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门市商务“十二五”发展规划
“十一五”中后期以来,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给我国社会和国民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冲击。目前全球经济虽已开始缓慢复苏,但中外贸易摩擦日益频繁,主要国际结算货币相继贬值,人民币升值和通胀压力加大,使国内经济回升向好增加了很多困难。因此,今后五年将是充满挑战和机遇的特殊时期,做好第“十二五”规划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为了全面完成市委、市政府交给我们的各项任务,更好地服务天门经济发展大局,我们通过全面分析全市“十一五”时期商务工作现状和国内外贸易发展形势,认真调研,集思广益,编制了《天门市商务第“十二五”发展规划》。
一、“十一五”时期商务工作发展现状 和“十二五”时期面临的形势
(一)主要成绩
1、外贸队伍扩大、出口总量翻番。全市现有自营出口备案登记企业 56家,注册资本 11.0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了135%、139.8%。 其中贸易流通型 4家,生产经营型52家。进出口实绩如下表:
“十一五”期间外贸进出口总额一览表
单位:万美元
名 称 | 2006年 | 2007年 | 2008年 | 2009年 | 2010年 |
总 额 | 5347 | 6272 | 5857 | 3519 | 5123 |
± % | 44.40 | 17.29 | -6.6 | -39.92 | 45.58 |
占规划 % | 84.80 | 69.68 | 41.83 | 27.51 | 23.70 |
出口 | 4786 | 6050 | 5685 | 3082 | 4495 |
± % | 33.70 | 17.30 | - 6 | - 44.90 | 46 |
进口 | 561 | 222 | 172 | 437 | 628 |
“十一五”时期,全市对外贸易“高开低走”,年均递增4.2%。虽然大大低于规划要求,但从总量上观察,这一时期的对外贸易总额还是比上个五年增长了约1.38倍,并基本形成了以机电、医化、服装、农产品四大外贸板块为主的产业格局。
2、利用外资增长稳定,外经工作有所突破。“十一五”期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除期末一年外,其他年份基本在低水平上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各年实绩见下表:
“十一五”期间利用外资一览表
单位:万美元
名 称 | 2006年 | 2007年 | 2008年 | 2009年 | 2010年 |
总 额 | 2053 | 2632 | 3066 | 3437 | 1916 |
± % | 54 | 28.20 | 16.48 | 12.10 | -44.30 |
占规划 % | 102.65 | 87.70 | 68.13 | 52.40 | 18.92 |
尽管利用外资规模不大,困难较多,没有达到规划要求,但多数年份的增长率仍然在两位数以上。值得一提的是外经工作在2009年取得历史性突破,通过与有资格的外经公司合作,外派劳务30多人,为我市外出务工人员就业探索了一条新路子。
“十一五”期间,全市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 18家,现存6家,当期续存率33.3%。全市历年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 148家,现存22家,总体续存率不足15%。目前,全市实际合同外资累计7633.9万美元,实际使用外资累计 4544.9万美元。
3、国内贸易提前报捷。全市现有限额以上批发贸易和零售企业65家,其中批发业47家、零售业18家,期末从业人员近万人。
“十一五”期间国内贸易一览表
单位:亿元
名 称 | 2006年 | 2007年 | 2008年 | 2009年 | 2010年 |
总 额 | 76.90 | 90.57 | 112.21 | 135 | 129 |
± % | 14.80 | 17.76 | 23.89 | 20.31 | -4.44 |
