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专题专栏 / 聚焦天门“十四五”规划 / 相关文件
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天门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2-08-04 15:35 来源: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字号: 分享:


各乡、镇人民政府,各办事处、农场,天门经济开发区,市政府各部门:

《天门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十四五”规划》已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天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81



天门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十四五”规划


目  录


一、发展基础与形势……………………………………………3

(一)发展基础…………………………………………………3

(二)主要短板…………………………………………………8

(三)发展形势…………………………………………………9

二、总体要求与目标……………………………………………11

(一)指导思想…………………………………………………11

(二)基本原则…………………………………………………11

(三)发展目标…………………………………………………12

三、主要任务……………………………………………………16

(一)提升城市品质和人居环境质量,建设“美丽城市”……16

(二)改善农村住房条件和居住环境,建设“美丽乡村”……31

(三)引导城镇住房保障和房地产业,实现“住有所居”……42

(四)推进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发展,促进行业转型升级……47

(五)提高住建系统管理现代化水平,建设“智慧城市”……53

四、保障措施……………………………………………………58

(一)强化要素保障……………………………………………58

(二)强化组织实施……………………………………………58

(三)强化研判落实……………………………………………58




一、发展基础与形势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以来,天门市城乡建设有序推开,累计完成城乡建设项目469项,完成投资73.35亿元。水乡园林城市特色凸显,城镇风貌持续改善,交通市政等设施不断完善,人民生活保障大幅提高。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荣获“全国市容环卫作业服务类银奖”“中国生态魅力市”称号,多次入围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名单,顺利通过国家园林城市首次复查。

1-1 “十三五”和“十二五”期间完成建设情况对比表


主要指标

十二五”末

十三五”末

城镇化率(%

50.6

43.4

城市建成区面积(km2

29.95

46.13

城市建成区绿化面积(hm2

1126.12

1612.72

绿地率(%

32.92

34.60

绿化覆盖率(%

37.60

38.55

完成房地产投资*(亿元)

102.34

162.85

商品房销售面积*(万㎡)

310

569.49

农村危房改造*(户)

7898

清零

城区污水管网

全覆盖

新建市政道路(km

16.05

乡镇污水处理率(%

80

乡镇镇区天然气(户)

全覆盖

农村生活垃圾统筹治理

全覆盖

完成建筑业总产值(亿元)

64.17

141.48

全市建筑企业数量(个)

52

108

发展绿色建筑面积*(万㎡)

126.50

完成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面积*(万㎡)

145.41

126.00

注:标*为“十三五”或“十二五”累计指标。

1房产安居保障有力。通过稳市场稳预期,全市房地产经济得到持续有力发展。“十三五”期间,全市完成房地产投资16285亿元,全市商品房销售总量51612套,销售总面积56949万平方米,较“十二五”末增加260万平方米。民生安居工程得到持续有力保障,“十三五”期间,全市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25264套,面积15.44万平方米,完成投资27.35亿元。公积金覆盖面不断扩展,对住房保障利好作用持续释放;物业服务质量持续改善,全市367个住宅小区已基本实现物业全覆盖。


1-1 天门市“十三五”期间房地产投资情况统计


1-2 天门市“十三五”期间商品房销售情况

2园林绿化亮点纷呈。“十三五”期间,以“四湖六河”景观建设为主线,以治理水生态环境、建设海绵绿地、绿廊、绿道、林荫路等为手段,实施一系列公园游园景观提升项目,持续推进绿化美化工程。截至2020年底,城市建成区绿化面积达1612.72公顷,较“十二五”末增加486.6公顷,基本形成“一轴、两环、三带、五心”的城市绿地系统结构。

3村镇建设成效显著。大力推进村镇建设,将汪场镇、九真镇、多宝镇、小板镇、黄潭镇等5乡镇作为首批“擦亮小城镇”行动试点镇建设,投入3323万元,完成九真圣水大道刷黑、黄潭大道综合改造等21个项目。在4个农村住房建设试点开展宜居住房建设155。实现农村危房改造动态清零。岳口镇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级“特色小镇”,小板镇江台村、彭市镇胡咀村上榜“全国文明村镇”,岳口镇健康村被住建部确定为“美丽宜居示范村庄”。全市获评省级“绿色示范乡村”“宜居村庄”覆盖面不断扩大,村庄面貌不断改善。

4市政交通不断完善。“十三五”期间,新建城市道路16.05公里,城市交通骨架进一步拉开;城市人行道、停车设施不断完善。完成凯迪水务特许经营权收回工作,城乡供水一体化持续推进,供水覆盖面不断扩大。城区雨污分流改造取得积极成效,基本实现市政污水管网全覆盖;全市23个乡镇生活污水收集管网工程全部完工,新建20个乡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均正常运营,且全部实现在线监测,污水处理总规模达到2.55万吨/天,污水处理率达到80%生活垃圾分类试点有序推进,实现全市130多万农村人口生活垃圾统筹治理全覆盖。城区环卫保洁水平常态提升,“厕所革命”提速完成;乡镇镇区实现天然气全覆盖,城乡供气一体化水平处于全省前列。

5.建筑行业有序发展2020年,建筑业总产值达到141.48亿元,是201564.17亿元的两倍多;建筑业增加值为31.97亿元。全市建筑业企业数量增至108家,企业资质层级布局进一步完善。工程质量安全管理日臻完善,编制实施《建设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指南》,狠抓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强化安全专项整治,8个项目获得“湖北省安全文明施工现场”荣誉称号。全面实施“6个百分百”扬尘防治,建筑施工扬尘治理成效显著。


1-3天门市“十三五”期间建筑业发展统计

6.建筑节能与绿色发展稳步推进。“十三五”期间,各项省布指标均超额完成,发展绿色建筑星级项目5个,获得绿色建筑二星级设计标识项目1个(天门顺发·碧水园·长宿项目),荣获湖北省绿色建材一星级认证1个(天门市黄滩码头)。建筑节能不断突破,发展绿色建筑面积126.5万平方米,完成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面积126万平方米,完成既有居住建筑节能面积825万平方米,关闭违法砖窑41非法商混搅拌站32家;城区“禁实”“禁现”率达到100%,新型墙材推广使用率达到90%以上;建筑节能领域违法行为整改进一步加强。


