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口镇家庭服装加工业情况调查
根据市委办统一安排,我镇组织专班对我镇家庭服装加工业进行了全面摸底调查,现就有关情况调查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全镇现有家庭服装加工企业16家,平机总数782台,从业人员405人。其中,车台数在35台以上的8家,21-30台3家,11-20台3家,10台以下2家,预计月生产规模达7.5万件(套)。
二、基本特点
1、经营方式。以来料加工为主,订单来源以汉正街为主,生产情况一般上半年为淡季,处于半关闭状态,下半年为旺季,订单多但人手又不够。
2、人员结构。经营业主以外出返乡人员为主,从事过服装加工、批发等行业,在本地服装业有一定的人脉资源。雇员多以家庭妇女为主,亦工亦农,流动性较大。
三、存在的问题
乡镇家庭服装加工业是城市经济转型的产物,随着城市创业门槛增高和生产成本的增加,给家庭服装加工业提供了发展空间,一方面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了农民素质和非农化转移程度,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乡风文明与和谐社会的构建,但同时也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
1、整体竞争力较弱。从加工行业技术含量上看,目前我镇服装加工均为低端产品,技术含量极低,直接导致了加工户较低的加工收入。从经营业主队伍素质上看,质量意识、创业意识不够,自主开拓市场的主动性不够,业务来源比较单一,来料加工“淡旺季”现象比较明显。从组织化程度上看,受来料加工业的规模和层次的制约,组织化程度还比较低,各加工企业、加工户之间的相互协调、信息共享等方面的能力较弱,对市场风险的预测、抗衡等能力也较低。
2、要素制约较多。一是经济形式定位不清楚。我镇的家庭服装加工大致分为两类,一类为家庭作坊式,服装加工业主大多不注册,不登记,也不交税,处在一种自由状态。因为没有法人资格,加工业务的拓展受到限制,只能是小打小闹,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另外碰到一些法律方面的纠纷,也没有自保能力。另一类是比较大型的,注册了加工企业,具有正式的法人资格,这一类加工点就得像其他工厂企业一样交纳国地税,还有工商管理等方面的费用,负担也不小。因此,有些小加工点,不愿意扩大规模,甚至谢绝进行宣传,害怕出名。二是信贷支持比较欠缺。大部分业主基础薄弱,自有资金不足,发展及抗风险能力弱。随着农村信用联社的商业化改革,市内银行已全部实行商业化运作,出于运作成本和信贷风险的考虑,银行方面更多地把信贷支持的方向定位在“大中选强、小中选优”,且发放贷款的前提条件也相当苛刻,商业银行对普通农户的小额贷款支持几成“空白”,农村合作银行前几年出台的支农信贷也难以真正发放到急需的农户手中。
四、对策或建议
1、加大调控力度,实现由分散性向集中型转移,一般型向重点型转移,来料加工型向自产品牌型转移。建议市政府出台政策,划定专门区域,进行合理发展布局,形成生产型—外贸型—批零型三线格局。在经营规模上,要引导企业上台阶、上档次,向重点型转移,对具备一定规模的服装企业,鼓励通过向社会募股、向企业员工转让部分股权以及企业兼并、联合、互相参股等形式,引导向产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再是对于一般加工型企业,引导向专业化协作和社会化大生产方向发展,增强生产能力,提高经济效益。对于实力较强的企业,应该以产品、资本为纽带,开发新产品,打造新品牌,逐步实现由来料加工型向自产品牌型转移,加速服装企业的壮大进程。
2、加大扶持力度,营造服装加工业快速发展环境。政府的主导和扶持是发展服装加工业的关键。各级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要根据服装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和困难,认真加以研究,在政策、资金、信息、培训、场地、市场和资源等方面给予积极扶持,本着“扶上马、送一程”的原则,切实用政策鼓励发展服装加工业,用政策鼓励更多的下岗失业、失土妇女从事服装加工,用政策来保证其有序竞争和健康发展。各有关部门要立足部门职责,加强管理服务,积极支持和帮助服装加工业的健康快速发展,进一步优化发展服装加工业的社会环境。
3、开展外引内联,搭建业务对接协作平台。开拓业务渠道、扩大市场连接是发展服装加工业的必由途径。要注重三个对接:一是与各大专业市场,如汉正街;二是与劳动密集型企业、特别是块状经济区域加工企业的对接;三是与出口外贸渠道的对接;从而提高单位加工费,提高经济效益。加快建立经纪人和市场之间的信息联系,可通过定时组织服装加工现场洽谈会、参与政府部门举办的商品展销会和交易会等多种形式,加强各方的对接联系和交流合作。同时要积极利用“农民信箱”等现代化科技手段,在扩散业务和承接业务之间形成信息对接联系,促进跨区域的辐射发展。
4、强化职能服务,助推服装加工业持续健康发展。相关职能部门要不断加强服务与指导:一是合同的指导,要制定规范的来料加工合同示范文本。二是纠纷的调处。来料加工业务中,经常出现加工质量、完工时间、工资报酬等方面的纠纷,政府有关部门要充当调解主力军作用,及时将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