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专题专栏 / 聚焦天门“十四五”规划 / 相关文件
天门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十四五”规划
发布时间:2021-10-27 14:57 来源:天门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字号: 分享: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是我市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关键五年,也是推进全市市场监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决定性成果的攻坚时期。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按照积极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新格局,对接落实好中央一揽子支持政策,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努力促进天门高质量发展等重大决策部署,以深化改革创新激发市场发展活力,以促进公平公正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全面建立符合天门实际,与当前治理现代化相匹配的市场监管体制机制和制度环境,促进我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第一章  发展现状与面临形势

一、“十三五”时期市场监管工作回顾

“十三五”时期,天门市市场监管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市各级政府决策部署,坚持以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深入推进市场准入改革、监管执法创新、市场安全防控、质量提升行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市场监管工作书写合格答卷,市场监管改革发展实现深层次、根本性变革,优化市场环境、促进天门高质量发展取得全方位、历史性成就。

(一)市场监管体制实现突破性变革。全面优化市场监管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市场监管和综合执法体制改革的深度、力度和广度前所未有,市场监管职能体系和机构体制发生深刻变革,整合价格监督检查、知识产权保护等职能,组建市场监管局,基层市场监管所全部挂牌运行。落实“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监管”原则,明确部门新“三定”方案,建立部门监管权责清单,健全市场监管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党委政府领导、市监部门统筹、成员单位协同、社会多元共治的市场综合监管体系。

(二)市场准入改革收获突破性成果。坚持把商事制度改革作为先手棋,全面改革市场准入制度,市场准入便利度大幅提升。大力实施注册资本实缴改认缴、年检改年报、先证后照改先照后证等改革,统筹推进简化住所(经营场所)登记、企业名称自主申报、简易注销改革,创新全程电子化登记、同城通办等准入新模式,全面实现“证照分离”域全覆盖和企业开办“210”标准,企业开办时间由45个工作日大幅压缩到0.5个工作日内,注销公告时间由45个自然日压缩至20个自然日,注销材料和时限分别压减40%和60%。全面实施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极大激发了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截至2020年12月底,全市场主体达89917户、注册资本9624921万元,比“十二五”期末(2015年总量80709户、注册资本3009315万元)分别增长11.4%和219.84%。

(三)市场监管机制创新取得突破性进展。坚持放管结合、放管并重,在公平竞争审查、质量强、消费者权益保护等领域建立联合工作机制,推进监管协同、执法联合、维权联动。公平竞争审查实现全市全覆盖,积极融于全省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建立信息公示归集、经营异常名录、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管理和失信联合惩戒等制度,探索开展大数据监管和包容审慎监管,初步建立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累计共享交换涉企信息68余万条、列入严重违法失信企业180户、5200多名市场主体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受到信用惩戒。深入开展“放心消费在天门”创建活动,市场监管投诉举报热线实现“线合一”,受理消费者投诉举报2.36余万件(截至12月底),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365.1元,人民群众消费满意度不断提高。

(四)实施质量强战略取得突破性业绩。大力开展质量提升“万千百”和服务业质量提升行动,全5个产业集群、1000家企业深度参与,现有社会公用计量标准24,修订地方标准7项,为我经济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成效凸显,市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商标拥有量分别达0.67/万人)1.1138万件,比“十二五”期末分别增长148%和303%,驰名商标2件、地理标志2件。全广告产业快速发展,广告经营额达到1亿元,较“十二五”末期增长50%。

(五)市场环境优化展现突破性成效。加大市场监管综合执法力度,全市场环境不断优化。强化公平竞争执法,加强涉企收费和民生领域市场价格监督检查,累计查处不正当竞争案件76件。开展网络市场、电子商务、社交平台等新领域新业态监管,加强无证无照经营、虚假违法广告、侵权假冒“双打”、非法集资、扫黄打非、扫黑除恶、长江禁捕等专项执法行动,全市场秩序得到有力改善。突出食品药品、工业产品、特种设备质量监管,加强隐患排查、风险防控和应急处置,市场安全状况持续向好,食品、药品评价性抽检合格率分别达98%和98以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跻身省先进行列。全市场监管相关部门忠诚履职、担险担难,全力加强稳价保供、重点区域防控、爱国卫生和复工复产,为天门疫情防控取得决定性成果和疫后重振做出重大贡献。

五年市场监管改革发展成效显著,适应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要求、服务新发展格局,市场环境建设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市场监管任务繁重,监管资源与环境约束偏紧,市场监管体制机制不够完善,市场治理体系不健全,监管方式方法及效果与监管需要、群众期待还不相适应,“放管服”改革还需进一步深化;市场形态多样化、市场竞争激烈化、违法行为隐蔽化日益突出,市场监管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不断增加并常态化存在;食品药品、特种设备、农产品和工业产品等安全风险多元分散,多发易发,质量安全基础较为薄弱,风险防控难度较大;市场治理能力还不完全适应优化市场秩序和营商环境的现实需要。

二、“十四五”时期市场监管形势分析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起步期,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新时代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期。立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更好服务天门高质量发展,我市场监管改革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从国内看,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同时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交织复杂,一些重点领域还存在短板弱项。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健全现代化市场监管体制机制带来崭新机遇。

天门看,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冲击较大,发展不够仍然是我最大的实际,营商环境不够优,市场主体活力、创造力和竞争力不够强,市场治理还有不少弱项。但天门经济发展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省委、省政府出台支持天门市经济社会发展一揽子政策,市委、市政府作出加强域治理等系列新部署,天门将处于发展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从市场监管看,市场监管形势依然严峻复杂,矛盾凸显、风险高发和监管体制机制磨合的阶段性特征明显,市场监管面临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与监管体制机制不健全不顺畅的矛盾、任务繁重与监管执法资源和能力有限的矛盾、市场风险隐患较多与治理模式方式滞后的矛盾。“十四五”时期,市场化改革加速推进,为监管改革创新带来重大契机,新科技为市场监管现代化提供了内在动力、赋能工具和创新支撑,市场监管将进入职能资源深度融合、体制机制加快完善成熟的新阶段,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构建、整体提升的新阶段,监管制度规则标准整体完善定型的新阶段,有效市场与有为监管有机互动、共同作用的新阶段,监管方式方法进入科学智能、精准高效的新阶段。

