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MB1A08302/2020-41006
分类
其他
发布机构
胡市镇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文日期
2011年06月20日
名称
胡市镇草编业发展潜力和开发报告
文号
效力状态
有效
发布日期
2011年06月20日

胡市镇草编业发展潜力和开发报告

发布时间:2011-06-20 00:00 来源:胡市镇人民政府

我镇位于天门市东北部,地处低丘岗地,“两河水”绕境而流(汉北河、皂市河),“三条路”穿境而过(武荆高速公路、省道分当路和皂仙路)。境内交通便捷,物阜民丰。2009年,以我镇特色产业——草编业为依托的“天门草编技工”获得了全省十大劳务品牌荣誉称号。两年来,我镇发挥特色优势和品牌效应,着力做大草编业,不断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为农民增收创建更广阔的平台。

—— 基 本 情 况

我镇人口36300人,耕地面积34759亩,水稻复种面积4万余亩,干稻草年供给量近万吨,草编业从业人员1.3万人,占人口总数的37.1%。全镇共有织垫机13台,绞绳机800台,织袋机1400台,液压轧包机3台,年加工稻草3500吨,销售草袋420万条、草垫600吨、草绳1000吨,创产值1550万元。

草编加工是我镇的一项传统手工业。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一台草编机,普通草袋的年加工量可达6000条,创收2100元—2700元,相对于水稻种植而言,亩平增收210元—270元。在利益的驱动下,草袋编织逐渐呈现在了人们面前。九十年代中期,草绳开始进入市场,它可以实现机械化操作,不分年长、年幼,只要有一定的劳动能力就可以干,一台绞绳机,年创收可达万余元。以家庭成员间相互协作的草编业在胡市显示出了勃勃生机,并开始向周边的皂市镇、汉川市垌冢镇及应城市杨岭镇等地扩展,为农民致富开辟出了一条有效途径。

目前,草编制品已渗透到包装、建筑、运输、种植、养殖等多个行业,用途极其广泛。镇委、镇政府因地制宜,开拓创新,加大培育和扶持力度,使草编业发生了明显改变和进步。加工设施由传统的手工器械发展为半机械化设施,出现了绞绳机、织垫机、轧包机等机械设备;品种已由单一品种发展到多品种、多规格,包括草包、草垫、草绳、草枕、草鞋等;加工方式由家庭成员协作发展为雇员之间的协作;产品已由国内销售发展到海内外销售。

—— 发 展 困 境

我镇草编业呈现出了产业化格局的可喜局面,但随着市场变幻和社会发展,该产业面临着一些发展问题,有待着眼大局,加以破解。

一、“草袋工”呈递减趋势。

农村劳动力资源大体上分为“老、中、青”,这种界线在草编业上表现得十分明显。年轻人以出外打工为主,广大农村基本上看不到他们的身影;中年人由于家庭事务繁多,加之受加工劳动强度大、流程细、耗工多等因素的影响,大部分主力技工放弃了打草包;余下的就是老年人,由于体能弱、环境适应度低、观念陈腐等因素的限制,这批人基本上是抱着一种“闲暇时能织就织,不能织就停歇”的观点从事草包编织。

去年8月份以来,受国内大市场的影响,草包需求急剧增加,价格一路攀升,单价从0.6元上升至1.5元,但货源不足,最终坐失商机。

二、 草料供给不足,草编工生产呈季节性。

早稻秆由于柔韧度低,长度不够要求,草料只能以中、晚稻秆为主。原材料不足,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制约因素。

一是先期存量不多。除少数机械加工户外,绝大多数编织户只保存自家稻田里的稻草,不主动联系外户稻草,使很大一部分稻草没有被利用。

二是储量难以满足常年加工需求。稻草堆放占用空间大,导致原材料储存难度增加。草编大户程文平,信息广、订单多,年加工销售量居全镇之首,但苦于草场征用难,库存不足,难以形成产业化发展。

三是外地客商入境竞争。近几年来,外地客商不断涌入境内进行收购,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稻草供给的紧张程度。

四是机械收割机主蓄意缩短稻秆。为减少机械损耗,收割稻谷时,收割机主不按户主要求操作,抬高切割面,致使稻秆缩短,质量标准降低。

上述几个方面的因素导致每年6—10月,旧草料加工完毕,新料不能及时补给时,草编加工处于半停滞状态,草编工生产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

三、草编资源难以形成共享。

草编加工以家庭经营为主,员工分散,难以形成整体;草编营销业主各自为营,信息闭塞,销路不广,供货渠道狭窄;等等,多方面的因素致使大市场发育不足,难以形成资源共享的局面。

