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部门和乡镇信息公开目录 / 乡镇办场园 / 渔薪镇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公益事业建设 / 乡村振兴
索 引 号 MB1A08302/2022-16546 主题分类 其他
发布机构 渔薪镇 文 号
标 题: 【问答解读】渔薪镇乡村振兴建设情况解读
【问答解读】渔薪镇乡村振兴建设情况解读
发布时间:2021-12-16 14:00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收看“嘉宾访谈”栏目。今天我们节目邀请到的访谈嘉宾是渔薪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徐志,与各位网友交流的是关于渔薪镇乡村振兴的相关问题,欢迎各位网友与访谈嘉宾在线互动交流。

徐志:主持人好,各位网友大家好。非常高兴与各位网友进行交流,也非常感谢广大网友对渔薪镇的关心和支持。

主持人:徐镇长,请您介绍下渔薪镇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方面是怎样的工作思路?

徐志:近年来,渔薪镇坚持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紧扣“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全面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积极探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路径。

主持人:徐镇长,请您讲一讲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方面,渔薪镇有哪些具体举措?

徐志:培育特色产业。一是做细规划布局。围绕“天西蔬菜药材”的发展定位,确定“三园两区”布局。形成以青山、曾搬口、渔薪、蔡庙、灰市为中心的四季果蔬采摘园;升级以泉湖、解场、蔡庙为中心的休闲农旅观光园;打造以青山、潘渡、万董、张蔡为中心的现代农业产业园;提升以朱文台、杨港、罗亭为中心的优质中药材示范种植区;优化以杨场、姚祠为中心的高效农业示范区。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求突破、三年见成效”的工作思路,目前“三园两区”布局基本成型。

二是做优“一村一品”。充分挖掘各村特点,因村制宜谋划产业发展。相继建成“蔡庙葡萄”“杨港香瓜”“魏熊茭白”“董塌豆丹”“朱文台中华圣桃”“赵场黄蜀葵”“罗亭荆半夏”等12个村级农产品新“名片”,积极推进泉汊湖生态湿地公园、胡家湾生态农庄等乡村旅游项目,着力打造“春有花夏有阴秋有果冬有景”的美丽幸福渔薪。

三是做深质量文章。依托国家级示范合作社“天门市鑫荣农产品产销专业合作社”,打造以杨场为中心,辐射王韩、观音湖、灰市的豆角种植基地,采用“企业+合作社+农户+订单”的经营模式,带动农户平均每亩增收2000元。引进武汉兴嘉业堂中药材产业化项目和湖北泽桦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新增红皮半夏、元胡、柴胡等高等中药材种植,力争药材、特色蔬菜种植面积双过万亩。积极引进中药、蔬菜的深加工项目,使特色农业的规模优势升级为价值优势,促进龙头企业加工装备升级、推动龙头企业由小变大、农产品加工程度由浅变深、加工产品由粗变精,实现农业整体提质增效。

扮靓人居环境。一是实施农村厕所改造工程。抓重点、攻难点,以小组为单位,整组推进农村厕所改造,共改建农村旱厕10367座、公共厕所32座,拆除天门河沿线私搭滥建旱厕961座。在涂咀村、蔡庙村探索建成两处生活污水截污工程,截断近200户家庭生活污水直排天门河。

二是实施村庄水体治理工程。坚持“控源、截污、清淤、补水、修复”的治理理念,探索实施村庄水体治理“控、治、管”三步走模式。一是减存量、控直排。坚决打击养殖场和工业企业滥排、偷排行为,共关停违规养殖场125家、拆除218家,整改企业3家。二是清黑臭、创示范。实施小微水体三年整治计划,将全镇258个塘堰、94条沟渠纳入整治范围,探索推进“一村一点”示范水体建设,以点带面,实现农村水环境整体改善。三是定网络、强管护。实行农村小微水体网格化、全方位管理,对156名基层护水员开展培训,建立从源头到末端的管护责任体系,做到源头严防、过程严控、违排严惩,切实推动水体管护常态化、长效化。

三是实施积存垃圾治理工程。大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村庄“脏乱差”问题。从田间路旁、河岸沟坡、房前屋后的积存垃圾治理入手,结合城乡垃圾统筹治理工作,深入开展村庄环境卫生全员行动,每季度组织一次卫生拉练。截至目前,共清运积存垃圾280余吨、固体废物1300余立方米,根治污染顽疾83处。

