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图片新闻

这五年,天门的教育、养老、就业、医疗都有哪些变化?

发布时间:2025-10-23 11:39 来源:天门网

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校、返乡就业创业热潮涌动、养老服务实现从有到优的跨越、群众能享受优质的医疗服务……五年是历史长河的一瞬,却足以让民生福祉发生看得见的变化。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

“十四五”这五年,天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教育、民生保障、就业、医疗等领域持续发力,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推动民生保障和公共服务不断升级,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教育提质:加速迈向优质均衡

万林小学、杨林中学、实验高中、实验初中、东湖学校、陆羽初中、天门职院……五年来,天门大力推进学校新建改扩建工程,一大批学校陆续新建、扩建,从根本上解决优质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

“十四五”期间,围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宗旨,天门持续加大投入,优化教育布局,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全市教育事业发展成绩斐然。

北湖小学。


这五年,全市累计教育投入超30亿元,新建、改扩建中小学20所,新建和回收小区配套幼儿园19所,累计新增优质公办学位3.7万余个。实施高中布局调整,设立陆羽高中,撤并4所乡镇高中,改建为中小学,改善乡镇办学条件。改造农村闲置公办园,今年秋季学期已有32所村级幼儿园开园,满足适龄儿童“就近入园、入好园”的现实需求。

城带乡,强带弱,“教联体”建设大力推进。目前,已形成“2个省级示范性教联体为龙头、64个市级教联体为骨干”的发展格局,实现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全覆盖。近三年,城区教联体头部学校向农村教联体成员学校下派交流优质教师436人,实现师资、课程、教学等资源共建共享,让农村孩子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教联体试点正式授牌。


教师人才队伍日益壮大。共招聘引进中小学(幼儿园)教师1764人,本科以上学历占比高达85%,教师队伍结构不断优化。深入实施“名师、名班主任、名校长”培育工程,累计培养国家、省、市级名师、名校长56人,市级骨干教师325人。建成省级名师工作室4个、市级18个、校级51个,通过团队引领与辐射带动,着力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队伍。

教育公共服务体验不断优化。持续优化招生政策,大力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简化入学材料,优化报名流程,实现学生入学“掌上办”;常态化开展“万名教师进万家访万生”活动,强化家校沟通协作,共同构建良好育人生态。

这一系列数字和举措背后,是教育迈向优质均衡的坚实步伐,更是奏响幸福民生的时代强音。

民生保障:兜牢民生底线 托起“稳稳的幸福”

这五年,天门坚持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理念,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深化改革创新,提升服务效能,民生保障持续向好。

“十四五”期间,天门全力兜牢民生底线,提标扩面,温暖人心,这体现在基本民生保障体系持续完善中。

市民在公园享受美好春光。


全市1.5万户精准扶贫建档立卡贫困户,纳入农村低保和特困人员供养救助范围。社会救助标准稳步提升,2025年城乡低保标准较2020年分别增长10%和16%,城乡特困标准分别增长10%和40%,孤儿养育标准增长10%。累计发放低保和特困保障金额11.5亿元,累计临时救助1.4万人次,发放资金3100万元。全市共有1.1万人享受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0.8万人享受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共发放补贴9500万元。

在黄潭镇西庙村幸福食堂,老人们坐在一起,一边吃饭一边聊天,不时传出欢笑声。“我总在这里吃饭,便宜、方便、实惠。”村民张奶奶开心地说。

在天门,幸福食堂不仅解决了老年人“吃饭难”问题,更构建起了一个充满关爱与温情的老年生活圈。

天门侨乡社区幸福食堂。


“十四五”期间,天门坚持问需于民,多点发力,不断提升养老服务质量。

完善养老服务基础设施,着力打造“幸福食堂”品牌。全市共完成9所农村福利院提档升级和适老化改造,建设乡镇养老服务综合体9个,提档升级老年人互助照料中心40个,实施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2400户,建成幸福食堂42家。

