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解读】省应急管理厅就《湖北省应急体系“十四五”规划》答记者问
【文字解读】省应急管理厅就《湖北省应急体系“十四五”规划》答记者问
近期,经省政府同意,《湖北省应急体系“十四五”规划》作为省政府重点专项规划之一,由省政府办公厅正式印发(鄂政办发﹝2021﹞48号,以下简称《规划》)。日前,省应急管理厅有关负责同志就《规划》有关情况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问:“十三五”时期,全省应急体系建设取得了哪些成效?
答:“十三五”期间,全省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重要指示批示、重要论述和视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决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及时应对各类灾害事故,较好地完成了全省应急管理领域“十三五”相关规划提出的主要指标任务,实现了应急管理事业改革发展良好开局。一是“大应急”组织体系初步形成。2018年机构改革后,省、市、县三级应急管理部门完成组建,率先在全国成立19个省级安全生产专业委员会,建立了安全生产委员会统筹抓总、各专业委员会分线协调的工作机制。探索建立防汛抗旱“四双”指挥体系。调整充实“三委三部”议事协调机构,初步建立信息共享、会商研判等运行机制。二是基层基础逐步夯实。支持创建299个国家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10个省级综合减灾示范县、700个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30个省级城市社区应急避难场所,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灾害信息员数据库,人数达3.88万人,防灾减灾能力逐步加强。“237”重大项目纳入全省疫后重振补短板强功能“十大工程”三年行动方案,“大应急”能力建设全面起步。三是安全生产形势稳中向好。“十三五”期间,全省共发生生产安全事故9634起,死亡7519人,受伤4735人,直接经济损失16.69亿元。“十三五”末(2020年)全省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亿元GDP死亡率较“十二五”末(2015年)分别下降79.4%、38.0%、56.9%。“十三五”期间,在国务院安委会对省级政府安全生产和消防工作年度考核中,我省连续3年获优秀等次。四是防灾减灾救灾成效明显。“十三五”期间,全省自然灾害受灾人口7474.45万人次,与“十二五”期间相比下降16.05%。森林火灾起数下降34.5%,未发生重大以上火灾事故。地质灾害造成伤亡人数下降25.5%。2020年成功应对1998年以来最严峻洪涝灾害。完善灾害救助机制,有序开展抗灾救灾工作,“十三五”期间,共组织因灾倒损民房重建3.22万户、修缮6.83万户、救助1703.84万人次。
问:“十四五”时期,全省应急体系建设面临哪些挑战?
答: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进入各种风险挑战不断积累甚至集中显露时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处于开拓新局关键期、重塑提升创业期、风险防控攻坚期。我省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起步晚、基础弱、底子薄,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有效应对各类灾害事故仍然面临诸多挑战。一是灾害事故形势严峻复杂。安全生产形势虽然总体平稳,但仍复杂多变。“十三五”期间全省生产安全事故共造成7519人死亡,其中道路运输事故造成5952人死亡,建筑施工事故造成790人死亡,每天发生火灾近40起。自然灾害防治压力大,每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89亿元,全省50%的国土面积是地质灾害中高易发区,“十三五”期间平均每年发生地质灾害600起,平均每4.5年发生一次大洪水,63%的县市属于森林火灾高风险区。灾害事故总体严峻复杂的局面尚未从根本上扭转。二是风险交织叠加演化概率加大。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进程加快,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及其次生衍生灾害呈增加趋势。无人机、户外探险、冰雪项目、玻璃设施、乡村客栈、城市民宿、充气游乐设施等新业态大量涌现,新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多种风险耦合叠加可能引发社会风险,稍有不慎极易扩展至全域性风险。三是应急体制机制有待健全完善。“三委三部”整体联动机制尚未建立,综合协调职能有待加强。乡镇(街道)应急力量不足、能力不够、防控能力弱、保障不到位的问题突出。四是抵御重大风险能力亟待提升。地方专业救援队伍和社会救援队伍普遍存在数量不足、能力不够、运行困难等问题,普遍缺乏复杂环境下应急救援“硬核”装备。
问:“十四五”时期,全省应急体系建设将迎来哪些发展机遇?
