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湖农场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抓好“三农”工作的重要举措,根据《中共天门市委、天门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意见》(天发[2018]1号)精神,结合农场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三农”思想为指引,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总目标,以全面深化农场各项改革为动力,全力推进农场农业全面升级,农场社会全面进步,农工收入全面增长,高质量、高效率打造绿色农场、生态农场、特色农场,让农业成为有奔头产业,让农工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场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二、工作目标
1、到2020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完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全面提升,农业结构调整全面优化,特色高效产业全面发展,农工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农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农场建设全面推进,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脱贫,农工收入达到小康水准,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农场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进一步加强,乡村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
2、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结构得到根本性改善,农工就业质量显著提高,乡风文明达到新高度,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农场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富美农场基本实现。
3、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场美、农工富的目标全面实现。
三、工作措施
(一)以“金色”富民,全面推进产业振兴。
推进乡村振兴,必须把产业发展放在突出位置,让“金色”托起农工致富的希望。一是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在戈巴湖、白湖、野茅岭分场建设5000亩稻虾连作基地;在罗台、五里湖、野茅岭分场建设5000亩江汉甜柿种植基地;在白湖、五里湖、戈巴湖、罗台等地建设2万亩优质西瓜基地;在野茅岭、罗台、戈巴湖建设500亩黑花生种植基地;在五里湖、蒋台发展2000亩大棚蔬菜种植基地,大力推进农业规模标准化产业园建设,让主导产业园打造建设成为农工致富、精准脱贫的主战场。二是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全力推进订单生产、基地服务、冷链保鲜、产品营销于一体的规模化、标准化、一条龙生产。重点建设服务六大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大力支持3万吨江汉甜柿加工项目建设,积极帮助汉江甜柿走出国门远销中亚。大力支持天丰惠农扩大产能,擦亮品牌,振兴以黑花生加工为主导的五谷杂粮生产项目建设。大力支持5万吨诚毅食材红薯粉条加工项目建设,帮助培育1000亩优质红薯原料生产基地。大力支持集福德豆制品项目拓展市场,创新品牌,以此带动农场4000亩优质豆生产基地的建设发展。大力支持武汉红日子食品项目在农场培育万亩优质豆角、萝卜基地建设,确保每年为武汉红日子食品项目提供万吨优质蔬菜原料供应。大力支持福建金棒棒甜玉米深加工项目发展,全力带动万亩优质甜玉米种植基地建设。三是大力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大力打造五里湖500亩绿欣生态产业园、白湖500亩广成生态垂钓园、野茅岭200亩红葡萄种植采摘园、5000亩虾稻养殖休闲观赏园。积极推进辖区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水雨污染河长制管理、城乡垃圾统筹治理,让天蓝、水清、岸绿、道洁、景美成为农场生态建设的新常态。
(二)以“蓝色”聚智,全面推进人才振兴。
实施筑巢引凤工程。引导各类蓝领人才到农场创新创业,主动与华农大、长江大学、省农科院形成对接,积极建设各类农业创新示范基地,切实让农业科研项目在农场转化为农业成果。实施回归创业工程。努力引导市民下乡到农场过田园生活,多法吸引农场能人回乡创办企业,全力招商引项目到农场投资兴业。十三五期间农场将引进农副产品加工企业10家,规上企业发展到15家。实施素质提升工程。积极组织各项技能业务培训,振兴农场农业科研中心,全力提升农工文化素质,造就一批思想解放、勇于创新的新型职业农工。为农场培育出一批田秀才、土专家,切实发挥人才带动示范效应。2018年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8家,家庭农场8家,培育和提升一批示范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发挥好合作社、家庭农场在经济发展中的示范带头作用。十三五期间农场将出资培训农工2000人次,培养具有中等农业类职称以上农工20人。
(三)以“特色”铸魂,全面推进文化振兴。