1-4天门市“十三五”期间建筑节能情况统计

7建设管理更加规范。住建系统机构改革顺利完成,“放管服”改革扎实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有序实施;实现35个工作日内取得施工许可证目标,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间压减至90个工作日。推进人防、消防、技防设计审核并入施工图审查,实行联合验收。城管综合执法体制改革有序推进,城市标准化、精细化管理形成新常态,连续四年蝉联“楚天杯”城市管理优胜奖。“十三五”以来,先后制定住建领域规范性文件及其他政策措施26份,为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和有序管理提供了重要支撑。智慧住建系统进一步完善,提供道路积水监测、视频调度等业务服务,实现了数据资源、音视频资源及通信资源的统一接入管理,推进了传统管理模式转向数字管理、智慧管理。

(二)主要短板

1城市绿地分布不均匀,绿化品质有待提升。公园绿地集中分布在天门河以北,南部绿化景观不足,新城区需增加公园绿地,提升景观设计水平。现状公园主要以综合公园为主,专类公园缺乏。局部绿化品质不高,园林艺术效果不够鲜明;公园、绿道的配套设施不足,缺少健身、休憩设施。

2基础设施仍然欠缺,城市综合承载力需提升。市域北部水源单一,水量不足、水质不优,给水工程建设亟待加强。城市排水系统存在较大短板,城市内涝时有发生。人民大道、闸北路、义乌路等局部路段存在拥堵;城市交通设施不足,老城区停车难、充电桩缺乏。居民垃圾分类意识不强,基础设施参差不齐,垃圾分类收运体系亟需进一步完善。

3城乡风貌特色不显,人居品质有待提升。城中村分布范围广,天门河中段两岸分布密集的城中村严重影响城市风貌形象。老旧小区公共服务配套不足,基础设施落后,居住品质有待提升。各乡镇发展条件和资源禀赋特征具有差异,但发展特色尚未得到充分体现,集镇环境品质有待提升;乡村风貌千篇一律,特有的文化和水乡生态特色的潜在价值仍需深入挖掘。

4住房保障覆盖面有待扩展,房地产市场需强化引导。保障性住房供不应求,公积金覆盖率仍然不高,住房保障体系有待完善。房地产市场仍然存在不稳定因素,需要根据市场发展形势,不断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引导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5建筑行业核心竞争力不强,行业整体素质有待提升。本土建筑企业整体规模偏小,专精尖人才欠缺,资质等级不高,技术创新能力不够,核心竞争力不强,知名品牌和标杆企业欠缺。部分企业质量安全管理保障体系不健全,专职安全管理员配备数量不足,主体责任落实不佳。

6部门管理呈现碎片化,智慧住建系统有待完善。住建系统内部管理权责有待整合优化。天门市“智慧住建”系统目前仅在防汛排涝、建筑工地远程监管等方面具备了初步功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系统功能,推进基础设施智能化、行业管理精细化、公共服务便捷化、办公系统自动化。

(三)发展形势

1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将城市问题进一步暴露。新冠肺炎疫情给人们的生命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较大冲击。疫情主要发生在城市地区,进一步暴露了城市的环境、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等问题。将疫情防控中总结的经验教训应用于城市建设与治理中,将有助于提高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为促进经济发展,国家大力投资“新基建”,同时提出了支持湖北发展的一揽子政策,为解决城市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提供了政策和资金支持。

2城镇化加速发展,需要更高质量的城市供给。2020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大力提升县城公共设施和服务能力,以适应农民日益增加的到县城就业安家需求”2021,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动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和品质提升。县市城区迎来加快发展的机遇。天门市是人口大市,城镇化率约43.41%,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农业人口加快向城市涌入,城市住房、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配套压力加大,亟需加快开展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3乡村振兴深入实施,需要更精准的乡村建设引导。乡村振兴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统筹、农业一体、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当前,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需要持续发力,不断改善乡村生活和生产环境,促进乡村良性发展。各地需抓住乡村振兴的契机,积极引导契合各地实际的产业发展,大力推进具有文化特色的农房改造、景观提升和环境整治,强力补齐乡村饮水、排污、能源供应等短板。

4坚持“房住不炒”,需要更规范的房地产市场引导。历年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要求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当前,天门市房地产市场仍然存在不稳定因素,需要进一步有序引导,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发展。

5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引领城市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理念已深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智慧城市、绿色出行、绿色建筑、海绵城市、综合管廊、公园城市等正悄然改变城市建设管理模式。天门市城市面貌随着时代发展发生显著变化,新的城市管理模式和建设方式正在积极探索中,需要大力推进实践工作,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

二、总体要求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提高城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显著缩小,为我市加快建设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创新发展先行区、加速冲刺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奋力谱写新时代天门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公平宜居。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加快完善城市市政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建设、管理和服务水平。坚持“房住不炒”,健全住房制度,形成规范、稳定的住房供应体系,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

城乡统筹,和谐共享。着力完善城镇功能,改善乡村人居环境,促进各类要素在城乡合理配置。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让最具带动性、迫切性、民生性、可行性的建设项目得到快速发展,加快推进城乡融合进程,增强城乡可持续发展能力。

绿色发展,彰显特色。走绿色优先、集约节约的城镇发展道路,深入发展绿色建筑,强化建筑节能,建设海绵城市,推进城市修补和城乡生态保护修复。强化江汉平原水乡和内地侨乡、“茶圣”陆羽等文化特色,塑造特色鲜明的城市形象。

创新发展,提质增效深化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各项改革,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挖掘发展新空间与新潜力,更大力度地推进城乡建设人本化、高效化、生态化、集约化和智能化,提高城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发展目标

十四五”时期,天门市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总体发展目标为:建设国家新型城镇化示范市,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迈向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具体目标如下:

1城市更宜居。强化城市规划引领,老城区的城市风貌、居住品质显著改善;城北新区朝气蓬勃,引领城市发展新风尚;城南产城融合不断强化,宜居宜业环境明显改善。到2025年,中心城区常住人口达到5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约55平方公里,人均公园绿地不少于12平方米/人,绿地率达40%以上,水乡风貌和历史人文特色进一步彰显,城镇空间品质和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2乡村更美丽完成全市23个乡镇镇区立面改造、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等工程,展现天门城镇新风貌。村庄规划覆盖率达到100%,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全面改善,积极探索形成具有江汉平原水乡特色的新时代民居范式,以点带面促进村容村貌提升。实现农村住房安全、饮水干净、出行便捷、村容整洁,建成一批村居美、田园美、生活美的宜居村庄。

