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绘幸福新画卷——我市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工作综述

发布时间:2021-11-02 08:52 来源:天门日报

  ●天门日报全媒体记者 邓慧遐

  一条条平坦的村道直通农家,一个个扶贫基地生机盎然,一棵棵经济林木硕果满枝,一家家扶贫企业产销两旺,一名名贫寒学子绽放笑容走进校园……
  金秋时节,漫步陆羽故里,一片生机盎然景象,答好脱贫攻坚答卷、续写乡村振兴新篇的点点滴滴由此书写。
  脱贫攻坚,久久功成。作为插花贫困地区的天门,在脱贫攻坚的征程上,上下同心、尽锐出战,昔年贫困,一朝挥别——全市78492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稳定脱贫,119个贫困村如期出列,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如今,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征程上,正奋力书写新的篇章。
  产业扶贫 有力推动脱贫攻坚
  走进拖市镇鸿远马铃薯合作社,一垄垄娃娃菜、一株株甘蓝苗在秋阳下郁郁葱葱,村民们正在进行浇水等田间管理。
  鸿远马铃薯合作社实施“合作社+基地+产业+农户”的发展模式,把土地连片成方集中起来,开展规模经营,实现农业现代化,带动了周边近10个村发展蔬菜产业。
  这只是我市产业扶贫的一个缩影。近几年来,我市坚持把发展产业、带动就业作为脱贫攻坚的根本之策和长远之计,突出特色,培育品牌,以产业促就业,以就业促发展,带动群众稳定增收。
  思路决定出路。作为农业大市,我市坚持科学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调优品种、调好品质、调强品牌,推进农业品牌化、市场化。
  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围绕模式调优、方式调绿、效益调高的目标,市委市政府加快“天东双水双绿”“天西蔬菜药材”“天北四季瓜果”等特色产业板块建设,加快形成虾稻共作、精品蔬菜、生态瓜果、中药材、富硒水稻、畜禽水产养殖等六大扶贫主导特色产业格局。
  这六大特色产业,基本实现了在家的有劳动能力贫困户全覆盖,新型经营主体带动有劳动能力贫困户达7000余户。
  产业兴,增收稳。汪场镇雷场村村民谢乜二以前种植棉花、小麦,一亩田毛收入2000元。如今,他在合作社的扶持下种植中药材半夏,一亩田毛收入最高过2万元,增加了10倍。
  “种半夏让我摘掉了贫困的帽子。”谢乜二脸上绽放出幸福的笑容。
  在汪场镇,半夏成了种植面积最大的经济作物,2000多户农户土里刨金。
  龙头企业带动,让现代农业“绿里生金”。红日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年加工泡菜10多万吨,在天西片区订单种植面积4.5万亩,覆盖农户5000多户,户均收入过2万元,2017年以来成功帮助100多户贫困户脱贫摘帽。
  几年来,我市强化政策支撑,加大资金投入,推广实用模式,通过扩大产业基地、培育市场主体、强化利益联结、组织转移就业等方式,动员贫困群众参与产业扶贫,提高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群众挣钱门路越来越宽。2014年至2020年,我市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纯收入由2579.8元增加到11538.76元。
  数据是枯燥的,但有温度、有分量,印证了我市脱贫攻坚的辉煌成果。
  综合施策 不断改善民生水平
  脱贫攻坚,下的是“硬功夫”“细功夫”,受益的是群众。
  我市坚持政策联动、资源整合,聚焦贫困对象所需,探索建立诸多长效机制,不断改善民生水平。
  “多亏了扶贫政策好,我家才能走出困境,摘掉穷帽。”一个阳光普照的日子,清扫完光伏发电站灰尘的佛子山镇杜桥湖村村民苏红华回到家,看到旧貌换新颜的房子,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苏红华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为了帮助他家脱贫,镇村和驻村工作队不仅帮他申请了教育扶贫、危房改造、医疗救助、金融扶贫等政策帮扶,还为他安排了公益性岗位。
  “国家的政策好,但我们不能等靠要”。苏红华也自强不息,近几年来,先后发展了特色种养,还做起木材生意,日子越过越红火。
  苏红华只是我市受益于“两不愁三保障”政策的群众之一。2014—2020年,我市累计投入资金100154.68万元,推动脱贫攻坚各项政策落实,“两不愁三保障”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治贫先治愚,扶贫必扶智。我市建立了控辍保学长效机制,实现教育资助全覆盖,义务教育阶段无学生因贫失学辍学,部分建档立卡贫困学生考上大学,翻开人生崭新一页。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我市贫困对象基本城乡医疗保险全部参保,实现贫困对象参保政府资助全覆盖,同时,“四位一体”(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补充保险)和“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一票制”结算制度全面落实,贫困群众告别“小病拖、大病扛”。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曾是诗圣杜甫的质朴心愿。近几年来,我市实施危房改造工程,共开展危房改造8233户,实现了“危房不住人,人不住危房”。