市场监管是现代政府五大重要职能之一,市场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四五”时期,天门市场监管改革发展要秉持“两个大局”,深刻认识新形势新变化新趋势,增强机遇意识、底线思维和创新理念,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大力推进市场监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围绕天门加快构建高标准市场体系、推进高质量发展、服务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和域治理现代化,健全市场准入、打击侵权假冒、公平竞争等基础制度,深化“放管服”改革,提升市场综合监管能力,大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要深入实施质量强、知识产权强、品牌强和标准化等战略,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积极融入全省“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的区域发展布局中去。要聚焦民生关切,回应群众期待,全力提升市场安全水平,不断促进商品和服务高质量供给,让市场监管改革创新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天门人民,切实增强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要强化共建共治共享理念,加强市场监管法治化、标准化、智能化、专业化建设,推进市场主体自治德治法治三位一体治理,整体提升市场监管现代化能力,为天门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市场环境保障。

第二章  总体要求和建设目标

一、总体要求

按照“十四五”市场监管规划和天门市“十四五”时期总体部署,天门“十四五”市场监管发展规划要准确把握域治理现代化、经济发展形势和市场监管改革创新趋势,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谋划,有序推进,充分发挥市场监管在天门加快高质量发展、融入新发展格局中的重要作用。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湖北省委十一次全会和中共天门市委八届九次全体会议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站位新发展阶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以统一、权威、高效为目标,聚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监管,增强创新、科学、精准、风险、智慧、共治“六大监管”意识,围绕大市场大监管、大质量、大服务、大维权,加快推进市场监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着力服务我市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加快“融入城市圈、建设示范区、晋升百强县”,主动融入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加快建设全省“四化同步”示范区,晋升全国县域经济百强,为天门加快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城市美、产业强、生态好、民生优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宜居宜业城市作出积极贡献。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将政治建设放在市场监管工作首位,全面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切实把党的领导贯穿于新时代全市场监管改革发展全过程,以党的领导引领监管理念转变、体制机制创新、法治建设完善、业务建设升级和干部队伍建设,确保全市场监管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要深入践行人民至上、消费者利益至上的价值追求,落实安全监管责任,健全市场安全管理制度,守牢食品药品等相关质量安全底线,防止发生区域性、系统性、行业性风险。完善消费维权体制机制,强化打击侵权假冒、虚假欺诈等行为治理,推进消费维权便利化、社会化、均等化,扩大高质量商品和服务供给,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消费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新发展理念。要更加自觉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贯穿于市场监管各领域和全过程,用以谋划工作、深化改革、推进监管创新,加快建设科学、权威、高效的市场监管体制机制,为全构建“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经济布局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先进制造业主导、现代服务业驱动的现代产业体系夯实质量技术基础,为天门发展方式转变、增强经济社会发展韧性提供优良市场环境支撑,促进天门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加安全的发展。

坚持激发市场活力。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深化市场监管领域“放管服”改革,营造宽松便捷的市场准入环境,完善促进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的法律环境和政策体系,提升市场主体准入、经营、竞争、退出全生命周期服务质量,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更大力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坚持高效能监管。要推进有效市场与有为监管有机结合,创新市场秩序治理思路,增强统筹、系统、整体观念,加强市场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鼓励引导多元社会主体参与监管治理,完善与我现代化治理体系相适应的市场监管模式和方式方法,大力推进科学监管、精准监管和智慧监管,实现高效能监管。

(二)基本原则

依法监管,公平公正。坚持依法行政,完善监管政策法规,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履行市场监管职能,对各类市场主体一视同仁,对内对外同等开放,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合法权益,确保权力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推动形成各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存、平等竞争、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深化改革,简约便利。坚持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精筒审批事项、许可程序,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推行简约便利审批服务,最大限度减少对资源的直接配置。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以更低门槛培育更多市场主体,以更强公正监管促进公平竞争,以更优准入服务便利投资兴业,打造天门创业创新发展新优势。

强化创新,智慧科学。坚持把创新摆在市场监管改革发展全局的核心地位,加强监管制度创新、机制模式创新、方式手段创新,推进跨领域跨部门监管协同创新,创新推进贯通生产、流通、消费各领域的全过程监管和覆盖事前事中事后的一体化监管。运用新科技新技术推进监管创新,大幅度提升智慧监管水平,实现监管效能最大化、监管成本最优化、对市场主体干扰最小化。

严守底线,权责一致。坚持底线思维,确保源头严防、过程严管、风险严控,保障生产安全、消费安全、监管执法安全。坚持权责法定,健全监管权责清单和负面清单,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形成市场主体行为规范责任、部门市场监管责任和属地政府领导责任体系和落实机制。

公开透明,协同治理。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例外,推进市场监管规则、标准、过程、结果等依法公开,监管执法在阳光下运行,给市场主体以稳定预期。加强统筹协调和信息互联,推进监管执法上下联动、部门联合,发挥市场机制、政府监管和社会力量作用,打造各司其职、协同配合、齐抓共管、多元共治的市场监管新格局。

二、主要目标

贯彻党的十九大关于“两步走”总体部署和天门市委、政府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的阶段性安排,到二〇三五年,将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匹配的科学、权威、高效的现代化市场监管体制,形成与高质量发展、新发展格局、建设全省“四化同步”示范区相适应的现代市场监管能力和市场监管保障支撑,基本建成具有天门特点的新型市场监管机制。商事制度环境跻身全省前列,市场主体总量迈上新的大台阶,千人市场主体达到一定体量;基本建成公平竞争制度体系,市场准入环境、公平竞争环境、舒心消费环境全面优化,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通过质量强、知识产权强和广告强,计量、标准化、检验检测等质量技术支撑能力显现,市场安全根本好转,品牌经济对全经济发展贡献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基本实现市场监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锚定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统筹考虑我市场监管改革创新发展阶段、环境和条件,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相统一,今后五年努力实现“一个基本三个形成”的目标:到2025年,基本建成体制更加成熟、制度更加定型、法治更加完善、效率显著提高的市场监管体系,形成便利创业、鼓励创新、公平竞争、舒心消费的市场竞争环境,形成市场导向、标准引领、品牌支撑、整体跃升的质量强体系,形成法治保障、企业自律、科技支撑、社会共治的市场治理格局。具体目标是:基本建成高标准市场准入体系。商事登记统一规范,行政审批大幅精简,市场准入退出制度机制更加完善,智慧许可、便利准入广泛推行,形成“一窗通办、一网通办、一事联办”登记许可新模式,准入准营简约顺畅,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实现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基本建成标准化、信息化、规范化、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市场准入体系。营商环境全面优化,社会创业创新潜力更好激发,全市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

