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MB1A08302/2022-05179
分类
卫生
发布机构
天门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发文日期
2022年02月18日
名称
2021年卫生健康工作总结及2022年工作思路
文号
效力状态
有效
发布日期
2022年02月18日

2021年卫生健康工作总结及2022年工作思路

发布时间:2022-02-18 11:12 来源:天门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一、2021年工作情况

全市每千人口床位数7.12张;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2.36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师(士)数2.5人全市孕产妇死亡率0,婴儿死亡率2.69‰,均低于省定14/10万和7‰的控制指标。各项计生奖励扶助政策落实率和资金发放率均达100%。

2月,我委被中共中央、国务院评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10月,2例广东籍输入新冠病例发生后,市一医院及首诊护士刘杰处置得当,避免了引发局部疫情,被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通报表扬;11月,我市以高分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审,在本轮复审城市中位列榜首;2021年12月,市一医院党委书记徐必生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第三届湖北改革奖(个人奖)”;我市基层卫生补短板项目作为优秀经验由省卫生健康委推向全国;市一医院在县市级医院竞争力综合实力排名第九,连续十年蝉联中部地区第一;建成国家标准版胸痛中心、国家高级卒中中心等9个国家级医学中心和12个省级重点专科;市中医院上年度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位列全省第七位;市中医院医养楼成为湖北省内首家医疗+养老医疗+康复的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国家卫生健康委老年司召开的医养结合服务价格询价座谈会上,作为服务先进典型代表发言;被国家卫生健康委、全国老龄办授予全国敬老文明号,陈会能同志被评为全国敬老爱老助老模范人物;市中医院杨琴俊同志的《以推拿加毫针刺法治疗乳痈病——乳房脓肿优选治疗方案》湖北省第四届工友杯职工创业创新大赛天门第一名的成绩入围全省决赛;我市中医适宜技术夜校班学员董丹文、倪甜分别获得全省中医适宜技术比赛三等奖、优秀奖。

(一)政治引领风清气正

1.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一是调查研究接地气,聚焦群众需求精准办。领导班子成员带队下乡,通过实地走访、集体座谈、民意调查等形式,征求到84条意见和建议,梳理出 “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6项;分解任务,列出清单,明确责任,限时办结。二是集中精力解难题,聚焦突出问题全力办。针对乡村医生青黄不接问题,持续推进“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医”计划,推动订单定向培养中专学历的乡村医生到岗工作。目前,30名村医招录计划已全部完成,均与市卫生健康委签订定向就业协议;组织222名村医参加成人高考,开展学历提升计划定向培养中专学历的学生已完成乡镇卫生院岗前培训,正进行《乡村医生执业证书》注册;已安排51名乡村医生到岗执业。针对基层群众中医药服务需求,大力推广实施中医适宜技术。3月22日—6月29日,每周一至周五晚19:00-21:30,组织78名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到市中医院参加中医适宜技术培训;结业后,各乡镇卫生院全面开展了中药贴敷等业务,为基层群众提供了简便廉的中医药服务。针对群众疫苗接种需求,有序实施新冠肺炎疫苗接种工作。积极组织调度新冠肺炎疫苗,各乡镇做好人员组织、各接种点做好接种服务。三是突出“引领”效应,党员领导干部示范办。组织开展了“我是党员当先锋”“争做学员志愿者”“我为群众解难题”等活动,形成了立足岗位办实事的良好氛围。针对社区居民生活需求,组织党员干部下沉社区。党员领导干部带头下沉联系社区,参与疫情防控、创文、创卫等工作。选派2名在职党员干部脱产参与社区工作;帮助鸿渐社区建设“爱心超市”,为社区“五保户”、贫困家庭及社区居民提供便利服务。针对群众看病就医需求,开展“点亮百姓微心愿”活动。市一医院开展了不忘初心、医心为民——特邀武汉协和医院专家团队义诊”活动;市中医院开展了“传播中医文化、服务大众健康进乡村”“医心向党、军民一家亲、送清凉”消防官兵慰问义诊活动;市妇保院开展了“志愿者服务医疗队送医送药送健康”“孕妇学校进乡镇、健康宣教惠基层”“学雷锋义务奉献在岗位”等活动;市口腔医院开展了“关注口腔健康、为老年人谋幸福”老年健康宣传周活动.....通过一系列活动,普及了健康知识,方便了群众看病就医。

2.扎实推进清廉医院建设。一是营造浓厚氛围。全市各医疗机构开展了无缝隙宣传,3180名干部职工参加了法律法规知识测试,合格率100%;人人签署了遵纪守法承诺书和家属监督承诺书;在全系统开展了向市一医院“首诊护士”刘杰同志学习的活动,营造出创业崇廉尚洁敬业氛围。二是规范运行机制。建立大型医用设备检查结果点评制度、处方审核与点评工作机制及药品、耗材跟踪监控和超常使用预警制度;紧盯药械购销、药品配送、工程建设等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使医院各项工作在阳光下运行。三是强化督导检查。开展不合理医疗检查专项治理行动,对9个乡镇卫生院药品采购、服务价格、医疗服务等工作进行了督促检查,发现问题,督促整改。同时,市纪委驻委纪检组组织专班对市直9个医疗卫生单位公务接待、公车管理、工会经费使用情况进行了专项督导检查,给予7人行政处分,1人暂停执业半年,对所在单位的领导进行了谈话提醒。四是发动群众监督。各医疗机构主动公布投诉举报电话;市一医院、市中医院等医疗机构聘请了行风监督员,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二)常态抗疫履职尽责

