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部门和乡镇信息公开目录 / 乡镇办场园 / 蒋湖农场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公益事业建设 / 乡村振兴
索 引 号 MB1A08302/2020-41410 主题分类 其他
发布机构 蒋湖农场 文 号
标 题: 靠改革推动蒋湖农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靠改革推动蒋湖农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发布时间:2009-08-06 00:00

  

湖北省天门市国营蒋湖农场兴建于1953年,拥有国土面积42000亩,19763人,下辖五里湖、蒋台、戈巴湖、罗台、野茅岭、白湖等6个农业分场,1个农科所,绿化、长青等2个集体大队,三江、四海等2个社区居民居委会。改革前,农场受体制和内部管理机构制约,发展速度缓慢,经营亏损严重。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国有农场改革和发展的意见》出台后,农场党委、农场以《意见》为指针,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推进各项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农场经济社会得到长足进步。现将改革情况汇报如下:

一、企业改革全部到位

蒋湖农场原有场属工商企业12家,分场企业10家,由于受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制约,大部分企业经营亏损,农场包袱沉重,职工收入没有保障,针对这一情况,农场党委、农场反复研究,决定对内部企业进行体制改革,农场党委、农场出台了《关于深化企业改革的意见》,总场成立了由党委书记任组长的“蒋湖农场企业改革领导小组”,成立了工作专班,制定了实施方案,首先,以农场最大企业棉纺织总厂为试点实施改革,并于当年平稳圆满地完成了棉纺织总厂的经营体制改革,实行了民营化经营,改革安置分流下岗职工630余人。2004年、2005年,在总结棉纺织总厂改革经验教训的情况下,针对各个企业具体情况分别制订改革方案,逐步对粮油加工厂、棉花加工厂、生物农药厂、机械厂、汽运公司、粮油公司、商业物资供销公司以及所有的分场办企业进行了体制改革,转换了经营机制。农场企业改制共妥善安置分流下岗职工3632人。企业改制后,业主积极招商引资,强化内部管理,不断扩规改造,优先聘原厂老职工,使企业日益壮大,到2008年全场规模以上企业达到6家,改革的结果是企业壮大了,国家税收增加了,职工就业更加有保障,收入也提高了。

二、土地承包改革成效显著

2004年,农场组织专班,根据上级有关精神制定了“两田制”改革实施方案,实行责任田、商品田(经营田)“两田”分离,农场党委研究同意,经农场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并报请市人民政府审核批准,于当年5月开始运行,整个操作过程,从田块划分到划线、打桩均由职工代表实施,充分体现了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到2004年10月,全场“两田制”改革工作全面完成。土地承包制度改革后,蒋湖农场农业人口和企业分流下岗后愿到农业分场种田的职工人均分配责任田1.5亩,农工总体负担下降了24.6%,得到了实惠,剩余的商品田(经营田)收入为农场保运转、促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职工社保稳步推进

根据鄂政办发[2003]125号和鄂劳社文[2004]68号文件要求,农场积极做好职工社会基本养老保险改革,抽调精干力量成立了工作专班,在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的情况下,结合农场实际出台了参保方案,制定了实施办法,并经农场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目前,职工社会基本养老保险改革工作已全面完成:全场职工总数8766人,其中已离退休3432人,纳入社会保险3432人,参保率100%。在职职工5734人,参保5018人,参保率87.5%。职工参加社保后,真正做到了老有所养,对保持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农场内部改革显现成效

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国有农场改革的意见和市委、市政府的要求,2005年,农场进行了内部机制改革,为确保内部改革的成功,农场借鉴外地经验,结合农场实际在广泛征求意见的情况下制定了具体的人员精简分流工作方案。一是将总场机关原有的22科室根据工作性质合并为“三办一所”,精简了机构;二是变过去三级管理二级核算为二级管理一级核算,减少了管理层;三是通过精简机构,减少管理层,农场干部(含事业单位)由过去254人减为现在的106人,分流了148名总场机关干部、分场行管人员和企业干部进入流通领域,创办农贸公司。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精简机构减人、减事、减支的目的。

