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MB1A08302/2020-41180
分类
其他
发布机构
石河镇人民政府
发文日期
2014年04月28日
名称
石河镇推广华丰模式加快构建新型农村经营体系
文号
效力状态
有效
发布日期
2014年04月28日

石河镇推广华丰模式加快构建新型农村经营体系

发布时间:2014-04-28 00:00 来源:石河镇人民政府

农村改革30多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快推进,农村大量劳动力转移。农村“谁来生产”、“怎么生产”、“以什么组织形式和方式生产”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积极面对这些问题,对我国新时期“三农”工作作出重要部署,特别是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和李克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都着重突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推进农业现代化,强调深化农村改革和机制体制创新。石河镇华丰农业专业合作社在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方面,三年来作了一些有益探索,2013年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华丰模式”,也是天门市“四化”同步协调发展的示范点。

一、解读华丰

(一)基本情况。天门市华丰农业专业合作社位于石家河文化发祥地石河镇,是一家从事水稻规模种植,全程机械化生产,作业项目涵盖机械耕整、育秧、插秧、植保、收获、挖掘及农田水利建设等10余类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现有社员262人,农机装备总量460台套,固定资产总额1.2亿元。2014年计划流转土地8万亩,实现产值3亿元,合作社纯收入4000万元,社员人均分配超8.5万元。

(二)发展历程。 2006年,成立天门市石河农机服务队;2007年,成立华丰农机专业合作社;2009年4月,在工商局注册登记,挂牌营业;2012年7月,正式更名天门市华丰农业专业合作社;华丰农业专业合作社从最初的单纯农机服务队起步,在生产实践中尝试土地流转,不断探索创新土地流转模式,实现土地规模化种植,着力解决好农村“谁来种田”的问题。

(三)发展规划。自成立以来,华丰合作社坚持以科学化理念发展农业、以工业化理念谋化农业、以商业化理念经营农业、以务实化理念夯实农业,力争用三年时间将华丰发展为社员1000人以上,农机装备总量1000台套,土地长期流转10万亩,人均种植400亩,社员人均纯收入逾10万元,经营收入过亿元的集产、学、研于一体的全国农民联合示范社,设立种植、养殖、农机、就业、烘储、流通六个合作社,组建分社100家。

(四)取得成绩。2013年底,合作社流转种植大宗农作物面积6.5万亩,机械作业面积达80万亩次,生产的水稻、小麦、油菜总产量超过1亿斤,经营收入3000余万元,社员人均纯收入达到8.5万元。合作社先后被授予“全国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社”、“湖北省‘五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

(五)“华丰模式”。“华丰模式”就是“农民组织化、种植规模化,管理企业化,经营市场化,分配合作化”。一是农民组织化是指合作社为农民互助合作新型经济组织,围绕共同目标,统一从事劳动生产和分配。二是种植规模化是指华丰合作社以大面积流转土为主,实现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2011年流转面积30000亩,2012年流转面积44000亩,2013年流转面积65000亩,2014年计划流转面积达80918亩。三是管理企业化是指华丰合作社由成员大会选举产生理事会、监事会。按专业分工形成了机耕、育秧、植保、仓储等12个作业组,逐步形成了“五统一”、“一公开”的管理模式:“五统一”即统一决策、统一生产、统一调度、统一价格、统一核算;“一公开”是指分配公开。四是经营市场化是指合作社作业项目从机械耕整、工厂化育秧、机械插秧、机械植保、机械收割扩展到农业全程社会化服务,市场服务范围已辐射到四川、河南、天门市内石河、佛子山等12个乡镇办场区,182个村,3.5万农户,服务面积达到80万亩。五是分配合作化是指合作社采取股份合作的方法,在入社方式上主要是实物入社、土地入社和带资入社,收益分配实行“股份红利+工资+机械作业费返还”。

(六)几点误解。当前社会上对华丰合作社认识存在一些偏差和误区,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把华丰合作社当企业和公司;二是把华丰合作社理事长当私营老板;三是认为华丰合作社是松散性组织、空壳单位。实际上华丰合作社是一个组织严密,管理规范,生产有序,分配公平,保障有力的农村新型经济组织,农民共同生产体。合作社“不是理事长一人说了算,而是人人都当这个家,从入社条件、股份持有、工作安排、待遇分配人人平等;从人事选举、岗位安排、资金使用、入社退社都实行民主公开决策;合作社是生产实体,没有闲人闲事闲时,流转面积、种植面积、作业面积一年一个高峰,产值一年一个台阶。2011年实现产值1.1亿元,纯收入1200万元,2012年实现产值1.5亿元,纯收入1700万元,2013年实现产值2.2亿元,纯收入3000万元。

