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部门和乡镇信息公开目录 / 乡镇办场园 / 渔薪镇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公益事业建设 / 社会保障
索 引 号 MB1A08302/2020-38581 主题分类 其他
发布机构 渔薪镇 文 号
标 题: 渔薪镇产业扶贫调研报告
渔薪镇产业扶贫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18-05-07 00:00

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渔薪镇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关于扶贫工作系列部署要求,按照“展业、富民、兴村、强镇”的发展目标,进一步理清思路、强化责任,以精准扶贫驻村帮扶为抓手,全力推进产业扶贫工作,促进农户创收增收,改善贫困落后面貌,努力帮助贫困村及贫困户尽快脱贫。
  渔薪镇距竟陵15公里,省道荷沙公路穿境而过,全镇国土面积96平方公里,辖34个行政村、1个社区,人口6.6万人。耕地面积65537亩,其中旱地58911亩、水田6626亩,主要以种植黄豆、油菜、小麦、水稻为主。
  渔薪镇为省级插花贫困乡镇,全镇34个村中有8个贫困村。通过镇村干部和市扶贫工作组进村入户调查摸底,全镇共精准识别贫困户1636户,贫困人口5139人。按照“规划到村,责任到人(单位),帮扶到户”的思路,我镇制定了渔薪镇联村联户扶贫富民作战图,明确了精准脱贫任务。2015年全镇脱贫1244人,2016年脱贫908人,2017年脱贫959人,2018年预脱贫785人,泉湖、董塌、赵场、朱文台、郑滩和青山等6个村已相继脱贫出列,王湾和观音湖村将于2019年深度脱贫。
  一、三种产业扶贫模式助力脱贫攻坚。
  渔薪镇结合本地实际,充分发挥地域优势,整合各方面资源,大力发展产业扶贫项目,为实现2019年底全面脱贫、2020年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奠定坚定基础。
  (一)劳务产业扶贫模式充分发挥能人效应和正面引领作用。近年来,结合每个村设立第一书记或荣誉书记和123人才工程,渔薪镇提出“立足优势调结构,依托能人带致富,劳务输出促增收”的发展思路。在先一批外出打工富起来的能人带动和信息帮扶下,村村每年有40%的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就业,为脱贫夯实了致富基础。
  (二)“企业+贫困户”产业扶贫模式解决部分贫困人群就近就业问题。考虑到部分贫困人群在子女教育、奉养老人、照顾家庭等各方面的社会需求和感情需求,依托盛湾工业园区内天恒制衣有限公司、潘湾村卓艺包装有限公司,采取“企业+贫困户”扶贫模式,鼓励企业为贫困人群提供就业岗位,鼓励贫困人群就近就业,充分实现双赢格局,激活贫困人群自身造血功能,从根本上助力脱贫攻坚。
  (三)土地流转产业扶贫模式激发本土发展潜力。通过各种宣传攻势,转变农户的固有思维,充分利用自身土地优势,形成一股合力,创造更大收益。引导农户通过转包、入股、租赁、互换等方式将土地向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流转,通过收取租金、就地务工、反租倒包、保底分红等形式增加农户收入,通过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最大限度激发土地潜力。
  二、产业扶贫成效比较显著。
  (一)劳务输出前景可观。渔薪镇人多地少,人平不足1亩地,单靠种田只能解决温饱问题。为发家致富,九十年代末,各村能人纷纷外出,到全国各地自谋生路,涉及餐饮、建筑、服装、电子加工等行业。这些能人在外打拼多年后,闯出了一条致富路,成为成功人士。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村“两委”干部为了让贫困户脱贫致富,充分利用了本村这些能人的优势,鼓励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外出务工,增收致富。在走访调查中发现,劳务收入在农民人均收入中平均占到了三分之一,有的高达三分之二,按省内务工每月至少2000元,省外务工每月2500元计算,一年可增收2.5万元左右。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劳务产业已成为全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被村民誉为增收致富的“铁杆庄稼”。
  (二)“企业+贫困户”初显成效。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天恒制衣有限公司是渔薪镇2014年在武汉服装产业园成功引进的一家回归企业,主要生产各类时尚男女服饰和外贸军工服装,为全镇提供了300多个灵活就业岗位,目前有近50多个贫困家庭子女在公司就近打工,每年有3万元左右的收入。为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公司针对渔薪农村留守妇女多的实际,引进一个扶贫创业项目,为各类宾馆酒店生产一次性拖鞋。拖鞋制作流程简单,技术含量低,不会操作机车的人员经过7天的短期培训也能从事生产操作。为确保该扶贫项目能落地生根,取得实效,免费举办培训班6期,培训人员360人,在全镇起到了带动效应。目前渔薪董塌村建立了拖鞋加工分厂,吸纳贫困人口60人,平均每天可生产拖鞋800双,日收入可达60—100元。2015年渔薪潘湾村本着“有产业才能带动就业,有就业才能攻坚脱贫”的思路,利用原村废弃的砖瓦厂引进新的企业——卓艺包装材料有限公司,主要生产蛋托和纸箱。为安排贫困户就业,推动脱贫进程,村委会与企业负责人协商,优先解决本村贫困户就业。一方面吸纳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生产蛋托,目前有10多位贫困户实现就业,每人每天有近100元工资收入;另一方面对出行不便的贫困户,厂里负责将纸箱半成品送货上门,让胡风清、程家兵等14户贫困户足不出户进行加工,每月可增加家庭收入1500元左右。
  (三)土地流转脱贫成效明显。快乐田园蔬菜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5年5月,位于灰市村5组,流转土地250亩,主要种植西兰花、松花菜、辣椒、茄子、黄瓜等蔬菜。该合作社引导贫困户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利用产业扶贫、技术扶贫、资金扶贫、就业扶贫、销售扶贫及租金扶贫,探索出了一条合作社扶贫富民的新路子。共有近20名贫困人员在合作社从事农业生产,每天工资80—100元,每年可增近2万元。2017年10月渔薪镇董塌村成立豆丹合作联社,利用本地黄豆作物面积大的优势,种养豆丹虫,在董塌、万董、杨港等村流转土地近1500亩,流转贫困户土地30多家,吸纳贫困户就业20多人,还聘请一名贫困户每月3000元固定在合作社长期从事工作,年收入3万多元,这些合作社的带动,成为了当前扶贫开发的助推器。
  三、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努力方向
  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我镇在产业扶贫上做了大量工作,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具体推进过程中也遇到很多困难与问题,使产业扶贫的应有效益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一是人多地少,人平不足1亩,土地较分散承包,难以实施集中规模化经营。
  二是部分干部群众认识不到位,如一些特色种养殖,怕担风险,害怕失败,思想仍然束缚在传统农业圈子里,合作社发展进程缓慢。
  三是部分贫困户存在等、靠、要思想,缺乏干事创业的热情。
  四是农民技能文化素质低,缺乏自主创业发展特色产业的能力,小额信贷没有真正扶持在种、养、加等专业合作社上,产业资金扶持力度小,难以实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下一步,我镇将按照既定的产业发展工作思路,针对问题,加强党干部和群众思想教育,进行业务技能培训,加大招商引资、招贤纳士的力度,大力发展现代种养业,促进农民创收。培育和帮扶农业企业,推动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进一步推动土地流转,做大做优特色产业链,以实现全面脱贫,全面奔小康。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版权所有:天门市人民政府天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主管天门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主办

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12345(市内)、0728-4812345(市外)】

政府网站标识码:4290060001鄂ICP备05005537号-1鄂公网安备429006020001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