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112次、28900毫升 ——致敬“热血英雄”陈琴英的爱心芳华
9月10日清晨,市血站机采室内,60岁的陈琴英坐在采血椅上,眼神里满是珍视,随着采血针头缓缓刺入手臂,鲜红的血液顺着导管流出,这场持续了10年的热血坚守,终于画上了圆满句号。她的丈夫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终身荣誉奖获得者陶先华也在一旁静静陪伴、等候(如图)。
当日,市血站为她举行了隆重的荣退仪式,在场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们纷纷向他表示祝贺和感谢,并为她颁发了“无偿献血荣退特别奖”荣誉证书和美好的祝福。至今,陶先华和陈琴英这对我市唯一的“百次热血伉俪”都先后迎来了“热血荣退”的光荣时刻,微笑地告别了难忘的献血生涯。
从2016年至2025年间,陈琴英风雨无阻,始终坚持无偿献血,10年来共捐献全血700毫升,单采血小板141个治疗量,累计无偿献血112次28900毫升,曾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2018-2019年度铜奖、2020-2021年度金奖、2022-2023年度金奖。
陈琴英的献血之路始于2016年。那时,丈夫陶先华已是小有名气的“献血达人”,早在2002年便已加入无偿献血队伍。“每次他献完血回来,都会跟我讲血站里的故事,说有病人因为及时输血脱离了危险。”陈琴英回忆,起初她对丈夫参与无偿献血还有些担心、顾虑,但看着丈夫一次次坚定地伸出手臂,听着那些因血液而重获新生的故事,她心中的勇气渐渐萌芽。在陶先华的陪伴下,陈琴英第一次走进血站,当医护人员告诉她,她捐献的300毫升全血能帮助一位急需输血的患者时,她真切感受到了“举手之劳”背后的沉重分量。“原来我这小小的举动,真能救人命。”也就是从那天起,她与无偿献血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得知单采血小板对血液病、手术患者的救治意义更大,且捐献间隔更灵活后,她主动向血站工作人员咨询,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捐献单采血小板。单采血小板的采集过程比全血捐献更长,每次需要1至2小时,但陈琴英从没有过怨言。“只要能帮到更多人,多等一会儿不算什么。”她总是这样说。作为“引路人”,陶先华不仅用自身行动影响着妻子,更成了她献血路上的“专属陪伴”,夫妻二人为爱举手的身影成了血站一道靓丽的风景。无偿献血早已成了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选择在生日这天完成最后一次献血,陈琴英觉得无比坦然和光荣。“献血是件很平常的小事,能够帮助别人又健康自己,何乐而不为呢。”
陶先华与陈琴英,这对来自应城的普通夫妻,用一次又一次的热血奔赴,书写了不平凡的人生篇章。丈夫158次,妻子112次,他们不仅是生活中的伴侣,更是公益路上的“战友”。这些年来,在夫妇俩的影响下,他们的子女、亲戚、朋友甚至邻居,都纷纷加入到无偿献血的队伍中。“看到身边的人因为我们的影响去献血,比自己献血还开心。”“我们只是做了力所能及的小事,虽然‘退役’了,但我们还会继续做无偿献血志愿者,号召更多人加入到献血的公益队伍中,为社会做更多的贡献。”夫妻俩异口同声地表示。
六十载人生路,十余年热血情。陈琴英用28900毫升鲜血描绘的,不仅是一幅个人的奉献画卷,更是一曲夫妻同心、传递大爱的生命赞歌。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