答:“十四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也是谱写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关键五年。进入新发展阶段,我省处于战略机遇叠加期、政策红利释放期、发展布局优化期、蓄积势能迸发期、省域治理提升期,应急管理事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一是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为应急管理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摆在前所未有的高度。全省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237”应急储备设施补短板工程纳入全省疫后重振补短板强功能“十大工程”三年行动方案,《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对应急管理工作专门作出部署,为全省应急管理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二是体制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为应急管理事业发展注入了内生动力。“全灾种、大应急”的格局逐步形成,应急管理逐步实现从分散到集中、粗放到精细、被动到主动的历史性变革,安全风险防控、综合防灾减灾、应急救援工作将更加精准高效。三是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成功实践为应急体系建设凝聚了社会共识。全社会对应急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升、行动更加自觉,在加快构建应急管理体系、提升应急管理能力等方面形成了共识、汇聚了合力。四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为应急管理事业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创新驱动对于形成高度智能、自我净化、共享众创的应急管理科技支撑新生态,实现应急管理全面感知、动态监测、智能预警、扁平指挥、快速处置、精准监管、人性化服务等,将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问:“十四五”时期全省应急体系建设提出了什么样的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
答:《规划》结合我省实际,提出了“12345”的发展思路,即打造一个“大应急”格局,构建横向、纵向两个维度的运行支撑,聚焦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应急救援三大板块,提高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能力、防灾减灾抗灾能力、灾害事故应急处置能力、城乡社区基层应急能力等四大能力,建立健全应急指挥体系、应急管理法治体系、人才科技支撑体系、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共建共治共享体系等五大体系。到2025年,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全灾种、大应急”格局基本建成且运行良好,形成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特色应急管理体制,建成统一指挥、权责一致、权威高效的应急能力体系,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工作机制不断健全,安全生产、综合防灾减灾形势趋稳向好,生产安全事故总量持续下降,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全社会防范应对处置灾害事故的能力显著增强。同时,《规划》还提出了到2025年底“六个全覆盖”的目标。一是全面建成省市县三级综合应急指挥平台,互联互通率达100%。二是健全各级应急物资专项资金保障机制,各级应急物资保障预算列入本级财政预算覆盖率达到100%。三是“十四五”末,在役化工企业安全设计诊断复核率达到100%。四是特定区域重大自然灾害预警信息手机短信公众覆盖率达到100%。五是确保在自然灾害发生后12小时内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初步救助,受灾人员基本生活救助率达100%。六是乡镇(街道)应急能力标准化建设达标率达100%。
问:“十四五”期间全省应急体系建设有哪些主要任务和重大工程?
答:《规划》按照建体系、提能力的总思路,重点从四大能力、五大体系方面提出了9大任务39项子任务。将安全发展、继承发展、创新发展、协调发展、融合发展、共享发展的思想贯穿《规划》全篇,注重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精准治理,致力于为新时期应急体系建设寻找新思路,解决新矛盾,打开新局面。一是完善应急管理体制、健全应急指挥体系、优化协同联动机制,进一步压实部门监管责任、企业主体责任。二是完善应急法规制度、健全应急标准体系,进一步加强应急预案管理,严格安全生产执法。三是加强应急人才培养和科技装备建设,扶持应急科技产业发展,破解应急关键技术瓶颈,进一步提升应急管理信息化水平。四是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和管理,强化采购供应和运输保障,健全应急物资保障体系。五是加强安全风险源头管控,强化安全风险智能监测,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提升城市安全韧性。六是加强自然灾害风险调查评估,强化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和综合治理,提升灾后救助恢复能力。七是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应急处突能力建设、应急救援基地建设和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八是健全基层组织,加强基层治理、农村安全治理和城乡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提升基层履职能力。九是加强应急文化建设、社会动员和区域交流合作,完善市场参与机制,培育应急服务体系,强化媒体舆论引导,推进共建共治共享,打造应急管理共同体。
《规划》按照打基础、管长远的总思路,提出了“十四五”时期应重点抓好的应急救援基地建设工程、应急救援航空体系建设工程、应急物资保障能力提升工程、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工程、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工程、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建设工程、应急科普教育基地建设工程、“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建设工程、应急装备现代化提升工程、城乡综合风险监测预警中心建设工程等“十大工程”。其中,国家华中区域应急救援中心和华中区域应急物资与供应链中心、3个省级应急救援基地以及其他重大工程正在紧锣密鼓的推进中。
通过“9大任务”“10大工程”,广泛动员社会资源,建设(配备)“8个一批”,即一批应急救援基地、一批应急救援队伍、一批物资储备基地、一批航空基地、一批应急救援装备、一批应急产业基地、一批科普教育基地和一批城乡应急避难场所,为我省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问:“十四五”时期我省将如何深化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改革?
