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部门和乡镇信息公开目录 / 乡镇办场园 / 黄潭镇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工作动态
山野与人文汇聚,美食与情怀交融!天门黄潭——“惟楚有材”发源地
发布时间:2022-09-21 16:56来源:楚天都市报

从“惟楚有材”发源地,到知青岁月怀旧点,从300多年前的手工米粉,到一块古法炮制的饼子,天门市黄潭镇,用自己的节奏,将山野和人文、乡土和摩登、美食与情怀都耐心地糅合了一遍,以“黄潭”为名号,缓缓舒展开来,呈现在山水之间、世人之前。

“惟楚有材”发源地叫黄潭

出天门城区,过汉北桥,顺天门河,不到十分钟就到黄潭镇。

一张图看全镇。8月24日,黄潭镇宣传委员指着一张黄潭镇农旅文化游览图介绍,该镇以荷沙线、小北环、机车路为“三横”主线,以新火线、致富路、敖白路、徐黄线等为“七纵”支线,将黄潭文化美食街、谭元春陵园等本土文化标志以及知青农场、三军菊花等沿线19个生态产业园25公里全线贯通,形成了“品黄潭米粉、拾竟陵文化、赏三军菊花、忆知青岁月、游美丽乡村”的一日旅游圈。

在黄潭镇白龙村南200米的地方,几株柏树环绕着一座谭元春墓。白龙村村民介绍,谭元春是明代“竟陵派”创始人,本是岳口新堰谭家湾人。一次外出游学,来到黄嘴村凤凰岭,被这片土地所吸引,就此落户安家。凤凰岭上出状元的说法也在民间流传,据村民说,这里走出的大学生,确实比其他村里多。

谭元春在凤凰岭定居后,经常与同是竟陵派文学创始人的钟惺一起吟诗作赋、钓鱼游玩,留下了“茶照上楼人,君山破湖影”“陆子吾乡里,茶心终永存”的诗句。如今,天门市的元春街和钟惺大道就是为纪念他们而命名。

2016年,黄潭镇遭遇特大洪水,只有凤凰岭因地势较高,没有被淹没,很多村民在这里等到了救援,村民更加珍视这块风水宝地。

“惟楚有材”的故事正是出自黄潭。明代万历年间,竟陵文人钟惺和谭元春开创的“竟陵派”风行一时,其拥护者为二人题赠了一块“楚有材”的匾额。主持乡试的学台大人听闻此事,经一番亲自测试,也被他们的出众才华所折服,专门为匾上增加一个“惟”字,题名“惟楚有材”。在学台的推崇和主持下,武昌贡院街建了一座牌楼,上面高悬着“惟楚有材”的匾额。

黄潭米粉背后藏孝亲故事

如果说热干面是武汉的代名词,到了天门,就一定要吃一碗黄潭米粉。

据考证,黄潭米粉起源于300多年前的黄土潭,也就是现在的黄潭镇。由明末著名孝子梅公首创,背后还有一段孝亲故事。

一次,梅公的老母生病,不思饮食,日渐消瘦,梅公心疼老母,因此苦思良策,制成鳝鱼米粉孝敬老母,主料籼米健脾润肺,鳝鱼则富含蛋白质,营养价值很高,老母吃过米粉,果然没过多久就恢复了健康。后来,本地人余文成在黄潭创办的“余义盛”米粉馆长盛不衰。他的秘诀就在于黄潭米粉的“万事如意”四件套,把米粉、鸡蛋、炒米、油条下到汤汁浓郁的粉里,使得米粉味道更鲜美。2019年,黄潭米粉入选《中国楚菜大典》。

黄潭米粉难做,可以说是一项街头巷尾的艺术。黄潭米粉从头到尾有30多道工序,历时10天左右才能完成。就拿制粉来说,就包括泡米、磨浆、蒸团、压粉、出粉等工序。近年来,黄潭米粉逐渐成为天门美食的标签。近日,“天门黄潭米粉师傅”更是被湖北省人社厅认定为全省重点劳务品牌之一。

8月的第一个周末,黄潭镇文化美食广场。一家装饰得古色古香、名为“黄潭米粉”的店铺里,市民排起了长队。

抓起一把细如针线的细粉,在开水里转个圈,浇上炸好的鳝丝和糊汤,空气中多了一股诱人的香味。店老板邓四华告诉极目新闻记者,他的父亲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做黄潭米粉,如今他们兄弟姐妹在天门市开了十几家米粉店,“老邓家”黄潭米粉早就名声在外。

今年镇里统一打造黄潭米粉品牌,把他请回来开店,他将更多的精力放在黄潭镇上的这家示范店。有了他的带动,周边的米粉店也聚集过来,从市区,甚至武汉来的食客都慕名而来品尝,每天要卖出上千碗米粉。