基本建成高效率市场竞争体系。竞争政策基础性地位巩固,公平竞争制度更加健全,公平竞争审查实现常态化、规范化,反不正当竞争执法有力加强,侵权假冒、地方保护、市场垄断、非法传销等有效规制,价格市场化改革持续深化,价格违法和乱收费用行为得到有效规范,知识产权保护体制体系更加完善,公平竞争、优胜劣汰机制不断健全,统一开放、充分高效的现代市场竞争体系基本形成。市场消费环境升级建设持续深化,消费者满意度全面提升,消费维权社会化水平明显提高。

基本建成高水平质量工作体系。质量强战略成效显著,标准化改革稳步推进,基本建成质量基础设施服务体系和服务网络。社会公用计量标准体系不断优化,综合检测、认证认可能力显著提升。品牌建设有力推进,品牌经济显著壮大。

基本建成高效能市场监管体系。市场监管体制机制全面优化,监管制度规则标准更加健全,统筹协调和组织管理水平显著提升。市场相关安全监管体系不断优化,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市场监管应急管理体系基本建成,具有天门特色的新型市场监管机制运行顺畅,现代化、高效能、智慧型监管方式深入应用,基本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管有力的现代化市场监管体系。

基本建成高层次市场治理体制。习近平法治思想全面贯彻,法治化建设深入实施,市场监管法治体系更加完备,法治保障作用和治理能力显著增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市场治理体系和共建共治共享的市场治理格局扎实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基本实现。综合执法体制机制不断完善,跨部门联动执法响应机制更加健全。基层市场治理能力全面提升,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现代化建设稳步推进。

第三章  全面建设高标准市场准入体系

坚持以市场主体为中心,以市场评价为第一原则,对标国内省内先进水平,全面完善市场准入制度规则,争做“有呼必应、无事不扰”金牌“店小二”,营造更加宽松便利、高效满意的创新创业环境,培育发展更有活力、创造力和竞争力的市场主体,促进产业链供应链做优做强。

一、建设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商事制度

1.实行商事登记统一规范管理。落实商事登记统一规定,健全市场主体登记注册制度和流程,全面规范企业名称、经营范围、材料文书、住所(经营场所)等登记管理,统一数据标准和平台服务接口,推进登记注册信息化、智能化、数据化建设,实现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登记管理。全面梳理登记注册程序、审批流程、数据共享、窗口服务等事项,加快市场准入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2.实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严格执行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健全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清单管理制度,完善名称、住所(经营场所)、经营范围等负面清单,坚持法无禁止皆可为,实现“清单之外无审批、清单之外无证明”。深化“一照多址”登记改革,试点住所与经营场所分离登记,推行住所申报承诺制。探索建立市场准入评估制度,定期评估、排查、清理各类显性和隐性壁垒,推动“非禁即入”普遍落实。

二、深化市场准入改革

1.纵深推进行政审批改革。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持续降门槛、减环节、提时效,最大限度取消不合法、不合规、不合理准入限制。完善企业开办“210”标准,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区域和事项“两个全覆盖”,实现“照后减证”“准入准营”同步提速。深化“减证便民”行动,推进“多证合一”“一业一证”综合许可制度改革,实现市场主体“一证准营”。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推进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将更多行政许可信息与营业执照关联,逐步实现“一照通行”。推行证明事项和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告知承诺制,探索商事主体登记确认制,试行“自主查询、自主申报”制度。

2.加快推进投资许可改革。健全企业设立投资和固定资产投资管理制度,强化环境、安全、能源、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及规划管理

三、优化智慧便利登记服务

1.推进登记许可服务均等化。完善市场主体设立登记、行政审批线下一窗受理、同步办结。加快实现登记许可“异地办”域办”,有效解决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繁问题。打通基层市场监管服务“最后一公里”,推进市场监管领域相关服务事项进园区、进乡镇、进街道、进乡村,实现基层群众就近办理。

2.打造智慧许可审批新模式。推进许可审批事项线上服务系统整合,加快实现线上一网通办、一事联办、全程网办和场景化办事,健全“一件事一次办”服务机制。探索更加简约便利注册“智慧”,稳步推行无人工“秒批”登记服务。

3.加快电子身份推广应用。完善电子印章管理办法和标准,构建电子印章公共服务体系及应用支撑平台。在加强监管、保障安全前提下,全面推进电子证、照、章、票等在政务服务及商业领域广泛应用,推进“电子营业执照+电子印章”同步发放应用,推动电子营业执照电子签名功能应用,提升电子身份认证和签章基础能力,营造更加高效、更为便利的营商环境。

四、推进市场主体高质量发展

1.促进市场主体活跃成长。完善促进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的政策法规,健全民营经济发展制度机制,优化“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深入实施“市场主体增量提质”行动,为市场主体准入、经营、竞争、退出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试行企业“休眠”制度,支持行业领军企业发展,培育更有活力、创造力和竞争力的市场主体。实施“数字经济新主体培育”行动,健全网络经营场所登记制度,引导网络平台降低服务费,大力发展线上线下融合新业态新模式,积极培育新个体。

2.推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综合运用财税优惠政策、金融资本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深化“银税互动”“政银保”合作模式创新,健全股权质押、知识产权质押等登记,推进跨产业信息通融平台建设,发展服务衍生制造、产业服务化新生态。

3.加强非公经济党的建设。强化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专业市场等非公经济党组织政治功能,健全非公党建工作机制,提高基层党组织覆盖率和工作覆盖率,加快党员队伍培养,加强党组织阵地建设,引领微观主体活力持续提升。

