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专题专栏 / 聚焦天门“十四五”规划 / 历史规划
天门市畜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发布时间:2013-07-15 00:00 来源:市畜牧兽医局
字号: 分享:

  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已成为推动全市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在全市农业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支撑作用。为进一步提高畜牧业整体竞争力,促进我市畜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步伐,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天门市畜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一、“十一五”畜牧业发展取得的主要成绩
  (一)主要畜禽产品生产能力稳步提高。
  全市2009年出栏生猪105万头,出栏肉牛2。88万头,出栏肉羊1。21万只,出栏家禽1420万只;畜禽肉类总产11。1万吨,禽蛋产量8。6万吨,奶产量0。32万吨,全面完成畜牧业“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
  (二)畜牧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
  经过五年来的努力,全市畜牧业结构日趋合理。一是群体母比方面。2009年全市生猪存栏66。24万头,其中能繁母猪7。22万头,母比达10。9%;存栏牛8。68万头,其中能繁母牛4。07万头,母比达46。9%;存栏羊1。43万只,其中能繁母羊0。71万只,母比达49。7%。二是畜种结构方面。牛羊饲养量分别达8。58万头、7。76万只,牛羊肉产量0。36万吨,占肉类总产量比重达3。3%,比2005年提高一个百分点,节食牲畜比重明显提高。三是优质畜禽比重逐步提高。2009年生猪三杂改良面达97%,杂交肉牛出栏1。23万头,占牛出栏量52。6 %,良种及良种羊占群体的53%,良种禽占比重可达68%。
  (三)畜牧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步伐加快。
  以湖北健康天升畜牧有限公司为龙头的生猪产业化、以天门市全盛禽蛋贸易有限公司、天门市兴农种禽场为龙头的养鸡产业化,使全市畜牧业产业化格局初步形成,全市拥有1个国家级龙头企业、1个省级龙头企业、7个市级龙头企业。全市畜牧行业有畜牧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72个。全市规模养殖快速推进,据业务统计,2009年,全市大中型规模养殖场(企业)达42个,各类养殖小区达56个,全市生猪规模比重达75%,蛋禽规模比重达23%。
  (四)特色畜牧业、品牌畜牧业效益日益显现。
  通过实施畜牧业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战略和优势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提升了我市畜牧业的产业档次,发挥了资源优势,特色畜牧业、品牌畜牧业效益日益显现,带动了全市畜牧业总量稳步增长和区域协调发展,初步形成了优质三元猪、良种蛋鸡、无公害蛋鸭、肉牛、奶牛等优势区域,以及鸭、蜂产品等加工特色优势区,建立了一批生猪、蜂产品、鸡蛋、酱鸭等外向型生产和加工基地,2009年全市畜产品出口额达1237万美元。
  (五)畜牧业科技支撑体系进一步完善。
  “十一五”期间,畜牧科技推广普及和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有了新进展,以现代畜牧技术推广理论为指导,按照统筹规划、精简效能、规范服务的原则,逐步完善了畜牧业科技支撑体系,以市直各类畜牧兽医事业单位为推广网络,以各类专业经济合作社为技术桥梁,以全市现有科技人才为主体,建立完善市乡畜牧技术推广机构,到2009年,全市畜牧兽医技术推广机构38个,科技示范户818户,聘请指导员127名。同时,加强畜牧科技队伍建设,充实力量,技术人才达939人,建立了全市畜牧科技人才数据库。
  (六)畜牧产品质量安全生产工作取得新进展。
  “十一五”期间,全省通过无公害畜禽基地有16家,累计认定生猪18万头,家禽10万只,共有14个畜产品通过无公害认证。
  (七)动物疫病防治能力不断提高。
