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市镇2017年农业气象服务工作总结
2017年,在市气象局领导下,我镇农业服务中心不断探索农业气象服务新模式,牢固树立气象为民服务理念,结合精准扶贫“两学一做”等活动,统筹安排,切实推进农业气象服务工作顺利开展。现将我镇2017年农业气象服务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为农业气象服务进一步规范
为切实做好今年为农气象服务工作,镇农业服务中心年初即进行安排部署,进一步明确服务工作重点,强化责任分工。
年初,我镇及时对业务工作流程、制度进行梳理完善,编制完成2017年为农业气象服务工作实施方案;并制定了气象灾害防御方案,落实了气象灾害防御领导班子。对重点服务对象进行了摸底调查,登记管理,深化气象为农服务产品,并将制作的农业气象情报、农用天气预报、“直通式”气象服务、气象产量预报产品及时上传市气象局信息共享平台。同时,制作农业综合服务站气象服务办公室值班日记簿及考核检查记录登记本,进一步深化为农服务建设。
二、“直通式”气象服务进一步深化
(一)拓宽服务对象
我中心以规模化农业种养大户、植保、农技、农机、畜牧等专业化服务组织和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服务对象,充分利用镇(街道)农业综合服务站气象服务办公室及各村信息员,及时发布、传递农业气象信息服务,指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合理安排生产,提高防灾减灾水平,减轻灾害影响和损失,提升生产经营效益,确保粮食和农业生产安全。
(二)明确服务内容
完成“直通式”农业气象服务方案、完善气象服务用户数据库,定期与不定期的开展农业生产指导,提供春播气候预测及对策建议、17年小麦产量预报、阴雨天气持续加强农作物监测分析等系列服务产品(包括农业气象服务专题报告、农用天气预报、设施农业天气趋势预报、设施农业智能化气象监测服务专题报告、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产品等),通过宣传栏、短信、微信、微博、手机客户端等媒介为本地的种植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等重点服务对象及广大农户安排种植、生产、销售全程提供农业气象服务对策建议,并进行预报、预警服务。全年共发放气象服务产品30多期,做到了接收市台信息及时,制作发布服务产品高效。同时随时向市台报送灾害天气情况,受灾情况。服务对象对总体满意度达到百分之90以上。
(三)创新服务方式
不断探索设施农业气象服务新模式,开展设施农业小气候实时连续监测与预警。通过手机或互联网即可查询相关监测数据和监控棚内作物生长状况,开展设施农业智能化管控专项气象服务,进行“点对点”式服务,实现特色农产品种植提供温湿度调节、浇灌、补光等技术指导。同时,在全镇开通为农气象服务微信。同时,还可以将种植的作物实景照片传到该微信平台上,作为对外宣传名片。进一步增强设施农业气象服务的针对性、互动性与指导性,是“直通式”为农气象服务的又一创新举措。
(四)提升服务质量
1.根据我镇实际情况确定服务对象及其规模标准,配合提出应对技术措施。加强与农业种植大户联合开展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直通式气象服务需求调查,共同制定服务方案,确定服务内容、服务时间、服务方式等。建立专门的、点对点的产品提供和信息传送渠道,通过网络、手机短信、新媒体、手机客户端等方式,及时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农业气象监测、农业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以及农用天气预报等信息。
2.与农业种植大户联合开展农田调查、农业气象会商,共同制作和发布气象为农服务产品,切实提高直通式服务产品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针对本地农业气候资源和农业气象灾害状况,共同研发防灾减灾适用技术,并加强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推广应用。联合加强对新型经营主体的技术培训和指导,提升其利用气象服务信息组织生产经营和防灾减灾的能力。
3.充分依托农技、植保、土肥、种子、农机、畜牧等基层队伍和力量,加强与新型经营主体的沟通和联系,加强服务效益评估与反馈。及时总结完善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提升服务水平和效益。
4.通过与种养大户联合探索,促进服务质量的提升。镇中心与谷丽,黄沙湖二个合作社开展调查实践,总结出一套切实有效的为农气象服务工作的新方法,同时,着力将成果有效地转换为服务产品,为种植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有针对性服务,产生了十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三、存在问题及下一步工作计划
1.进一步做好气象服务用户数据库完善工作,拓宽服务对象,加强与农机、植保、渔业等专业化服务组织的互动,真正实现“点对点”服务。
2.在市农气咨询中心的指导下,运用新媒体及新技术来提高农气服务材料的质量,增加农情调查的次数,多与新型经营主体的沟通和联系,提升服务水平和效益。
3.落实与涉农部门的长效合作机制,实现农情会商常态化,共同制作和发布气象为农服务产品,切实提高直通式服务产品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