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门市水库移民基本口粮田及水利设施配套建设“十三五”规划
天门市移民安置区集中分布于多宝镇、拖市镇范围内的监狱农场,蒋湖、白茅湖国有农场,其他乡镇有零散分布,基本口粮田约28.5万亩,土地产出能力不高。规划将调整种植结构和发展绿色农业、低碳农业相结合,推进基本口粮田及水利设施配套建设。
加强荷花垸基本农田建设,推动绿色低碳农业发展。坚持治标与治本相结合、改良与利用相结合、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结合,对荷花垸约8000亩土地进行土壤改良和土地平整,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推广使用有机肥料,减少化学肥料使用量,调节土壤养分情况。引导和鼓励农民使用生物农药,发展和推广生物防治病虫害等农药替代技术,防治土地酸化。鼓励土地流转,开展适度规模经营,研究移民安置区中低产土壤类型和特征,选择高粱、红薯、花生和芝麻等优良作物品种,推进形成“高粱种植—酿酒加工—旅游观光”的农业发展模式,探索三产融合。积极推广以“秸秆—牧—沼气—粮(果、蔬)”等为重点的生物链循环模式,探索低碳、循环、高效农业发展模式。
推进苗子湖地区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推动农业结构升级。按照“田成方、土肥沃、沟紧连、路相连”的建设标准,加大苗子湖7000亩土地水利设施配套。疏浚渠道30千米,硬化排水沟20千米,增强土地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立足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实行宜旱则旱、宜林则林、宜水则水,形成一批特色明显、竞争力强的专业村,实现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水产养殖等差异化发展。在旱地耕作区开展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五良”配套,建设2000亩高标准高产高效粮食生产示范基地,优质双低油菜生产示范基地2000亩,种植蔬菜、药材、菊花等经济作物1000亩;以市场为导向,充分挖掘和利用林地资源,以企业和大户造林为主,大力发展速生林500亩;改造地势极低、常年积水的中低产田1000亩,开挖精养鱼池,推广以“稻—菜—鱼(虾)—鸭”为重点的农田内循环模式,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广泛开展土地整治,提高水利设施配套条件。在蒋湖农场、白茅湖农场及其他分散安置地区,积极开展土地整治工作,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实现规模化经营。推广“猪—沼气—粮(果、蔬)”等循环农业模式,提高水资源、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利用率,建设一批循环农业示范镇、示范村,实现农业集约、高效、低碳、绿色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