四是实施农村拆违改旧工程。锚定农村面貌“两年大变样”的目标,以“三清一改一植”为抓手,全力推行村庄“变脸”行动。一是农村空房危房分类处置,即迁村腾地建设一批、古建筑修缮一批、危房拆除一批。二是私搭滥建强力拆除,对不符合规划要求的违章建筑予以强力拆除。三是村庄杂物统一规范,引导群众将柴草堆放整齐、物品器具摆放有序。

补齐民生短板。一是补齐脱贫攻坚短板。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巩固提升增收的重要抓手,紧紧围绕本地的资源优势,着力培育和发展特色富民产业,拓宽已脱贫贫困户稳定增收渠道,千方百计拓宽监测户、不稳定户的收入来源。一方面,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全年共扶持76户贫困户直接从事特色种植,户平增收2000元以上。另一方面,积极打造产业团队。形成“快乐田园”“田园丰”“瓜瓜豆”“荆红宝”等一批带领贫困户脱贫的产业团队,吸纳贫困户500余户,全镇1587户贫困户无一户返贫。

二是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深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全面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充分整合高标准农田建设、水利工程补短板、通村公路建设、小流域治理等项目,立足各村实际情况,合理规划建设内容,最大限度地发挥项目效益,为产业结构调整、美丽乡村建设、脱贫攻坚提供有力保障,促进了杨场村建成蔬菜种植基地、蔡庙村建成果蔬采摘园。

三是补齐公共服务短板。建设朱文台、蔡庙等6个村级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切实把村级活动场所建设成为集村级议事、党群活动、便民服务、文体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服务中心。同时,大力繁荣乡村文化,培育3支本土舞蹈团体、音乐团队,成立渔薪民间艺术工作室,形成渔薪本土文化特色,全面提升乡村文化气息。

激活治理效能。一是坚持党建引领。深入开展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整顿,着力强化村(社区)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让党支部在“三农”工作中唱主角,真正实现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渔薪镇深度贫困村王韩村在镇党委的引导支持下,村“两委”干部带头流转土地,种植青豆角、半夏等经济作物,成立村级合作社1个、家庭农场1个,新建冷库1座,吸纳贫困户15户就业。同时,村“两委”还依法收回被侵占5年的40亩鱼池,新建村级党员群众服务中心,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达到6万元。

二是建强干部队伍。狠抓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强化党员教育管理,激活基层治理细胞,切实发挥党员干部示范带动效应。建立乡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以“三校一堂”(农村党校、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农业经纪人培训学校、中华传统道德讲堂)为阵地,聘请各行业专家为荣誉校长和特邀讲师,建立本土后备教师库和志愿者队伍,共组织开展培训活动8次,志愿者服务活动24次。全镇党员干部宗旨意识、服务意识和致富带富能力不断增强,全镇105名村“两委”干部中拥有致富产业的超过50%。

三是强化群众主体。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使乡村振兴的过程让群众参与、效果让群众检验、成效让群众受益。近年来,渔薪镇各村(社区)积极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村民自治形式,将“四议两公开”、集体资产管理等内容纳入章程,制定村规民约,成立红白理事会、村务监督委员会,不断优化村民自治机制,充分激发基层善治活力。罗亭土家族村在外成功人士捐赠50万元建设民俗文化中心,用于承办全村红白喜事及文体活动,推动该村民俗文化健康发展。

主持人:徐镇长,请您讲一讲在关于美丽乡村建设,渔薪镇是如何开展工作的?

