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好文明根脉 筑牢保护防线——石家河镇“行远学堂”深耕遗址保护与利用之道
为进一步筑牢遗址保护防线,全面提升干部队伍文物保护的责任意识与实践能力,11月12日晚,天门市石家河镇第33期“行远学堂”培训班开课。本次培训面向机关年轻干部、部分村(社区)“两委”干部及有关镇直单位负责人,特邀石家河遗址管理处副主任徐同斌,以《彰显石家河文明地位,谱写遗址保护利用新篇》为题开展专题授课。
徐同斌的讲解聚焦两大核心,既系统阐释了石家河遗址的多重重要地位,也深入剖析了保护与活化利用的实践路径。在遗址重要性解读上,徐同斌从三方面展开:考古领域,石家河遗址是无可替代的标杆。先后入选“201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重大发现”,斩获“世界考古论坛·重大田野考古发现”奖(该届唯一入选的中国项目),在新石器时代考古领域影响力深远。文化层面,作为中华文明起源三大核心遗址之一,其距今5900年至3800年的文明脉络清晰完整,从早期龙嘴古城、核心谭家岭古城,到后期规模达348.5万平方米的石家河古城,逐步发展为我国已知最大的新石器时代城市群,为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提供了坚实支撑。社会关注层面,遗址获国家、省级全方位战略支持,入选首批国家级重要大遗址名录,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被列为标志性建设项目,遗址保护建设连续两年写入省政府工作报告,相关保护条例已纳入省人大常委会立法计划。省委主要领导多次亲临调研、定向领航,专家学者多年来扎根一线深耕,凸显了社会各界对遗址的高度重视与深切情怀。在保护与活化利用实践路径上,徐同斌提出“守好根脉”与“用活资源”双向发力。保护层面,对标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精准划定保护范围,借助卫星监测构建监管网络,设立检察院临时诉讼点,依法严惩违法破坏行为,以法治与科技筑牢安全防线。利用层面,融合文旅服务与科普教育功能,加速推进遗址博物馆、研学基地等建设,引入专业运营团队,深挖文明内涵打造特色IP,在坚守公益属性前提下市场化运营,带动群众就业增收,实现保护、传承与乡村发展的良性循环。
整场授课内容丰富,兼具理论与实践指导意义。石家河镇党委副书记李哲作总结时强调,要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工作动能,以更实举措、更强担当服务大局,守护好文化遗产。参训干部纷纷表示,将牢记使命、主动作为,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为石家河遗址保护利用高质量发展注入力量,让中华文明文脉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