  一是建立了较完善的动物防疫、动物卫生监督工作管理体系。二是加强了重大动物疫病防治工作的领导力度和专项资金投入,制定了《天门市重大动物疫病防治应急预案》,市财政将动物疫病防治资金正式纳入财政年度预算,国家和省两级也加大了资金投入,用于动物疫病防治工作,保证了各项防治措施的落实。三是免、检并重,有效地防止了疫情的发生和传播。“十一五”期间,全市大力推行免疫标识制度,对重大疫病、重点疫区及主要交通干线区域,采取了强制免疫措施;各地狠抓动物产地检疫、屠宰检疫和畜产品流通中的检疫监督,取得较好的效果。四是动物防疫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十一五”期间争取中央、省级支持,完善市乡防疫冷链体系建设,市级中心实验室功能更加完备,防疫监测手段明显增强。五是动物防疫工作程序化、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我市动物疫病防治综合措施的落实,使“十一五”期间内重大动物疫病对畜牧业的威胁得到有效降解,特别是有效地防止了境外高致病性禽流感、高致病性蓝耳病等疫情的传入。
  (八)畜牧业面源污染有所改善。
  在各乡镇划定畜禽禁养区、限养区的基础上,通过对畜禽养殖场生产设施的改造,推行干湿分离、雨污分离等工艺技术,减少了畜禽污水、污物的排放量,减少了环境污染。同时,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采用农牧结合、“能源环保型”等方式,对规模养殖场实施生态化改造,提高了畜禽排泄物的资源化利用率。至2009年底,全市出栏生猪3000头以上和存栏牛300头以上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全部完成了畜禽排泄物治理工作,全市规模畜禽养殖场畜禽排泄物的资源化利用率已经达到75%,生态化养殖发展迅速。
  (九)农民畜牧业收入增长,收入结构逐步改善。
  2009年全市畜牧业产值20。39亿元(可比价),比上年的18。89亿元增长7。9%,占农业总产值35%。全市畜产品出口创汇500万美元。畜牧业每年为农民人均增收80-100元。2009年全市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畜牧业人均纯收入398。3元,占农村居民家庭经营农业产业人均纯收入1848。1元的21。6%,在农业产业净收入中居第二位,农村从事畜牧业带动力28万人,畜牧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对全面建设农村小康化起到了十分突出的作用。
  (十)畜牧法治体系不断完善。
  一是法治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我市认真贯彻执行国家颁布的《动物防疫法》、《种畜禽管理条例》、《兽药管理条例》、《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为畜牧业生产经营和动物疫病防治保驾护航。二是普法工作明显加强。通过举办培训班、广播、电视、网络、以会代训、制作宣传版画等形式,开展了大规模的宣传活动,不仅提高了畜牧兽医队伍自身的执法水平,也强化了生产经营者法制观念。三是执法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十一五”期间,加强了畜牧兽医执法队伍建设,全市重新核发办理了畜牧兽医执法证46人,建立了内部制约机制,有效地提高了执法人员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二、“十二五”畜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一)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为畜牧业发展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明确方向。
  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任务,要走新型的“三农”发展道路,这既为畜禽规模养殖和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和发展空间,又为发展畜牧业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2、国家“中部崛起”战略布局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中央提出“中部崛起”战略的决策,会提供一系列惠民政策,政策将更加重视“三农”问题,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和更为有利的条件,必然给畜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3、新一轮农业和农村经济战略性结构调整为畜牧业提供了科学的发展模式。
  近年来,中央和各级党委、政府更国重视粮食生产的安全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新政策,使得粮食生产保持稳步,这为畜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畜牧业通过对粮食转化结构,延长产业链条,可以较大幅度地增加农民收入。由于畜牧业收入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在农民增收压力不断增大、农村就业普遍不足的情况下,发展畜牧业是新一轮农业和农村经济战略性结构调整的重点,未来五年畜牧业在建设现代农业和增加农民收入中的作用更加突出,将成为小康户和新农村的摇篮,这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内在动力。