徐志:全市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开展以来,渔薪镇认真贯彻落实市委部署要求,按照“把握一个规划,坚持两项原则,落实三条措施,发展四大产业”的“1234”工作法,统筹推进全镇美丽乡村建设,打造了一个个渔薪版的美丽乡村。

一、把握一个总体规划。根据各村不同历史传承、自然禀赋、文化积淀以及产业特色等,设计专班进行量身定制,严格依照“生态优先,绿色宜居,传承文化,留住乡愁,提升风貌,打造主题”的理念,确定了农村垃圾整治、污水处理、道路完善、沟塘清理、庭院美化、产业发展等方面的重点任务,力求改出特色、建出实效。

二、坚持两个基本原则。一是坚持主导不包办原则,鼓励全员参与。以“镇级指导、村级主导”,在建设过程中积极发挥农民主体作用,通过村组干部会、群众代表会、入户宣传和电话微信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引导,凝聚共识、营造氛围。通过广泛的宣传,群众由原来的“袖手旁观”转变为“主动作为”。如蔡庙村四、五组群众自发开展房前屋后环境整治,先后义务投工投劳200多人次,主动拆违改旧、栽花种草,环境变化日新月异。二是坚持节约不浪费原则,提倡就地取材。在建设过程中我们“变废为宝”,最大限度利用好现有资源,“就地取材,顺势而建,凸显村庄特色”。如蔡庙、青山、张蔡、朱文台等村,利用废旧砖瓦、石块、石磨、石碾、酒缸、陶罐、猪槽等乡土材料,用最小的成本打造最精致、最具本土特色的景观小品。同时,因地制宜对空闲宅基地、废旧房屋等进行改造,充分利用眼前资源材料,打造出符合乡土特色的美丽村庄,既节约成本、增添新韵,又展现特色、留住乡愁。

三、制定三条过硬措施。一是以党委班子成员联村责任制度为抓手夯实责任。每村明确一各班子成员坐村指挥,负责完善规划、科学指导、强力督导,协调解决各类矛盾问题。二是以人居环境治理为基础强化整治效果。围绕“三园四旁”治理,积极实施“四项工程”(农村厕所改造、村庄水体治理、积存垃圾治理、农村拆违改旧)。对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中确定拆除的危旧房屋、厕所、院墙坚决拆除到位;对河流、沟渠、塘堰进行清污清淤,房前屋后垃圾进行清理;对村庄内古树名木进行保护,对不宜建设的废弃场地进行美化绿化;对村庄电力、通讯、有线电视等杆线进行整理规范,确保人居环境得到根本改善。三是因地制宜进行个性化风格打造。在美丽乡村立面改造上,参照渔薪古老传统民居建筑风格,进行提炼加工,房屋风貌相对统一;对新建房屋严格按照设计图纸,做到与周边环境、建筑风貌相协调;对难以改造的部分墙面进行彩绘等处理,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题材,做到一墙一品、一户一景。

四、发展四大特色产业。坚持以产业发展为支撑,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坚持以调为先,做好“品种、品质、品牌”文章,由点及面、串点成片,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积极探索乡村振兴的渔薪路径。一是打造以潘渡村为辐射的万亩中药材产业园。引进湖北泽桦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和康科德中药农旅发展项有限公司,总投资1.25亿元,流转土地11685亩,建设半夏种植、中药健康观光园及深加工提取项目。目前项目第一期已流转青山、潘渡、董塌、万董、杨场等村土地6660亩,完成土地翻耕与配套设施建设,并建设高标准大棚400个。二是建设以蔡庙村为辐射的休闲农旅观光区。依托蔡庙村交通区位优势和葡萄种植传统,成功举办了第一届蔡庙村葡萄采摘节,积极发展集旅游、观光、采摘、美食一体的观光休闲农旅产业园。三是发展以青山村为辐射的四季果蔬采摘园。适应采摘游新趋势,以特色农业为基础,以一年四季可采摘为目标,大力发展西瓜、香瓜、哈密瓜、桃子、草莓等10余种有机果蔬品种,成功打造出“杨港香瓜”“朱文台中华圣桃”等村级农产品新名片,积极引进千亩银杏种植基地项目,不断完善采摘园功能布局,力争打造“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景”的美丽幸福渔薪。四是打造以杨场村为中心的高效农业示范区。依托国家级示范合作社天门市鑫荣农产品产销专业合作社和本镇龙头企业杨场酱制品有限公司,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订单”的模式,打造以杨场村为中心,向王韩、观音湖、灰市等村辐射的豆角种植基地,打造高效农业示范区。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版权所有:天门市人民政府天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主管天门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主办

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12345(市内)、0728-4812345(市外)】

政府网站标识码:4290060001鄂ICP备05005537号-1鄂公网安备429006020001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