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部门和乡镇信息公开目录 / 乡镇办场园 / 胡市镇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公益事业建设 / 乡村振兴
索 引 号 MB1A08302/2020-41002 主题分类 其他
发布机构 胡市镇人民政府办公室 文 号
标 题: 发挥资源优势 创建水产强镇——胡市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
发挥资源优势 创建水产强镇——胡市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09-12-01 00:00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发展是硬道理”。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对指导和启迪我镇水产业发展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水域面积广阔,这是我镇最大的实际,也是我们可资利用的最大优势资源,我们必须紧紧抓住这一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牛鼻子”,围绕“用水、活水、兴水”这根主线,采取超常举措,实施新一轮的水产大开发,推进全镇经济滚动发展,创建享誉省内外的水产强镇。

——基本情况和工作措施

胡市镇素有“五湖四汊”之称,拥有可养水面2.4万亩(其中精养鱼池1.5万亩),年产鲜鱼11700余吨、河虾1000余吨、毛蟹201吨,创产值近8000万元。历届党委、政府都高度重视水产业的发展,为我镇水产业健康、持续、科学发展提供了坚实可靠的组织保障。

(一)强化措施,切实保障水产品根本效益

1、狠抓改造促增效。近几年来,我镇采取集体连片开发、股份合作开发、个人投资开发等办法,共筹措资金200多万元,对汉北河、皂市河一线的陈集、前台、蒿台、张大等13个村3000多亩低洼低产田进行改造,开挖精养鱼池3000余亩。白湖渔场也发动群众,开展“粗”改“精”改造,购置清淤机100多台,年清淤4万多方,年增产值500多万元。

2、狠抓拍卖促增效。为了加强管理,增加投入,提高效益,我镇对镇村两级集体鱼池、湖泊进行大胆拍卖和定期租赁。镇级粗养水面近3000亩,通过公开发包、签订合同、一次性交清承包款的方式,年增收7万余元。村级组织也果断效仿,对养殖条件差、承包费收缴难度大、管理粗放的鱼池实行一次性拍卖,防止了集体资产的变相流失。

3、狠抓科技促增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增加产出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必须以科技为先导。一是加强技术培训,年举办水产养殖知识专题培训3次,培训总数达500人次,发放技术资料1000余份。二是完善养殖设施,普及“三机”配套,抽水机、增氧机、投饵机三机一体,减轻了喂鱼劳动强度,降低了“翻塘”风险。三是增大混养密度,实现“亩产吨鱼”。

4、狠抓服务促增效。历年来,党委、政府在改善渔业生产条件上下苦功,挤出有限的可用资金,加强电、路、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路、渠、电、林的网络格局,保障水产生产的顺利进行,提高水产养殖的综合效益。

5、狠抓健康养殖促增效。时光进入新世纪,人们对食品安全、无公害的要求愈来愈高,水产品健康养殖势在必行。一是加大宣传力度。为了扭转人们的模糊观念和习以为常的养殖方法,我们大会讲、小会说,进村入户,向人们灌输健康养殖科学理念。二是制定鱼苗规格、肥药范围、饲料蛋白含量三大类标准,实行灌水、投肥、用药、喂料“四统一”。三是勤巡查、勤观测,随时掌握鱼池水源水质状况,彻底控制污染源。

(二)搞活流通,不断推进水产业产业化进程。

我镇坚持以天湖渔业开发有限公司为龙头,以万亩鱼池、800多户养鱼户为依托,狠抓水产品销售,逐步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格局。

一是成立活鱼销售队。以白湖渔场1组汪会斌、五房村6组董和平等人为首的活鱼销售队伍,常年往返于武汉、考感等周边地区,他们的足迹还远涉到郑州、石家庄、内蒙等地,随时掌握水产品信息和需求。全镇活鱼营销从业人员30人,年销售活鱼2000余吨。

二是树立“白湖鲜鱼”品牌。为了拓展我镇水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我们积极申请农产品商标注册,使“白湖鲜鱼”走进各大小市场,实行挂牌经营。

三是整治水产发展环境。镇委、镇政府始终坚持狠抓经济发展环境整治,严厉打击霸、偷、抢、诈、骗等有碍渔业生产正常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为水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 建立特色,稳步调整水产养殖结构。

近几年来,由于饲料、肥料价格上涨,传统的“四大家鱼”养殖效益增幅趋于平稳,要不断挖掘水产增收、增效的潜力,必须稳步调整喂养品种和结构,走“名、特、优”之路。

1、大力推广虾稻连作模式。

通过两年的示范,虾稻连作是成功的。2007年,我们采取定责任、定奖赔的工作方式,通过典型引路,搞好生产服务,无偿提供技术等措施,全镇推行虾稻连作达7125亩,养虾总面积达7779亩。