答:主要从三个方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健全应急指挥体系。一是完善应急管理体制。全面加强应急管理系统党的领导,推动应急管理部门全面实行准军事化管理和双重领导、地方为主的管理体制。支持有条件的市(州)开展试点,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纳入应急管理体系。按照国家部署,推进矿山安全监管监察体制改革,健全水上搜救应急管理体制。二是健全应急指挥体系。成立(调整)各级突发事件应急委员会,强化应急委对突发事件的统一领导、统一指挥,加快构建统一指挥、权威高效、反应灵敏的应急指挥体系。按照“上下基本对应”原则进一步理顺防汛抗旱、森林防灭火、地质灾害救援、抗震救灾等指挥体制机制。结合实际建立分工明确、衔接紧密的应急指挥组织架构和专业化的应急指挥程序,探索建立现场指挥官制度和突发事件处置首席专家制度。三是优化协同联动机制。(一)加强部门协同。建立完善“三委三部”和应急委各突发事件专项应急指挥部的运行机制和议事规则,健全“平急结合”的应急联动机制,明确常态应急管理与非常态应急响应相互转换的条件、方式、程序并加强演练。建立健全紧急医疗救援机制。(二)加强区域协同。围绕国家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和我省“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的区域发展布局,建立联合指挥、灾情速报、资源共享等省际应急联动机制和省内区域协同联动机制,加强长江流域、汉江流域、三峡库区、武陵山区、大别山区、秦巴山区、幕阜山区等区域重大风险的联防联控。(三)加强军地协同。完善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参与抢险救灾的机制和程序,落实点对点热线电话、5G视频、传真等通联手段,健全灾情共享、联席会议、力量对接、联合保障机制,常态开展军地联演联训,提升军地联合应急救援水平。
问:“十四五”时期,我省在基层应急能力建设方面将如何布局?
答:主要从5个方面加强基层应急能力。一是健全基层组织。推动全省各乡镇(街道)在相关内设机构加挂应急办牌子,明确工作职责,夯实工作责任,确保人事匹配,加强工作经费和交通保障。积极推动有条件的村(社区)建设综合应急服务站(点)。以辖区内可调动的应急队伍和力量为基础,组建乡镇(街道)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二是加强基层治理。开展基层应急能力标准化建设,重点推进乡镇(街道)开展以“一个指挥平台、一支救援队伍、一个物资储备点”为主要内容的“三个一”标准化建设;推进村(社区)开展以有专(兼)职管理人员、有救援队伍、有应急广播、有信息员、有经费保障为主要内容的“五有”标准化建设。建立“第一响应人”制度,加强乡镇(街道)、村(社区)和重点企事业单位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落实业务培训、待遇保障等政策措施。推动省市联创,加强和改进综合减灾示范县(村、社区)创建工作,新创10个全国综合减灾示范县、50个省级综合减灾示范乡镇(街道)、500个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村)。三是提升基层应急部门履职能力。制定实施市县两级应急管理部门基础履职能力需求保障清单,开展基础履职能力达标建设,按照有关标准,配齐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队伍执法装备。四是加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推动建设30个具备应急避险、物资储备、应急指挥和救援支持功能的省级示范城乡社区应急避难场所。推进自然灾害易发多发县、乡、村新建或改扩建高标准应急避难场所。五是加强农村安全治理。推进自然灾害高风险区农村危旧房屋改造、民居抗震加固和搬迁避让工程。加强农村、山区特别是地震、塌方、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易发多发地区道路的建设、管理、养护,提高道路基础设施灾害防御和保通能力。加强农村自建房施工改造、老旧房屋拆除、农村道路交通、溺水、用电、消防、取暖等重点领域,以及学校、敬老院、车站、商场、乡村旅游片区、休闲农业“打卡地”等人员密集场所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针对独居、空巢、留守老人及“五保户”、留守妇女儿童、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宣传普及交通、用火、用电、用气、防溺水等安全常识,提高人民群众安全风险辨识和应急避险能力。
问:“十四五”我省应急科技方面有什么规划部署?
答:“十四五”期间,我省将依托科教大省优势,加大科技创新支持力度,支持高校、科研单位和企业争创应急管理部重点实验室,依托社会机构设立省应急管理研究院,在安全生产、应急通信、航空救援、道路抢通、生命救援、个体防护、应急服务等相关重点领域建设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和科技创新平台。开展“6大关键技术”攻关。一是公共安全综合保障技术。研究公共安全核心共性技术,在应急平台、重大综合灾害耦合实验、情景构建与推演等相关技术环节取得突破。二是重大自然灾害监测与防御技术。针对重大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极端气象灾害、旱涝灾害综合监测预警与防范,开展关键技术及装备研发。三是生产安全保障与重大事故防控技术。重点开展矿山、危险化学品、金属冶炼、建筑施工、粉尘涉爆、涉氨制冷等领域重特大事故防控的科技攻关与应用示范。四是重大基础设施安全保障技术。研究重大基础设施的长期服役和智能检测监测基础理论,突破重大基础设施全服役周期内监测预警、风险评估等关键安全保障技术瓶颈,构建重大基础设施安全保障体系。五是安全应急保障技术。重点开展现场保障、人员救护、救援处置、应急服务等方面关键技术攻关和应用示范,形成一批标志性应急技术、产品和服务成果。六是城市安全保障技术。围绕城镇建筑、管网、社区等的安全保障,以及城镇综合风险等方面,系统化开展基础理论和应用基础研究、共性关键技术攻关与应用示范。
问: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必须管安全。我省“十四五”时期将如何进一步强化安全生产责任?