二、创新华丰

(一)创新土地流转方式,解决谁来种田。如何把土地集中起来实行规模化经营,解决农村老龄化种田断层问题,同时又不损害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益,是华丰合作社一直都在探索的问题。在实践中,合作社创新摸索了三种模式。一是与农户签订10年以上的土地流转合同,进行整村、整组流转。土地流转费用由合作社按每亩每年800斤稻谷的市值支付给农户,如果稻谷的市场价格低于国家保护价,则以国家保护价为准。二是合作种植。就是合作社与农户签订合作种植合同,由农户提供土地及生产资料成本,合作社提供全程农田机械作业、种植技术及田管劳务。亩产达到保底产量900斤后,农户向合作社支付机械作业费、技术费及田管劳务费等合计每亩280元。对于亩产超过900斤的部分,按四六比例分成,即合作社分四成、农户分六成,风险共担。三是季节性流转冬闲田。合作社支付农户每亩流转费100元,种植一季小麦或油菜,于次年6月中旬将土地耕整后交还给农户种植中稻,做到“人懒田不懒”。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最大利益让给农户。2007年开始流转土地,当年2080亩,每亩价200元;2010年流转23670亩,每亩价460元;2012年起流转44000亩,每亩价800斤稻谷;折算为每亩田1120元。

(二)创新种植模式,解决怎么种田问题。合作社在生产上改变了传统的种植习惯,走现代化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智能农业、品牌农业之路,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创新种植模式:一是通过规模化生产“有得赚”。2011年流转30000亩,水稻种植收入889万元;2012年流转44000亩,水稻种植收入1170万元;2013年流转65000亩,水稻种植收入2400万元。二是通过集约化经营“赚得多”。合作社通过厂价直供农资产品,减少节约种田成本,相比农户,2013年合作社以其规模化种植每亩成本为398元,以每亩中稻收1370斤,按市场价1.4元算,毛收入1918元,返回每亩流转金800斤1120元,还余798元,除去成本398元,每亩纯收入400元。2013年合作社流转面积达到了6.5万亩,全年就种水稻一项收入就达到2400万元,加上其他经营性收入,全年经营收入达到3000余万元,社员人均纯收入达到8.5万元,且有力的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又实现了社员共同富裕。

由表可见合作社每亩可节约成本246元,以2013年为例2.6万亩中稻可节约成本639.6万元。三是通过板块基地建设、增加农业效益。2013年华丰合作社通过3000亩稻鳅共生基地建设,每亩增收400元,通过统一种植品种,其粮食收购价高于农户自种品种0.21元。四是机械化效益。合作社实行全程机械化生产,人均种植面积411亩,年作业面积3165亩,农户每亩种植机械费用近250元,合作社控制在150元左右,每亩可节省费用100元左右。五是综合效益。华丰合作社利用智能育秧工厂和大棚育秧,每年对外优惠提供秧苗4万多亩,每亩可为农户节约成本60元,自身利润40万元,农闲时期利用智能育秧工厂生产蘑菇,每年纯收入80万元。此外,合作社还通过科学种田增加产量,与湖北省农业产业化企业庄品健公司合作,与福建雷沃重工共建华丰农场,获得了更好的经济和品牌效益。

(三)创新分配模式,实现共同致富。华丰合作社采取股份合作的方法,在入社方式上主要是劳力、机械、土地和带资入社,男55岁以下、女50岁以下,培训合格。收益分配实行“股份收入+工资+机械作业费返还”,宗旨是社员平均分配、共同致富。  通过以上表格可以得出农户土地流转给华丰合作社后收入增加了28800元,农民入社后收入增加了82125元,华丰合作社实现了最大效益让给农民。2012年合作社社员人均收入8.023万元,2013年人均收入8.5万元。

(四)创新土地平整模式,达到最佳实用效果

华丰合作社2万亩土地整治是全省第一家农民自建项目,由华丰合作社作为业主,不以盈利为目地,自主平整合作社流转土地。一是解决了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和农村水利建设最后500米问题,更具实用性。二是解决了华丰合作社高效率机械化生产需要。彻底改变了丘陵岗地田小埂多角尖不利于机械化生产的弊端;三是解决了华丰合作社产业发展的需要。土地平整后“田成块、路相连、渠相通”,更有利于华丰合作社发展稻鳅共生、有机大米、良种繁育、高产示范板块基地,打造现代生态农业产业观光园。四是解决村级无法解决的历史难题。通过变更建设规划,调整资金,先后解决了石庙4组大机台和姚岭、孙冲两个村主机台升级改造。五是达到土地平整,增加耕地面积的目的。整个项目耕地增加率为20%。

(五)创新社村一体化发展模式。合作社通过土地平整核心区打造生态循环农业、有机农业基地、观光农业园。实行迁村腾地,建设规划合理、功通齐全、乡村特色、生态宜居的新型农村社区。第一期规划姚岭、石庙、牌岭三个行政村18个小组23个自然湾379户与华丰合作社社员共建设体现乡湾风情、水乡田园特色集中居住区。计划2014年4月动工,2015年10月完成。