通过改革,蒋湖农场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明显向好的方面转化,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企业迅速发展壮大,增加了税收,增加了下岗职工再就业机会;二是党的政策好,农工种田积极性空前高涨,眼前又得到了实惠,干群关系更加密切了;三是农工参加了养老保险,解决了后顾之忧,人心安了,社会更加稳定了;四是通过内部改革达到了精兵简政的目的,解决了过去机构重叠、人浮于事的问题,极大地提高了广大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回顾近几年走过的路程,我们认为农场的综合改革工作之所以能够顺利平稳的推进,并取得显著成效,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始终坚持以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国有农场改革和发展的意见》为指针,全面推进农场的各项改革。农场党委、农场把2004年确定为农场的“改革年”,就制订了工作计划,确定了目标任务,党委一班人进行了明确分工,这些都为综合改革工作的顺利推进打下了坚实基础。

2、高度重视,组建强有力的工作专班。一是建立由书记挂帅的综合改革领导小组,确保领导力量到位;二是严格实行党委成员分工负责制,针对农场改革任务繁重,时间紧迫这一实际,总场党委成员分成四个改革小组,领军全场“三改一剥离”的改革工作,定期通报,加强督导。形成了全员参与,共谋改革的局面;三是抽调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的同志,组成工作专班开展工作,分别就改革中的重点课题、难点问题、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提出工作意见,保证决策的科学性,以减少失误,从而保证了综合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

3、吃透上级政策,结合农场实际,科学制订工作方案,确保省委、省政府政策在农场能够贯彻执行。为确保农场综合改革工作的成功,农场党委、农场根据上级有关农场综合改革的要求,结合农场实际,在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的情况下,制订了《“两田制”改革方案》、《职工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实施办法》、《教育体制改革实施方案》、《蒋湖管理区机构设置及人员编制方案》,经党委反复研究,农场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并报市政府审核批准,以上方案充分体现了科学、民主的特征,为综合改革工作顺利平稳推进起到了保证作用。譬如农工参保,我们结合农场实际,有创建性的提出了农工参保权利和义务对等的原则,既确保了农工参保扩面要求,又充分考虑了农场公投的承受力,还把过去的惯例做法与当前的实际要求较好的结合在一起了。

4、完善配套措施,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农场的综合改革工作之所以能平稳推进,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不断完善配套改革措施,坚持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如教育体制改革,农场分流下岗了82名教职工,由于整个改革过程实行公开、公平的考核,严格的封闭的文化考试,所以除极个别思想不通外,大部分能接受这一结果,又如“两田制”改革,由于农场土质不一,有好有差,但操作分田这一工作的是职工选的代表,操作过程不搞暗箱操作,由职工代表操作,群众监督,所以分到好田、坏田都能接受。

5、关注重点、热点,把握改革进展脉搏。为确保农场综合改革的顺利、平稳推进,农场在自办有线电视节目中开办了“蒋湖之声”专题节目,开辟了“政务窗”、“连心桥”栏目,一是公开政务,让职工群众了解改革工作进展和农场党委、农场的工作情况;二是宣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使各项改革政策家喻户晓;三是就职工群众关心的重点、热点解决疑答难,取得了职工群众的了解和支持。纵观农场的改革进程,没有发生一起大的群体上访和越级上访事件,更没有发生大的纠纷,整个工作过程都显得平稳、顺畅,农场党委一班人为农场改革倾注的大量心血,农场全体干部职工为农场改革付出了极大努力。

6、用改革精神总揽农场改革中的难点,用改革的办法破解农场改革和发展中的难题。如农场对所属医院,实行了民有民营,既解决了农场经营职工医院亏损严重、漏洞大的问题,又提高了医疗服务水平,化解了一大难题。

五、问题与建议

1、农场33名事业编制的在编干部参公管理来落实到位,工资未纳入市财政统一发放,基本未参与全市干部交流,影响干部的积极性,不利于干部进步。建议市委、市政府将农场33名在编干部纳入参公管理系列,纳入市财政统一发放工资,纳入全市干部统一交流。

2、农场处地地势低洼,生产条件差,尤其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老化,不配套,农业高产增收难度大,建议市委、市政府加大投入力度。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版权所有:天门市人民政府天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主管天门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主办

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12345(市内)、0728-4812345(市外)】

政府网站标识码:4290060001鄂ICP备05005537号-1鄂公网安备429006020001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