答:主要从4个方面来压实安全生产责任。一是落实党政领导责任。严格实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人同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负责所分管部门和行业的安全生产工作。将安全生产、消防安全、森林防灭火、防灾减灾抗灾救灾等纳入地方党政领导班子政绩考核内容。编制安全生产权力和责任清单,明确责任主体,健全权责匹配的问责机制。二是明确专委会和部门监管责任。坚持“三管三必须”,健全安委会统筹抓总、专委会分线协调的工作机制,明确综合监管和行业监管的职责界限,修订完善安全生产专业委员会工作规范,健全定期通报、督办考核等工作制度。三是压实企业主体责任。健全并落实企业全员全岗位全过程安全生产责任制,企业法定代表人、实际控制人、主要负责人同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落实安全总监配备及安全管理机构设置、安全管理人员培训等相关规定,推进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全面夯实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完善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奖惩措施,推动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提档升级。开展以安全化管控为重点的新一轮技术改造,推进“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智能化无人”。在冶金、化工等重点行业开展“本质安全示范企业”评定工作。综合运用行刑衔接、约谈、曝光等措施,严厉打击安全生产非法违法行为。四是严格责任追究。健全灾害事故直报制度,严肃追究瞒报、谎报、漏报、迟报责任。完善自然灾害评估和事故调查机制,推动调查重点延伸到政策制定、制度管理、标准技术等方面。严格按照“四不放过”原则开展事故调查,加强对未遂事故和非亡人事故的调查分析,严防小风险酿成大事故。定期开展较大以上事故调查处理情况“回头看”。
问:我省正在进行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全省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向好,请问“十四五”时期将如何防范化解安全风险、推进安全生产治理?
答:一是加强安全风险源头管控。严格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审查,优化高危行业领域建设项目安全联合审批机制,健全重大项目决策安全风险评估与论证机制。推进设区的市级政府制定并严格落实危险化学品“禁限控”目录。市县建立区域安全风险数据库并动态更新,明确区域安全风险和等级,实行差异化管控。企业、单位开展常态化安全风险辨识,科学评定风险等级,公告警示和有效管控安全风险,实行隐患自查自改自报。新建危险化学品生产项目进园区,化工园区实行封闭式管理,合理布置功能分区,科学评估安全风险,有效管控安全容量。针对隐患排查治理不彻底、同类隐患反复出现等问题开展隐患溯源。二是强化安全风险智能监测。扩大危险化学品、非煤矿山、烟花爆竹、页岩气、工贸等领域重点监管企业感知数据采集试点建设范围,实现高危企业感知数据和分级告警数据全部接入。推进化工园区环境预警体系和环境应急监测能力建设,以国家和省级化工园区污染源为重点,建立有毒有害气体预警体系。加强煤矿采空区、岩溶塌陷集中区,以及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西电东送工程、西气东输工程、山区铁路干线和公路干线工程、大型厂矿建设工程等在选址、地勘、设计、施工中的信息共享和实时跟踪监测,实现对重点环节、重点部位的实时监控和重大安全风险预警。三是提升城市安全韧性。开展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实施风险分级分类管控。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增强防洪排涝功能。加强短临预警预报,健全高效应急联动机制,防御极端暴雨。实施城乡综合风险监测预警中心建设工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运营过程中的风险评估和安全监管,确保城市“生命线”安全。开展地铁防淹应急措施专项整治,加强危险化学品、涉氨制冷、有限空间、城镇燃气、轨道交通、大型特种设备等重点行业领域和隧道、下穿道、桥梁、易积水路段等交通重点部位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加强堆场、基坑、边坡、地下空间等周边工程安全监测监控。开展深基坑、高支模、建筑起重机械等危险性较大的工程和轨道交通工程专项治理。对高层楼宇、地下空间、高风险作业场所、人员密集场所、大型群众性活动开展安全风险评估,建立大客流监测预警和应急管控处置机制。结合区域发展布局和城市定位,支持武汉、襄阳、宜昌、黄冈等地创建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四是深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推进危险化学品、矿山、消防、综合交通、城市建设、工业园区、危险废物、烟花爆竹、特种设备、城镇燃气、校园安全、旅游安全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整治。大力抓好长江大保护,开展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治绿”整治,推动重点地区外部安全防护距离不足和城镇人口密集区的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加快淘汰关闭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矿山。加强鄂西磷矿区岩爆灾害研究与治理,推动形成岩爆灾害防范标准。推动建立健全油气长输管道高后果区风险企地共管机制,鼓励化工园区内具有上下游产业链关联的企业运用管道输送代替道路运输。
问:“十四五”期间我省如何强化救援力量建设,提升灾害事故应急处置能力?