五、完善市场退出机制

1.深化简易注销登记改革。优化一般注销登记制度,建立健全市场主体注销“一网通办”平台,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向社会免费公示企业清算组信息。健全企业注销流程、材料规范、条件时限等清单式指引,扩大简易注销适用范围,进一步压减注销公告时间,丰富注销公告式建立容错机制,对于被终止简易注销登记的企业,允许其符合条件后再次依程序申请简易注销。

2.健全强制退出机制。探索推行市场主体除名制度和依法注销制度,完善企业撤销登记程序、对违反法律法规禁止性规定和达不到强制性标准的市场主体,依法取缔并吊销相关证照。对因经营异常、违法失信而被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的市场主体,依法实施强制退出。完善企业破产制度,探索对资产数额不大、经营地域不广或者特定小微企业实行简易破产程序

第四章  全面构建高效率市场竞争体系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灵魂。要坚持把竞争作为高质量发展、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根本动力,全面完善公平竞争制度,健全竞争政策实施机制,更好发挥竞争激励市场创新、高效配置市场要素和提升市场效率等作用,促进市场公平竞争、充分竞争、有效竞争。

一、大力实施公平竞争政策

1.强化竞争政策基础地位。推进竞争政策融入全市经济发展全程,坚持把竞争政策作为制定经济政策的重要基础,完善竞争中立制度,实行市场优先的产业政策和科技政策,减少产业进入限制,消除所有制歧视,建立全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事前协调机制。制定改革政策要坚持市场化方向,积极发挥竞争政策导向作用。完善地方立法立规要坚持把竞争政策作为重要指引,完善竞争法规制度,大力破除部门分割和地方保护法制化,保障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2.全面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健全公平竞争审查联席会议制度,探索建立重大政策措施集中会审和专家咨询论证制度,加强审查制度实施的统筹协调、情况通报、问题研究和工作指导。推进公平竞争审查全覆盖、规范化、信息化、常态化,强化审查刚性约束,建立健全自我审查、审查督导、第三方审查评估机制和抽查、考核、公示等制度,探索试行全程留痕和可回溯管理。统筹做好增量审查和存量清理,大力清理与市场经济活动有关的行业准入、资质标准、优惠补贴等规定和做法,对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应废尽废、应改尽改。畅通违反公平竞争问题反映和举报绿色通道,探索运用信息技术,对市场主体反映较多、问题集中的行业和领域实施重点审查,以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开。

3.加强和改进竞争执法。完善反垄断案件线索收集、报送制度。建立反不正当竞争联席会议机制,严厉打击仿冒混淆、虚假宣传、商业贿赂、违法有奖销售、侵犯商业秘密和网络交易刷单炒信、虚构交易、虚假荣誉、限制竞争等破坏市场交易规则、扰乱竞争秩序行为,提高执法威慑力和经营者违法成本。推进反垄断与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协同,加强市场宏观和微观综合监管,提高竞争执法水平。

4.加快竞争文化建设。建立经营者反垄断合规指引,开展竞争法律政策培训,加强经营者反垄断合规建设,提升市场主体依法竞争意识。开展商业秘密保护基地建设,推进竞争文化倡导,加强竞争政策课题研究,开展市场竞争状况评估研究,加强法律解读、案例警示、合规辅导等媒体宣传,培育打造天门竞争文化品牌,推动形成广大经营者依法公平竞争、消费者和经营者自觉抵制损害公平竞争行为的浓厚氛围。

二、深入实施知识产权强战略

1.促进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以创建省级知识产权强市工程示范市为目标,扎实推动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提高专利授权数量和质量。在天门引领和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示范企业中培育一批核心技术专利,提升区域科技竞争力。深入企业开展“面对面”知识产权服务,深化高价值知识产权培育、重点企业知识产权海外护航、知识产权运用示范等三大工程,为市场主体纾困解难,不断激发市场创新活力,同时创新品牌培育,赋能品牌经济发展。联合相关部门沟通协商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事宜,持续加强推进专利权质押、商标权质押等无形资产贷款工作

2.建设知识产权保护高地。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健全知识产权执法联合体系,完善新领域新业态和传统文化、传统知识等领域知识产权保护,强化全链条保护,推进线上线下保护融合发展,创新完善严保护、大保护、快保护、同保护工作机制。深入开展知识产权保护专项执法行动,推动知识产权保护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加强网络侵权执法工作,加大侵权假冒行为惩戒和治理力度,落实惩罚性赔偿制度。构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和自律保护机制,完善维权制度和援助体系,促进建立知识产权保护联盟。完善协同保护机制,严打知识产权犯罪行为,推动知识产权保护满意度达到全较高水平。

三、加大价格改革和监管力度

1.推进价格市场化改革。坚持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价格形成的不当干预,在经营者自主定价领域,对经济社会影响较大特别是与民生紧密相关的商品和服务,依法制定价格行为规则和监管办法;对市场竞争不充分、交易双方地位不对等、市场信息不对称等问题领域,制定相应议价规则、价格行为规范和指南,完善明码标价、收费公示等制度规定,合理引导经营者价格行为。完善转供电电价政策和传导机制,扩大直供电范围,建立可纳入转供电电价分摊部分正面清单,降低终端用户电价。

2.加强物价和收费行为监管。健全全统一的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清单,实现收费公开透明。落实涉企收费“一张清单”制度,严格执行减税降费政策,加强重点领域价格监管,开展涉企收费监督检查,依法纠正中介机构借用行政职能或行政资源垄断经营、强制服务、不合理收费等问题。畅通违规涉企收费投诉举报渠道,健全及时查处、信息共享、联合惩戒等工作制度,降低企业维权成本。

四、提升打击传销规范直销工作水平

1.创新传销直销治理机制。建立完善党政主导、部门协同、公众参与、综合治理的传销共治新格局,完善部门信息互通会商、联合处置和联防联控制度,推进传销常态化打击与集中式打击相结合,强化线上线下同步治理。坚持群防群控。创新分类监管和行政指导,建立直销行业风险预警和风险评估机制,推进企业自我约束与行业自律,促进直销业健康发展。