“十一五”期间,全市国内贸易有了较快发展,提前一年达到规划目标。这种大好形势,表明我们一方面发挥了人口大市消费潜力大的优势;另一方面国家在金融危机之下出台的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起到了重要作用。
4、市场建设成效显著。到2010年底,全市各类商业网点设施累计发展到18009个,比“十一五”期末增长4%。其中各类专业(综合)市场436个(含农集贸批发市场45个)、连锁超市377家、连锁农资店351家、大型购物广场(商品集散地)15个、工业品市场3个、文化娱乐和餐饮市场各1个、商业步行街1条。总营业面积168.77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02.5%。
(1)“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取得重大进展。全市778个行政村,62个居委会。到2010年,全市新建、改造农家店配送中心各1个,农家店728家,超过“十一五”规划(680)的7%。乡镇覆盖率达100%,村组(居委会)覆盖率达86.67%,基本形成了市、乡、村三级连锁配送经营的流通网络格局。农家店构成分布如下表:
农家店构成分布一览表
单位:家
名 称 | 日用品店 | 农 资 店 | 合 计 | |
总 数 | 377 | 351 | 728 | |
占比 :% | 51.79 | 48.21 |
| |
覆盖率 % | 44.88 | 41.78 | 86.66 | |
其中 | 武汉中百 | 3 |
| 3 |
湖北富迪 | 47 |
| 47 | |
荆州江源 | 327 |
| 327 | |
天门龙晟 |
| 351 | 351 |
(2)重点市场建设项目基本完成。“十一五”重点规划的15个新建改造项目,除南湖大市场改造项目未能实施外,其它14个(中百仓储天门购物广场、宝安商业广场、陆羽步行街、富迪竟陵购物广场、东方建材市场搬迁、大桥路摩配市场、船闸机电市场、人民路农机市场、百花路餐饮市场、昌丰棉花交易配送中心、陆羽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改扩建、西江农贸市场搬迁、张港花菜产地批发市场、黄金西红柿产地批发市场等)都已建设改造到位,先后投入使用。进一步提高了中心城区商业品位,健全了城乡市场流通体系。其中新西江市场、张港花菜产地批发市场分别得到了国家“双百市场工程、农超对接试点”专项资金的支持。
5、市场整规捷报频传。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重视下,商务部门精心组织,各乡镇、办、场(区)全力配合,使全市整规工作不断深化,硕果累累。“十一五”前期重点对烟草、棉花、生猪三类市场开展整顿,收到良好效果。每年为财政增加税费收入1亿多元,无序竞争现象得到有效控制。中后期又对成品油、酒类市场进行了重点整顿,并加强了网点规划和备案登记工作,从而确保了成品油市场供应充足,运行平稳,酒类市场流通有序。为我市争创全国商务综合行政执法试点县(市)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外贸出口规模长期上不去,外贸依存度较低(2010年1%左右,全省平均9.1%,全国平均42.6%),与周边先进县市相比差距较大。二是合同外资项目少而小,企业续存率低,导致存量外资严重不足,缺乏后劲。三是城乡流通业发展水平较低,培育发展本土大型商贸流通企业较少,尤其是欠缺层次较高、规模较大的现代物流(服务)企业,制约了经济发展环境。
(三)形势分析
目前,全球经济虽然呈缓慢复苏状态,我国外贸也回升向好,但金融危机的负作用依然存在,特别是主要国际结算货币美元、欧元大幅贬值之后,人民币增值压力加大,国内通胀也居高不下,使复苏回升增加了很多变数。因此,“十二五”前期我市对外贸易将以恢复性增长为主,扩大内需仍是商务工作的重要任务。随着“两型社会”建设的深入和国家继续实施扩大消费、积极开拓农村市场等方针政策,将进一步促进企业调整产品、市场结构,转型重组,苦练内功,以利再次腾飞。所以,“十二五”时期既是商务工作一个困难的过渡时期,又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大好发展时期。