答:主要从4个方面来提升应急救援能力。一是提升应急指挥决策能力。将应急管理与突发事件应对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的必修课程,增强领导干部风险意识,提升预判能力、危机化解能力和媒体应对能力。二是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一)建强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推动消防救援队伍由应对单一灾种向多灾种、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转型发展。(二)加强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2025年底前,建设50支省级专业应急救援队伍,每年选取5支建设标杆队伍;各市(州)结合本地区灾害风险特点建设总规模不少于100人的专职应急救援队伍;推动县、国有林场和乡镇(街道)分别建立不少于50人和20人的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各类工业园区和危险化学品、煤矿、非煤矿山等高危行业企业按标准建立应急救援队伍。(三)加强基层应急救援力量建设。在城镇建成区、工业园区全面建成“135快速救援圈”,在城郊和人口相对密集的农村,积极推进区域应急救援站点建设,全面建成“15分钟快速响应救援圈”。(四)积极发展社会应急力量。重点培育25支社会救援力量,参与承担水上救援、山岳救援、工程抢险、航空救援、医疗救护、心理援助等任务;成立省级社会应急救援协会,规范行业管理。三是加强应急救援基地建设。建成国家华中区域应急救援中心。推进鄂东南(黄冈)、鄂西北(襄阳)、鄂西南(宜昌)三个省级区域应急救援基地建设。新(改、扩)建1个省级、16个市级消防救援训练基地。依托大中型企业建设省级自然灾害、危险化学品、水上和水下、隧道等专业性应急救援基地。持续推进省水上应急训练中心和省水上紧急医学救援医院建设。四是加强航空应急救援能力建设。推动武当山、咸宁航空护林站向多灾种救援任务转变,建设恩施航空护林站,依托社会力量组建省级航空应急救援机队和专业救援队伍。建立完善航空应急救援空域使用报备机制,畅通场站、空管、气象、航油、航材等飞行保障。完善应急救援航空指挥体制机制,建设先进适用的信息化低空监视和调度平台,实现航空应急救援“看得见、叫得到、控得住”。
问:应急物资储备是国家储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重要支撑。请问“十四五”期间我省如何健全统一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
答:一是强化应急物资采购供应保障。开展全省应急物资生产供应企业调查,建立产品目录并实时更新,掌握产品名称、规格、价格、品质、材质、功能及生产能力等。健全省市县三级应急物资分级采购机制,分级分类评估应急物资需求。建立突发事件应急物资紧急采购制度,开辟紧急采购“绿色通道”,遴选一批综合实力强、经营管理规范、信誉良好的企业纳入紧急采购目录。规范应急物资紧急生产(转产)程序,建立集中调度生产机制,统一组织原材料供应,保障产品质量标准。积极争取中央补助支持,建设华中区域应急物资供应链与集配中心,实现应急物资产供销企业全链条动态追溯管理。二是加强应急物资储备管理。优化重要应急物资产能布局和区域布局,构建“中心库+区域库+前置库”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实行实物储备、协议储备、产能储备相结合的应急物资储备模式,重点加强生活保障类、抢险救援类、特殊稀缺类应急物资储备。结合当地灾害事故特点,按照满足本行政区域一场自然灾害救助Ⅱ级响应的应急物资保障需求,明确各级各类应急物资储备的品种和规模。加强交通不便、灾害风险高的乡镇(街道)救灾物资储备点建设。制定乡镇(街道)、村(社区)、家庭等应急物资储备建议清单,提高应急物资社会储备能力。三是强化应急物资运输保障。充分发挥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各种运输力量的比较优势,探索利用国家级多式联运示范工程,推进应急物资立体投放模式。加强紧急运输“绿色通道”建设,完善应急物资及救援人员运输车辆、应急通信保障车辆优先通行机制,建立健全空中紧急运输服务体系。加强应急物资调拨配送管理,完善调剂调用机制,积极推进应急物资调拨与配送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制度化。推动应急物资储运设备集装单元化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