四、 加工技能培训不深。

草编信息的收集、订单的签订、设备的使用等环节都对传统的草编加工者形成了挑战,加之草编从业人员的老化和弱化,使专门的技能培训显得尤为重要。

五、草编业潜力有待挖掘。

主要表现为稻草保留不足,运用率不高,稻草使用量仅为生产量的30%,从理论上看,如果稻草运用率达50%,草编总值将会翻番;设备普遍老化,效率不高,尤其是织袋机;新产品开发不深入,如市场急需的草枕、草鞋等产品,在本地极为缺乏,等等。

—— 建 议 与 对 策

草编制品环保、经济、实用,发展潜力巨大,有待市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加大扶持力度,破解发展难题,推动草编业跨越式发展。

一、实施专业化培训。

草编加工,从技术层面上讲,含量不是很深,但实用性很强,从产品质量要求、机械性能掌握、加工流程熟练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要加大培训投入,按人平10元的标准核定培训经费,以中、青年对象为主体,开展经常性的专业化技能培训。以“草编大户”、“巾帼编织能手”等称号的比武活动为载体,丰富形式,充实内涵,广泛开展技能培训。同时强化市场观念培育,坚守“诚实守信、公平交易”的经营法则,营造优良的发展环境。

二、 建立规模化市场。

天门东北部是我市的水稻主产区,稻草生产量大,为草编业提供了丰富的源材料。近几年来,草编营销沿汉宜线皂市段扩展的趋势十分明显,要抓住这一机遇,采取奖励扶持政策,促进石河、佛子山、九真等地的草编业发展,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天门草编品牌,不断扩大“天门草编技工”的影响力,进一步促进劳务输出,唱响经久不衰的劳务品牌。武汉城市圈外环高速连接线穿境及其与武荆高速的互通落境,将及大地改善交通条件,我镇的枢位优势将开始显现,同时,草编业的传统在我镇,技术大军在我镇,市场影响力源于我镇,要依托“天门草编技工”,加大资金和政策投入,以胡市为中心,辐射本市丘陵片乡镇和汉川市、应城市周边乡镇,建占地面积100亩的天东北统一的草编大市场,集聚草编经营,提升我市草编业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三、 构建产业化格局。

按照“专业合作社+营销大户+加工户”的发展模式,狠抓典型培育和示范带动,促进草编业产业化发展。

一是扩基。以分当线为轴线,以张中、一李、宋大、五房、新民等沿线村组为重点,培育5个草编专业村,巩固、发展、壮大草编加工农户;以机械加工大户为主体,培育50户草编加工大户;以产品质量为关键,加强引导,培育500户加工示范户。

二是促销。以新民村程银祥、居委会唐强生、杜并山李双成等为重点,加大资源整合,强化信息互补,培育连接草编加工户的营销主体,不断拓展市场,扩大产品销售,带动草编业的飞速发展。

三是组团。组建网络全镇从业人员的草编专业合作社,形成利益均衡配置、风险共同承担的产业运行机制。以程文平草编专业合作社为重点,探索资本运营,延伸产业链条,扩展规模生产,规范行业管理,组建大社团,构建大网络,最大限度地挖掘草编业的潜力。

四、破解机械化难题。

随着科技的发展与进步,草编机械如绞绳机、织垫机、轧包机已逐渐呈现在世人面前。要以民间草袋机技工为重点,加大技术研发和投入力度,突破性地开发草袋编织机,实现草袋机械化加工,缓解劳动强度,吸引劳动力向该产品转移,不断满足市场需求。同时,采取奖励扶持、政府贴息、机械补贴等方式,加大对草编加工户的支持力度,对2000余台机械设备实施更新改造,扩展全程机械加工,提高质量和效率,努力实现效益最大化。

五、发展企业化生产。

以草编加工大户为重点,加强引导和协调,搞好土地流转,开辟草料存放场,增大储备量,增添设备,服务用工,彻底解决草编季节性生产障碍,实现企业化生产。

六、创建信息化平台。

目前,受行业需求、产品性能两方面因素的影响,草编市场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买方市场,寻找订单,是营销户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所在。要充分利用现代传媒,设置统一的“天门草编”网页,通过广告牌、报纸、电视、网络等形式,广泛宣传,向客商推介胡市草编,让社会了解“天门草编”。

胡市镇党政综合办公室

二0一一年六月十九日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我要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