  4、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扩大消费拉动内需的措施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市场保障。
  中国经济转型快速发展,促进了农村和城镇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畜产品消费特别是农村居民对畜产品的消费将会大幅增加,势必会对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拉动畜牧经济快速增长。
  (二)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为畜牧业发展提供新的发展路径。
  天门市是武汉城市圈中的重要成员,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将有利于提高畜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国际国内环境变化对畜牧业发展提出新的挑战。
  1、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对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提出新的挑战。
  我市目前畜禽养殖规模化程度不高,特别是在大宗畜禽生产中,散养户还将长期存在,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仍是我市畜产品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法人地位的规模养殖企业作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地位还有待进一步提升。由于传统养殖方式与加工方式尚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分散生产与集中加工矛盾突出,加之龙头企业规模小,产业化组织程度低,生产链不长,带动辐射能力不强,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依然突出,相当一部分加工企业没有与养殖者建立稳定的产销合作关系。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影响外向型畜牧业的发展。畜产品的销售仍以鲜活产品为主,以分割、分级、保鲜为特征的畜产品初加工拓展不够,深加工龙头企业数量少,辐射带动力不强,畜产品加工业面临诸多问题和压力。稳定生产数量,提高产品质量,需要加快生产方式转变,培育规模龙头企业,提升畜牧科技水平。但受土地资源、投入不足等因素的制约,推进生产方式加速转变面临诸多压力。
  2、国际市场竞争加剧及国内消费者健康意识增强对畜产品食品安全提出新挑战。
  当前,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许多国家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纷纷设置绿色壁垒和技术壁垒,限制农产品贸易,保护国内生产。在国内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也逐渐成为广大群众、社会各界和各级政府关注的重点。近年来,我市经受住了禽流感、高致病性蓝耳病等重大疫情的考验,保护了畜牧业健康发展。但从国际、国内疫情形势来看,禽流感、高致病性蓝耳病等一些重大疫情发生的隐患依然存在,活畜禽流通进一步增加了疫情发生的潜在危险。由于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尚未到位,防疫队伍依然不稳,一旦发生重大动物疫情,将使畜牧业遭受重大损失,对产业发展造成严重影响。同时,畜牧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质量安全隐患还很多,兽药、饲料等畜牧投入品市场监管和打假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制售假冒伪劣兽用生物制品、非法经营兽药饲料、非法使用违禁药品等情况时有发生,这些都为畜牧业安全生产和产品质量建设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3、畜牧业养殖户的弱势地位导致收益无保障,对农民组织化程度提出新挑战。
  组织化程度不高,企业与养殖户之间的利益衔接机制亟待建立和完善;养殖与加工销售环节利益分配不均衡,加工流通环节处于强势地位;风险保障政策不完善,除能繁母猪外政策性保险相对滞后,养殖户抵御市场风险与自然灾害的能力偏弱。
  4、畜牧产品价格波动,对稳定市场的预警及稳定能力提出新挑战。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重大疫病的公开化和农产品贸易竞争的加剧,畜牧业的自然风险和贸易风险不断加大,且多种风险交织一起,相伴而生。每次重大动物疫病的发生,都会引起畜禽及产品国内流通受阻、消费需求下降、出口遭遇封关,产品价格下跌、库存积压、生产效益下滑,畜牧业生产遭受极大冲击。畜牧产品价格的波动频繁,对稳定市场的预警及稳定能力提出新的挑战。