米粉店隔壁一间小房,65岁的陈国祖和老伴专门负责给米粉做配套——炸油条。他说,“每天4点起床开始准备,4个吃粉的顾客中有3个吃油条。平均一天要卖两三百根,基本做到中午就不做了。”

举全镇之力打造“网红美食”

乒乓球大小、表面一层白芝麻,配上红盒,用细麻绳缠上个十字结。黄潭米粉店旁边的一家小店专门卖本地特产——黄潭饼子。

店老板鲁倍告诉极目新闻记者,黄潭饼子,又叫新华饼子、黄潭酥饼、天门喜饼,是黄潭在新年里祝福客人开年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幸福安康的常用小食品。以前镇上很多小作坊都做,现在做的人少了。

鲁倍说,她以前在广州做服装电商,3年前从广州回来接公公的班做黄潭饼子。相比服装生意,食品行业利润薄也辛苦,特别是以前靠纯手工,一天做700斤就不错了。后来,老公也加入这门传统生意,实现了半机械化,人轻松多了。

逢年过节高峰期时,鲁倍的小店一天可卖三四千斤。顾客多是周边乡亲,他们把这种本地特产带出去送亲朋,反馈很好,成了回头客。还有人把黄潭饼子带到迪拜,她骄傲地说:“迪拜土豪爱吃我家的黄潭饼子。”她相信,黄潭饼子实现品牌化后,传统地方美食发展空间无限。

如今黄潭正力争品牌知名化,打造传统特色美食一条街,以“黄潭米粉”为切入点和支撑点,同时导入其他特产美食(黄潭饼子、义河蚶火锅、清炒菊花、七岭油面、桑葚馍、葡萄果酒),构建“一特多优”格局,同时积极申报黄潭米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聘请专业公司为黄潭米粉设计LOGO,让黄潭米粉更具标识性。

同时,利用互联网媒体,线上结合线下,全渠道统一推广,通过多种方式把黄潭米粉等打造成“网红美食”,进一步扩宽产业发展平台和营销渠道。

荷沙公路的两侧,大棚相连,采摘园一个挨一个。西瓜园、葡萄园、迈川蔬菜……每一处都透出大自然果实独有的芬芳。

从348国道一处路口拐进,迈入藤蔓茵茵的拱门,不难想象春天来临时繁花盛开的浪漫。拱门的尽头,灰瓦青墙的一栋平层建筑映入眼帘。鲜红的五角星,年代感的毛泽东头像,一幅知识青年下乡的彩绘,仿佛瞬间穿越到另一个时代。

“上山下乡怀壮志,战天斗地绘新图。”有两行大红标语的这两栋房子就是当年知青队原址。

1974年10月,来自武汉、天门等地的百余名知识青年来到黄潭,一开始在老百姓家里居住,后来集中搬到这里生活。他们在乡村广阔天地挥洒汗水,强筋骨展作为,涌现了天门县知青先进个人吴郁琼等一批优秀代表。

如今,知青岁月已成历史,特殊年代的热血却依旧在持续,新一代的奋斗者在黄潭镇上耕耘出顺应时代的新阵地。

2017年,黄潭镇在知青队原址上进行改造并扩建,加上周边采摘园及娱乐项目,面积达500多亩。市民坐上田园小火车,悠然地欣赏农场的各处美景,亲子乐园里欢声笑语。

尽管已是黄昏,游客仍然络绎不绝。穿越网红迷宫、采摘火龙果、骑马、喂孔雀……游客多是拖家带口结伴出行。生态餐厅里,从襄阳来的王先生兴奋地说:“既能照顾老人,让他们感受知青岁月,这么丰富的游乐活动又能顾及孩子,我们两口子的节目也不少,赏美景钓鱼采摘,完了还能吃到好吃的有机菜。开两个多小时的车过来,很值得!”

该镇党委书记介绍,黄潭现在有多个特色产业,一年四季每月都可游可赏。三月的草莓,四月的千禧果,五月的桑葚,六月的精品西瓜、樱桃,七月的万场甜瓜,八月的葡萄,九月的火龙果、无花果,十月的猕猴桃,十一月的菊花……此外,40亩水域原生态养殖鱼儿、4000只林间散养土鸡,还有优质有机蔬菜,让生态餐饮园菜香四溢。19个产业,使百姓人均收入达4万元。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版权所有:天门市人民政府天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主管天门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主办

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12345(市内)、0728-4812345(市外)】

政府网站标识码:4290060001鄂ICP备05005537号-1鄂公网安备429006020001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