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跟班学习 · 长见识 学知识 抓落实】学道墟实干经验 促麻洋发展提质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干部素质提升年”部署要求,10月初,我市选派20名干部赴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上虞区,开展为期三个月的跟班学习。学习以来,学员们深入产业升级、城市建管、基层治理一线,在岗位实践中沉浸式学习先进经验,感悟良多。为促进学思践悟、成果转化,本公众号开设专栏,选登部分学员学习心得,以期交流互鉴,共促天门加快建设新时代侨乡。
学道墟实干经验 促麻洋发展提质
麻洋镇党委副书记、镇长 陈 洋
道墟街道地处上虞区西北部,坐拥“四横四纵”交通网(杭甬高速、高铁等穿境而过),区域面积42平方公里,下辖21村1社区,常住人口4.8万。2024年实现工业总产值82.1亿元,财政总收入5.18亿元(同比增19.07%),自营出口21亿元(同比增47.7%),多项经济指标增速居上虞区前列。
绍兴高质量发展的“鲜活样板”
作为“越国王城第一都”,道墟既有胆剑文化、猴王文化等深厚底蕴,更以“二次创业”焕新活力。招引盈峰环境(百亿级)、美树科技等重大项目,构建“智能装备生态园”等产业平台;以“有道之墟・吾善同行”党建品牌为引领,打造“江南威尼斯”文旅综合体(总投资2亿元,串联7村15公里水上观光带),还首创文化特派员街村全覆盖模式,获评全国千强镇、省文化强镇等荣誉,是“战略定力+务实实干”的典范。
麻洋可学可鉴的“发展密码”
学习“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战略定力。道墟锚定“三地”(胆剑文化起源地、二次创业主阵地、三区融合示范地)蓝图,20余年深耕产业与文旅,从编印招商“鱼骨图”到推进“江南威尼斯”,一任接着一任干,深耕实践“八八战略”。
学习“一锤接着一锤敲”的务实作风。盘活村级低效地建现代化“工业上楼”厂房,推动中心小学异地新建(总投资2.6亿元)投用,成立1000万元创投基金助企业发展,用“闭环落实”破解“最后一公里”难题。
学习“一心为企优服务”的营商温度。道墟以“企业服务驿站”为抓手,主动帮企业解难办证,协调解决项目用地、审批诉求,还通过“警网共同体”优化发展环境,建立“亲清政商关系”。
学习“文化赋能聚合力”的治理智慧。道墟挖掘胆剑文化、老街文化,借“江南威尼斯”文旅项目串联资源,培育326名草根文化人才,以党风政风引领民风,形成“干部敢为、群众敢首创”的氛围。
抓落实促发展的“发力方向”
结合麻洋镇情找准核心优势(农业特色、区位资源),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定力推进重点工作。
抓实项目攻坚促落地。坚持“盘活存量、招引增量”双轮驱动,建立资源台账并精准匹配适配产业项目,推动“沉睡资源”转化为发展资产;建立项目全周期闭环管理机制,实行“清单式管理、节点化推进、销号制落实”,全程跟踪进度、破解堵点,确保每一个项目都能“干一件、成一件、见实效”。
抓实党建融合强根基。参照道墟街道“有道之墟・吾善同行”党建品牌创建经验,推动党建与产业发展、基层治理深度融合。搭建“村企党建联建”平台,促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带动村集体增收;借鉴“干部入网进格”机制,打通服务群众、服务企业的“最后一米”。
抓好农文旅赋能创特色。依托天海龙3A级旅游景区现有平台,深挖麻洋本土农耕和民俗文化等资源,借鉴道墟“江南威尼斯”“文旅+共富”发展模式,谋划推出农耕体验园、乡村研学基地等小微文旅项目,丰富游客互动场景;培育本土文化队伍,通过举办活动,挖掘培养草根文化人才,以文化活力激活文旅消费,带动周边群众通过餐饮、住宿、农产品销售等实现增收,打造麻洋农文旅融合发展新增长点。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