3.居住有保障完成城镇棚户区改造,做好公租房分配工作,进一步完善住房保障制度,多层次、多渠道满足各类困难群体的住房需求。健全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供应体系,居民住房水平稳步提高。到2025年,城镇住房保障覆盖率达到30%,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40平方米。

4.功能更健全2025年,城市建成区平均路网密度提高到8公里/平方公里。城镇供水普及率达到100%,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5%;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6%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40%;城镇天然气覆盖率达到100%,农村清洁能源覆盖率达到100%;逐步普及垃圾分类处理,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率超过99%;城乡公厕全覆盖,每年新增城市综合管廊约1千米,每年增加海绵城市1平方千米。基础设施配套更加健全,城乡承载力、运行效率和安全性显著提升。

5.产业更规范建筑业转型升级成效显著,形成一批建筑业现代化企业集团,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技术,全市建筑行业整体队伍素质和技能水平大幅提升。力争到2025年,全市建筑业总产值突破227亿元,每年新增装配式建筑面积超过20万平方米,新建建筑中,装配式建筑比例达到30%,绿色建筑比例达到50%,新建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执行率达到100%

6.管理更精细住建系统管理法规和标准体系更加完善,执法体制基本理顺。城市基层治理机制不断创新,形成多元共治、良性互动的城市治理模式。大力推进“智慧住建”建设,高标准完成住房建设系统信息化顶层设计,加快推动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市政基础设施监控、城市安全预警等智能平台建设,实现住建领域智能应用,电子化执法、精细化监管和大数据辅助决策,城市管理效能和服务水平大幅提高,城市运行效率持续增强,现代城市治理体系初步形成。

2-1 天门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十四五”发展主要指标

分类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2025年目标

指标

属性

责任部门

城乡建设

1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

65

预期性


2

中心城区常住人口

万人

50

预期性


3

城市集中建设区建设用地面积

km2

55

预期性


4

城市集中建设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m2

14

预期性

市城市管理执法局

5

城市集中建设区绿地率

%

40

预期性

市城市管理执法局

6

擦亮小城镇达标比例

%

100

预期性

市住建局、市城市管理执法局、各乡镇

7

村庄建设规划覆盖率

%

100

预期性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8

示范农房覆盖率

%

60

预期性

市住建局

住房保障

与房地产

9

续建完成保障性住房*

11500

约束性

市住房保障服务中心

10

城镇住房保障覆盖率

%

30

约束性

市住房保障服务中心

11

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

m2

40

预期性

市住房保障服务中心

12

住房公积金覆盖率

%

65

预期性

市住房保障服务中心

13

房地产开发投资*

亿元

150

预期性

市住房保障服务中心

14

商品住房销售面积*

m2

600

预期性

市住房保障服务中心

设施配套

15

城市集中建设区道路网密度

km/km2

8

预期性

市住建局

16

人均道路交通面积

m2

18

预期性

市住建局

17

城镇供水普及率

%

100

预期性

市住建局

18

农村自来水普及率

%

95

预期性

市水利和湖泊局

19

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

96

约束性

市住建局

20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

%

40

预期性

市生态环境局

21

城镇天然气覆盖率

%

100

预期性

市住建局

22

农村清洁能源覆盖率

%

100

预期性

市生态环境局、市农业农村局、市住建局等

23

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100

约束性

市城市管理执法局

24

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率

%

99

预期性

市城市管理执法局

25

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率

%

80

约束性

市城市管理执法局

26

城乡卫生公厕覆盖率

%

100

约束性

市城市管理执法局

27

城市道路综合管廊配建率

%

8

预期性

市住建局

28

中心城区海绵城市覆盖率

%

30

预期性

市住建局

29

节水型居民小区覆盖率

%

5

预期性

市住建局

30

建成区雨污分流排水体制管道覆盖率

%

60

预期性

市住建局

建筑业

31

建筑业总产值

亿元

227

预期性

市住建局

32

建筑业总产值年均增速

%

10

预期性

市住建局

33

省级重点培育建筑企业

4

预期性

市住建局

34

房屋或市政总承包壹级资质企业

6

预期性

市住建局

35

总产值突破100亿元建筑企业

1

预期性

市住建局

36

建筑安全生产“三类人员”持证上岗率

%

100

预期性

市住建局

37

新建建筑中装配式建筑比例

%

30

预期性

市住建局

38

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比例

%

50

预期性

市住建局

39

发展绿色建筑面积*

m2

80

预期性

市住建局

40

新建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执行率

%

100

预期性

市住建局

41

绿色建筑星级项目*

10

预期性

市住建局

注:带*的指标为5年累计值。

三、主要任务

(一)提升城市品质和人居环境质量,建设“美丽城市”

1.引导城市空间有序发展,做强做优城市新区充分发挥区域重大交通设施的驱动力,按照“北拓南融,东进西控”的发展思路,推动城市从内生扩张走向外向融合,逐步拉开城市建设框架。到2025年,天门市城镇化率达到65%,中心城区常住人口达到5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约55平方公里。

1)优先推进城市向北拓展。以沿江高铁天门北站为引擎,围绕高铁经济和生活服务,重点开发北湖片区和高铁新区,实施城北四大工程,打造高品质城市新区。一是打造城市公园综合体,围绕北湖公园形成集休闲娱乐、商业购物等一体化的综合商业中心。二是打造高铁站前综合体,发挥高铁站的强大引力,建设五星级酒店、新型商务中心、城市集散中心等。三是建设新型示范社区,以复州大道北部为基地,推广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方式,建设新型示范社区样板。四是建设教育园,建成天门实验高中和天门实验初中,对接北湖城市公园综合体,发展文化休闲和教育培训产业。

专栏1 城北四大工程


1.城市公园综合体。续建完成北湖公园和侨乡馆,围绕公园建设商业购物中心、饮食娱乐中心等,形成规模更大、辐射全区的一体化综合性休闲中心。

2.高铁站前综合体。发挥高铁站的强大引力,高水平打造高铁新区,建设站前广场、五星级酒店、新型商务中心、城市集散中心等。

3.新型示范社区。以复州大道以北、汉北河以南的区域为主体,以房地产开



发的新要求为契机,推广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方式,探索新时代住房建设思路,建设新型示范社区样板。