  安全饮水无小事。我市推进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累计投入30515.6万元推进安全饮水,全市所有农户喝上了放心水。
  脱贫攻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要提升。2014—2020年,我市累计新建农村公路1928.5公里,实现村村通硬化路;累计投入1.26亿元,实施贫困村电力线路改造项目590个,实现村村通动力电;推进宽带通讯网络行政村、集中居住区全覆盖,全市行政村光纤覆盖率100%;投入资金1547万元完成119个贫困村文化小广场建设,并配套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器材和全民健身路径工程;乡镇卫生院建设和全科医生配备全面达标,行政村卫生室“空白村”全面消除……
  消费扶贫,一头连着贫困群众的钱袋子,一头连着千家万户的“菜篮子”“米袋子”。如何实现精准高效对接,让乡村“土疙瘩”成增收“金疙瘩”?我市大力推动消费扶贫:从市长直播带货、乡镇主职带货、网红直播带货,到一场场消费扶贫赶集会等活动,美了农产品“颜值”,鼓了贫困农民“腰包”。
  尽锐出战,合力扶贫。“百企联百村”等活动走进乡村、下到农户,访贫问苦、嘘寒问暖;在外老乡、市内民营企业家,帮项目、赠物资、送关爱、送精神食粮……如冬日暖阳,温暖贫困群众心田!
  “应兜尽兜”“应纳尽纳”“应扶尽扶”,我市综合运用多重社会综合保障措施,小康路上,不落一户、不丢一人!
  “告别了行路难、用电难、上网难、就医难、就业难……”贫困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改善,获得感和幸福感大幅提升。
  号角吹响深入推动乡村振兴
  金秋时节,步入渔薪镇王韩村,生机勃发的桂花、红叶石楠等景观苗木,富有特色的二十四节气文化长廊等,构成了一幅乡村美景图。
  “王韩村2017年由原王湾村与原韩口村整合而成,曾是全市深度贫困村之一,2019年整村脱贫出列,现在正朝着美丽乡村的标准建设。”渔薪镇有关负责人介绍。
  走进黄潭镇七屋岭村,改造后的村庄令人赏心悦目:房前屋后干净整齐,篱笆院墙层次分明……该村曾是落后贫困村,如今,正奋力描绘乡村振兴新画卷。
  自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开展以来,全市上下以前所未有的力度、热度、速度,尽锐出战,积极投身乡村振兴主战场,力争交出满意答卷。
  11月1日,驻皂市镇西赵村工作队队长杨忠信来到边缘易致贫户刘美平家,嘘寒问暖,了解情况。“镇村正在帮你家申请低保户,让你家基本生活有保障……”杨忠信一席话,让刘美平心里暖暖的。
  和杨忠信一样,目前,全市新一轮选派驻村工作队已全部完成轮换交接,做到“摘帽不摘帮扶”。同时,继续开展119个脱贫出列村、7.8万余脱贫户常态化监测,将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作为监测重点,实行“一对一”定期核查,“一户一策”“因事施策”帮扶,做到“摘帽不摘监管”。持续发扬脱贫攻坚精神,做到“摘帽不摘责任”。
  因地制宜抓好衔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我市研究制定了《天门市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方案》,逐步建立起与过渡期要求相适应的工作机制,确保政策不断档、工作不脱节。
  “把脱贫成果巩固好、拓展好,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为乡村振兴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新的征程上,铮铮号角已吹响。
  走进红日子公司,萝卜、豆角等酱菜自动化生产线有序运转,将色香味俱全的产品运送全国各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夯实群众增收致富的底盘;
  进入拖市镇黄流村,入口处的竹海绿意盎然,一幅幅极具特色的农耕文化墙绘,一排排木制原生态的篱笆,扮靓了老旧农居,彰显出浓厚的文化底蕴;
  行进天门,农业合作社一名名社员干劲十足,扶贫车间机声隆隆;徜徉村庄,小桥流水、瓜果飘香,错落有致的农家小屋,古意盎然的亭台小榭,石磙、石磨等农用工具自成一景……
  这一帧帧画面、一幅幅美景、一处处变化,勾勒出陆羽故里乡村振兴的别样风光。
  风劲角弓鸣,沙场秋点兵。新征程的号角已经吹响,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斑斓画卷,正在天门大地徐徐铺展。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我要打印 关闭窗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