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门市生态环境保护新闻发布会
时间:2025-07-31
嘉宾:
摘要:为展示我市生态环保工作成效,进一步提升广大群众生态环保意识,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今天,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天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时间:2025-07-31
嘉宾:
摘要:为展示我市生态环保工作成效,进一步提升广大群众生态环保意识,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今天,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天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时间:2025-07-31
嘉宾: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总工程师龚慧芳;
市水利和湖泊局党组成员、市河湖长制办公室副主任彭必武;
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段银庭;
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总工程师王列军。
内容:为展示我市生态环保工作成效,进一步提升广大群众生态环保意识,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今天,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天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文字实录:
市委宣传部部务委员熊文婷:
各位记者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为展示我市生态环保工作成效,进一步提升广大群众生态环保意识,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今天,我们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天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出席今天发布会的有:
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总工程师龚慧芳女士;
市水利和湖泊局党组成员、市河湖长制办公室
副主任彭必武先生;
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段银庭先生;
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总工程师王列军先生。
首先,请龚慧芳女士介绍我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整体情况。
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龚慧芳:
各位记者朋友们,大家上午好!今年以来,市生态环境局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以建设美丽天门为总牵引,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升生态承载力为核心,锚定“十四五”目标全力攻坚、全力冲刺,全市生态环境质量呈现持续向好的良好态势。下面,我向大家介绍今年上半年生态环境状况和重点工作情况。
一、上半年生态环境状况
上半年,我市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提升,地表水环境质量总体稳定。
环境空气质量方面。上半年,我市PM2.5(细颗粒物)平均浓度为32.1微克/立方米,相比去年同期下降8%;优良天数比例为89.5%,同比增加4.3个百分点,较去年同期多了7天,我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的趋势更加稳定。
地表水环境质量方面。上半年,我市主要河流水质总体保持稳定。汉江岳口断面水质均值达到Ⅱ类(水质优);汉北河垌冢桥、天门河汉川新堰、天门河净潭、天门河黄潭、天门河李湾渡口、京山河皂市河入河口断面水质均值都为Ⅲ类(水质良好),达到考核要求。
饮用水源地环境质量方面。我市共有1处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为天门市第二水厂水源地。市环境监测站对该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每季度监测一次,监测结果表明均达到地表水Ⅲ类及以上标准,达标率为100%。我市共有6个农村千吨万人饮用水水源地,即多宝水厂水源地、张港水厂水源地、彭市水厂水源地、麻洋水厂水源地、多祥水厂水源地、天门工业园水厂水源地。市环境监测站每季度对以上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开展一次监测。监测结果表明我市6个千吨万人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均满足地表水Ⅲ类标准,达标率为100%。
二、重点工作情况