1、有利条件:我市是一个人口大市,也是一个农业大市,整体消费增长潜力巨大,历来在全省处于中上水平,近几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一直保持了较高的增长率。加上国家继续实施扩大内需政策,新建改造的大批城乡市场流通平台设施相继投入使用,而且今后还将继续加大建设改造力度,这为我们发展国内贸易打下了坚实基础。对外贸易已经形成了比较稳定的机电制造、医药化工、纺织服装、农产品四大产业板块,“一区三园”经济布局基本形成和巩固,使我市承接产业转移的条件和投资环境更加成熟完善。“三乡”宝地无可比拟的人力物力资源优势,以及随-岳、武-荆两条高速公路和长-荆铁路、沪-蓉高铁过境天门,使我市区位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作为武汉城市圈成员和国家“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区的重点县市之一,也为我市发展先进的加工贸易和现代物流(服务)业创造了许多有利的主客观条件。
2、不利因素:一是现代物流(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低,使我市投资环境稍显欠缺。二是城乡流通基础设施还不完善,其中农产品流通设施尤为落后,不利于建立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和农业增收,影响进一步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和扩大内需工作。三是全市外资外经和外贸出口规模都不大,经济外向度较低,表明我市对外开放深度不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十二五”规划总体思路 发展目标 定位
(一)指导思想
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天门市第七次党代会精神为指针,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三大战略和四个跨越,发展内外贸易,致力商务兴市。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搞活城乡流通,实施贸易强市战略。坚持招商引资,扩大对外开放。努力构建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内外贸一体的市场体系,促进全市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内外贸易协调一致的发展原则。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充分发挥贸易在生产、消费领域里的桥梁纽带作用,对内搞活城乡流通,对外扩大国际市场。一方面继续扩大外贸队伍和出口规模,大幅提高全市经济外向度;另一方面积极贯彻扩内需、促消费的方针政策,不断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努力挖掘城乡市场新的消费增长潜力。
2、城乡市场体系建设一体化的原则。市场一体化是建设“两型社会”的客观需要,也是解决城乡“二元”社会结构问题的一项措施。按照以城带乡,以乡促城,适当倾斜农村的思路,统筹规划城乡市场体系建设项目。
3、现代物流(服务)业适当超前发展的原则。现代物流(服务)业是一个地区综合竞争实力的重要标志,它分布广、标准高、从业人员多、产业关联性强。要从经济发展的全局谋划发展现代物流(服务)业,注意与其它产业配套,预留发展空间,适当超前规划建设。
(三)发展目标和定位
天门虽处武汉城市圈的边缘,但与城市圈核心城市武汉仅一小时车程。随-岳、武-荆两条高速公路基本呈“+”字型穿越境内;沪-蓉高铁、汉江黄金水道、长-荆铁路分布于辖区南、北两部,且建有客货两站、港口码头(1000吨)。东进长江入海,与发达的“长三角”和世界相连;西经沪-蓉高铁、汉江与西部地区相接;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不久就会联通天门;“一区三园”紧靠这些水陆交通线上。根据天门的空间区位、产业布局规划和经济外向度较低的实际,我市内外贸易的发展目标是:抓住沿海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优先发展先进的加工制造和现代物流(服务)业。定位是:把天门建成武汉城市圈内重要的加工贸易、出口制造基地和武汉城市圈向西辐射的重要区域性物流副中心。
三、主要任务
(一)对外贸易