一是全面开展立体宣传。开展多形式、高频率、全覆盖宣传,及时公布防控信息,指导防控工作,普及防疫知识,提升防控意识。二是着力提升检测能力。全市单检能力达3000人次/天,混检1:10能力达30000人次/天。三是强力扩展流调能力。建立疫情防控一体化流调中心,完善工作机制;抽调公安、卫健、经信、交通、市场等部门相关人员344人,采取平战结合,充分依托互联网、大数据等手段,多元整合汇总、比对分析、研判定位、反馈信息。四是全力保障救治救护定点医院、后备医院床位达3400张,重症监护床位达215张,实现远程会诊全覆盖。五是规范运行发热门诊。全市30家规范化发热门诊(板房)投入使用,发热病人核酸筛查6个小时可反馈结果。六是开展常态化监测。组建专班,重点对屠宰厂、加工企业、农(集)贸市场环境、医疗机构、公共场所环境等及其从业人员按不低于300份/天样本量开展常态化监测(10月下旬1000份/天左右);提高冷链食品及外环境监测比例。七是充足储备防疫物资。按照不少于30天用量,市级储备、医用防护用品药品等储备到位,供应渠道顺畅。八是积极推广中医中药。隔离人员、一线工作人员全部倡导服用中药治疗、预防。九是积极开展应急演练。8月-10月,3次开展区域核酸检测实地演练和1次区域核酸检测,对协查处理、报告、流行病学调查、采样与检测、现场消毒等五个场景进行桌面推演,开展社区疫情防控区域管理演练、农村地区防控演练、流调排查和密接追踪演练。十是大力推进公共卫生补短板项目建设。市中医院和市妇保院核酸检测实验室投入使用;12家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补短板建设项目已完成年度建设计划;与村级活动场所共建卫生室20个。十一是加快构建群体免疫安全屏障。全市设立30个新冠病毒疫苗接种点,全市日接种能力达到3万剂次,截至11月30日,全市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176.0172万剂次,15.3083万人已完成加强免疫(第三针)接种。十二是迅速处置新冠肺炎疫情。8月5日天门北服务区追踪荆门确诊病例密接事件、10月20日外地输入我市新冠肺炎疫情等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我们处置快速、精准、有力,未出现本土二代病例,再一次打赢了疫情阻击战。

(三)改革建设纵深推进

1.深入推进医改工作。一是全面开展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市所有公立医院都启动了综合改革,取消了药品、耗材加成。对公立医院进行绩效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分配补助资金。明确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政策。对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实行书记、院长岗位分设。二是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面实施了基本药物制度、一般诊疗费、政府指导价、医保报销政策,并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积极推进基层医、防融合。三是大力推广“三明经验”。所有公立医院取消了药品、耗材加成,一律实行零差率销售,在省、市联动高值耗材阳光采购平台采购高值耗材;统一全市市、乡、村药品采购目录,实行集中带量采购。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动态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深化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完善医保支付政策;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合理扩容,市一医院合并市三医院,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完善远程心电、影像、检验、医疗,截至11月,医共体牵头单位为成员单位开展远程心电诊断20779例、远程影像诊断20476例、远程临床检验93例,市域内就诊率在90%以上。以市中医院为骨干、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网底,上下联动、各司其职、齐抓共管,采取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卫相结合、预防和治疗相结合、中西医结合等“三个结合”的方式,探索开展了医卫融合、中西医结合防治高血压、糖尿病攻坚行动,取得明显实效。

2.改革建设卓有成效。一是着力推进项目建设。12个乡镇卫生院项目建设已经完工;启动了市二医院项目建设;市一医院汇侨院区主体工程进入砌体和内部装修阶段;市疾控中心应急大楼已经竣工。二是提升应急响应能力。组建市公卫应急管理委员会;设立公卫专家委员会;市疾控中心、市一医院、市中医院、市妇保院均有独立的核酸检测实验室;加强急救体系建设,建设独立的120急救中心,并依托市120急救中心组建市一医院急救中心和11个急救站。三是推动公卫体系建设。由省卫生健康委统一招标采购,为每个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备移动医疗服务车26台;为596个村卫生室各配备1套智能健康服务包。四是补齐公卫人才短板。我委放宽学历、年龄条件及开考比例限制,公开招聘卫生专业技术人员55名,实施“一乡一策”,开展专项招聘33名,现已充实到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乡村医生配备”项目,依托湖北中医药高专订单定向培养大专层次村医30人,完成了省布定向培养任务;组织222名村医参加成人高考,开展学历提升计划;将乡村医生运行经费提高到每年5000元