4.教育园。续建完成天门实验高中和天门实验初中,迁建竟陵高中。对接北湖城市公园综合体的休闲产业,打造文化休闲创意街,发展文化休闲和教育培训产业。

2)大力推动城市向南融合。基于城南片区的产业功能属性,着眼于当前的发展短板,发挥交通优势,推动城南三大升级,以产促城以城兴产,建成宜居宜业的产城融合示范区。一是人居品质升级,加强水系景观和公园建设,提升城南宜居环境。二是工业产业升级,聚集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引领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三是物流体系升级,依托武天高速和江汉平原货运铁路天门站,打造公铁物流运输体系,建设现代物流城、小商品市场和市级快递集散中心。

专栏2 城南三大升级


1人居品质升级加强生活性服务业建设力度,建设城南商业综合体;大力发展以电子商务、服务外包、信息服务为代表的生产性服务业,将高新园打造成现代服务业示范园区。针对城南绿地系统覆盖不足的问题,继续推进杨家新沟、龙嘴河等水系景观建设,建设南湖郊野公园、古眼湖公园、东风公园等,提升城南绿化景观环境,建设城南群众体育活动中心。

2工业产业升级实施战略性产业倍增计划,以现有芯创科技、奥美伦科技产业为基础,打造半导体封装测试基地,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战略性产业集群。创新引领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滚动实施“百企百亿技改工程”,加大工业投资强度,集中力量支持骨干企业稳产增产扩产。加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攻坚,加快推进关键工序、核心装备升级换代,开展“标准化+先进制造”行动,实施工业“千项精品”工程,提升品牌竞争力。

3物流体系升级依托武天高速公路和江汉平原货运铁路天门站,打造公铁



联运物流体系,在货运铁路站附近建设高标准粮食储备仓(仓容50万吨),在竟东路东侧建设现代物流城,沿天仙大道两侧建设小商品市场,结合两条高速出入口建设市级快递集散中心。

3)逐步促进城市东进西控。立足长远发展,向东打通城市交通,将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基础设施向杨林街道、小板镇延伸,促进一体化发展。向西发挥随岳高速公路出入口的门户带动作用,优化工业产业布局,以随岳高速为城市西部边界,控制城市用地蔓延。

2.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改善居民居住品质

1)推进老旧小区改造。以居民需求为导向,注重居民参与,广泛征求意见,结合实际实施以人为本的老旧小区改造工程。一是改造天门河沿岸各桥梁100米半径范围内的老旧小区和棚户区。二是分类对老旧小区实施改造更新,对现状较差的片区实施基础类改造,着力开展市政配套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对现状一般的小区实施完善类改造,着重加强环境及配套设施改造建设;对现状较好的小区实施提升类改造,着重推进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及其智慧化改造。

专栏3 老旧小区三大分类改造


1基础类改造:文昌阁、接官、沙嘴、老农业局等老旧片区对供水、排水、供电、道路、供气、消防、安防、生活垃圾分类、移动通信等基础设施等进行更新改造,规整架空线;对小区内建筑物屋面、外墙、楼梯等公共部位维修建设,满足居民安全需要和基本生活需求。

2完善类改造:松园小区等片区。重点是环境及配套设施改造建设、小区内建筑节能改造、有条件的楼栋加装电梯等。其中,改造建设环境及配套设施包括拆


除违法建设,整治小区及周边绿化、照明等环境,改造或建设小区及周边适老设施、无障碍设施、停车库(场)、电动自行车及汽车充电设施、智能快件箱、智能信包箱、文化休闲设施、体育健身设施、物业用房等配套设施,满足居民生活便利需要和改善型生活需求。

3提升类改造:罗马商城等片区推进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及其智慧化改造,包括改造或建设小区及周边的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卫生服务站等公共卫生设施、幼儿园等教育设施、周界防护等智能感知设施,以及养老、托育、助餐、家政保洁、便民市场、便利店、邮政快递末端综合服务站等社区专项服务设施。丰富社区服务供给,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2)引导老城风貌改造。对天门河两岸的滨水空间、建筑立面进行整改,包括:增加微小型公共空间,将废弃地、危房或棚户改造为口袋公园、微小广场或停车场;拆减阻挡道路的构筑物;在老城老旧小区增加生态绿墙、庭院绿化、滨水绿化;清除角落垃圾和沟渠污水、杂物。加强老城区沿街立面改造,包括人民大道(东湖至西湖段)和闸北路至接官路(人民大道至钟惺大道段)建筑界面、道路界面、街道绿化、城市家具、街道照明等整治工程。


专栏4 老城区沿街立面改造


1城市街道界面改造从建筑界面、道路界面、天空界面着手进行城市街道的界面改造,一是规整建筑外墙立面空调机位、防盗网、店招店牌、广告牌等设施,处理外墙材料及色彩,做到整体和谐;二是完善车行道、人行道的界面,包括平整、刷黑路面,清除障碍物,美化电线杆等其他影响视觉美观的构筑物;三是使线缆整齐捆扎、不垂地,入户线贴墙,新建架空线缆入地敷设,已有架空线缆逐步入地,形成整洁干净的天空界面。

2公共空间系统改造推进城市公共空间系统改造,一是丰富绿色空间,种植花卉苗木,做到四季有景、层次分明;二是统一规划设计,使交通导向与标识、



人行道公共设施、环卫设施等城市家具精致美观;三是路灯等城市功能照明设施完好、照度达标,广告灯光、景观照明灯光和谐、有品位。


3)盘活老城存量用地。坚持城市建设用地集约节约开发,盘活老城区存量用地,促进低效用地再开发。对一批老旧单位实施整体迁建,包括市三医院、市血站、候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利用存量空间进行文化创意、科技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兴办众创空间。拆除老天门工人文化宫,建设东湖商业综合体并配建地下停车场。

3.巩固国家园林城市地位,彰显水乡特色风貌

1)打造多元主题的公园系统。打造城市主题公园、郊野公园、绿道网组成的多元主题的绿化景观系统,塑造绿色健康公园城市。构建“两横三纵”的绿道骨架(“两横”为复州大道、天仙大道,“三纵”为东绕城路、西环路、天岳线)。大力推进“两河”公园、东风公园、古眼湖公园建设,增加园路、广场、绿地、设施小品。古眼湖公园结合城南体育场建设成体育专类公园,东湖公园二期建设市级儿童专类公园,与城市内多元人群需求相结合,满足日常健身、休闲需要。新建南湖郊野公园,突出郊野田园特色,满足休闲游憩和旅游服务等功能需求。建设汉北河带状公园、张家沟带状公园、龙嘴河带状公园、谌桥河带状公园,构成休闲绿道系统串联城内外公园,形成便捷可达的城市健康休闲网络。