围绕“五个产业基地”(纺织服装产业基地、特色生物产业基地、新型医药化工基地、专用设备制造基地、绿色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以打造城市圈先进的生产、加工、制造、出口基地为目标,进一步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外贸依存度。到2015年,全市年出口过千万美元的自营出口生产企业达到10家,进出口总额达到22000万美元,年均递增34%,其中出口20000万美元,年均递增35%(附表1)。
(二)外资外经
以“一区三园”为平台,努力推动承接产业转移工作。到2015年,全市外商投资企业累计突破50家,合同外资额五年达到1.4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五年达到1.12亿美元,年均增长6%(附表2)。继续开展外派劳务合作,有计划地开展境外劳务派遣工作。
(三)国内贸易
继续贯彻扩内需、调结构方针,努力扩大城乡消费。充分发挥天门“中国蒸菜之乡”品牌效应,努力打造蒸菜产业链。到2015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50亿元,年均递增17.0%。
(四)市场建设
以城市圈“五个一体化”为指导,巩固“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成果,大力建设、配套其它重点流通服务平台。新建市级日用和农资配送中心、品牌汽车交易市场、二手车交易市场、农副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各1个。支持农副产品冷链储运、加工项目建设,进一步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配合城市(镇)改造工程和新农村建设,有重点地推进市、乡两级农集贸市场标准化建设改造工作。对典当、拍卖、二手车鉴定评估机构(含经销公司)、废旧物资再生利用等特殊行业,实行指标控制,有序发展。
(五)现代物流(服务)业
以融入武汉城市圈现代物流(服务)体系为目标,加快建设形成“三大商业中心、四大区域物流节点、五大专业市场(商品集散地)”。新建改造星级宾馆4家(五星级1家、三、四星级3家)、汽车4S店1家。到2015年,第三产业产值占全市GDP比重达到34%以上,从业人员达到15万人以上。
(六)市场整规
以规范成品油、肉品、酒类生产流通经营秩序为重点,着力打击取缔各种违法违规现象。确保城乡居民吃“放心肉”、喝“放心酒”、用“放心油”;确保每年生猪定点屠宰10万头以上。
四、重大项目策划和主要措施
(一)着力培育市场主体,做大做强外贸产业
继续坚持招商引资不动摇,抓住产业转移有利时机,以“一区三园”为平台,围绕建设五大产业基地,引进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加工能力强、市场前景好的外向型生产企业,进一步壮大外贸队伍。积极引导企业调整产品和市场结构,实施多元化战略,研发新产品,增加科技含量,不断提高抵御国际市场风险能力。到“十二五”期末,年出口过千万美元的骨干企业达到10家以上。其中机电1家、纺织服装2家、医药化工3家、农副产品3家、其它1家。
(二)开展自主品牌建设,提高出口产品核心竞争力
在“四大外贸板块”中,大力实施中国出口名牌、湖北出口名牌战略,指导企业利用国内外各种会展平台进行品牌推广工作。利用外贸促进政策资金,支持企业在境外开展自主知识产权、商标注册和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评审工作。力争在“四大外贸板块”产业中培育“中国出口名牌、湖北出口名牌”4个以上。
(三)以园区为主,大力开展引资工作
全市外商投资规模、企业块头和数量都十分有限,我市外贸出口规模、块头长期上不去也与外资企业少不无关系。因此,要提高全市对外开放水平,必须在境外引资上实现大的突破。一要不断加强园区软硬发展环境建设,使园区真正成为“筑巢引凤”的先锋。二要以园区为主,统一布局,精心策划包装招商项目,切实把项目做成精品工程,经得起历史检验。三要方向明确,重点出击,有的放矢,讲求实效。四要继续实施招商工作年度目标考核责任制,量化考核细则,落实奖惩措施,从制度上保证招商工作落到实处。总体目标是到“十二五”期末,全市能够正常生产经营的外资企业累计突破50家,外资企业的出口额力争占全市出口总额的60%以上。
(四)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企业(集团)开展国际经济技术合作