  5、畜禽疫病复杂多变,对疫病防治提出新挑战。
  受周边国家和地区重大动物疫病频发且扩散之势,动物及其产品流通频繁等影响,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形势依然十分严峻,防控工作任务依然繁重;现有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尚不完善,一旦发生重大动物疫情,将对畜牧业生产产生极为严重的影响。
  6、规模养殖的发展,对环境保护提出新挑战。
  随着畜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的方向发展,畜禽粪便的污染问题正逐渐正为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是,畜牧业是一个弱质产业,畜禽粪便处理是一项高投入的工程,靠企业自身难以有效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我市畜牧业产量以年递增10%的速度高速增长,满足了人们对畜产品的需要,实现了畜产品的供给有余,丰富了城乡人民生活,但畜牧业对生态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局部有恶化的趋势,畜牧业已成为农村的第二大污染源。尽管近几年我们十分重视畜禽粪污及污水处理,治理力度不断加大,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总体生态环境污染的局面还没有得到根本扭转。随着畜牧业规模的扩大,在一些养殖密集区,脱离周边环境承载能力盲目发展大规模养殖场,造成环境污染问题,污染控制难度和成本也随之加大。
  7、畜产品产量增长迅速,对国内外市场的开拓提出新挑战。
  随着畜产品需求的刚性增长,畜牧业发展速度将明显加快,畜产品产量增长迅速。虽然畜产品消费量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但畜禽及产品总体上供过于求的局面在今后一个时期仍长期持续下去,市场约束将会伴随着整体畜牧业的发展。
  8、现代畜牧业发展模式的转变,对畜牧业饲养方式提出了新挑战。
  建设现代农业,必须培育发达的畜牧业,现代畜牧业发展的重要标志为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产业化,这对畜牧业饲养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
  (四)畜牧业地位不断提高,对天门市由畜牧大市向畜牧强市转变提出新的要求。
  1、畜牧业在天门市农业发展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畜牧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又能有效促进种、养、加循环发展,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对促进农业结构现代化升级、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第一,从农业现代化建设目标来看,畜牧业是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体现。发达的畜牧业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世界发达国家的畜牧业比重都达60%以上,有的达到80%。畜牧生产既能实现农作物就地转化增值,又能促进饲料、兽药和畜产品加工业发展。第二,从农村经济发展全局来看,畜牧业是带动农民增收的现实选择。养殖业周期短、投资小、覆盖面大、比较效益相对较高,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第三,从农业应对入世战略来看,畜牧业是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一大亮点。畜牧业及其相关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市农村人口多,劳动力价格低,养殖生产成本大幅度低于国际市场,畜产品价格比较优势明显,是颇具发展潜力的外向型经济。
  2、天门市畜牧业大而不强,与其他先进县市差距较大。
  3、龙头企业实力不强,畜产品竞争力有待提升。
  4、生猪产业体系在全省领先,进一步完善优化生猪繁育体系。
  5、强化饲料、兽药等相关产业支撑作用,化解养殖成本压力。
  降低成本与提高质量对畜牧业的压力越来越大。成本、质量、品牌是现代市场竞争力的主要因素。针对市场需求的变化,我们把关注点放在了提高质量上,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提高了畜牧业整体水平、综合竞争力和发展后劲,但在发展速度上明显落后于一些先进地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但生产成本的上升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