2)建成“四湖六河”水乡生态园林名片。加强水系景观整治,以水兴城,提升绿化品质。续建北湖公园、天门河及杨家新沟水系和绿化景观工程。新建龙嘴河、汉北河、谌桥河等水系景观工程。实施生态补水和水系连通工程,加强水体生态修复,提升城区活水循环能力,改善水环境质量。2025年,力争使“四湖六河”成为展现天门水乡生态园林城市的亮丽名片。

3)加强南部产业园区和老城区植绿补绿。构建湖、河、公园三位一体的城市绿地系统。建设南湖郊野公园、东风公园、古眼湖公园及三条带状公园。增加片区级、居住区级的公园绿地数量,结合旧城改造,见缝插绿新建街头绿地、口袋公园等其他绿地,弥补公园绿地服务半径的不足。力争2025年以前,城市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4平方米,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40%以上;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城市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90%,城市建成区道路绿地达标率达到85%

4提高绿化景观质量,增加景观小品和健身设施。一是对沿街、沿河、公园绿地中缺少绿化、绿化质量差、绿量不足、景观效果差的区域进行植绿补绿,增加乡土植物,补植花卉,丰富景观,注重植物搭配,强化四季变化。主要包括:汉北河、天门河两岸河渠绿化景观提升;汇侨大道西、竟东路南、陆羽大道中段、钟惺大道补植苗木道路绿化提档升级,天门中学等重点单位绿化改造,陆羽广场绿化改造,何山干渠(杨林段)、义乌路等隙地绿化。二是补充景观小品和健身休憩设施,主要包括天门河两岸、何山干渠两侧、北湖公园、汉北河两岸、杨家新沟两岸等。

5)构建“两环两纵四横”城市绿道系统。以河流水系为骨架,串联绿色开敞空间和城市记忆空间,形成“两环两纵四横”(两环:环北湖和环东、西湖的城市步行绿道,两纵:汉北河—西环路和谌桥河—天门河滨水绿道,四横:天门河、何山干渠、杨家新沟和龙嘴河滨水绿道)滨水特色绿道网络,为市民提供游憩、休闲健身的场所。

6)彰显“茶韵书香”文化魅力。延续历史脉络,结合“石家河文化”“侨乡文化”“茶文化”等,发掘荆楚派民居建筑文化,注重在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中,保护历史文化遗产,逐步恢复修缮传统文化古迹,延续文化风格和传统风貌。提升老城文化品质,打造以陆羽故园、东湖民俗文化体验园、胡家花园、北湖侨乡风情园、前后壕休闲带等为代表的核心文化活力区;推进老城沿街立面改造,凸显天门文化符号。塑造高铁站前城市特色门户节点,挖掘天门文化内涵,打造特色文化与景观节点;串联核心与节点,打造天门河、汉北河等各具特色的文化发展轴线。

4.完善城市交通设施布局,畅享绿色便捷出行

1)构建“十二横九纵五环”的城市总体骨架道路网体系。“十二横”——高铁站前大道、复州大道、北湖大道、陆羽大道、东江大道、人民大道、钟惺大道、汇侨大道、创业大道、发展大道、天仙大道、南湖大道,“九纵”——西环路、状元路、西湖路、接官路、东湖路—天门大道、竟东路、竟九路、杨林河路、东绕城路,“五环”——老城区内环(状元路—北湖大道—竟东路—汇侨大道)、天门城区外环(高铁站前大道—东绕城路—南湖大道—江汉路)、北外环(高铁站前大道—东绕城路—北湖大道—状元路)、南外环(接官路—天仙大道—竟东路—汇侨大道)、东外环(北湖大道—东绕城路—发展大道—竟东路),形成合理的道路网密度。

2)把握近期道路交通建设重点。构建“内畅外达”的城市交通系统。一是“达区外”,建设高铁站前路,“扩容”天门大道通往高铁站的市政道路,建设武天高速连接线,升级通往货运铁路站的道路,形成方便快捷的对外交通。二是“连城北”,实施西湖路北延工程连接站前大道,打通“城中”与“城北”断头路。三是“串城东”,刷黑创业大道及改造人行道,新建经九路、S213外迁线,打通城东直通沿江高铁站区主通道;新建杨林经七路,新建东绕城路延伸至高铁站前路,优化城东路网布局。四是“通城南”,优化城南交通路网,打通西环路、状元路等断头路,连接东西发展大道,完善物流园区路网。

3)完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贯彻公交优先发展战略,以创建全省公交示范城市为目标,确立公共交通在城市机动化交通中的主体地位,着力完善城市公交线网结构,构建以常规公交为主体,出租汽车为补充,无缝对接城乡、城际公交以及长途客运网络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优先保证场站配套设施建设,大力加强公交首末站、公交停保场、公交换乘站的建设力度。在原有12条公交线路的基础上,新增3条公交线路,新建5个公交首末站和多处公交中途站点。按照“窄马路、密路网”方式,完善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三行系统”,加快慢行系统建设,结合道路综合整治工作开展人行道、自行车道建设,缓解交通压力,为市民绿色出行提供便利。


专栏5 城市公共交通建设


1新建3条公交线路①开通侨乡客运站—义河大桥—人民大道—中百仓储—客运中心站—天门高铁站公交线路。②开通汉北桥—人民大道—西湖路—陆羽大道—北湖大道—北湖湿地公园—复州大道—天门高铁站。③开通教育园—北湖大道—中百仓储—人民大道—文昌阁公交线路。

2新建5公交首末站在原有7个公交首末站的基础上,新建小板、白茅湖、北湖片区、文昌阁片区、天门工业园5个公交首末站。

3新建公交中途站点新建公交候车亭、公交站牌共300个。其中:港湾式公交候车亭50个、灯箱式公交站牌50个、电子公交站牌100个、简易公交站牌100个。

4)加强市政交通设施建设。打通道路跨河断头路,完善过街人行通道建设。推进停车场建设,鼓励建设立体停车库,整合城区现有空地、依托老城区用地腾退工程配套建设停车场9处。力争2025年底,机动车停车位供给总量控制在机动车保有量的1.11.5倍之间。大力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按照30%比例设置充电桩停车位,公共充电桩与电动汽车比例力争达到1:15,中心城区公共充电服务半径力争小于2.5公里,重点在公园、停车场、老旧小区改造、建成住宅小区等区域配建充电桩。开展陆羽大道、人民大道、钟惺大道沿线小区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配套建设及运营。