分二步实施“走出去”战略:第一步是“十二五”前期完成组建“天门市外派劳务服务中心”,并针对境外中标工程项目的要求,制定对口劳务培训派遣工作计划,积极稳妥,有计划地开展劳务派遣工作。第二步是组织培育管理水平高、经济实力强、资质手续齐全的市内公司(集团),挂靠国内服务外包公司,参与境外工程项目投标,开展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实现“走出去”战略的实质性突破。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积累经济实力和管理技术知识,然后视情开展独立的外包工程。
(五)抓住产业转移有利时机,促进加工制造业转型升级
“十二五”期间要抓住两个有利时机:一是沿海发达地区制造业、加工业等向中西部转移;二是城市圈内部的产业转移。我市从地理区位、交通网络和园区平台建设等各个方面,都具备了承接产业转移的客观条件。加上国家给中西部地区和“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区的优惠政策等,我们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具有很大的比较优势。我市机械制造、汽车零部件、纺织服装、医药化工等产业已经具有一定规模,完全有能力和条件承接产业转移。重点是围绕“五个产业基地”落实承接产业转移项目,使我市相关行业转型升级,提高技术含量,增加产品附加值,为做大做强外贸板块创造有利条件。
(六)适当超前发展现代物流(服务)业,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实力
1、加快形成三大核心商业中心。配合城市改造工程,合理布局,优化配置新老城区商业资源,减轻旧城人流、物流压力,进一步提升城市商业品位。整体改造兴通商贸城及周边地区,与中百仓储天门购物广场、宝安商业广场连成一片,形成东湖商业中心。在城南钟惺大道中部主干道交汇处和天门新城分别规划建设天门世贸中心、新城中央商务区,满足人们日益强烈地高档消费需求。
2、规划建设四大区域物流节点。以融入武汉城市圈物流体系为目标,科学合理构建布局物流框架体系。加快建设天门经济开发区、仙北、皂市、岳口四大区域物流节点,促进形成公路、铁路、水路无缝链接的现代物流格局,力争将天门打造成武汉城市圈向西福射的重要区域性物流副中心。
3、重点建设五大专业市场(商品集散地)。利用天门棉花产业优势和独特的地理区位,在武-荆高速天门联接线附近策划建设国内最大的棉花交易市场。依托华泰商贸城的基础设施和中国义乌小商品城的信息、品牌、研发、销售网络等资源优势,建设义乌(中国)小商品天门市场(集散地),使其成为江汉平原最大的小商品集散地。在天门经济开发区新建纺织服装及辅料批发市场,福射江汉平原地区。靠近武荆高速天门联接线,新建天门农副产品综合批发市场(或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继续扩建新东方建材批发市场,完善配套设施,提高综合服务功能。
4、整合资源,培育发展物流龙头企业。我市目前物流企业小而散,设施简陋。所谓一个门面一台车,坐在家里等顾客,这是他们最真实的写照。“十二五”时期,要对这种物流状况进行整合规范,选择有较强实力的物流企业进入重点园区的物流中心,开展规范性的物流服务。力争在“五大专业市场”中培育形成有带动福射能力的龙头物流企业,其中,优先支持发展为园区工业企业和提供综合农业生产资料服务的物流企业或相关项目。
5、实施酒店星级工程,整体提升餐饮业档次。“十二五”期间,在有一定规模的餐饮酒店中,普遍实施星级“入门”改造工程。在现有星级酒店中,全面实施上档升级工程,按4-5级标准改造。城区申请新建的大型餐饮酒店项目,最低建设标准为三星级。每个重点园区以新建1家三星级以上酒店为发展目标,其中天门经济开发区按五星级标准建设。
6、服务园区建设,配套相关行业。已经形成明显产业板块或集群的园区,应逐步将餐饮酒店、金融、保险、邮电、通信、交通运输、购物中心等商贸流通服务设施引入,按轻重缓急程度,有计划地组织落实。处于规划建设初期的园区,预留上述行业发展空间,适当超前规划,条件成熟后迅速成龙配套,一步到位。