2.强化网络直销传销监管。加强“以网管网”,建立线上监测、线下实证、多措处置、稳妥善后等监管体系,加强政企平台互通互动,及时阻断、消除网络传销信息传播途径和载体,最大限度压缩网络传销发展蔓延空间。强化平台自我审查责任,自觉履行社会责任,营造清朗有序、公平竞争的网络空间。

五、加快市场消费环境升级建设

1.深化消费维权机制改革。完善消费维权联席会议制度和部门协作机制,加强综合监管、行业监管,形成维权合力。创新消费领域信用监管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建立消费投诉信息公示制度。探索消费维权与企业信用挂钩机制,公开曝光严重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经营行为,加强社会监督和联合惩戒。完善消费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建立健全第三方参与制度,引入专家库、律师团、志愿者等力量化解消费纠纷。加强与仲裁机构、基层法院合作,推动建立小额消费争议速裁、诉调对接、司法确认制度,加强约谈劝谕,推进公益诉讼,增强调解法律效力。探索建立集体维权诉讼制度。

2.打造安全舒心消费环境。聚焦全面促进消费,围绕商品高质量、服务高水平、投诉处置高效率和消费者高满意度,深入开展“放心舒心消费在天门”活动,放宽服务消费领域市场准入,压实经营者主体责任,促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和七天无理由退货,发展无接触交易服务,适时发布消费警示提示,开展比较试验,打造安心、放心、舒心消费环境,让老百姓愿消费、敢消费、乐消费。建立消费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开展重点行业消费环境评价。推动放心舒心消费示范创建活动向公共服务、居民生活服务等重点行业和领域延伸,培育一批创建示范商户、维权站、街区、行业和乡镇

3.提升消费维权效能。加快12315消费维权工作体系纵向一体化、规范化建设,推进消费维权服务站标准化、便民化、品牌化,加快形成覆盖广泛、遍布城乡的维权网络,畅通消费维权“最后一公里”。扩展消费投诉渠道,搭建线上和解公示平台,推进消费维权办公室、专业委员会、消费维权站建设,实现维权通道多元化、便捷化、高效化。强化消费教育引导,推进消费教育基地创建,发挥好资源共享和示范引领作用。聚焦百姓衣食住行游购娱,紧盯假冒伪劣、网络交易、霸王条款、消费欺诈等热点难点问题,大力推进专项整治行动。


第五章  全面建设高水平质量发展体系

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围绕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先进制造业主导、现代服务业驱动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推进质量强、品牌强、标准化战略实施,全面优化高水平质量技术服务,大力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显著增强天门经济质量优势、品牌优势、产业优势。

一、深入实施质量强战略

1.加强质量提升攻坚。聚焦天门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深入推进质量提升“万千百”工程,每年推动200家中小企业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支持20家规模以上企业导入卓越绩效管理等先进质量管理模式,培育2家质量标杆企业。以重点行业为突破口,每年滚动实施“一一业、一市一域、一一品”质量提升工作。全面推行企业首席质量官、质量员制度。探索建立质量分级制度,推动建立健全产品质量等级标准体系,倡导优质优价。完善陆羽质量奖评选机制,扩宽质量奖覆盖范围,改进评选标准,培育一批质量领先、效益卓越的企业(组织)群体。

2.推进服务业质量提升。围绕加快我现代服务业发展,实施“互联网+服务业”行动计划,深入开展服务业质量提升行动,推进服务业数字化转型,推动共享出行、外卖团购、体育休闲、文化旅游、健康养老、家政等生活服务产品智能化升级,培育线上高端品牌。扩大电子商务进农村覆盖面,培育农村消费新业态。制定推广生产性、生活性和社会公共服务业相关行为准则和标准,建立服务业共享经济相关标准体系。实行企业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建立服务业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开展服务质量测评和随机抽查,强化服务质量问题联合执法。加强服务市场诚信建设和信用监管,推进服务业标准化、专业化、精细化、品质化、高端化发展。

3.完善质量强战略实施机制。完善质量强工作委员会组织协调制度,加快构建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的质量共建共治机制,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合、企业主责、社会参与的质量工作新格局。深入推进质量强市,强化产品、工程、服务质量建设,增强块状经济、县域发展活力,助力美丽天门建设。完善质量工作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提高考评工作科学性、公正性、实效性,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实施质量激励,促进质量强市工作全面推进、深入实施。

二、深入实施品牌强战略

1.健全商标品牌培育机制。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高价值商标创造体系,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围绕区域重点产业、优势特色产业,培育一批高价值商标。

2.加强商标运用转化。通过商标许可使用、品牌管理、地理标志动作模式构建等方式,盘活用好知识产权资产,畅通知识产权价值实现渠道,实现从单一效益向综合运用效益转变。

3.深入实施广告发展战略。积极发挥政府在产业规划、产业引导和政策扶持等方面作用,促进广告产业持续增长、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推动广告与特色农业、文化旅游、媒体创新等行业深度融合发展,助推我市城市品牌、农业品牌、文旅品牌建设,形成具有天门特色的新型广告产业生态圈。大力发展公益广告,定期开展公益广告比赛和公益广告刊播,传播社会正能量,引领时代新风尚。

三、深入实施标准化战略

1.发挥标准引领作用推动标准化与技术创新、先进制造、新兴业态、生态文明、城市发展、公共管理、社会服务、卫生健康、现代服务等领域深度融合。健全行业领域标准体系结构,发挥标准在新技术、新领域发展中的引领作用。

2.加强标准实施与监督。推进强制性国家标准实施,强化强制性标准实施监督执法。完善标准信息化服务平台,开展标准化试点示范,推动全社会运用标准化方式组织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促进标准有效实施。开展标准实施情况日常检查,强化标准制定监督和实施效果评估,提高标准质量和运用水平。

3.鼓励企业参与标准制(修)定鼓励我企业在电子机械、生物医药等领域主导或参与国家和行业标准制(修)定,促进我优势产业和创新技术向国家和行业标准转化,扩大天门产品和服务影响力。选派专家学习、参与国家和行业标准制(修)定。推进更多企业瞄准国际标准,开展对标达标专项行动。