三、推广华丰

(一)“华丰模式”发展符合中央精神。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中央对新时期“三农”工作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对于破解农业发展瓶颈、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华丰合作社规模化、市场化、机械化的经营发展模式和十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机械化、信息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品牌化、循环化)发展目标,已经成为践行深化农村体制机制改革和2014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的先行者、引领者和示范者。

(二)“华丰模式”代表“三农“发展新方向。十八大报告中强调,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而“华丰模式”代表“三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新方向。一是华丰合作社通过流转土地,促进农民增收最大利益流转给农民,实现农民共同富裕,代表农民致富奔小康方向;二是通过规模化种植,水稻全程机械化作业,打造板块基地,发展高产高效生态循环有机智能农业,促进农业转型,代表现代化发展方向;三是通过社村一体化发展,以迁村腾地新型社区建设为突破、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人文关怀为纽带、以生态建设为保证,代表新农村建设方向。

(三)“华丰模式”具有可复制性。建立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华丰合作社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它创新土地流转方式,解决谁来种田;创新种植模式,解决怎么种田问题;创新分配模式,实现农民共同致富;创新社村一体化发展模式,都值得推广且容易学习操作。华丰合作社“农民组织化、种植规模化、管理企业化、经营市场化、分配合作社”模式更具有可复制性,适应各类生产性合作社。

(四)华丰合作社与其他新型农业经济组织相比更符合中国国情。一是华丰合作社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年产粮食过亿斤,这是种田大户、家庭农场不能实现的。二是华丰合作社实现了共同富裕。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最大限度让利于农民,实现共同富裕,这是农业企业不能相比的。三是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上,华丰合作社相比家庭农场、种田大户更具实力,华丰合作社通过建设示范基地,能更好带动产业发展。四是培育新型农民和职业农民方面,合作社自身通过与高校联姻,加大对社员的培训,社员普遍具有较高的农技农农艺水平。五是能带动社镇村一体化发展,成为美丽乡镇、美丽乡村的建设主体。

四、服务华丰

(一)全力支持华丰合作社发展

  近年来,我们石河镇坚持“爱护、服务、推广”的理念,全方面帮助华丰做大做强,快速稳健发展。一是成立领导小组。固定一名党委成员全程指导、扶持、服务华丰发展。二是成立华丰农村工作片。着力解决华丰土地流转和平整,产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中的困难和矛盾。三是成立党建专班,帮助建立华丰党支部,实现党组织设置与合作社机构设置高度统一融合、党组织活动与生产作业高度统一融合、党员考评与社员结账高度统一融合。四是成立产业专班。按照华丰合作社产业发展的需要,整合国土、水利、农技等镇直单位骨干技术力量,组建华丰产业服务专班,全力支持华丰合作社打造现代农业产业板块,参与2万亩稻鳅共生、2万亩良种繁育、3万亩有机大米、3万亩高产示范基地建设。

(二)华丰合作社自身在发展的过程面临着一些难题和挑战

“华丰模式”虽然稳定成熟,但进一步做大做强,也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一是急需打造一支高素质、能力强的领导班子。合作社目前理事会、监事会除理事长吴华平外,能挑大梁、主持大局的成员。二是急需优化合作社社员的整体结构。进一步突破地域和身份限制,打破传统的家族式模式,加强人才的引进和使用。三是急需解决生产与接待矛盾冲突。合作社是一个农业生产组织,农时季节性强,生产规模大,但全国各地前来华丰参观考察、调研学习的活动日益频繁,仅2014年3月份就突破了100批(次),生产和接待矛盾突出,在寻求各级领导关心减负的同时,合作社也须尽快建立专门专业的接待机制。

(三)扶持发展壮大华丰合作社的建议

在华丰发展中,也存在一些政策瓶颈和体制机制制约。

一是关于对原国土整治项目区的改造升级。2000年以前国土整治是满足和适应以分散经营、个体种植经营模式进行。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土地流转规模的不断扩大,已不适应目前规模化、机械化生产,但按现行国土整治政策,不能重复建设,建议将这些土地重新进行国土整治改造升级。

二是对合作社自建粮食烘干仓储设施,国家应予以扶持。合作社兴建粮食烘干仓储设施,一方面是自身经营的需求,另一方面在客观上也保证了国家粮食安全。因为粮食收获季节,一旦遭遇连续阴雨天气,粮食极易霉烂变质,而合作社流转土地面积大,缺乏晾晒场地,一旦发生收获期遇雨霉变,那么损失的粮食将是几千万斤(一季收5000万斤)。建议国家对类似华丰农业专业合作社自建的粮食烘干仓储设施,参照2014年国家储备粮库的政策予以资金扶持。

三是加强对社村一体后社会管理的研究。以华丰为例,按照合作社发展规划,实施土地整理、迁村腾地后,将建设一个可容纳1000户居民的新型社区,社区居民来自3个不同的行政村。在原有的村级行政管理体制被打破后,新型农村社区的社会管理,将是一个新的问题。

四是加大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建议将培训基地设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育出大批知农业、懂农技、专业化、现代化的新型职业农民。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我要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