(四)扶贫成果巩固拓展

我们将健康扶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做到同频共振。一是实施新一轮慢病签约服务管理。组织191个家庭医生团队,为72466名常住脱贫人口、边缘易致贫人口、突发困难户进行了签约、建档、年度免费体检,为其中的17448名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结核病、严重精神障碍等慢病人员每个季度至少进行了1次的随访服务,实现了应签约尽签约,应服务尽服务。二是推进大病专项救治。全市农村脱贫人口大病专项救治病种继续保持30种,目前,已组织救治大病患者36人。三是落实先诊疗后付费、“一票制、一站式”结算。全市所有医疗机构都实行了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一票制”结算。四是加强市乡村医疗体系建设。市一医院建成国家级医学中心9个,省级重点专科12个;市中医院建成省级重点专科4个。所有乡镇卫生院通过“优质服务基层行”标准评审,全部达到《乡镇卫生院管理办法(试行)》要求。全市所有行政村都建有标准化卫生室,且配有合格村医。

(五)攻坚行动有序推进

“健康天门”办统筹实施“323”攻坚行动工作,各成员单位各司其职。分别成立了市心脑血管疾病、脑卒中、癌症防治等7个中心和市影响群众健康突出问题管理办公室。先后启动、有序开展了脑卒中防治、出生缺陷防治、精神卫生防治、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治等各项工作。全市“323”攻坚行动进展顺利,宣传覆盖面逐步扩大,群众知晓率、满意度不断提高。

(六)健康天门稳步建设

一是纳入全市工作重点。将健康天门建设纳入“五城同创”创建体系,出台了健康天门建设一系列文件,细化了各地各部门工作职责,持续开展了健康天门建设。二是开展健康教育宣传。通过各种形式、利用各类媒体,开展健康知识进万家活动、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行动,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包括培养文明卫生习惯等在内的15项活动。组织健康专家,巡回开展爱国卫生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等活动。三是开展爱卫月活动。组织开展了第33个爱卫月及市容环境卫生、农贸市场管理等十项专项整治活动,发动广大干部职工、群众、学生开展了以“绿色出行”“光盘行动”“垃圾分类”“健康乐跑”“小手拉大手”等为主题的群众实践活动。四是开展卫生创建活动。全市有2个乡镇创建国家卫生乡镇、3个乡镇创建省级卫生乡镇;49个单位、2个社区、21个村分别申报省级卫生先进单位、社区、村。五是实施健康素养促进项目。开展了健康知识普及、健康促进市建设、戒烟门诊建设、健康素养和烟草流行监测、健康巡讲等健康素养促进行动等项目,成效明显。六是开展健康细胞工程建设。组织开展9类健康细胞工程建设活动。命名健康家庭508个、健康社区村294个、健康促进机关47个、健康促进学校76个、健康促进企业10家、健康促进食堂/餐厅46家、健康促进酒店34家、健康促进医院实现全覆盖,高标准建设健康小屋9个,建设健康主题公园7个、健康小游园55个、健康步道62条。

2021年,虽然我们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一些困难与问题:一是医改深层次矛盾有待破解;二是公共卫生体系的基层基础仍需夯实,基层服务能力有待增强三是创建“国家健康城市”任重道远,健康天门建设尚有大量工作要做。

二、2022年工作思路

(一)抓紧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坚持常态化科学精准防控和局部应急处置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发热门诊等“哨点”作用;加强健康教育,引导群众坚持良好生活习惯;切实做好新冠病毒疫苗接种规范服务,筑牢群体免疫安全屏障。

(二)着力推进疾控体系改革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医疗机构补短板项目建设,努力争创全省基层卫生补短板示范县市。全力推进疾控体系改革,强化乡、村、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责任;促进疾控工作与医共体建设的协同发展。

(三)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推广三明市医改经验;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推进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突破;推进公立医院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四)巩固拓展健康扶贫成果。继续贯彻现有卫生健康帮扶政策;严格落实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推进卫生健康帮扶政策与乡村振兴战略、深化医改有效衔接;健全防止因病致贫、返贫的长效机制。

(五)积极实施“323”攻坚行动。扎实开展影响群众健康突出问题“323”攻坚行动各项工作,使人群发病率、致死率和疾病负担明显下降,为健康天门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六)深入推进健康天门建设。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持续开展全域卫生创建;全面实施健康天门15项重大行动;新增省级卫生乡镇2个,实现无烟党政机关覆盖全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27%

(七)加强职业健康保护。倡导健康工作方式;落实用人单位主体责任和政府监管责任;开展企业创建,建立职业病防控与企业监管联动机制。

(八)推进综合监管制度建设。进一步落实医疗机构依法执业主体责任;继续推进“双随机、一公开”工作,大力推动医保监管、医疗服务监管、医疗废物处置等行业监管信息联动共享。

(九)全面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结合“健康湖北2030”行动,在实现“国医堂”全覆盖的基础上,建设一批市级“示范国医堂”,推进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提档升级。

(十)加大人才队伍培养力度。继续通过公开招聘、专项招聘、人才引进等方式,充实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大力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乡村医生配备”项目;强化培训,提升医务人员业务能力和素养。

(十一)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公众服务,加快实现医疗卫生服务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我要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