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门市麻洋镇(2022年)

发布时间:2022-09-06 09:26 来源:党政办

[历史概况] 麻洋镇位于我国著名的“茶圣”陆羽故里——天门,地处天门市东南,总面积7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万余人。境内地势平坦,气候温暖湿润,环境清新优美,是名副其实的江汉平原鱼米之乡。辖25个村民委员会和1个居民委员会,麻洋镇历史悠久,永远抽不干的天星潭,神话传说的娘娘桥均在麻洋境内,自三国始建镇,至今已逾千年。是天门市的农业强镇和文旅重镇,土地肥沃,粮棉兼作。先后被命名为“湖北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镇”“湖北省生态乡镇”。全镇辖25个行政村,分别为全胜村、鹿角岭村、全红村、新河村、沙河村、五爱村、老沙河村、伏岭村、鹤江村、查李村、方湾村、曾菱村、何口村、梁塔村、麻洋村、胜丰村、合丰村、朝阳村、白桥村、十屋村、四屋村、茅湖村、邱湾村、张桥村、三湖村。1个社区,为马跃潭社区。

[历史沿革]麻洋镇古称马跃潭,战国时属竟陵,后设塘管处。因关羽策马飞跃深潭而得名,进而将周边统称为马跃潭。唐初将王家渡称关王渡,后因谐音演变将马跃二字念成麻洋,又称麻洋潭,简称麻洋。清末,属天门县南黄乡。民国元年(1912)为天门县麻洋区。19497月为天门县彭市区。19516月为天门县第五区(麻洋)195510月为天门县麻洋区。19566月为天门县麻洋指导组。1958年为天门县先锋人民公社。1959年为麻洋人民公社。1961年复名为麻洋区。197512月撤区并社为麻洋人民公社。19844月撤社建区为麻洋区。19761月属天门县,为麻洋区。1987年属麻洋镇。麻洋是革命老区,大革命时期牺牲了202位革命烈士。

[经济发展]2021年,全镇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达到12.1%;农业总产值增速达到22.9%,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增速达到23.8%;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209亿元;新增固定资产投资额4.356亿元;新增5千万以上项5个;社会消费品限上销售额完成3.7亿元。新签约重点产业项目3个,新增规上服务业1家、限上商贸企业1家、小微工业企业3家,全镇种养、加工、农机等各类专业合作社达到72家,家庭农场达到115家。

[防疫防汛]2021年,面对疫情和罕见的汉江“一季两次”汛情等考验,全镇广大党员干部全力以赴推动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面对疫情,我们第一时间响应、激活指挥体系、完善联防联控机制,扎实做好流调溯源、核酸检测、数据核查、隔离管控等各项工作,落实村(社区)、机关单位防控责任,广大党员干部冲锋在一线,践行了“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打赢了疫情防控阻击战,保障了全镇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面对汛情,我们强化值班值守、全部到岗到位,围绕河道、桥梁、积水点、低洼带、防汛设施等重点部位和薄弱环节,逐一排查、消除隐患,确保了全镇安全平稳度汛。

[城镇建设]积极开展“擦亮小城镇”行动,整合1400余万元资金用于关羽大道、排灌河路等镇区道路综合改造,完成沿河路至关羽大道近3公里的道路刷黑,拆除沿线违规搭建雨棚147处,临街立面改造正在积极推进。全力以赴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投入298万元完成朝阳、白桥、老沙河3个村13衔接项目建设。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以“茅湖至镇区、中学至全红”沿公路为纽带,整合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有序推进茅湖、曾菱、沙河、全红等沿线村连接线道路拓宽、硬化、亮化、绿化、标识化工程。累计投入美丽乡村建设资金470多万,以改造休闲广场、打造绿化节点亮点等方式,对人居环境进行整体改善。

[社会事业]2021年,麻洋镇继续坚持用力用情办好民生实事,扎实推进10件实事落实,全镇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不断提升。系统推进医疗文化事业建设,投资411万元改善麻洋镇福利院基础设施。做好救孤、济困、优抚等工作,织密民生保障网。完成麻洋镇文体中心标准化改建项目。认真落实信访包案制度,全国“两会”、建党100周年等重要节点保持稳定,平安创建和安全生产成效明显,在全市平安建设(综治工作)和法治建设考核中,麻洋均被评为优胜单位。

[基层党建]加强队伍建设,提升干部能力。选优配强两委班子,45岁以下“两委”占比达到50%,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比达到47%,“两委”成员结构更优、战斗力更强。加强组织建设,提升队伍能力。党建引领城乡基层社会治理,持续推进茅湖村党支部村级党组织“1+10”工作法和“445”的工作机制试点工作。抓好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整顿,选优配强“两委”班子、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多措并举完成全红村、张桥村整顿验收。基层党建阵地建设提档升级,2021年新建了3个村级党员群众服务中心。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我要打印 关闭窗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