5.推进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提高城镇承载力

1)推进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

完善城市供水体系加强水务管理,出台住宅小区二次供水管理办法。改造城区37条道路供水主管网,长约45公里;升级改造杨林街道办事处管网280公里。北部新区规划建设双管网供水系统;加大老旧小区管网及二次供水改造力度,建设二次供水管理系统;对城区主、次、支供水管网实施改造,建设双管网系统,形成供水网格体系。在具备条件的小区试点推行直饮水。加强水源地保护和水质监测,确保“源头到龙头”全过程水质安全。建设备用水库,在吴岭水库建设水厂引水工程,与城区现有管网连接,作为天门城区应急备用水源;完成天北干渠改造及一水厂输水管道铺设(城区补充水源);实施一水厂升级改造,完成二水厂改扩建及管线工程以及城南加压泵站建设。全面改造城区主供水管网,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低于《城市供水管网漏损控制及评定标准》(CJ92-2018)规定的修正值指标。全面完成老城区供水管网改造、净水厂扩建,对182处小区单元进行二次供水改造,争创国家级节水型城市。提高中水回用力度,将小区居民生活废水(雨水、盥洗、洗衣、厨房等)集中收集后,用于小区绿化浇灌、车辆冲洗、道路冲洗等。搭建“智慧水务”系统,包括管网GIS建设、DMA分区建设、水厂自控系统建设等。“十四五”期间,天门城区供水普及率达到100%,供水管网综合漏损率控制在10%以下。

专栏6 直饮水供水、中水回用


1直饮水供水工程选取1—2个新建的高品质居住小区开展试点,在小区建设净水系统,将净化水直通住户。另外,鼓励已建成小区居民使用用户终端净水设备,或者在已建小区试点推行直饮水社区站。

2中水回用工程积极推广中水回用。一是污水处理厂尾水利用,推进中水利用,在黄金污水处理厂、城北新建污水处理站建设中水利用池,用于环卫和园林浇灌工作。二是生活性中水再利用,对于住宅,可考虑除厕所生活污水外的其余排水作为中水水源,经处理后用于厕所冲洗、绿化、清洁洒水和冲洗汽车等杂用;对于大型的公共建筑、旅馆、商住楼等,采用冷却排水、淋浴排水、盥浴排水作为中水水源,经处理后用于汽车清洗、绿化浇洒、空调冷却以及消防等方面。

完善城市排水系统。对西龙、永丰等社区的93个老旧小区、天门新城等区域实施雨污分流改造。建设环北湖雨污管网、污水处理站和小南湖排水专管,推进三乡路以东和状元路以西区域的雨水管网建设,建设天仙大道雨水过街管,疏通城市花园、天城明珠等小区已有的排水系统,对现有河道截污管网、提升泵站制定保障措施。新改扩建排水泵站,提升城区雨水外排能力。

持续推进“气化天门”工程。做好各道口的管道连通工作;完成钟惺大道部分中压干管改造;完善天然气基础服务,建设燃气社区服务智慧工作站,实现社区燃气服务网络化;建设城市燃气信息管理系统;形成高集成度、高智能化、高可控性的一体化的生产经营、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增加天门暖居工程项目,在城区投资建设陆羽大道沿线小区等5万户的居民暖居工程,按照每户100平米,预计建设500万平米。力争2022年,城镇燃气普及率达到100%

稳步推进城市综合管廊建设。推进综合管廊系统建设,“十四五”期间,力争每年增加1公里地下综合管廊或缆廊、支廊,设置一座综合管廊控制中心。加快推进城市强弱电入地工程。

积极建设配送投递设施。着力改善末端投递服务,解决邮件、快件“最后一公里”问题,积极推进智能快件箱、公共配送中心等末端配送投递设施建设,优化配送环境,提高快件配送效率,促进配送投递行业发展新态势。合理设置、有序管理自由市场、摊点群、流动商贩等经营场所和服务网点。

2)推进环境卫生设施提级扩能

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逐步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无害化资源化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理系统。完善生活垃圾收运体系,配备分类清运、密封性好、压缩式收运车辆,改造垃圾房和转运站,建设餐厨垃圾、大件生活废弃物及装修建筑废弃物处理场站,建设危险废弃物处置、暂存设施和服装废弃物处置设施,建成日处理1000吨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保障环卫设施用地需求。2025年实现城区垃圾分类工作全覆盖,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生活垃圾焚烧比例达70%以上。



专栏7 垃圾分类建设


根据《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湖北省推进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逐步推行垃圾分类,加快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设施建设。


1垃圾分类投放加大垃圾分类投放推进力度。一是在各办事处、社区、居委会建立分类投放管理责任人制度,落实分类投放管理责任人工作责任。二是做好垃圾分类宣传,设立宣传栏和手册,鼓励单位结合实际将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到指定的收集容器或投放点,引导居民自觉、科学地开展生活垃圾分类。

2垃圾分类收集加强垃圾分类收集建设。一是按照标识统一、数量足够、方便投放与收集的原则,设置分类收集容器;规范垃圾收集容器规格,选用60L120L240L等规格,各类场所可根据生活垃圾产生情况和分类投放要求配置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容器,与收运设备要求匹配,实行密闭化分类收集。二是优化完善生活垃圾分类转运站点布局,提升改造生活垃圾站,建设1—2座有害垃圾专门暂存场所和1—2座可回收物分拣中心。

3垃圾分类运输建立垃圾分类运输体系,对不同类别生活垃圾进行分类收运,做到源头分类投放和终端分类处理无缝衔接。一是对现有运输车辆改造,配备分类清运、密封性好、压缩式收运车辆,配备再生资源和有害垃圾运输车辆,并在分类收运车辆标示明显的生活垃圾分类标识;二是规定运输车辆按时间、频次和路线对不同类别生活垃圾进行分类装运,以集中转运为主、巡回直运为辅的方式运送至末端处理设施。

4垃圾分类处理按照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的原则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置,一是鼓励引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企业入驻,对多种可回收物进行再利用和资源化处理。二是提升改造生活垃圾末端处理设施,推动垃圾焚烧发电、餐厨垃圾处理以及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三大末端处理设施建设。包括补齐厨余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短板,建设1座餐厨垃圾处理厂,建成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从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规划入手,解决各类环卫设施用地问题。

完善城区公厕配建工程。重点在旧城区、人流密集区和主次干路等区域配建补建固定或移动式公共厕所,利用节能环保技术配置除臭设施。改造老旧公共厕所,分批进行拆除还建或改建,新区建设和商业开发要严格按标准配建公共厕所,合理增补无障碍厕位和第三卫生间,方便残疾人和儿童等使用,配建旅游厕所。