开展特困供养机构改革。设立市养老服务指导中心,成立7所区域性特困供养中心,形成市社会福利院、7所区域供养中心、农村福利院和社会办养老机构协同发展的“1+7+N”养老服务格局。

健全市级综合养老服务管理平台。养老政务服务实现全程网办,社会化服务完成助餐订单5.6万单,居家服务商入驻81家,上架服务项目169项,产生服务订单6195单。

这一系列举措,让养老服务从物质层面拓展到精神与生态层面,切实回应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就业扩容:让更多群众“好就业”“就好业”

拿到服装缝纫技能结业证书后,佛子山镇佛祖山村村民白艳荣喜不自禁:“通过培训,我能够独立制作成衣了,市人社部门还推荐我到服装厂上班。”

一技在手,就业不愁。技能培训成为万千劳动者迈向高质量就业的“金钥匙”,让他们就业更有底气、饭碗端得更稳。

天门服装缝纫技能培训班。


这五年,天门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就业政策,累计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5.2万人次,开设符合产业发展、企业需求的职业技能培训。

创业是就业之源,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十四五”期间,围绕服装电商产业,天门推动大规模返乡创业,返乡创业实名登记超7400人,累计吸引约10万人返乡创业就业,创业担保贷款发放金额突破14亿元,“天门衣商”跻身湖北省第五批十大劳务品牌。

“太让人惊喜了!我不久前在‘零工驿站’登记求职信息,没想到第二天就被通知上班了。”近日,在城区一家电子厂开始工作的市民张先生兴奋地说。

钟惺大道零工驿站。


这五年,天门提高就业公共服务水平,完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建成10家零工驿站、1家零工总站,同步布局33个家门口就业服务站,确保全市各乡镇、社区线下公共就业服务全覆盖,为群众提供“家门口”公共就业服务,年均为企业和劳动者提供就业服务近41万人次。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五年来,通过一系列就业扩容提质的有效措施,全市就业局势总体稳定,助力群众“好就业”“就好业”。

医疗升级:把优质医疗资源送到“家门口”

5月,横林镇卫生院青年医护团队争分夺秒,成功为一位73岁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了静脉溶栓治疗,最终使患者转危为安。

“十四五”期间,天门将基层急诊急救能力建设作为破解“看病难”的核心抓手,重点推进急诊急救“三级体系”建设,实现急性心梗溶栓全覆盖,基层急症救治能力从“接不住”向“接得稳、治得好”转变,医疗服务水平大幅提升。全市22个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实现急性心脑血管疾病静脉溶栓零突破,基层急症救治成功率显著提升。

市一医举行义诊活动。


这五年,天门将全面提升医疗服务水平纳入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强化数智赋能,持续深化改革,医疗服务能力不断加强,群众就医体验不断改善,实现了从“看病难”到家门口优质医疗的转变。

日前,杨林街道黄婆婆到杨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为更好地救治患者,医生迅速通过“一张网”远程会诊平台连线市一医心内科专家,并将检查结果上传。经过远程会诊,市一医专家给出了治疗建议。

“十四五”期间,天门大力推进“一张网”项目建设,建立区域影像、区域心电、区域检验、区域审方、远程会诊五大中心,完成竟陵、杨林、张港、多宝4家卫生院及125家辖区村卫生室的医疗卫生信息网络试点应用。构建“1+2+N”数智化病理服务体系,向上对接联通省病理远程服务平台,形成省、市、乡(镇)“三级联动、分级负责”的服务网络。融合线下医疗和线上互联网技术,为患者提供线上挂号、就诊、处方、药品配送等“一站式”诊疗服务,进一步提升就医体验,医疗服务便捷度显著提高。

医生通过“一张网”系统进行远程会诊


回眸“十四五”,天门民生保障和公共服务工作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惠民答卷。

展望“十五五”,潮平岸阔催人进,风正扬帆正当时。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天门将继续朝着为群众增添福祉的目标阔步前进,用民生画笔在新时代的画卷上绘就幸福底色,让人民群众的生活更美好,让民生福祉不断提升。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我要打印 关闭窗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