲鱼等。我市主要增殖湖泊为张家湖、华严湖、半头湖、龙骨湖、青山大湖等37个湖泊,湖泊总面积31.544平方公里,可放养水面4.73万亩(详情见门市湖泊增殖区基本情况表)。

表  天门市湖泊增殖区基本情况表

面积单位:平方公里

序号

湖泊

名称

地理

位置

湖泊

面积

湖泊水面中心经纬度

东      经

北      纬

1

西汊湖

皂市镇

0.12

113°18′3.6″

30°52′49″

2

牛古墩湖

皂市镇

0.13

113°18′21.6″

30°48′15.4″

3

大汊

胡市镇

0.26

113°21′36″

30°48′11.1″

4

白湖

胡市镇

2.39

113°9'54″

30°40'16″

5

社堰汊

胡市镇

0.65

113°21′21.6″

30°46′31.8″

6

半头湖

胡市镇

1.51

113°22'35"

30°45'26"

7

龙骨湖

胡市镇

1.88

113°23'28"

30°45'48"

8

庙洼汊

胡市镇

0.66

113°24′36″

30°45′5.4″

9

肖严湖

胡市镇

1.61

113°25'44″

30°45'31″

10

二湖汊

九真镇

0.088

113°18′7.2″

30°47′47″

11

罗家湖

九真镇

0.8

113°13′19.2″

30°43′16.3″

12

张家大湖

九真镇

6.53

113°14'59"

30°44'37"

13

石家湖

九真镇

2.12

113°16'29"

30°43'60"

14

孙家小湖

九真镇

0.43

113°17′27.6″

30°43′15.2″

15

沿湖

九真镇

0.8

113°18′10.8″

30°43′22″

16

高家汊

九真镇

0.26

113°18′39.6″

30°42′58.3″

17

王家湖1

九真镇

0.26

113°10′37.2″

30°44′7.4″

18

泉汊湖

渔薪镇

0.23

112°57′3.5″

30°42′6.8″

19

渡桥湖

佛子山镇

1.83

112°58'19″

30°43'36″

20

王家湖2

佛子山镇

0.25

113°0′25.2″

30°42′9.3″

21

陈家湖

佛子山镇

1.31

113°1'26"

30°42'50"

22

鲁家湖

佛子山镇

0.33

113°1′55.2″

30°42′10.8″

23

青山大湖

佛子山镇

1.01

113°2'54"

30°42'14"

24

丁家汊

佛子山镇

0.19

113°3′10.8″

30°41′48.8″

25

西汊湖

石家河镇

0.69

113°8′2.4″

30°42′15.8″

26

北汊湖

石家河镇

1.0

113°8'38″

30°43'44″

27

巴家潭

蒋湖农场

0.38

112°45′50.4″

30°35′36.6″

28

邱家潭

蒋湖农场

0.23

112°52′12″

30°38′17.8″

29

张港潭

张港镇

0.4

112°49′1.1″

30°32′49.9″

30

孙潭

蒋场镇

0.096

112°57′10.8″

30°32′16.4″

31

倒口潭

岳口镇

0.12

113°0′54″

30°32′34.8″

32

南洼潭

彭市镇

0.2

113°9′18″

30°27′15.1″

33

南港湖

小板镇

0.13

113°16′19.2″

30°37′6.2″

34

老垱湖

卢市镇

0.13

113°18′36″

30°37′10.9″

35

华严湖

马湾镇

1.6

113°21′39″

30°37'3.3"

36

松石湖

干驿镇

0.73

113°23′6″

30°34′0.8″

37

白衣庵潭

干驿镇

0.19

113°26′56.4″

30°31′9.8″

(二)池塘养殖区

本区以发展池塘精养殖为主要功能,根据养殖品种合理确定养殖密度,禁止使用违禁渔业药物和违禁渔肥,有效处理养殖废弃物和养殖废水,确保养殖环境健康、绿色。拟规划利用精养水面重点发展以克氏原螯虾、黄鳝、黄颡鱼、河蟹、鳜鱼为主的名特优养殖,适当发展斑点叉尾鮰、罗非鱼、黑尾鲌、泥鳅、龟鳖、匙吻鲟、长吻鮠等其他名特优种类,使名特优品种的养殖比例提高到80%以上。

