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探方到文明:石家河遗址发掘亲历与史前文明探寻”——石家河镇举办第三十一期“行远学堂”培训班
为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干部素质提升年”工作部署,全方位提升干部队伍综合素养,同时,提前为石家河遗址博物馆建成后的接待工作做好准备,切实增强镇、村年轻干部的讲解水平,10月23日晚,石家河镇第三十一期“行远学堂”培训班开课,培训主题为“从探方到文明:石家河遗址发掘亲历与史前文明探寻”。
本次课程特别邀请了石家河镇土城村原党支部书记刘剑刚担任主讲人,他不仅是石家河遗址发掘历程的亲身见证者,更是石家河遗址的资深讲解专家。培训围绕石家河遗址的考古发掘进程展开,深入剖析了这座长江流域首个“城市文明”实体的兴起与发展脉络。
课堂上,刘剑刚借助遗址地图,为学员解码石家河时空框架:从谭家岭早期城址到石家河古城,再到印信台祭祀区、三房湾制陶作坊,这是“城市文明”形成的标志。他以稻作文化为线索,揭示“城市文明”诞生逻辑。7000年前,石家河先民培育出稻米,农业生产积累的社会财富推动了城市形成,防御需求则促进了工程技术的突破,城池防御体系最终形成内城垣、环壕、外郭城三重城防。陶器演变也反映着发展:早期釜、罐用于煮饭储粮;聚落扩大后,陶甑(蒸具)、彩陶碗体现饮食精细化和品质化;陶杯则与饮酒、祭祀礼仪紧密相关。谈及石家河玉器,刘剑刚通过原料透闪石玉(新疆和田玉)的跨流域互动,讲述部族壮大史。传说史前石家河常遭洪水,大巫借印信台(“长江流域最大史前祭祀场”)召集民众祭祀,以凤凰为精神图腾召集其他部族,最多时81个部落聚集于此,其中西北部落带来玉石。最后,话题转向文明冲突与融合。通过共同祭祀,石家河所在的三苗族群力量壮大,但约3700年前,因部落扩张失序及南北方体质差异,被大禹击败,夏朝建立。长江文明虽未直接载入史册,但其龙凤图腾、刻划符号融入华夏文化,成为象形文字重要源头,印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脉络。
此次培训中,刘剑刚以生动鲜活的讲解,巧妙地将传说故事融入石家河的史前发展脉络之中,串联起了石家河发展的传奇历程,让年轻干部对石家河遗址知识有了更透彻的了解。石家河镇宣传委员余毅在总结时感慨道:“石家河的故事,是长江文明从萌芽走向繁荣的生动缩影。我们将以本次培训为新起点,在石家河遗址博物馆即将建成之际,把石家河的精彩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让石家河文化绽放璀璨光芒。”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