  三、“十二五”畜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关于农业农村的政策,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出发点,突出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保护。转变生产方式,提高畜牧生产水平,增强畜产品市场竞争力。
  (二)基本原则
  ——构建政府引导,市场导向型畜牧业
  ——突出科技创新,建设现代畜牧业
  ——强化食品安全,发展绿色畜牧业
  ——保护资源环境,发展两型畜牧业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畜牧业
  (三)总体目标
  1、畜产品供给稳定增长。到2015年,全市猪、牛、羊、禽出栏量分别达到150万头、10万头、5万只和5000万只(其中肉鸭出笼2000万只);肉、蛋、奶总产量分别达到21。85万吨(其中:猪肉12万吨,牛羊肉4。65万吨,禽肉5万吨)、20万吨、2万吨,年递增10%以上。
  2、畜牧业生产结构进一步优化。草食畜牧业产值占畜牧业总产值的比重不断上升,达到5%。规模化养殖程度进一步提高,猪、牛、羊和家禽的规模化养殖率分别达到80%、60%、60%、和45%。
  3、畜牧业的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规模以上加工企业的数量和深加工能力不断增加,猪、禽、蛋的深加工能力分别达到15万吨、2万吨和1万吨。畜禽深加工产品比重大幅度上升,到2015年实际加工量占出栏量的比重达40%。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不断增加,到2015年达到120个。
  4、上游产业进一步健康发展。饲料加工能力不断增强,到2015年达到100万吨。草业经济持续发展,到2015年种草保留69万亩;草场改良8万亩。
  5、畜牧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畜牧科技研究及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不断完善,2015年科技对畜牧业发展贡献率达到50%。良种繁育和疫病控制水平不断提高,2015年猪、牛、羊的良种率分别达到99%、80%和75%,动物发病死亡率降低到3。5%。
  6、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到2015年,畜禽标准化养殖普通及率达到50%,瘦肉精残留检出率和兽药残留检出率分别下降到0。1%和5%。无公害、绿色、有机畜产品的数量不断增加,比重上升到20%。
  7、畜产品市场不断活跃。到2015年,各类畜禽产品市场增加到100 个,运销大户达到100个。畜产品出口创汇能力进一步增强,出口创汇达到2000万美元。
  8、畜牧业对农民增收作用不断增强。到2015年,畜牧业总产值达到35亿元,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不断上升,达到40%。农村居民人均畜牧业收入达到500元,畜牧业收入占农民家庭农业产业年人均收入的比重达到25%。
  9、畜牧业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得到缓解。到2015年,生态养殖普及推广率达到30%,农作物秸秆饲用率达到40%,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
  四、主要任务
  (一)调整畜牧业产业结构,大幅提高生产效益。
  进一步调整畜禽生产结构及品种结构,突出质量优势。紧紧围绕优质瘦肉型和仔猪生产、优质肉牛、高产奶牛、优质肉禽等市场需求量大、经济效益好的畜禽品种,加快品种改良,促进畜产品升级换代。生猪生产主攻提高三元杂交猪比重和出栏率;蛋鸡生产在增加总量基础上,侧重改善个体生产性能以提高群体生产水平,增加多功能蛋品生产;肉禽生产要发挥产业化程度的优势,增加高新技术含量,优化品种,提高适口性,扩大产品外销量。肉牛生产要充分利用我市秸秆优势和良种优势,建立科学杂交改良生产模式,普及优质肉牛生产综合配套技术,生产优质肉牛。奶牛生产以建设奶牛高产示范基地入手,突出加快奶牛发展,力争全市奶牛生产有大的突破。肉羊生产加快品种改良,提高优质产品产量,推广舍饲半舍饲的饲养方式。切实加强草地建设与管理,继续推进草地生态建设和草地牧业生产模式,加快农田种草步伐,突出发展节粮草食畜禽,提高产品和产值比重。建立起适合我市资源开发、结构和布局科学合理的牧业经济发展结构,提高经济效益。
  (二)优化畜牧业区域布局,重点突出比较优势。
  针对不同区域的比较优势,继续加强生猪、奶牛、禽、肉牛、羊、蜂等优势产业带建设,形成特色优势畜产品集中产区。政府支持建设的各类规模养殖场、畜牧小区、生产基地、畜产品出口基地和畜禽良种工程等重点工程要向优势畜产品区域倾斜。
  (三)改变传统发展方式,促进适度规模经营。
