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专题专栏 / 公共卫生知识

健康科普:猴痘防治知识

发布时间:2023-09-28 08:33 来源:天门疾控微信公众号
近日我国多个省份如广东省、北京市、浙江省、江苏省湖北省等地均有猴痘确诊病例,那么猴痘是什么?它如何传播?我们应该怎么应对呢?
1.什么是猴痘?
猴痘是由猴痘病毒感染所致的一种以发热、皮疹和淋巴结肿大为特征的人兽共患传染病。其病原体是一种DNA病毒,属于痘病毒科正痘病毒属,与在人类历史上曾肆虐数千年的天花病毒是“近亲”。

2.猴痘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是哪些?
1猴痘传染源包括猴痘病例及感染的啮齿类动物、猴和猿等灵长类动物。
2猴痘病毒主要经黏膜和破损皮肤侵入人体。主要通过直接接触病例的病变皮肤或黏膜传播,亦可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长时间近距离吸入病例呼吸道飞沫传播,接触感染动物的呼吸道分泌物、病变渗出物、血液及其它体液,或被感染动物咬伤、抓伤感染传播。2022年5月以来全球多国暴发的疫情主要在男男性行为人群中经性接触传播,大部分病例为青壮年男性。

3人群普遍易感。既往接种过天花疫苗者对猴痘病毒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保护力。
3.主要症状是什么?
猴痘的潜伏期5至21天,多为6至13天。发病早期可出现发热、头痛、背痛、肌痛和淋巴结肿大等症状。皮疹和黏膜疹通常在热退后出现,有些病例可出现在全身症状之前。皮疹发生常经过斑疹、丘疹、水疱、脓疱、结痂至痂皮脱落几个阶段,不同形态皮疹可同时存在,可伴有明显痒感和疼痛。可累及口腔咽喉黏膜、肛门、生殖器、结膜和角膜等。
4.感染了猴痘如何治疗?
猴痘为自限性疾病,大部分预后良好。严重病例常见于年幼儿童、免疫功能低下人群,预后与感染的病毒株、病毒暴露程度、既往健康状况和并发症严重程度等有关。
目前国内尚无特异性抗猴痘病毒药物。治疗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和并发症治疗。卧床休息,注意补充营养及水分,体温高者,物理降温为主,超过38.5℃,予解热镇痛药退热,但要注意防止大量出汗引发虚脱。大多数情况下,猴痘症状在2-4周内自行消失,但对免疫缺陷者等特殊人群,可能会导致临床并发症,甚至死亡。
5.如何预防猴痘感染?
1)避免与确诊猴痘患者进行密切接触,避免接触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和材料,例如餐具、杯具、床上用品、毛巾或衣服等。如意外接触,应用肥皂水或酒精洗手液洗手。
2)避免与可疑感染者发生性行为。
3)避免在猴痘疫情高发国家与野生动物直接接触,避免捕捉、宰杀、生食当地动物。
4)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经常清洁和消毒,做好手卫生。
5)提高猴痘认知水平和防控意识,做好自我症状监测。如果和疑似猴痘病例发生过密切接触,要从密切接触之日起进行自我健康监测21天,其间避免与他人发生密切接触。如出现发热、淋巴结肿大、皮疹等症状,要及时到医院感染科、皮肤科等就诊。
6.做好健康监测
若在国内外有可疑动物、人员或猴痘病例接触史,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应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一般可以选择皮肤科,并主动告知医生流行病学史,结痂前避免和他人密切接触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我要打印 关闭窗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