四、健全质量技术支撑体系

1.提升先进计量技术供给能力。加快推进我社会公用计量标准体系、产业计量测试服务体系和量传溯源技术体系和组织体系建设。整合“产学研”计量数据资源,促进能源资源节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深化计量“放管服”改革,推进法定计量技术机构管理机制变革,建设充满活力、竞争有序的计量校准市场。加强市场计量秩序监测和智慧监管,推进服务业、计量技术机构诚信计量体系建设,搭建诚信计量社会共治平台,构建计量共治监管长效机制。

2.加强现代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围绕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瞄准重点产业及区域支柱产业,规划建设检验检测重点项目,创建级质量检验检测技术实验室和技术创新中心。加快构建以级技术机构为基础支撑业务协同的域一体检验检测技术服务体系。加快培育建设技术能力强、服务水平高、规模效益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检验检测知名品牌和优势机构。

3.提升认证认可能力。推动认证认可传递信任、服务发展作用发挥,促进贸易便利化。围绕涉及人身健康安全、社会公共安全重点领域,严格落实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围绕食品、衣产品、消费品、装备制造和服务业等领域,推行高端品质认证。落实绿色产品认证体系,推广有机产品认证制度,助力绿色生态产业发展。推进检验检测认证“放管服”改革,明确检验检测机构认定范围,优化准入服务,便利机构取证。加强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行业知识宣传,提升社会认知度。

4.推进质量技术服务融合发展。加快融合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质量管理等技术要素,创新开展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争取纳入全省、国家试点,打造全链条、全方位、全过程的质量技术综合服务品牌。推进天门质量技术服务建设集聚区。发展面向设计开发、生产制造、售后服务全产业链的分析测试、检验认证和标准化服务。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参与和进入检验检测行业领域,建设一批辐射面广、功能齐全、服务优质的认证检验检测集聚区和质量技术服务品牌企业。

第六章  全面构建高效能市场监管体系

坚持有效市场、有为监管相结合,围绕活力、秩序、安全的目标,完善市场监管制度机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创新高效能、高质量市场监管方式方法,整体提升市场监管综合能力,形成统一规范、权责明确、依法公正、权威高效的市场监管新格局。

一、加快市场监管制度规则建设

1.健全市场监管规则。坚持统一规范原则,以监管规则的确定性保证市场监管的公正性。全面梳理涉及市场监管的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和监管事权清单,做好向社会公开工作。建立健全涉及登记许可、监管检查、执法办案、消费维权、质量监管、知识产权保护等政策体系、制度规定、工作细则和程序规范,提高制度规则质量,构建长效监管机制。公开运行流程,加强社会监督,方便办事群众。

2.推进市场监管标准化建设。制定市场监管行政许可、行政强制、行政监管、行政处罚、行政监督等事项清单,明确级事项。在市场日常监管、安全监察、行政审批、执法办案等各业务领域,建立健全违法违规行为认定指南、判定标准、证据规则、行政处罚自由裁量基准和执法办案操作指南,提升市场监管科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水平。

二、完善市场信用监管机制

1.加强信用信息归集公示。完善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拓展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功能,依法规范信用信息纳入范围和程序,破除“信息孤岛”,以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为标识,推进部门涉及市场主体行政许可、抽查检查、协同监管、行政处罚、信用约束惩戒等信息归集、互联互通和依法公示,建立权威、统一、可查询的市场主体“信用档案”,为社会公众提供便捷高效的信用查询服务。推行信用承诺制度,履行情况纳入信用记录。健全监管部门与征信机构、金融机构、行业协会商会等组织的信息共享机制,促进市场主体监管信用互动融合。

2.强化信用分级分类监管。

推进市场主体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建立健全信用分类标准和指标体系,依据双随机监管和企业信用情况,在监管方式、抽查比例和频次等方面采取差异化措施。运用区块链技术,加强源头管理,建立全链条信用监管机制。构建全链条信用管理机制。对信用高、风险低的市场主体“无事不扰”,实行简约监管,降低抽查检查频次和比例。对信用差、风险大的市场主体“利剑高悬”,实行重拳监管,提高抽查检查频次和比例。对过失市场主体实行精准靶向监管,开展针对性检查或专家会诊,指导市场主体整改问题,及时修复信用。

3.健全信用激励约束机制。科学界定市场守信和失信行为,建立激励和惩戒措施清单制度,构建跨地区、跨部门、跨领域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形成监管部门协同联动、行业组织自律管理、信用服务机构积极参与、社会舆论广泛监督的市场信用共治新格局。健全褒奖激励诚信行为机制,推进选树诚信典型、畅通绿色通道、优先公共服务、优化监管安排、大力推介宣传等工作,加强市场主体诚信文化建设。规范严重失信市场主体名单认定标准,建立市场主体信用“黑名单”,依法依规开展失信惩戒,确保过罚相当。建立企业信用与自然人信用挂钩机制,推进失信部门联合惩戒,建立健全信用修复、异议申诉等机制。

三、构建新型市场监管机制

1.健全“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机制。落实“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监管”原则,加强审批与监管衔接,完善双随机抽查事项清单、抽查计划清单和抽查工作细则的“两单一细则”,健全抽查对象库、检查执法人员库和综合监管平台的“两库一平台”,实行抽查计划、首检名单、检查事项、检查结果“四公开”,不断提高“双随机、一公开”监管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水平。推进市场监管领域双随机监管全覆盖、常态化,建立抽查结果部门共享交换和互认互用机制,鼓励更多执法部门纳入联合抽查检查范围,实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

2.创新监管方式方法。建立互动联合、协同高效综合监管制度,不断增强监管合力。利用遥感、无人机巡查、在线监控、视频监控等科技手段,加强非现场监管。运用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进大数据监管、精准监管、智慧监管。创新推进准入监管、移动监管和重点监管,运用电子案卷、信息比对、实地核查、抽样检测和网络监测等有效手段,提高综合监管质量和水平。完善风险监管制度,建立风险快速预警系统,健全风险信息采集、动态摸排、检验检定、联防联控、分类处置等机制,提高区域性、行业性、系统性市场风险监管水平。