2、大力推广河蟹养殖。

与普通鱼种相比,河蟹养殖有许多优点,主要包括减轻劳动强度、节省饲料投入、降低死亡风险、产出效益明显增加等,在渔农村李小华、前台村尹社员、白湖渔场李坡垃的带领下,全镇河蟹养殖面积达3100亩,亩平增收达800元。

3、积极示范网箱养鳝,鱼池养鳖、虾、罗非鱼、黑尾白等新品种。08年养鳖380亩、虾150亩,试养罗非鱼200亩。

三十多年来,胡市人励精图治,大力开发优质水产品,水产总值达8000万元,“胡市鲜鱼”曾一度享誉四方,成为天门水产业的一张名片。

——主要问题和开发思路

目前,由于缺乏大规模的开发、完善、配套、升级等举措,渔场应有的潜力和效益没有得到充分挖掘,水产整体实力有待提升。主要存在以下一些发展制约因素:

一是鱼池普遍严重淤塞,蓄水深度不足1.2米,亩平收入1000左右(除去劳动力成本)。渔民虽定期以家庭为主进行清淤,但由于投资低、工程量小、淤泥就近堆放,一方面加重了沟渠淤塞,另一方面造成鱼池返淤速度加快。

二是围堤损毁,防洪能力降低,水产生产风险加剧;

三是泵站设施老化,抗旱排涝保障功能严重衰退;

四是沟渠淤塞,给排水困难;

五是通场道路削蚀,货物运行不畅;等等。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必须树立超常思维,采取超常举措,突破发展瓶颈,启动水产大开始。

(一)大规模改造旧池及其配套设施。

我镇大部分精养鱼池开挖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二三十年来,由于缺乏大规模的修复、完善、配套等措施,精养水面效益日下,辉煌不再。为了改善渔业生产条件,主要从以下5个方面掀起旧池大规模的更新改造。

1、鱼池清淤。蓄水深度由不足1m达到3m左右,为深水密养提供必备条件。采取政府奖励和渔民主体投资相结合的方式,连片开发,年清淤改造面积达6000亩。

2、改造东白湖、汪家垸、沉底湖内垸泵站三座,增强抗旱排涝保障功能。

3、疏浚渠道25000m,提高给排水速度和效率。

4、铺设水产通道10000m,保障货物运行畅通、便捷。

5、完善健康养殖和环境保护体制和机制,保障无污染、无公害健康食品供给。

(二)大兴特色养殖。

要不断提高水面养殖效益,以小龙虾、毛蟹、黄鳝、黑尾鱼白、鳖等品种为重点,实施大规模的特色养殖。

1、以白湖渔场为重点,通过“三机”配套、深水立体密养,科学用肥用药等措施,使优质鱼亩平产量达2000斤,“亩产吨鱼”面积达10000亩。

2、以沿湖、沿河的肖大、张大、程湖、宋大、胡市、东赵等村为重点,建小龙虾养殖带。到2012年,小龙虾养殖面积达7000亩,年产小龙虾近1000吨。

3、以汪刘、前台、渔农、陈集等村为重点,开展黄鳝连片养殖,建3000亩黄鳝养殖带。

4、以龙骨湖、沉底湖、半头湖等湖泊为重点,增大黑、红尾白,鳜鱼等名特品种的投放密度。

(三)大力拓展水产品市场。

1、建天东水产品批发大市场,实现从走出去推销到坐地批发的销售方式的转变,活跃当地市场,进一步拉动水产业的发展。

2、实施名牌战略。成功注册“白湖鲜鱼”商标,促进品牌到名牌的嬗变。

3、壮大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

以白湖渔场场委会一班人创建的天门市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为核心,网络全镇4000多户水产从业户,形成统一的专业合作社,搭建天门市水产航母,使昔日的水产强镇重新站起来。

(四)大办新型水产业。

龙骨湖水域广阔,水质清澈,湖底鱼儿竞逐,湖面野禽相戏。春夏水草丰茂,荷花映日;秋冬船儿穿梭,鱼肥味美。要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水域优势,把水产业和旅游业相结合,开发享誉省内外的垂钓、休闲、游乐、度假中心。

通过水产旅游的思路模式,进一步带动水产业的全面发展,全面提升。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版权所有:天门市人民政府天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主管天门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主办

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12345(市内)、0728-4812345(市外)】

政府网站标识码:4290060001鄂ICP备05005537号-1鄂公网安备429006020001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