  根据各地的资源状况,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高产高效的原则,改变传统发展方式,鼓励和支持非农部门、企业、个体发展畜牧业生产,大力引导适度规模、大群体为主的专业户、专业村、养殖小区发展和建设,突出主导产品,保证批量产出,逐步形成大区域、高产出、特色明显的畜牧业产业开发带。到“十二五”末期,全市规模经营商品年产出量达全市总量的65%。
  (四)全面推行健康养殖,创建“两型畜牧业”。
  2015年全市累计新增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场(区)20个,各种类型的专业大户200户;大力发展现代生态畜牧业,推行畜禽—粪(沼)—种植业等现代循环农业产业化新模式,生物发酵床、标准化“150”养猪法等生态养殖覆盖率达到20%;无公害肉、蛋、奶比重达到20%。
  (五)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培育良种繁育体系。
  “十二五”期间,应从以下四点抓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一是抓好优良品种引进工作。根据市场和生产需求,有选择、有重点地引进畜禽良种,改良丰富我市畜禽品种。在扩繁选育基础上,筛选确定适合我市的畜禽杂交改良模式和生产模式,提高优质畜产品的产出率。二是加快地方优良品种的保护和开发。进一步抓好本地猪、牛、羊、禽等品种的选育提高,逐步建立生产区,为开发地方特色牧业奠定基础。三是完善畜禽良种推广体系。以加强基层改良站点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完善改良手段,增强服务功能,有效地提高全市良种覆盖率。四是认真贯彻《种畜禽管理条例》,依法加强全市种畜禽管理与监督工作,全面开展种畜禽测定,保障种用畜禽质量。
  (六)大力发展加工业,提升产品附加值。
  抓好精深加工产品开发,提高工艺档次,突出“品牌”优势。学习和借鉴先进地区发展畜产品加工的经验和做法,重点抓好猪牛羊禽肉、蛋品的精深加工。要深入研究市场需求变化,开发方便食品、小包装食品,特别是速冻保鲜食品、高科技含量食品和风味食品,满足各类消费群体的需要。要下大力气抓好“主导品牌”,加大畜产品推销和宣传力度,制造“名牌效应”。通过发展加工业,提高畜产品档次和附加值,提高商品市场占有率,建设带动力强的畜产品加工龙头。
  (七)着力完善服务体系,切实强化技术支撑。
  实施科教兴牧战略,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加强畜牧业产、学、研结合以及育、繁、推配套,支撑畜禽繁殖育种、饲养管理、疫病防治、环境污染治理等基础技术的研究与攻关,加快科学适用技术的组装集成与推广普及,开展技术培训,推进科技入户,增强畜牧业从业人员的科技素质,提高畜牧业科技贡献份额。
  (八)推广现代技术装备,打造现代畜牧业。
  大力改善畜牧业装备条件。一方面,将发展设施畜牧业作为提高畜牧业科技水平的重要内容,有计划、有步骤地完善畜禽养殖的基础设施,按照标准化、自动化、机械化、无害化的要求,从养殖的圈舍,到饲养设备和排泄物处理设施,都要切实加以改善和提高,优化畜禽养殖环境条件和生产条件。另一方面,进一步改善服务装备,改进服务手段。按照政府引导、多元投入的要求,通过加大对这方面的项目扶持力度,配齐、配足装备,提高检测、化验以及兽医行政执法的服务水平。
  (九)构建可追溯体系,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
  从源头上抓好畜产品生产全过程的质量监管,推行HACCP(即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等标准,建立兽药、饲料和动物源性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加大对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控力度,逐步实现与国际的接轨。建立和完善畜牧业投入品的禁用、限用制度,教育和指导养殖户科学用料、用药。要建立畜禽养殖场(户)生产、免疫、用药台账制度和质量追溯制度,加大畜禽免疫标识制度和实施强度,建立畜禽养殖信息档案,积极推行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严把市场准入关。
  (十)积极开拓畜产品市场,稳步提升经营能力。
  着力提升营销水平。放手发展各类农村经济合作组织,鼓励它们参与畜禽及其产品的流通,继续建设和规范各类畜产品初级市场。鼓励引入新的营销理念,成立配送中心、发展超市连锁经营等,拓宽畜产品流通渠道。健全和完善市场规则,规范企业行为,打破封闭垄断,推行“绿色通道”,营造公平竞争环境,保证畜产品运销畅通。
  (十一)建立健全预警机制,增强行业应急能力。
  1、建立重大动物疫病预警预报与应急处置系统。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将动物防疫关键控制点连接起来,建立疫情监测和预警数据库、应急决策咨询专家库,实现对动物疫情的及时采集、科学评估、快速检测、早期预警、高效处置。
  2、建立畜牧生产资源与预测预警系统。提供政策法规、行业标准、畜牧资源、生产情况、畜产品价格、市场需求、分析预测等信息。定期公布市场预警信息。
  五、重点项目与工程