本区共有养殖水面17.97万亩,其中精养池塘14.07万亩,塘堰3.9万亩,是我市水产养殖生产的主产区和重点区。

按照“一渔一产业”的生产要求,调整养殖品种,调优养殖布局,调新养殖模式。依据区域分布创建3个养殖区域,即以皂市、胡市、九真、佛子山为天门北片区,发展小龙虾、四大家鱼、草鱼、黄鳝等养殖品种;以干驿镇、马湾镇、工业园为天南片区,发展小龙虾、河蟹、四大家鱼、草鱼、黄颡鱼、翘嘴鲌、鲈鱼等养殖品种;以卢市、净潭为天东片区,发展小龙虾、蛙类、四大家鱼、草鱼等养殖品种。

(三)稻田综合种养区

本区利用湖区冷浸田、低洼田、水稻田,在不与粮争地的前提下,大力发展以虾稻为主的稻田综合种养模式。本区根据养殖品种合理确定养殖密度,禁止使用违禁渔业药物和违禁渔肥,有效处理养殖废弃物和养殖废水,确保养殖环境健康、绿色。

我市“虾稻共作”适宜发展面积659575亩,遍布全市各乡镇(办、场、园),“虾稻共作”将会是我市最大的水产养殖挖掘地,2020年我市“虾稻共作”面积近28万亩。

养殖区管理措施:一是严格实行养殖证制度,做到持证养殖,禁止无证养殖和超范围养殖,以及不按照养殖证批准的品种和模式进行养殖。二是加强对养殖区的执法管理,包括持证养殖情况、渔业投入品使用情况的执法;三是合理控制各养殖区投入品的使用和养殖密度,大力推广清洁养殖,保护水域环境; 四是全市水产养殖废水需达到国家和省级有关水产养殖废水排放标准。

(四)水产苗种生产

根据现有苗种培育能力及发展趋势,扶持一批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渔场等经营主体建设标准化、机械化、工厂化的良种繁育基地。按照大宗苗种做强、特色苗种做大的原则,重点布局建设水产原良种场、种业示范场、特色品种规模化繁育基地,稳步提高特色苗种自给率和良种覆盖率。

(五)休闲渔业区

一是建设以沉湖、华严湖、北港湖、渡桥湖、张家大湖为重点的生态休闲养殖区。二是在岳口朱湾,九真张家湖、江家湖,干驿华严湖,佛子山渡桥湖、青山湖,石家河北港湖,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及部分环境优美的水域滩涂,建设一批集垂钓、旅游、娱乐、休闲、餐饮于一体的休闲渔业基地。以张家大湖、华严湖等特色湖水资源优势,建成集养殖、垂钓、旅游、康乐、美食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渔业基地,可与应城汤池、京山空山洞、钟祥黄龙洞形成旅游一日游。休闲渔业带动水产业跳出单一渔业的圈子,走发展多元复合渔业之路,带动特色餐饮、交通运输、观光旅游等方面的发展,不断提高天门水产业为全市农民人均增收的贡献率。

(六)水产品加工园区

一是大力发展小龙虾加工,以张港鑫天农业和工业园湖北启勋为龙头,整合天门市小龙虾加工。二是以海大、通威、粤海三家大型水产饲料生产企业为依托,整合天门市水产饲料生产加工以及渔业技术服务体系。

六、重点工程

推进水产品区域布局,重点实施六大工程建设,整体打造天门优质水产品产业体系,全面提升水产品品质和市场竞争力,实现天门市渔业可持续发展。

(一)水产良种生产保障工程

加大对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原种提纯复壮、良种繁育等重要环节的建设力度,引进、推广一批优良品种,提高良种在增产、增收和扩大出口中的贡献率。

加强国家级和省级原良种场、种苗繁育场基础建设,健全适应我市现代渔业发展要求的水产种苗生产体系。扶持原良种保护工作,建设一批良种繁育基地并定期实施水产良种的亲本更新,加快良种推广。加快构建泥鳅、鳜鱼、小龙虾、鲈鱼等水产品种苗繁育基地,重点强化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种苗生产供应体系,保障特色水产品的种苗供给,大幅度提高良种覆盖率。

(二)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工程

按照“生态、健康、循环、集约”的要求,全面推进健康养殖示范工程建设。按照总体规划、连片改造的原则,继续对全市池塘进行标准化改造,对进排水系统、电路设备、道路设施、技术装备等进行升级改造,逐步提高池塘养殖的科技装备水平。在渔业主产区养殖场建设进水专用渠道,设立尾水人工湿地,配备排放处置设施,保障养殖用水安全、排放达标。结合乡村道路建设,开展渔区路网配套建设,硬化养殖场进出通道,改善养殖区内交通条件。