(一)全力提“气质”。一是控源头,减少排放总量。谋划本年度160个大气重点治理项目,从推进工业企业废气处理能力提升、低VOCs(挥发性有机物)原辅料替代、汽修门店废气治理、商混站扬尘治理、用车大户老旧车辆淘汰等方面入手减少排放总量。今年上半年,已完成86个治理项目,完成率53.75%,全市2蒸吨及以下生物质锅炉已全部注销。二是管企业,杜绝偷排漏排。大力开展偷排直排问题监督执法行动、监测数据造假清查打击行动、低效失效无效治理设施整治行动、环保台账记录规范整治行动等大气污染防治“四大专项行动”,上半年累计出动131人次对全市51家企业进行现场巡查帮扶,共发现问题46个,逐项制定了整改措施,明确了整改时限。三是快调度,主动应对污染天。根据涉气企业行业特点、绩效水平制定差异化应急减排措施,采用在线监测、用电用能监控等非现场监管手段开展全时段监管。充分发挥市重污染天气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职能,密切关注空气质量变化趋势,提前发布重污染天气应急预警,会同有关部门做好本地污染物“腾库扩容”和联防联控工作,积极应对外来传输影响;上半年共发布7次污染天气预警管控信息,预警期间组织开展巡查,督导企业落实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措施,推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二)精准净“水质”。一是强化重点断面管控。对达标风险断面研究制定水质提升攻坚方案,加大针对性补水力度,全面排查沿线入河排污口及畜禽养殖污染隐患;密切关注重点管控断面水质情况,常态化开展水质巡查,及时发现问题,快速跟进溯源,立刻采取应对措施,做好风险防控。二是推进涉水项目建设。谋划并实施龙嘴河、柳河等2个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目前工程正稳步建设中;完成我市262个排污口整治,完成率达到99.6%;完成长江入河排污口的验收销号254个,验收销号率达到96.6%。三是推进工业污水管控。有序开展工业园区水污染防治专项行动,已完成天门经济开发区、蒋湖现代农业产业园等2个工业园区55家涉水企业的风险隐患排查,累计发现问题51个,正稳步整改中;帮扶潭湖污水处理厂对标专业工业污水处理厂实行工艺技术升级改造;指导天门工业园污水处理厂完成工业废水处理能力评估。
(三)有序稳“土质”。一是有序修复。完成易普乐农化和华普制药厂2处污染地块的修复治理;谋划天门福临化工复合肥厂和硫酸厂污染土壤及地下水修复项目的“两重”特别国债项目,推动污染地块的修复。二是强化监管。强化重点污染源监管,新增3家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督促启动土壤污染隐患排查;强化建设用地监管,联合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制定《天门市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联动监管方案(试行)》,严格供地审批手续,指导纳入联动监管范围的地块使用权人按要求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并对调查报告进行联合评审,目前已完成12个地块评审工作;强化污染地块管控和修复过程管理,疑似污染地块在未查清污染状况,污染地块在未完成风险管控或修复,移出管控名录前,不得开发利用。三是积极治理。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今年已完成54个行政村的生活污水治理,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50.9%,完成“十四五”目标要求;开展农村环境整治,谋划张家湖流域农村环境整治项目;开展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指导乡镇对辖区内黑臭水体进行摸排整治,着力推进国家监管清单内净潭乡的皂仙沟、净中沟黑臭水体治理。
(四)服务绿色发展。一是创新监管方式。编制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将14家企业和2个重点工程项目纳入正面清单监管范围,对诚信守法企业实施“差别化监管”,合理减少入企检查频次,充分发挥正向激励作用,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将40家重点企业纳入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实现废水、废气排放数据实时监控,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云监管”体系,切实践行对市场主体“无事不扰”的承诺。二是简化审批流程。通过市主流媒体发放《给全市排污登记单位的一封信》,告知企业排污许可证申领的详细操作流程和步骤,避免重复跑路;将建设项目环评、排污许可等事项纳入“一窗受理、并联审批”,推行“容缺受理”。将生态系统环评审批、排污许可、医疗废物经营许可、危险废物经营许可等办理事项总承诺时间压缩至69天,较总法定时限压缩了93.35%。三是主动服务项目。建立并动态更新省、市两级重点项目审批调度机制,积极为项目建设单位提供政策、技术和信息帮扶;派驻环保帮手35名联系经开区、各乡镇办场,帮助做好政策法规宣传、招商项目研判、项目环评和排污许可手续办理、企业治污设施规范建设运行和日常环境管理等,全流程精准服务企业发展。
下一步,市生态环境局将持之以恒推进美丽天门建设,在解决群众身边的环境问题、提升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从严管控企业污染排放等方面持续发力,为进一步释放绿水青山的生态红利、推动天门高质量发展提供绿色支撑。
介绍完毕,谢谢大家!
市委宣传部部务委员熊文婷:
谢谢龚慧芳女士的介绍。下面进入记者提问环节。请记者朋友提问前举手示意,并通报所在的媒体机构名称。
湖北日报记者:建设宜居水环境离不开水利部门的系统规划和精准施策,想了解一下近年来水利部门在推动宜居水环境建设过程中,做了哪些工作?
市水利和湖泊局党组成员、市河湖长制办公室副主任彭必武:
谢谢您的提问。近年来,市水利湖泊局积极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水乡公园城市的安排部署,围绕岸线治理、生态修复、水系连通等工作重点,以水利工程项目为主抓手,系统推进重点河湖综合治理与管护,改善河湖功能,建设“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宜居水环境。
一是推进现代水网建设,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石。2023年9月,我市入选全国第一批县级水网先导区,成为湖北省唯一、全国3个县级水网先导区之一。对此,我们制定了《天门市“润泽江汉”现代水网建设规划》和水网建设三年(2023-2025)行动方案,加强了项目支撑。围绕构建防洪排涝网、灌溉供水网、河湖生态网、数字孪生水网,形成“三横三纵、沟渠贯通、河湖联调”水网格局,为社会经济及城乡发展提供可靠水支撑。
二是推动流域综合治理,夯实水生态保护根基。在重点流域综合治理过程中,我们坚持系统观念,多维发力,夯实重点流域水生态保护根基。在天门河流域我们积极实施天门河下段综合治理项目,重点对防洪闸下游至净潭乡沿线36公里进行整治,清淤疏浚河道24.7公里,护岸护坡12.08公里,堤防建设34.24km,建筑物整治17座,生态护岸5.5公里。项目建设将大大提升天门河流域防洪安全水平,恢复天门河流域生态功能,筑牢水安全屏障。在汉北河流域我们集中力量实施汉北河流域系统治理近期工程,重点更新改造沿线涵闸泵站10处,加固堤防7.8公里,新建龙骨湖分洪闸,建设完成后将进一步提高河段防洪能力,解决汉北河干流及分蓄洪区防洪薄弱等问题,保障沿河两岸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在十五五期间我们还将重点推进实施一江三河流域水生态治理工程,通过改善流域水环境、提升水安全保障为我市建设水乡公园城市提供更广阔的生态基底。
三是实施湖泊综合治理,筑牢水生态安全屏障。我市境内现有省政府保护名录内湖泊45个,水面总面积37.38平方公里。近年来,由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土地资源不足,人类活动频繁,湖泊围垦种养、生态功能和调蓄能力退化、水环境质量下降等问题突出。对此,我们多措并举开展了湖泊综合治理。2019年至今,已经完成龙骨湖、北汊湖、周古垱湖等30个湖泊退垸还湖工作,累计还湖面积达12.47平方公里,调蓄、净化、生物栖息等综合生态功能显著提升。其中实施完成的渡桥湖综合治理工程通过隔堤清除、清淤疏浚、堤防加固等措施,退垸还湖2745亩,防洪标准达到10年一遇,也为恢复生物多样性提供了适宜的环境,让渡桥湖旧貌换新颜。华严湖被确定为全省5个省级湖泊综合治理试点之一,通过项目实施,将湖泊防洪标准将提升至10年一遇,解决长期存在的区域水患问题,同时为东乡旅游开发奠定良好基础。目前累计退垸还湖2.68平方公里,圩堤和塘梗挖除20.76公里,建筑物整治15座。此外,东白湖二期、社堰汊等6个湖泊综合治理工程、汉北河至北湖生态环境治理与修复工程正在积极推进,将为区域水生态改善提供有力支撑。
四是改善湖泊生态环境,赋能水乡公园城市建设。良好的湖泊生态环境能为群众提供更优质的生活空间,助力旅游业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我市建设水乡公园城市等目标奠定坚实的生态基础。在张家大湖我们实施综合治理,退垸还湖0.22平方公里,湖泊清淤2.23平方公里,河道清淤14.49公里,加固河湖堤13.3公里,湖泊岸线整治和滩涂恢复4.77公里,新建生境岛2座、环湖防汛桥梁3座,加固改造涵闸2座。通过项目实施张家大湖排涝标准提高到10年一遇,1日暴雨3日排完,设计灌溉保证率达到85%,与张家湖泵站联合运用后,可以有效应对特大洪水。同时,综合治理后形成的高品质亲水空间和宜居宜业的水环境均可助力湖区现代农业和旅游业发展,进一步带动周边居民就业创业和特色农产品销售,形成“生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在城区通过实施生态补水和水系连通工程,使河山干渠、西湖、东湖、小南湖、天门河之间形成水循环体系,湖泊自净能力和生物多样性逐渐恢复;北湖通过综合治理,还湖1.25平方公里,生物多样性逐渐恢复,湖泊自净能力、防洪排涝能力不断提升。在治理中注重突出文旅融合发展,将传统民俗文化、茶文化、农耕文化和侨乡文化元素有机融入到景观布设,既是综合性城市公园,也是城区一景,为我市打造水乡公园城市奠定了生态基础。
通过开展以上述项目为代表的一批水利工程,我市在宜居水环境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未来,水利部门将继续努力,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加大投入力度,持续提升水环境质量,为群众打造更加美好的宜居水环境。谢谢大家!
湖北电视台记者:请介绍一下今年我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开展情况?
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段银庭:
感谢记者朋友的提问。天门市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的决策部署,由市农业农村局牵头,将“清洁天门”行动作为推进和美乡村建设、提升全域人居环境的核心抓手,坚持高位推动、创新机制、全民参与、全域覆盖,取得了显著成效。行动开展以来,累计发动干部群众5万余人次,清理各类垃圾近1.5万吨,拆除乱搭乱建3285处,整治河湖“四乱”问题64处,拆除旱厕245座,农村环境面貌实现整体跃升。主要做法如下:
一、高位统筹,构建全域联动“一盘棋”
一是顶层设计明方向。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主要领导亲自部署、专题研究。依据省级文件精神,结合天门实际,制定印发了《“清洁天门”行动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施方案》,明确“扫干净、码整齐、收通畅、清沟渠、保长效”15字核心目标和“四旁四清”(聚焦村旁、路旁、水旁、宅旁;开展清垃圾、清杂物、清沟渠、清违建)、“到边到角”的工作要求,为全域行动提供清晰指引。