  (一)畜牧业产业化项目。
  1、畜禽养殖小区工程。
  新建和改造以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和集约化养殖为主要特征,提供优质畜产品为目标,实行企业化管理或建有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畜禽养殖场和畜牧生态养殖小区20个,其中:示范小区和示范场5个。主要建设内容为:新建或改造畜禽养殖栏舍、场地、生产设施,建防疫和畜禽排泄物综合利用或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推广应用良种、先进饲养管理技术、无公害生产技术和疫病防治技术等。
  2、优质特色畜产品生产基地工程。
  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原则,以产业化经营为突破口,以适度规模经营、标准化生产为途径,以先进畜牧科技为支撑,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通过主攻品种改良、提升产品质量、加强产品安全与卫生质量监管等关键措施,努力培育出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肉猪、肉禽、肉牛产业带,打造一批国内外知名品牌,扩大肉类出口。到2015年,全市将建设“四带、三区”的优质畜牧业区域带。第一,建设沿江优势肉牛产业带:规划区覆盖5个乡镇,年出栏优势肉牛8万头,规划区牛饲养量达10万头。第二,建设丘陵地区肉羊产业带:规划区覆盖3个乡镇,建设规模养殖示范小区3个,年可对外提供合格种羊0。5万只,羊饲养量达4万只,占全市山羊饲养量的80%以上。第三,建设优质三元猪产业带:建无公害示范基地乡镇20个,建出口肉猪养殖基地1个,年出栏优质三杂肉猪100万头。第四,建设优质家禽产业带:以天门种禽场、天门市全盛禽蛋贸易有限公司、武汉德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为龙头,带动周边乡镇发展良种蛋鸡、肉鸭养殖,年可出栏家禽4000万只以上。重点与武汉德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实现年出笼肉鸭2000万只以上,新建2个存笼5万套的父母代种鸭场、1000栋标准化肉鸭舍、1个5万吨的冷链配送中心、一个年产10万吨的饲料厂和一个产业信息中心。
  3、扶持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工程。
  根据资源和市场需求,围绕奶、猪、牛、羊、禽五大产业,按照产销相联、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产业化模式,在重点产区及交通条件较好的地区建设几户以深加工为主、高起点的大型龙头企业,带动生产发展。积极探索强强联合,发展集团化经营。特别是肉禽加工业,要积极引导和推进企业资产重组。通过控股、租赁、兼并等形式,走集团化经营的路子,盘活现有存量资产,瞄准国内外两个市场,以精深加工为重点,推动畜牧生产发展。重点在沉湖地区实现年出笼加工1000万只肉鹅,包括种鹅场、孵化场建设、屠宰场建设、标准化鹅舍建设;在郊区与江苏雨润集团合作建200万头生猪屠宰场,包括熟食加工、物流、运输、销售等。
  (二)畜禽良种繁育项目
  1、引进畜禽良种工程。
  一是建立完善规范化家畜改良站12个,带动全市发展猪牛羊改良站点总数达到30个;二是引进长白、大约克、杜洛克等良种猪2500头;建立完善优良二杂母猪制种场;通过开展长本、约本和长约杂交,择优选留二杂母猪总数达到2万头;三是引进西门塔尔、利木赞、夏洛来、荷斯坦等良种牛冻精,每年完成牛杂交改良1万头,全市西本、利本、夏本二杂母牛总数达到3万头;四是开展技术培训25期,印发相关资料30万份。力争“十二五”末,全市二杂母猪存栏量达到6万头,杂交母牛存栏达到3万头。
  2、重点畜场建设工程。
  以给畜牧业提供种源保障为目标,以狠抓种畜禽产业化经营为重点,增加国家投入,加强品种选育,搞好地方良种保障、开发,重点扶持2个种畜禽场建设。一是种猪扩繁场建设。二是父母代种鸭场建设。
  3、地方畜禽良种保护和开发工程。
  黄陂黄牛、江汉鸡、江南Ⅱ号、太湖猪等都是我市独具特色的畜禽品种资源,要加强品种选育,壮大群体数量,稳定遗传性状,提高生产性能,加强品种资源的合理利用。同时,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引进先进的生产工艺和加工技术,开展地方畜产品精深加工,实现产品增值增效,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和产品优势。
  4、奶(水)牛开发工程。
  利用现代科技推动全市奶(水)牛养殖快速发展,发展科技示范基地2个,深加工企业1个。
  (三)畜产品安全体系建设项目。
  1、动物及其产品质量安全监控信息系统建设。为有效地掌握动物及其产品质量安全信息,逐步在全省推行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依托的动物及其产品标识管理系统,开展动物及其产品质量安全溯源与追踪,保障人民群众的食肉安全和身体健康。主要建设内容为:购置与开发射频识别软件,购置专用设备仪器、RFID芯片,建立和改造市、乡镇畜牧兽医部门信息中心、培训人员等。
