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门这位宝藏馆长,让古镇文化“火出圈”~

发布时间:2025-07-16 10:00 来源:天门发布

当清晨第一缕阳光洒向天门皂市文化馆广场,太极拳乐声如潺潺流水漫过青石板路,舞蹈室的镜面映照着跃动的身影,书画室的宣纸上正晕染着黛色山河——这座占地近5000平方米的文化殿堂,已然成为古镇百姓的精神坐标。


而这方文化绿洲的缔造者——皂市文化馆馆长林静,正以“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躬耕精神,在基层文化的沃土上播撒文明的种子。

林静在工作中

俯身乡野的文化拾贝人:探赜索隐见真章


初至文化馆时,林静面对的是群众疑虑的目光与文化活动的门可罗雀。他以“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民本情怀,迈开了扎根基层的第一步。


晨曦微露时,他已行走在乡间田埂,叩开农户柴门;暮色四合时,仍与村中老者围坐火塘,聆听口耳相传的民间故事。那些散落在灶台炊烟里的歌谣、藏在雕花窗棂中的技艺、湮没在稻浪麦香中的民俗,都在他随身携带的笔记本里渐渐清晰。


为挖掘“七星活血功”这一濒临失传的民间武术,他三顾茅庐拜访传承人,在祠堂天井里跟着老拳师一招一式比划,汗水浸透的笔记本上记满了拳谱口诀与传承谱系;为整理“猫猫鞋”制作技艺,他蹲在胡红英的作坊里,看飞针走线间布帛生花,用摄像机记录下七十二道工序的精妙。


这份执着,让皂市非遗地图从空白走向丰盈—2024年“七星活血功”荣膺省级非遗,“猫猫鞋制作技艺”跻身市级名录,实现了千年古镇非遗零的突破。

林静(左一)在工作中

匠心筑梦的活动策划师:舞榭歌台展风华


林静深谙群众文化的密码,他将本土元素与时代精神熔铸一炉,让传统节庆蜕变为文化盛事。


正月十五的皂市街头,他带领团队将传统民俗舞虾与现代技术结合,“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的盛唐景象在现实中重现;桃花节的万亩花海间,他编排的器乐合奏《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与灼灼桃花相映成趣;白龙寺庙会的古戏台上,他指导的情景剧《长征》让观众在穿越时空的演绎中,触摸到信仰的温度。


这些活动的背后,是林静“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匠心。策划皂市“村晚”时,他为一个秧歌舞的编排七易其稿,跑到田间地头看农妇插秧的姿态,将稻浪起伏的韵律融入舞步;创作《火火的大中华》时,他在文化馆的琴房里一待就是通宵,反复推敲管乐与民乐的和声,让传统乐器奏出时代强音。


“林馆长对每个细节都苛求完美,就像《考工记》里的匠人,分毫之间见功夫。”文艺骨干胡君兰回忆道。这份精益求精的态度,让皂市文化活动声名远播——器乐合奏《金蛇狂舞》在省级赛事中摘金,社区教育项目斩获“全国终身学习品牌”殊荣,文化馆更成为市级文明单位的标杆。

非遗长河的摆渡人:守正创新续薪火


“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流动的活态传承。”林静说。当“猫猫鞋”传承人胡红英为技艺传承发愁时,林静帮她制定“传统工艺+现代设计”的发展路径:一方面整理祖传的猫猫鞋纹样,建立纹样数据库;另一方面引入设计师,将传统元素融入幼儿满月鞋。如今的胡红英作坊,已从家庭小厂蜕变为拥有三十名绣娘的非遗工坊,“猫猫鞋”不仅走进了国外的非遗展,更通过电商平台远销全国,实现了“守艺”与“致富”的双赢。


在非遗保护的实践中,林静构建了“挖掘-申报-活化-传播”的完整链条。为让“七星活血功”走出深巷,他联合当地学校开设传承班,编排适合青少年的简化拳套;为申报“皂市小荷尚鲊辣巴”非遗,他走访二十多家老字号,整理出从选米到腌制的百年工艺秘籍。这种实干精神,让皂市非遗版图持续扩容——今年“白龙寺庙会”与“鲊辣巴技艺”正冲刺市级非遗,一幅“老树新枝春满园”的文化图景正在古镇铺展。


文化惠民的践行者:春风化雨润民心


林静将文化馆打造成“永不关门的文化课堂”,每天8小时免费开放的承诺雷打不动,图书馆每周开放48小时的灯光从不熄灭。


“以前想学唱戏没处去,现在文化馆的老师手把手教,圆了我多年的梦。”退休教师王女士的感慨,道出了千余名培训学员的心声。

此外,林静还感召了近百名文艺志愿者加入建设队伍:退休教师义务担任图书管理员,木匠师傅主动修缮舞台地板,花艺爱好者打理馆内绿植。


如今的文化馆,窗明几净的阅览室里书香弥漫,修葺一新的小剧场里掌声雷动,形成了“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文化共建格局,每年50场志愿公益服务如春风化雨,滋养着古镇的精神家园。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我要打印 关闭窗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