7、围绕蒸菜品牌,做强做大蒸菜产业。充分发挥天门“中国蒸菜之乡”的资源优势,趁热打铁,大力谋划发展蒸菜产业,迅速开发打响天门蒸菜品牌。一是加大宣传力度。组织推广专班,利用各种会展平台和媒体,向海内外广泛宣传天门蒸菜美食文化传统,定期举办蒸菜美食文化节,进一步扩大天门“中国蒸菜之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二是制定蒸菜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使天门蒸菜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带动天门经济发展。新建天门蒸菜美食一条街,发挥集聚效应,走集约化发展道路,培育蒸菜产业龙头企业,打造精品名店和特色餐饮品牌。三是推进餐饮行业协会与科研院所“联姻”,组织科研攻关,研究开发蒸菜美食的工业化生产、加工和储运技术,加速蒸菜产业的形成,促进蒸菜美食文化的推广普及。
(七)抓住机遇,继续完善城乡市场体系
1、以商务部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为契机,发挥社会、民间投资热情,开展重点市场项目建设。以城区为中心,以主要农副土特产区为重点,突出支持发展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农产品冷链保鲜物流、农产品质量保证体系及配送中心等重点项目。城区主要农集贸市场全面开展标准化建设改造,完善农残检测设施。新农村试点乡镇完成1-2个标准化农贸市场新建改造项目,其他有条件的乡镇试行开展农贸市场标准化建设改造工作。
2、以配送中心建设为重点,培育发展新型流通业态,完善市、乡、村三级连锁经营流通网络。在现有流通网络基础上,再建设个1-2个配送中心,为农家店提供物流配送服务和支撑,进一步提高农家店商品配送率。其中,农资农家店配送率提高到90%以上,进一步打压假、冒、伪、劣农资产品生存空间。一是在竟陵物流园加快建设天门市农资交易(储备)配送中心,力争2012年全部配套设施到位,投入使用。二是选择适当地址规划建设荆州江源天门配送中心。与此同时,引导、支持城市大、中型商贸流通企业采取连锁、直营、特许、加盟等形式,继续改造提升传统流通业态,进一步提高农村流通业水平和改善农村购物环境。
3、规范发展特殊行业。一是筹划建设新的二手车交易市场和物资再生资源利用中心,解决旧机动车交易有市无场的问题。总体建设要求是容量大、设施配套、功能齐全,选址符合城市商业网点规划,达到国家相关验收要求。二是有计划地发展典当、拍卖业。“十二五”期间再发展1家拍卖公司、2家典当行。三是筹划发展汽车配套服务行业,满足日益增长的汽车消费需求。“十二五”期间,拟选择交通便利、避开中心城区和居民社区(学校)的地方,建设一个集品牌汽车销售、维修、保养于一体的大型汽车4S店。四是理顺特殊行业的管理体制。特殊行业是一种带有公益性质并相对垄断的社会资源,受国家的宏观控制。目前,我市特殊行业(旧车交易市场、物资再生利用公司)管理存在着职责不明等问题。拟按照职能配置和国家有关规定,归口管理特殊行业。
(八)抓好商务综合行政执法试点,促进市场整规工作迈上新台阶
“十二五”前期,摸索总结商务行政综合执法经验,进一步建立健全执法队伍和规章制度。前期重点在生猪屠宰、酒类、药品流通、成品油管理、烟草等行业大力开展商务行政综合执法工作。中后期以后向旧货市场等特殊行业延伸发展,形成常态。综合执法的目标以规范市场经营行为和市场准入“门坎”、行业建设发展标准等为主,促进商业诚信体系的建立。使全市形成竞争有序、市场开放、行业规范、城乡购销两旺的良好局面。
(九)突出开展药品流通行业整治规范工作
按照《商务部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加强药品流通行业管理工作的通知》(商秩发【2009】571号)精神,全面推进药品流通行业管理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用药安全。
1、整治规范药品流通行业经营秩序。科学制定全市药品流通行业发展规划、行业标准和有关促进政策,维湖“平等参与、公平竞争、完善有序”的药品流通市场体系,指导药品流通企业发展现代流通方式,提高药品流通效率和行业组织化水平。建立药品流通信息统计制度,树立行业守法自律,诚信经营的风范。
2、推动药品流通行业信用体系建设。一是实行企业法人负责制,强化法人的药品流通安全责任。二是实行承诺制,药店主动接受社会和媒体监督。三是实行进货责任制,谁进货,谁负责,防止假、冒、伪、劣药品流入终端市场。四是实行明码标价制,杜绝价格欺诈行为,努力创造安全放心的药品流通环境。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