3.实行包容审慎监管。完善首次轻微违法行为容错机制,根据法律法规立改废释情况和执法实际,动态调整发布轻微违法行为容错清单。对于受疫情等因素严重影响的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轻微违法行为免予处罚,促进企业休养生息、恢复活力。在新业态新模式治理中,坚持包容审慎原则,鼓励创新试错、市场自我纠偏,促进新型市场主体、新商业模式快速健康发展。

四、强化重点领域监管

1.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加强市级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及办公室建设,深入开展食品安全放心工程建设攻坚行动,推进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的“双安双创”行动,强化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农村食品安全、保健食品虚假宣传和小餐饮店、小食杂店、食品加工小作坊等重点领域问题治理。建立出口食品安全应急响应、退运调查处置、预警通报核查、产品追溯、约谈惩戒等制度措施,构建多部门协作、多边双边共治的进出口食品安全监管联动机制。

2.加强药品安全监管。加强药品安全监管。严格规范药品、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使用行为,加强流通、使用环节监管,实施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全面提升科学监管能力,检查核查体系、检验检测体系、监测评价体系建设,严管疫苗、血液制品、注射剂等高风险品种。开展“两品一械”专项检查,完善药品安全应急机制。

3.加强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建立健全全主体、全品种、全链条严格监管机制,深化隐患排查治理,完善风险分级管理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大力实施分级监管、精准施策。坚持“一企一标准、一岗一清单”,推进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安全生产标准化,落实企业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突出问题和重大风险隐患技术指导,强化隐患整改落实和化解消除。对于隐患严重不能保证安全的,要责令企业停产停业整改,并及时报告地方政府和上级部门。完善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系统平台,试点应用“应急+监管”“互联网+监管”模式,推行气瓶“二维码+信息化”管理和电梯“963333应急救援处置平台”建设”。强化电梯智慧监管,推动电梯维保由固定方式向按需维保转变,推行信用管理,推进电梯安全责任保险,提升电梯安全监管的科学性、有效性。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

4.加强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建立健全产品生产流通全领域全链条监管机制,强化企业产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突出高风险食品相关产品、家居产品、日用消费品、重点生产资料等产品,制定重点监管产品目录,加强危化品及包装物产品、食品相关产品随机抽查,加大专项治理和监督抽查力度,完善监管信息系统,严格不合格产品后处理。强化计量、标准化、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监管。健全缺陷产品监测预警机制,落实召回管理制度。

5.加强网络市场监管。创新平台经济监管模式,建立完善数据信息共享、日常协调、线索协查、结果反馈等监管机制,推进网监平台建设,加强与全国性大型网络交易平台数据对接,积极运用政企协作平台,提升网络市场监管效能。探索符合网络交易发展和监管规律的新路径新模式,提升取证固证工作规范性、权威性。深入开展网络市场监管“网剑”专项行动,推进网络交易主体规范化建设,加强与相关行业协会、电商企业联系合作,引导发挥行业自治自律作用。

6.加强广告市场监管。健全整治虚假违法广告联席会议协同监管,加强广告导向监管,完善限期整改、约谈告诫、协同监管制度,优化广告“监测监管+执法办案+案例通报”一体化工作机制,构建政府领导、部门联动、行业自律、公众参与、社会监督、综合治理的广告市场共治新格局。提升广告监测技术水平,加强互联网直播等新型广告研究和监测监管,及时发现和查处虚假违法广告。强化虚假违法广告专项整治,推进广告信用环境建设,加强广告市场主体自律,督促指导广告发布单位严格落实广告发布审查制度,加强各级广告行业组织建设,促进行业自律。

7.加强其他重点领域监管。巩固市场监管领域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成果,持续开展扫黄打非、非法集资、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等专项整治,切实加大重点市场监管力度,实现重点市场、重点领域公平竞争、规范有序。

五、全面提升市场监管应急管理水平

1.建立市场监管应急管理体系机制。强化地方政府市场监管应急管理属地主体责任,加快构建应急预案和体制、机制法制的“一案三制”市场监管应急管理体系,建立健全统筹组织协调机制,明确相关部门职能职责,完善联动响应、联合行动制度,加快建立科学高效、统一权威的市场监管应急预案,完善全链条管理机制,努力实现事前“无急有备”,事中“有急能应”,事后“应后能进”。

2.提高市场监管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市场监管应急管理装备技术支撑,推进信息化建设,开发应用市场监管应急预警指挥平台,运用新技术新方式,做好风险防范、监测预警、监管执法、救援善后等工作,提高应急处置科学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加强市场监管应急队伍建设,开展应急演练,探索推进社会力量志愿者招募与培训,建立社会力量、市场力量有序参与的市场监管应急管理新机制。

第七章  全面建立高层次市场治理体制

市场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运用市场力量、监管力量和社会力量,全面加强市场监管领域共同治理,大力提升市场主体自治德治法治水平,强化综合执法、智慧监管和基层治理能力,着力构建市场主体自治、行业自律、社会监督政府监管的社会共治新机制。

一、构建市场多元共治工作新格局

1.强化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推进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清单管理,强化消费品生产、运输、销售、消费全链条管理,优化管理程序,压实责任措施,建立产品质量管理长效机制,不断提高自治管理和质量管理水平。严格落实“三包”、缺陷产品召回等制度规定,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报告和信息披露制度。

2.推进行业自律建设。指导行业协会建立健全行业自律公约和职业道德准则,引导会员企业依法生产经营,建立健全行业诚信机制,完善会员企业信用档案,开展行业信用评价并公开结果。制定产品和服务标准,积极参与制定行业标准、发展规划和政策法规,反映会员单位诉求、行业发展动态和市场监管等意见建议。建立信息披露机制,推进信息共享。

3.健全社会监督机制。发挥专业机构监督作用,支持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和资产评估、公证、信用评价等机构,依法对市场主体财务纳税、资本信用、交易行为等真实性合法性,开展调查、鉴证、评级等服务,依法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进行核查把关。发挥行业协会监督作用,配合开展市场监督管理,增强参与市场监管的能力。健全社会公众、新闻媒体监督机制,发挥消费者直接监督生产经营活动作用,畅通投诉举报和信访渠道,强化新闻媒体信息发布、法制宣传和违法行为曝光力度,提高公众认知和防范能力。建立市场监管社会监督员制度,拓宽社会监督覆盖面。