  2、饲料安全生产监测体系建设。为强化饲料监管,从生产源头确保动物性食品安全,切实改善畜产品质量和安全卫生状况,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和身体健康,建立和完善饲料安全生产监测体系。主要建设内容为:建立和完善市级饲料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站;完善饲料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检测和认证体系;建立饲料安全预警体系;完善饲料安全评价体系;全面推行HACCP等标准。
  (四)秸秆养畜示范项目。
  充分利用本市年产50万吨农作秸秆资源,积极推广秸秆氨化、青贮、微贮等综合利用技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转化,建设节约型社会。主要建设内容:建设秸秆养畜(牛羊)示范乡镇5个,发展秸秆养畜(牛羊)示范户200户,新建氨化、青贮池400口,带动全市氨化、青贮秸秆总量达到20万吨(其中青贮秸秆8万吨,氨化秸秆12万吨),秸秆养畜利用率达到40%;同时,建立完善牛、羊人工授精站点20个,引进西门塔尔、利木赞、夏洛莱等世界著名良种牛冻精和波尔山羊、大力推广肉牛杂交改良技术和扩繁利用以及秸秆养畜(牛、羊)技术;开展技术培训50期,培训5万人次,印发资料10万份。力争“十二五”末,全市发展秸秆养牛示范乡镇2个、示范户300户,带动全市青贮、氨化、微贮秸秆总量达到30万吨,秸秆养畜利用率由现在的30%提高到50%。
  (五)动物保护工程。
  一是建立和健全动物疫病控制体系、动物卫生监督体系、动物疫情监测体系、动物防疫屏障体系和防疫冷链体系。充实市、乡两级动物防疫监测实验室生物安全设施,完善市、乡疫病防疫、诊断、监测、报告、冷链、防控等基础设施设备,建设动物防疫监督所、动物检疫站,充实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设施。二是实施血吸虫疫区农业综合治理工程。引导疫区实行农田改造、耕牛圈养,定期监测并有效治疗,加强培训。
  (六)草地保护、建设与利用工程。
  对本市草地资源利用现状、存在问题进行专题调查研究,筛选草地保护、治理最优方案,开展人工种草、飞播牧草、围栏、鼠虫害防治等,努力实现建设草地生态屏障的宏伟目标。主要建设内容:改良草地8万亩,其中,沙化治理0。5万亩,鼠虫害治理2万亩;退耕还草10万亩,圈舍改造2万平方米,人工种草0。5万亩,技术培训20期,培训人员5000人次;印发资料2万份。
  (七)畜牧业信息服务工程。
  完善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确保畜产品市场供应,减少国内外市场价格波动对畜牧业生产造成的冲击。在坚持畜牧业的月报、畜产品行情的旬报的基础上,加大信息队伍建设,加强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同时做好信息反馈,搞好信息服务,及时通报生产动态、市场行情、重大举措等情况,正确引导农养殖场(户)按市场需求组织生产。
  (八)畜禽生产无害化处理工程。
  每乡镇各建一个新建面积200—300平方米的病畜禽无害化处置车间,购置日处理病死畜禽200—300头的无害化处置设施设备和2台病畜禽运输密闭车,改、扩建办公场所80平方米。
  (九)畜牧兽医服务体系建设工程。
  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健全畜牧兽医监督管理机构,明确职能、理顺关系、完善法规,逐步建立起科学、统一、透明、高效的畜牧兽医管理体制,健全兽医技术支持机构,为防控动物疫病提供强大体制保障。改革基层兽医体系,按照精简效能,公益性职能和经营性服务相分离的原则,推行乡镇动物防疫检疫派驻制度。深化动物疫病诊疗机构改革,半经营和诊疗切实推向市场,实行市场化运作。加强执业兽医队伍建设,建立执业兽医资格认证制度。
  (十)畜产品市场建设工程。
  积极引导,推广超市、连锁经营等现代物流运销方式,完善以批发市场为中心的畜产品市场体系,提高畜产品流通体系设施、设备档次,确保畜产品质量卫生安全。鼓励和支持协会、合作社发展,搭建畜产品生产、销售平台。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打印] [关闭]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天门市人民政府天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主管天门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主办

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12345(市内)、0728-4812345(市外)】

政府网站标识码:4290060001鄂ICP备05005537号-1鄂公网安备42900602000138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