二是以奖代补强激励。市财政列支专项工作经费近700万元,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对工作表现突出的乡镇、村、户划拨工作经费,有效激发镇、村、户各级参与整治的内生动力和争先意识。
三是专班指导促落实。成立由市委办、市政府办牵头的8个市级工作专班,按照“六有”(有方案、有队伍、有标准、有考核、有资金、有亮点)标准,对全市26个乡镇办场进行分片包保、全程指导。建立“每月第一周周一集中行动日”机制,实现行动常态化、制度化。
二、机制创新,激发环境整治“内驱力”
一是工作清单制,明确各镇直单位、村(社区)具体工作清单,确保责任到点。二是干部包保制,构建“党委班子成员管片、机关干部包村、村干部责任到湾组”的三级工作体系,形成市级指导、乡镇主责、村级落实、干部包保的严密工作网络。三是“示范引领”打造风景线,以主要道路、河流沿线为重点区域,强力推进“四清”整治,着力打造整洁美观的乡村“风景线”。选取基础较好的美丽乡村重点村,精心打造人居环境整治“样板点”,发挥示范辐射效应。四是“积分制”激活微细胞,以自然村湾为基本单元,划分“十户联创”小组,建立动态积分管理机制,通过积分兑换物资,有效调动村组干部和村民参与清洁行动、环境整治和乡村治理的积极性,村民参与率显著提升。
三、攻坚克难,实现全域环境“焕新颜”
一是聚焦“四旁四清”全域覆盖。围绕屋舍、村庄、河渠、道路周边,集中力量攻坚克难。累计清理房前屋后各类积存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等“三堆两垛”近1.5万吨;清理村内塘堰428个,沟渠河道116千米;清除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4386吨。
二是重拳整治“顽瘴痼疾”。针对乱占乱建、河湖“四乱”、旱厕、违章广告等难点痛点问题,开展5次全市性集中攻坚专项行动。累计清理河湖漂浮垃圾及岸线垃圾1368吨;拆除各类乱搭乱建3285处;拆除河湖岸线、主次干道旁旱厕245座;清除违章广告和破损、污损宣传标识(牌)3966处,确保整治“到边到角”,不留死角盲区。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深化拓展“清洁天门”行动内涵,推动人居环境整治与乡村治理、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努力实现“一年大变样,两年全域美”的阶段性目标,打造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的“天门样板”。
回答完毕,谢谢大家!
天门日报记者:城区污水管网整治是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工作的重点内容,请介绍一下城区污水管网整治攻坚行动的进展。
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总工程师王列军:
感谢记者朋友的提问。污水管网作为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系统的“毛细血管”,其畅通与否直接关系到污水处理厂效能发挥、水环境质量改善和群众生产生活环境。自攻坚行动启动以来,我们聚焦“查得准、改得实、管得好”目标,全力推进各项工作。
一是全域覆盖,织密排水管网排查网络。我们坚持“底数清、情况明、数据准”的原则,全方位、立体化推进城区排水管网排查工作。市政府投入排查费用4179万元,聘请第三方公司对中心城区雨污管网、市政管网外水来源和各排水单元等进行全面排查、摸清底数,做到“管网走向清、管径大小清、材质类型清、破损程度清、周边接驳清”,目前排查工作已基本完成,累计排查完成各类排水管网3343公里。
二是靶向发力,加快管网问题整改进度。针对排查发现的管网错接混接、破损渗漏、淤积堵塞等突出问题,我们坚持“分类施策、标本兼治”,将城区排水管网划分为9个污水片区,制定“一管一策”整改方案,通过“清单式管理、项目化推进”加快整改进度。目前,已完成各类污水管网新建和改造38.4公里,督导区排水单元整改51处。计划2025年底完成城北片区污水管网整治,同步启动城南片区整治工作,城区污水收集率达到70%,进水BOD浓度达到70mg/L;2026年全面完成城区污水管网整治任务,预计城区污水收集率达到75%,进水BOD浓度达到100mg/L,污水收集处理效能达到全省先进水平。
三是机制先行,构建“厂网一体”运维体系。为巩固整治成果、防止问题反弹,我们制定了《天门市城市生活污水收集处理“厂网一体化”实施方案》,积极探索建立“厂网一体、智慧高效”的长效运维机制,实现从污水收集到处理的全链条管控。在运维模式上,将整合污水处理厂与管网运维资源,通过公开招标引入专业运维公司,承担城区污水管网、检查井及污水处理厂的日常运维工作,推行“巡检—养护—维修—调度”一体化管理,消除“厂网分治、责任不清”的弊端。在考核机制上,建立“日常巡查+月度考核+年度评估”的监管体系,将管网畅通率、污水收集率、设备完好率等指标与运维费用挂钩,倒逼运维单位提升服务质量。
下一步,我们将紧盯剩余整改任务,加快工程进度,确保如期完成全部整治工作。同时,加快“厂网一体”运维模式落地,完善智慧监管平台功能,推动城区污水管网管理水平再上新台阶,为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提供有力保障。
回答完毕,谢谢。
市委宣传部部务委员熊文婷:
谢谢王列军先生的回答。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记者提问环节就到这里。谢谢各位发布人,谢谢各位记者朋友!
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