加强市容市貌整治。以示范路创建为契机,将市容环境整治作为城市管理的重要突破口,对乱停乱放、乱涂乱画、乱堆乱占、乱吊乱挂、乱摆摊点等“五乱”现象进行集中整治。以环卫作业精细化、机械化作业为重点,严格落实“一天三扫、一天两洒”卫生管理制度,对城区主要道路全面实施16小时连续性巡回保洁制度,保持城区街道卫生整洁,提高机械化、精细化作业水平。开展示范社区、示范小区、卫生小区等创建;加强城郊结合部环境整治、城中村环境整治、老旧小区环境整治、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高城市保洁整体水平和居民生活品质,打造环境整治和示范改造的亮点,引领带动城市容貌的整体提升。不断健全和完善“城管、街道、公安”三位一体的拆违控违新机制,深入开展违法建设治理工作,遏制新增违法建设,大力整治社区小区内部乱搭乱建。

3)推进城市安全设施提标扩面

提升防洪排涝能力。对老城区17条道路进行排水管网改造,扩大排水管网管径,提升城市道路排涝能力。连通“四湖六河”,形成“东西贯通,南北互济”的水系网络。因地制宜建设排水泵站,加快易涝地区、低洼积水点的排水。划分排水分区,加强海绵城市建设,推广海绵型建筑与小区的同时,重点推进海绵型道路与广场建设,完成新建骨架性主次干路网络的海绵化建设,增强道路绿化带对雨水的消纳功能,在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停车场、广场等扩大使用透水铺装,推行道路与广场雨水的收集、净化和利用,减轻对市政排水系统的压力。以高铁片区为示范,运用“渗、净、滞、蓄、排、用”的理念,实行“高水高排、低水低排”,建设透水性停车场和广场、下凹式绿地。力争2025年底,天门市3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易涝点整治全部完成。

加强消防安全建设。继续增强城区消防安全,补充消防栓数量,加强消防栓设施的检修养护,力争在“十四五”期间,新建市政消火栓320具。

(二)改善农村住房条件和居住环境,建设“美丽乡村”

1.加强乡镇风貌环境整治,擦亮全市小城镇

1)推进“擦亮小城镇”建设根据各乡镇实际情况,明确“一镇一品”、各美其美的发展定位,坚持高位推进、规划先行,因地制宜、特色打造,全域推进“擦亮小城镇”行动。按照“洁、绿、亮、序、美”五字目标,对乡镇风貌环境整治进行考核和复检。按照“谁先做完规划,谁先建设;谁先建设,谁先验收;谁先验收,谁先拨付资金”模式,每个乡镇补助以奖代补资金1000万元,增强乡镇改造动力,确保2022年前完成乡镇镇区“脏乱差”整治,塑造城镇新风貌。

2)补齐规划设计短板着力解决天门市小城镇发展思路不明、设施不足、无序建设和风貌缺失问题,依据国土空间规划和擦亮小城镇行动技术导则,以乡镇为主体,科学编制美丽城镇建设三年规划(方案)。突出问题导向,统筹谋划小城镇补短板工作措施和项目。突出规划引领,加强小城镇整体风貌、重要节点、街巷和区域建设项目规划设计,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细化行动项目清单,建立项目库,明确项目推进时序及保障措施。严格规划设计把关,提高审批效率,加快项目推进。

3)补齐公共环境短板

加强垃圾治理。建立地面长效保洁机制,加快清理历史积存垃圾,扩大保洁覆盖面,加大重点区域、人员集中地清扫和保洁力度,做到垃圾日产日清。积极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引导机关、学校等单位先行先试。试行推进建设乡镇餐厨垃圾及大件垃圾收集设施。完善垃圾投放、收集、中转、运输和处置设施建设。

加强污水治理。建设九真社区、李场社区等2座小型污水处理站,探索以集约化方式,低成本解决农村污水处理问题。完善镇区排水和污水管网配套,严格雨污分流,确保镇区无污水直排口。有条件的地方污水管网向周边村庄延伸,加强老旧管网排查整改和接户管建设。加强污水处理厂和收集管网运行维护管理,提高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率,提高进水量、进水浓度和出水达标率。加强公共水域保洁,推进水域留存垃圾清理和日常漂浮垃圾清除工作。

整治城镇秩序。以房前屋后、背街小巷、老旧居民区、集贸市场等区域和公共空间为重点,全面整治乱堆乱放现象。规范沿街商铺空间秩序,整治道路及其沿线店铺违规占道堆放、占道经营、占道设摊等现象。整治车乱停、车乱开,查处交通违法行为。依法整治拆除私搭乱建和违法建筑,清理沿街破旧雨篷、遮阳篷等破旧附属设施,整理空闲地。

4)补齐公共服务短板

完善基本公共服务。统筹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加快教育、医疗、养老、托育、文化、体育、广播电视、物流、车站码头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有序建设和完善社区便民服务设施,提升小城镇功能。提档升级优质教育、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公共卫生服务及疾控体系,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

完善生产生活服务。加强农技服务、农机维修、农资交易、物流服务、仓储配送、邮政快递等生产服务设施建设,有条件的地区要逐步完善乡村旅游、健康养老等新业态服务设施。改造提升便利店、超市、集贸市场等便民服务设施,提升餐饮、宾馆等服务水平。鼓励统筹建设集公共服务、商业、休闲等为一体的综合服务设施。

5)补齐基础设施短板

完善交通设施。贯通主干路,打通断头路,支持国省道过镇区路段大中修和提档升级,完善镇区路网。修缮破损路,硬化小街巷,改善主干路面。合理划定停车范围,增加停车泊位,建设公共停车场。完善路灯、信号灯、指示牌、消防栓、人行道铺装和无障碍通行等设施。

完善市政设施。统筹各类市政管线敷设,完善供水、排水、污水、供电、燃气、通信、公厕等设施及管网建设,积极实施管线入地改造。加强供水设施改造,提升供水质量。统筹水系、健身步道、绿地等配套设施建设,积极植树增绿、见缝插绿,注重利用古树、古井、历史建筑等传统要素建设小公园、小广场等公共活动空间。开展河道、沟渠等公共水域综合整治,逐步恢复坑塘、河湖、湿地等各类水体的自然连通。

