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生锈的战刀
发布时间:2025-11-07 10:32
来源:《中国退役军人》杂志、厅办公室、厅宣传信息中心、湖北退役军人微信公众号
《中国退役军人》杂志10月刊“红色传家宝”栏目刊发《永不生锈的战刀》报道。“这两把刀,一把是我父亲抗日的战刀,一把是当年日军砍下我父亲头颅的屠刀……”抗日志士段伯仁的儿子段丙玉缓缓打开用红布包着的两把刀,向大家讲述父亲在抗日战场上的英勇事迹。
▲上为日军杀害段伯仁的屠刀,下为段伯仁的战刀
段伯仁本名段直森,字伯仁,1919年出生于湖北猇亭桐岭岗。婚后,为维持一家人的生计,他在古老背镇河街租门面做生意。1940年底,铜匠出身的猇亭人邹连山自发组建了抗日游击队,在古老背、土门、鸦鹊岭一带,夜袭日军据点,攻击小股日军,惩处日伪汉奸,令敌人闻风丧胆。
同年,段伯仁与邹连山等人结拜为兄弟,加入抗日游击队。段伯仁以做生意为掩护,隐蔽在织布街,为邹连山搜集日伪情报。做事缜密的他很快成为抗日游击队的骨干力量,也为游击队攻克古老背、毛家岗、鸡子山等日军据点立下汗马功劳。
1943年,因日军士兵失踪,日军从红港、桐岭、蔡家畈等村抓捕100余人,威逼众人交出游击队员,8月20日,日军将60余名被关押者带至古老背码头“杀人台”,威胁如不说出游击队员下落,就将众人全部杀掉。
在日军的屠刀落下之际,段伯仁从人群中挺身而出,高声喊道:“我就是你们要找的人,与这些乡亲无关!”日军头目一时愕然,只好放了其他人。因他之前放话,只要有人承认,便放了其他人。日军随后将段伯仁残忍杀害,将他的头颅放入陶罐中,在“维持会”门前示众3天,旁边还悬着那把沾满鲜血的屠刀。段伯仁英勇就义时年仅24岁,他的小女儿才出生40天。
后来,那只陶罐被丢弃至新正街码头江中。正在江边洗菜的村民李克新见陶罐顺水漂来,便悄悄将其捞起,用衣衫包裹好后,转交给了段伯仁的遗孀鄢辉秀。鄢辉秀将段伯仁的头颅掩埋,并将大刀珍藏起来。
据悉,段伯仁的战刀出自当时古老背镇石板冲村的铁匠张继楷之手。张继楷心怀家国、满腔热血,除为段伯仁铸刀之外,还秘密为多名抗日游击队员打造过利器。
日军行凶所用的屠刀后来由游击队员在收殓遗体时一并找回,段家人执意留下,誓要永远铭记这段血海深仇。而段伯仁的战刀几经辗转,最终由其子段丙玉保存至今。
受父亲影响,段丙玉于1968年参军入伍,1970年退役返乡。段丙玉睹物思人,常常对着父亲的遗物告慰父亲:“祖国日益强大,历史不会忘记您的英勇壮举。”如今,这两把刀仍被段丙玉悉心珍藏。尽管刀身已然锈迹斑斑,但其承载的革命记忆与红色精神永不褪色。一如它们仍在无声地警示后人:勿忘国耻,砥砺前行。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