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大型纪录片《寻古中国·陶之路》播出 天门石家河出土的筒形陶器惊现荧屏

发布时间:2025-10-27 12:00 来源:湖北日报

9月26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CCTV-1)22:30档,《寻古中国·陶之路》第三集《陶润华夏》播出,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石家河筒形陶器惊现荧屏。

这件石家河筒形陶器,陈列于国博《古代中国》常设展厅“原始信仰与原始艺术的发展”展柜,与“人面鱼纹彩陶盆”是“同窗”。前去观看的大多被“人面鱼纹彩陶盆”吸引,一般很少有人关注到其右边这件文物,看上去器型拙朴、胎质粗糙、其貌不扬的这位“同窗”,其实“大”有来头,国博《古代中国》展厅这样介绍:筒形陶器,屈家岭文化(约公元前3000年-前2500年),1987年湖北天门邓家湾出土,筒形陶器出土时多相互套接,排列成不同的形式,与当时的宗教活动相关。

天门石家河邓家湾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遗存主要属于屈家岭文化晚期和石家河文化。石家河筒形陶器是该展柜中体量最大的,红陶质地,上细下粗,呈塔状,通体长近1米,周身22圈绳纹整齐排列,一端有内缩套接口,口径约30cm,另一端口径约50cm。内壁有“天邓M11”白色字样出土编号及“中国历史博物馆 总717 K10349”国博馆藏标签。天门市博物馆也有同款展陈。国博《古代中国》展厅中还有一件与筒形陶器同时期出土的石家河陶狗,陈列于“家畜饲养”展柜中,因其小而不起眼,更是常被观众匆匆略过。

中华大地是世界上最早发明陶器的地区之一。考古证据表明,石家河人在距今6000年前就开始烧制陶器,除了生活用具外,也开始出现陶塑等艺术作品。这些陶器,每一件都是时间的低语,讲述着远古的故事。石家河遗址出土的陶器以泥质红陶为载体,经由匠人灵巧的双手,或捏或塑,幻化出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人物与生灵。目前发现的石家河文化陶塑以上万件计,涵盖陶人和小动物,传递出质朴而纯粹的美。

四集纪录片《寻古中国·陶之路》以陶器这一古老而独特的文化载体为线索,依托考古发现与多学科研究成果,系统梳理中国陶器从诞生、发展到成熟的历程,展现中华先民诉诸陶器之上的实用、美学、礼制等多重追求,多角度解码陶器之中蕴含的中华文明基因,带领观众共赴一场跨越时空的寻陶之旅。

“古代中国”展厅中的筒形陶器、陶狗与“中国古代玉器”展厅中的凤形佩(“中华第一凤”),为目前所见国家博物馆收藏展陈的天门石家河遗址出土的三件文物。去北京一定要去国博看看(需提前网上预约,免费参观),更勿忘打卡咱们的“石家河文化三宝”。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我要打印 关闭窗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