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加快推行养殖方式转变。大力发展设施渔业,推广池塘微孔增氧设施及增氧机、自动投饵机、水质在线监测、鱼病远程诊断、循环水利用等新技术,提高养殖池塘现代物质技术装备水平。积极发展工厂化养殖,发展一批拥有现代化生产设施、现代养殖技术和现代管理方式的渔业企业。大力推广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充分发挥示范基地和示范区的典型示范和带动辐射作用,全面推进高效渔业规模化发展。

深入开展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场)创建活动,创建省级、部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促进全市渔业健康养殖水平不断提升。

(三)稻田综合种养推进工程

坚持农民主体、多元投入,大力发展稻田综合种养,拓展渔业发展空间,培植渔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实行稻田租赁、股份、托管等多种经营模式,引导稻田规模流转,发展集中连片、高产高效稻田综合种养示范基地。开展田间整理工程,加强稻田沟渠改造,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稻田综合种养生态环境。优化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创新“虾稻共作”等种养技术,健全完善操作技术规范,创建多品种、多模式、多层级的稻田综合种养模式框架,形成全市稻田综合种养模式体系。

(四)水产品加工流通及品牌建设工程

加强水产加工园区建设,立足发展园区、壮大主体、扩大流通、唱响品牌,加快水产品加工保鲜、市场流通和品牌建设,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培植和扶持一批上规模上水平的水产品精深加工企业;扶持一批主导产业优势突出、经济实力雄厚、外向程度高、带动能力强、辐射面广的加工龙头企业;发展一批技术装备精良、企业管理先进、加工技术一流的优势水产品加工企业集群和园区。通过“以工兴渔”、“龙头带动”,进一步提高渔业产业化水平。

加快建设水产品批发市场,形成流通有序、交易顺畅的水产品市场流通网络。发展水产品冷链物流,积极培育水产电商市场主体,构建电子商务公共平台。

(五)科技兴渔工程

积极推进水产技术推广机构条件建设,加强对基层渔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知识更新,提升渔业科技服务水平。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整合科技资源力量,建设院士工作站和科技示范基地,放开搞活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促进渔业科技成果落地应用。

(六)渔业信息化推进工程

推进渔业物联网示范基地建设,依托省部级渔业健康养殖场,装备现代渔业信息化设施,实现在线监测、智能养殖。利用各类涉渔展会、论坛,组织开展渔业电子商务对接。壮大渔业电子商务主体,引导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各类新型渔业经营主体开展水产品网上销售业务。加强基层渔业信息服务站建设,结合渔业科技入户工程,促进渔业信息进村入户。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加大规划的宣传贯彻力度,发挥规划的引导作用,健全工作机制,明确责任分工,强化考核评价,形成上下联动、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搞好规划的衔接,统筹协调推动重大工程实施,确保规划任务落到实处,促进我市水产养殖的健康、稳定发展。

(二)争取政策扶持

积极争上级部门的重视和支持,加大对我市渔业发展的投入,使我市渔业走上现代化、智能化、生态化可持续发展道路。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及社会资本投入现代渔业建设,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建立健全渔业风险防控机制,完善渔业互助保险,扩大渔业养殖保险试点范围,切实保障渔业生产安全。

(三)强化科技人才支撑

进一步加强基层水产科技推广体系建设,鼓励和引导高校、职业院校涉渔专业毕业生到基层渔业推广机构工作。抓好基层渔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建立基层渔业技术人员包村联户制度,全面提升渔业公共服务能力。充分利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渠道,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渔民。加强渔业科技示范户、带头人、水产经纪人等渔业实用人才培养,加强农村乡土拔尖人才培养,发挥其在农村广阔天地里的生力军作用。

(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深入持久推进作风转变,履职尽责,切实为渔民群众解难事、办实事、做好事,切实推动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增强全局观念和看齐意识,强化责任担当,努力打造一支“一懂两爱”渔业服务干部队伍。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版权所有:天门市人民政府天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主管天门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主办

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12345(市内)、0728-4812345(市外)】

政府网站标识码:4290060001鄂ICP备05005537号-1鄂公网安备429006020001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