全力抓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始终把塑型与铸魂结合起来,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内容,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力传播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逐步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培育具有鲜明特色的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文明乡风。提升道德素养,持续开展文明单位创建和“最美农工”、“道德模范”评选。传承好家教、好家训、好家规,引导农工移风易俗、勤俭节约,始终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建好文化家园,引导农工种好“文化庄稼”,建好“文化家园”。全力打造蒋湖特色文化精品。建设“河南豫剧传承基地”,积极弘扬中原文化,建设“长阳土家风情一条街”,突出展现土家巴人文化。建设农家书屋、百姓舞台、农民健身工程,大力开展文化下乡、电影下乡、戏剧下乡活动,全力传承荆楚文化。突出文化特色,精心打造一批美丽乡村、美丽社区、美丽庭院,着力在农场打造3个秀美村庄、4个美丽社区、50家美丽庭院示范基地。深入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认真组织刹人情歪风,刹大操大办之风,提倡勤劳致富,反对好逸恶劳;提倡崇尚科学,反对封建迷信。
(四)以“绿色”固本,全面推进生态振兴。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一是着力打造绿色田园。狠抓绿色生态农业技术推广,大力落实高效低排放动力、高效植保、节水灌溉、深松深翻、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深入实施“绿满蒋湖”扩绿提质工程,每年植树造林500亩,5年新增绿化造林2500亩。努力建设绿色示范基地5个,打造红军沟、肖家沟、戈巴湖主渠、罗台主渠绿色生态带。强化“河湖长制”管理,大力实施“一河一策”,加强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二是着力打造绿色乡村。加强辖区110家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作,大力支持康顺达项目完成畜禽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深入开展以白色污染为重点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大力开展农村环境“洁、净、美”行动,逐步完善垃圾分类处理,完成蒋湖污水处理厂建设工作,大力推进“厕所革命”,努力实施“四个一批”工程,扎实开展“三大攻坚”行动,完成农户无害化农厕、农村公共厕所建设任务。抓好落户项目建设环评,抓好各类项目达标排放。三是着力打造绿色品牌。1、加强富硒产品开发和产业发展,擦亮富硒品牌,大力培育江汉富硒甜柿、富硒黑花生、富硒甜玉米、富硒黑美人无籽西瓜、富硒豆制品。2、实施精品名牌工程,开展荆楚农优产品,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蒋湖农产品”品牌。创新一批驰名商标、著名商标、知名商标,加强品牌策划,宣传、推广,积极参加食博会、农博会、产品推介会、展示会,对“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驰名商标”、“著名商标”、“湖北名牌”认证经营业主予以重奖,力争5年创湖北名牌商标3个,驰名商标2个。
(五)以“亮色”立场,全面推进改革振兴。
突出重点,突出亮点,大胆创新,大胆改革,让改革成为农场乡村振兴的新动能。一是抓社会办职能的改革,促进农场生产营企业化、社会管理属地化。让农场轻装上阵,跨越发展;二是抓土地制度改革,促进农场盘活现有国有土地; 三是抓产权制度改革促进农场存量资产快增值、多增值;四是抓新型农工发展改革,促进农业增效、农工增收。
(六)以“红色”强基,全面推进组织振兴。
坚持红色引领,把加强党的领导贯穿乡村振兴全过程,让农场基层干事创业“活”起来,按照基层组织充满活力,党内民主清新活泼、干部队伍一池活水、服务功能精准鲜活、体制机制灵活有效的要求,造强配优基层两委班子,建设基层坚强战斗堡垒。让农场基层遵法守纪“廉”起来。层层压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倒逼党员干部真抓实干、埋头苦干,确保农场基层政治生态山清水秀。让农场基层干部素质“提”起来。积极推进“三会共治”,提档升级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全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建设平安乡村,开展扫黑除恶,完善乡村网络化管理,加大普法力度,增强基层干部法治观念,提高农工法治素养。
四、组织领导
1、加强组织领导。农场党委要加强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工作的领导,要强化责任,明确任务,落实各级一把手责任,在干部配备上要优先考虑,在资金投入上要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要优先安排。
2、营造良好氛围。要制定乡村振兴规划(2018—2022年),实施分类推进措施办法,加大乡村振兴宣传工作力度,积极引导农工全面参与,发挥农工主体作用。让基层干部在乡村振兴推进上大有作为,大显身手。
3、强化投入保障。对农场乡村振兴项目建设要有规范财政预算,要积极探索各类融资的办法,更多吸引社会资本投入,乡村振兴项目建设。此外要利用农场国有土地这一优势,积极拓展渠道进行融资,确保乡村振兴项目建设推进有资金投入,有经费保障。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