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地开出致富花 天门市汪场镇万象更新
在天门素有“无菜不能蒸,无蒸不成席”的说法,天门蒸菜也成了天门的代言词,但被誉为“三乡宝地”之称的天门,除了蒸菜,还有众多特色美味值得品鉴。随着天门市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壹品天门”震撼发布,各式各样的天门特色农产品走进大家的视野。今天小编就带您走进天门市汪场镇,来品味一下这里的别样风情。

汪场镇因最早在此经商的汪姓人较多得名,为天门市西南农副产品集散地。1956年属天门县第八区,1975年改汪场公社,1979年并入蒋场公社,设管理区,1987年置汪场乡,位于市境西南部,距市区12公里。如今的汪场镇地处天门市西南部,东连白茅湖棉花原种场,南接岳口镇,西南与蒋场镇毗邻,西北与渔薪镇接壤,东北与黄潭镇相连。
结构调整 农业亮点纷呈
汪场镇,是名副其实的传统农业乡镇。在经济新常态的新形势下,传统农业乡镇如何做好“农业”这篇大文章?农业富不富,关键在思路。近年来,汪场镇转变发展思路,在调整产业结构上精心谋划,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上下功夫,成效显著,引人关注。
如今的汪场镇形成了以李胖子合作社为依托的蔬菜种植板块,以雷场、廖河岭为中心的荆半夏种植板块,以众盛合作社为中心的中药材种植板块,以三花合作社为中心的黄花菜板块的四大特色农业板块。“调结构,强特色,提质量,创品牌”是汪场镇农业生产的思路。
汪场镇大兴村依托李胖子蔬菜合作社兴建蔬菜大棚110个,目前棚里辣椒苗、茄子苗、西红柿苗等长势喜人。该合作社吸纳11户32名贫困群众在此务工,每人每月有1000多元的收入。
汪场黄蜀葵 开出致富花

走进汪场镇方桥村,满地黄蜀葵花正在盛开。据悉,黄蜀葵是一种中药材,汪场镇众盛菊花种植专业合作社带领农户在该镇发展订单种植400多亩,时下黄蜀葵即将进入丰收期,黄蜀葵鲜花收购价达到每公斤2元,每亩产量可达2000多公斤,平均亩收益超过4000元,经济效益远高于种植普通农作物,成为该镇农户增收致富的又一渠道。
汪场黄花菜 再现新生机



黄花菜,观为名花,食为佳肴,用为良药,古称“忘忧草”、“萱草”,在天门种植历史悠久,是天门市主要土特产之一。早在1985年,天门市种植黄花菜面积就达到了14754亩,后来由于种植分散、制作方法不当、劳动强度大、市场等方面原因,传统黄花菜产业链几近丢失。如今走进汪场镇三桥村一组,机器轰鸣、人员穿梭,一行行翠绿的黄花菜苗映入眼帘。2016年,天门三花黄花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黄花菜种植规模将近1000亩。目前,该合作社已经带动汪场、黄潭、渔薪镇等地200余户村民参与黄花菜种植。
一地金半夏 汪场富民路

“天门半夏”是著名的道地药材,2018年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保护标志。为了挖掘这一宝贵的中药品种,造福百姓,2018年,天门市人民政府与湖北省农科院达成战略协议,成立了“天门半夏产业发展研究院”,对“天门半夏”的科研开发、原种良种繁育、设施种植、交易市场(电商平台)建设、原药和中成药生产加工、经营销售等工作进行指导。目前,全市半夏种植面积已经达到2.8万亩,年产值2亿元。核心产区汪场镇划定了500亩野生半夏保护及良种采集区,建立了1500亩“天门半夏”GAP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已形成研发、生产、加工、销售一体的产业链。


在汪场镇,田间处处都生有半夏,由于不是人为种植,称为野生半夏,红色带皮的为半夏鲜果,白色为干果。每到秋冬季节,当地不少村民到田间采挖半夏补贴家用。

雷场村荆半夏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雷友平从2010年开始就观察半夏市场行情,2014年,他牵头成立雷场村荆半夏种植专业合作社,收购当地的野生半夏做种子,开始人工试种,经过不断学习,雷友平对半夏种植有了一定的了解。“半夏与传统粮棉油作物不同,只需要一次播种,后面就能够持续收获。”雷友平说,但半夏田每月要除草5到7遍,采摘时也需要投入大量人力,只有管理好了,产量才会高。他最初试种了15亩半夏,第一年亩均产出近2万元,试种尝到了甜头后,合作社慢慢加大投入,半夏种植面积逐步扩大到900多亩,亩均产出近2万元。在合作社的示范效应下,曾经散落在田间的“野半夏”如今成了该镇种植面积最大的经济作物。据统计,汪场镇已发展半夏种植合作社11家,总面积达8600多亩,产值过亿元,规模化种植效益逐步显现。在汪场镇,像雷礼新这样的半夏种植户有2000多户,种植面积5000多亩,占到了整个种植面积的一半以上。来自该镇的统计数据显示,半夏产业的发展,带动从业人员过千人,带动贫困户100多户。

作为汪场镇的“金牌”产品,天门半夏于2020年11月25日至11月30日,来到重庆农品产品国际博览会参展,备受消费者好评。
汪场从小镇走出省外,这条路饱含了汪场乡亲们的辛苦耕耘,从传统迈向现代,完成华丽的蜕变!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