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门市冬季水产养殖管理指南
为保障我市水产安全越冬、降低死亡率、稳定水产品供应,结合我市养殖实际需求,制定本管理指南,涵盖预警防范、环境调控、苗种养护、投喂管理、病害防控等核心环节,为养殖主体提供科学实操依据。
一、预警防范:筑牢冬季养殖安全防线
(一)密切关注天气预警
高度重视低温寒潮、雨雪冰冻等极端天气影响,实时跟踪气象信息,提前制定应急方案,增强风险防范意识,避免突发灾害导致设施损毁或鱼类伤亡。
(二)加固检修设施设备
加固池塘堤坝、工厂化养殖车间、网箱等设施,防止大风、冻雨引发垮塌;修缮水、电基础设施,重点检修发电机、增氧机、保温加热设备,确保断电、断氧时能及时补供;给投饵机、养殖水管加装保温套或包裹塑料膜,防止水管冻裂;有条件的养殖场可搭建温棚或用塑料布封闭池塘,提升水体保温能力。同时建立值班制度,早晚巡查设施运行状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置并上报。
(三)储备应急物资
提前备足优质饲料、增氧剂、燃料、水产用消毒剂(如含氯石灰、二氧化氯)、消毒设备及抢险工具,确保极端天气下能快速应对,减少养殖损失。
二、环境调控:打造适宜越冬生存环境
(一)科学调控水位与温度
冬季池塘水位直接影响鱼类生存,水温15-20℃时逐步加水,主养草鱼、黄颡鱼、斑点叉尾鮰的池塘水位需达150cm以上,小龙虾育苗稻田水位提至45~60cm,豆蟹塘水位不低于120cm,甲鱼塘水位保证80cm左右,通过提高水位减缓水温下降速度,避免鱼类冻伤。低温雨雪天气禁止临时加水,防止鱼体产生强应激反应。
此外,可通过多种方式防冻增温:黄鳝网箱养殖池塘北边打桩或堆放200cm高稻草秆抵挡北风;甲鱼塘四角堆放稻草垛,在鱼池投放水草,为鱼类提供取暖场所;晴天午后将浅水区日晒升温的新水注入鱼塘,提升水体温度。
(二)精细化水质管理
定期检测溶氧、pH值、氨氮、亚硝酸盐等指标,确保溶氧≥5mg/L、pH值7-8.5、透明度40~50厘米,早发现问题早干预。强冷空气来袭前,提前开启增氧机促进水层交换,定期使用改底产品降解有机物、氨氮等有害物质,防止藻类大量死亡引发水质恶化。
维持水体适宜肥度至关重要,水体清瘦、透明度大时,晴好天气补碳源、磷或泼洒小球藻、硅藻培育浮游生物;藻类过多则用消毒剂适度消杀。同时监测浮游动物数量,轮虫、剑水蚤过量时全池泼洒水产用敌百虫溶液,避免其耗氧导致鱼类缺氧。
冰封水体管理需格外注意:及时破冰并凿设通气孔,定期搅动防止复冻;扫除冰面积雪与乌冰,小池全部扫净,大池按南北走向“隔1米扫1米”,保证明冰透光性,保障浮游藻类光合作用产氧。禁止在越冬池滑冰、冰下捕捞,避免鱼类受惊消耗体力、增加耗氧量。
三、苗种与投喂:夯实鱼类越冬体质基础
(一)苗种放养与养护
为规避春季鱼瘟,尽量避免苗种冬放,推荐秋放或春放。放苗前需清淤(老塘底泥翻耕10~15cm)、修整池塘,用含氯石灰或生石灰(100~150kg/亩)消毒;选择体表无损伤、活力强、经检测无特定病原的苗种,放苗前加水肥水,培育适口饵料生物。冬季水温低,苗种入池后不立即消毒,可泼洒维生素类兽药、大黄五倍子散或胆汁酸增强体质,后续适时补肥维持水质。
(二)科学投喂
水温0℃-4℃时鱼类代谢停滞,严禁投喂,避免积食污染水质,春季融冰后尽早投喂易消化优质饲料,帮助鱼类恢复体力。
鱼类仍可摄食的池塘,选择晴好中午少量投喂优质饲料,按存塘鱼重0.1%~0.3%投喂,饲料中添加多维、乳酸菌或保肝护肠制剂;春季放养豆蟹的池塘,水温回升至10℃时2~3天投喂一次,投喂量为鱼体重2%~3%,添加抗应激硬壳类制剂,水温低于7℃时停喂,既保证营养又避免浪费。
四、病害防控:降低越冬发病风险
(一)做好消毒处理
清塘消毒需彻底,已出鱼池塘用含氯石灰或三氯异腈脲酸粉消毒,水泥池、地膜塘先清洗泥污、捞出死鱼虾再消毒;拉网、并塘、转运时动作轻柔,避免鱼类受伤,操作后用二氧化氯、碘制剂或植物精油消毒,促进伤口愈合。
(二)强化监测与治疗
坚持每日巡塘,通过塘边观察或凿冰眼查看鱼类活动,发现病鱼及时诊断,依据《水产养殖用药明白纸》精准用药。发生鱼类死亡时,立即捞出掩埋并全池消毒(生石灰、漂白粉均可),病害暴发及时上报。冬季低温易引发水霉病、小瓜虫病、赤皮病,寒潮后晴暖天气用复方甲霜灵粉、二氧化氯等消毒水体,保持水质稳定,减少病害发生。
越冬前并池时,可在水温10℃左右拉网锻炼鱼类,增强其抗寒抗应激能力,为安全越冬提供保障。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