二、提高市场监管综合执法水平

1.健全综合执法体制机制。深化市场监管综合执法改革,整合优化执法资源,统筹配置行政处罚职能,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建立系统行政执法监督指导和统筹协调制度,全面构建统一、权威、高效的市场监管综合执法体制。建立案情通报、指定管辖、挂牌督办、典型案例发布等机制,加快形成统一指挥、横向协作、纵向联动的综合执法工作机制。建立完善市场监管部门间各司其职、协同配合、跨部门跨区域执法协作联动机制。健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有机衔接机制,完善案情通报和案件移送标准及程序,有效解决有案不移、有案难移、以罚代刑等问题。

2.加强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最大限度减少不必要的行政执法事项,清理表述含混、更新滞后、脱离实际的行政处罚事项。健全行政执法制度规则,完善行政执法自由裁量基准制度,推进行政处罚标准化建设。建立行政处罚清单制度,做到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落实行政处罚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和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依法公示监督检查、行政处罚等涉企信息。健全执法监督和尽职免责等制度,坚决摒弃随意检查、重复执法、选择执法、执法不公等不法行为,推进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3.提高综合执法能力。推进执法办案信息化建设,提高大数据执法运用能力,探索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监督执法,实现执法全程可留痕可追溯。综合运用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等国家质量技术设施,提高执法专业化水平,增强综合执法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建立违法案件有奖举报制度。落实执法队伍人员编制、经费装备、职业保障等政策规定,实行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加强业务培训和人才培养,充实基层执法力量,加强着装、仪容、言行规范,努力打造政治过硬、业务精湛、秉公执法、人民满意的职业化专业化市场监管综合执法队伍。

三、加强市场监管法治化建设

1.完善法制监督。依法全面履行市场监管职能,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等法定化、清单化、公开化,健全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制度,强化内部流程控制,防止行政权力滥用。严格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强化行政权力制约监督,严肃查处渎职失责和违法违纪行为。加强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落实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责任制,完善层级监督、评议考核和公开公示,构建行政权力全过程、全方位监督新格局。

2.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普及市场监管法律知识,培育市场监管法治文化,塑造市场监管法治信仰,推动法治成为天门市场监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推进普法与执法相结合,让执法过程成为生动的普法实践。落实领导干部和执法人员学法用法制度,推进领导干部任前法律知识考试,加强网上学法用法。创新方式方法,丰富载体形式,不断提高法制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大力推进智慧市场监管

1.加强市场监管信息化建设。优化“互联网+监管”平台功能,依托企业信用公示、“双随机、一公开”综合监管等系统,加快建设智慧审批一张网、智慧监管一张网、大数据指挥中心的“两网一中心”智能化市场监管体系,完善监管数据库、监管执法、协同监管、风险预警、监管效能评估、投诉举报管理等功能,推动相关部门监管信息化平台与市场监管部门平台对接,加强集约化业务系统建设和数据互通,不断提高市场监管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2.打造智慧监管大数据中心。加快构建以大数据为支撑的市场监管查询、决策、应用系统,建设一屏全览的综合展示可视化平台,打造市场监管“驾驶舱”。积极运用云技术、物联网、人工智能、5G通讯等现代技术,建立统一的市场监管信息化和数据中台系统。编制全市场监管数据资源目录,建立数据资源分类和共享开放标准,按照多元化采集、主题化汇聚、系统化管理、定制化服务的原则,整合汇集全量业务数据和专业数据,构建全市场监管大数据中心,推进市场风险监测预警和智慧监管,实现市场监管科学化决策、精准化治理和高效化服务。

五、全面提升基层市场治理能力

1.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完善基层部门机构设置,建立职能职责清单,健全工作制度体系,统一规范工作流程,明确岗位职责与权限范围,推进基层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建设。推动监管执法重心下移,推进人财物向基层倾斜。以满足基层监管执法需要为导向,合理保障基层装备投入,更新补充办公电脑、车辆、执法记录仪、检验检测设备等设施设备,提高基层执法装备现代化、专业化水平。

2.提升基层履职能力。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干部队伍,优化基层干部年龄、知识和专业机构,加强业务培训、岗位练兵和业务竞赛,强化年轻干部和专业人才培养选拔,完善轮岗交流、挂职锻炼和组织激励措施,建立健全基层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培育造就一大批岗位能手、业务骨干、执法尖兵和研究型人才,努力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市场监管队伍。持续讲好市场监管抗疫故事,发展天门市场监管文化。推进基层党建与监管业务深度融合,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打造基层市场监管特色品牌。

第八章  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坚持党对市场监管工作的全面领导,健全规划统筹、协调和实施机制,更好履行政府市场监管属地责任、相关部门市场监管职能职责,形成全市场监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合力。

一、加强组织领导

要深刻认识推进市场监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意义,把创新和加强市场监管作为优化营商环境、推进高质量发展、融入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保障,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认真落实本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点项目。要切实重视和组织领导规划实施,更好发挥市场监管联席会议制度作用,加强统筹协调,健全实施机制,强化规划宣传、部署推进、部门协同和上下联动,推进规划各项重要任务、重点改革、重大项目落实落地。

二、明确责任分工

要把规划目标任务纳入全市政府工作部署,明确部门分工,统筹抓好日常推进、问题解决和财政经费保障等工作。要切实强化责任意识,按照职能职责,制定落实规划实施方案,明确路线图、时间表和责任单位,有计划、有步骤、创造性地做好规划实施工作。各相关社会组织和行业协会要主动作为,积极参与规划实施,发挥应有作用。

三、强化监督考核

建立规划实施专项考核机制,加强规划实施情况动态监测、跟踪评估和督促检查,加强年度实施情况总结,开展中期实施情况评估,及时推广规划落实经验。要将督促检查情况和评估结果纳入本级政府绩效考核范畴。规划实施中的重大情况和问题要及时向政府报告。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打印] [关闭]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天门市人民政府天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主管天门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主办

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12345(市内)、0728-4812345(市外)】

政府网站标识码:4290060001鄂ICP备05005537号-1鄂公网安备42900602000138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