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门市汪场镇崔王村:实干为笔民心作彩,绘就集体经济振兴画卷
汪场镇西北三公里处,崔王村的沥青路在阳光下泛着微光。这条路不仅串起6个湾组的烟火,更铺就了从“输血”到“造血”的振兴路——这个曾戴“贫困村”帽子的村庄,如今集体经济突破10万元,恰似一幅用汗水与热望铺展的长卷——村干部领着全村1510名乡亲们,把“等靠要”的期盼,酿成了“自己干”的甘甜。
先修通致富路,再打破穷圈子。早些年,崔王村还是出了名的“烂泥村”,路不好,产业进不来,年轻人往外跑。村干部们憋着一股劲,和驻村工作队一起跑部门、争项目,硬生生把10公里水泥路修到了家家户户门口,3公里生产路直通田间地头。1600米沟渠疏通后,田里的庄稼终于能喝上“及时水”。108盏路灯亮起来那晚,村里像过年一样热闹,路通了,灯亮了,泥土里的希望,终于能顺着车轮往外走。
2025年,崔王村又争取到市人武部帮扶,建起40kW光伏发电站,每年稳稳进账1.8万元。“路通了,设施齐了,发展才有底气。”村党支部书记杨政常说。基础设施跟上了,村干部们没歇脚,外出考察更勤,心里盘算着如何让土地生金。
田里种出金疙瘩,产业撑起钱袋子。“不能守着薄田过穷日子。”村“两委”定下思路,分头联络在外能人。打动崔王村成功人士杨亚洲回乡的,正是村干部们三顾茅庐的诚意。他流转550亩土地种土豆,年产值达330万元,为120名村民提供岗位,带动20户困难群众增收,村集体年增4.5万元。
村“两委”牵头探索的“村集体+合作社+农户”模式,让土地焕发新生。除了远销全国的土豆,半夏、黄蜀葵等中药材,娃娃菜、豇豆等蔬菜也成了特色招牌。杨政常带着村干部跑遍邻村取经:“别台村豇豆做得好,咱明年也要扩大规模。”盘活的鱼池引客垂钓,生态养殖场产品走俏,集体“钱袋子”越鼓越实。
富了口袋美了村庄,好日子看得见。集体经济鼓了腰包,实惠直接揣进村民兜里。直到今年6月,崔王村党员活动中心才装上空调。“钱要花在刀刃上,先让群众富起来、环境美起来。”村党支部书记杨政常的话透着实在。今年以来,崔王村又争取资金30万元对人居环境进行集中整治,下水道通了,大三格建起来,环境更美了。连泵站和水井都修到了田边,旱情得到有效缓解。8月,乘着武天高速支线道路建设的东风,2.5公里的村级主干道又铺上了沥青。“这条路啊,越走越宽心!”崔王村的杨大伯笑着说。
崔王村的故事,藏在每寸土地里:当干部把心沉下去,群众把劲使出来,贫瘠的土地也能长出希望。如今,在崔王村的田垄上,春看苗车碾过新绿,秋见粮车满载而归,致富路越走越宽阔。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