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增强灾害防御预警及救助安置能力。加强防洪排涝设施和避灾场所建设,开展城镇防汛风险评估,完善消防设施配置,严格落实重大建设工程、生命线工程抗灾设防要求。整治提升公共活动场所防灾减灾能力,确保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达到安全防灾标准,创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

专栏9 完善乡镇基础配套设施


1乡镇供水系统扩能工程将陈家湖改造作为佛子山水厂应急水源,完成皂市水厂管道(高关)铺设。完成仙北水厂改建和张港中心水厂扩建,建设吴岭水库引水工程,新建小板工业园泵站。

2乡镇农贸市场改造升级在全市范围内新建、升级改造30个农贸市场,其中:中心农贸市场12、小场口农贸市场18个,3年内建设完毕。

6)补齐城镇风貌短板

传承传统风貌。保持传统路网、空间格局和生产生活方式,传承历史风貌和建筑风格。加强历史文化资源普查、保护传承与科学利用。通过地域风貌特色、历史底蕴、文化脉络的研究和整理,对历史保护建筑建档。注重采用当地传统技术和乡土建筑材料,按照文物保护修缮相关管理规定,及时修缮维护传统街巷和建构筑物等历史要素。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发展,建设完善传习、展示等相关配套场所。

整治沿街立面。加强沿街立面设计与管控,推进沿街立面适度改造,逐步形成具有特色的沿街风貌。优化沿街标识标牌、招牌广告、空调室外机、防盗窗等设置,规范横幅悬挂、衣物晾晒等行为,加强违规广告牌清理。整治沿街线杆,治理“空中蜘蛛网”,结合行业部门规范标准梳理、规范沿街干线,保持沿街立面整洁美观。

打造街区节点景观。采用微改造、微更新方式,加强小城镇重要街区、重要地段和重要节点的环境整治和建设。加强对老街巷、老厂房、老院子整治改造利用,开展老旧小区整治改造,积极打造美丽民居、美丽院落、美丽街区、美丽河湖和美丽田园。鼓励开展绿色建筑改造,积极引入装配式建筑等现代技术,提升房屋功能及风貌。

7)补齐治理水平短板

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以乡容镇貌、环境卫生、城镇秩序为重点,推行社会化、专业化的管理模式,探索建立城镇管理“网格化+街长制”、日常执法联防巡查制等管理制度,加强小城镇环境维护管理和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服务。建立综合参与机制,激励广大居民、家庭、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积极参与小城镇环境的共建共管。建设智慧小镇,逐步提高5G网络城镇覆盖率。

提升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坚持党建引领,深入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推进城市综合管理和执法向基层延伸,加强基层站所队伍建设,发挥乡镇服务带动乡村振兴作用,促进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开展“共同缔造”活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1)分类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按照“突出重点、点面结合、分类推进、整体实施”的原则,结合省级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整治村分类推进建设要求,考虑天门自身特色对全市村庄按重点推进类、示范提升类、整治促进类推进建设,引导改造空心村组。到“十四五”末,实现美丽乡村建设全覆盖。


专栏10 美丽乡村建设分类


1重点推进类村庄选择重点线路(天仙线、武荆线、天岳线、荷沙线)重点区块,村级基础、干部基础、产业基础、市场主体基础、建设基础相对较好的村开展试点,连点成线、连线成片,形成美丽乡村建设的亮点。

2示范提升类村庄选择省级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及重点线路关键节点村进行重点打造,形成美丽乡村建设的区域示范,做到每个乡镇都有示范点。

3整治促进类村庄选择省级美丽乡村建设整治村进行整体推进,形成美丽乡村建设的群体效应。

2)引导乡村景观风貌整治

营造乡村公共空间。以乡土文化为切入点,进一步推进全市村庄公共空间营造,改造晒场、杂货铺等,建设公共活动广场、小游园等,改善村民的精神文明生活环境,为村民提供具有精神归属感的宜居家园,凝聚乡村发展动力。“十四五”期间,实施一批乡村小景观工程,以点带面,形成示范,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管控乡村民居风貌。深入挖掘片区文化内涵,并分片区收集整理传统建筑元素,广泛运用于民居外立面改造及新建民居风貌控制,彰显荆楚美丽乡村魅力的特色村容。结合市域美丽乡村建设村庄分类及年度计划,对乡村建筑进行整体设计和改造。“十四五”期间,完成重点线路(天仙线、武荆线、天岳线、荷沙线、牛张线)主要道路两侧村庄建筑立面的改造与整治。

打造乡村田园景观。结合市域美丽乡村建设村庄分类及年度计划,加大对主要公路沿线、景观河道沿线、乡村旅游景点等重要节点及村道、巷道、庭院、校园、公共绿地和村庄空闲地的绿化美化力度。“十四五”期间,着重对天仙线、武荆线、天岳线、荷沙线、牛张线等乡镇连接线两侧景观进行绿化美化。

打造乡村水系景观。以仙北支渠、中岭干渠、青沙干渠等典型河流为试点示范,加强河流水体清淤疏浚,实施水域保洁,逐步恢复坑塘、河湖等各类水体的自然连通,保持水体洁净。加强对河道沿岸、空旷地进行绿化整治,丰富绿化软景种植,尽量利用水生植物、卵石、土壤包等天然材料形成生态河道及驳岸。

3)加强房前屋后环境整治。结合市域美丽乡村建设村庄分类及年度计划,对农村人居环境进行建设和整治。整治内容包括:提升公共空间和庭院环境,消除私搭乱建、乱堆乱放。围绕“四旁”,从“五子”行动入手,号召群众“拆通畅、扫干净、码整齐”,做到房前屋后堆放有序、干净整洁;发动群众开展“小三园”建设,其中农户菜地实行栅栏隔离。在房前屋后植树、种草、栽花,做到应绿尽绿。平原地区绿化率达到10%以上,丘陵地区绿化率达到25%以上。推广张港镇高拐村新时代金银花种植合作社利用房前屋后和闲置用地种植金银花的经验,把村容整治和特色产业发展结合起来,鼓励不同村庄根据各自特点选择当地特色作物种植,进行村容美化。2025年,基本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整洁、舒适、安全、美丽”的目标。


专栏11 培育一批新示范村


2023年底以前,建设一批新示范村,打造10个“荆楚名村”、50个“荆楚强村”、200个“荆楚新村”、80个“天门强村”。

新示范村建设推荐名单:

1.荆楚名村。佛子山镇神祖台村、石家河镇龙嘴村、皂市镇笑城村、张港镇罗高村等。

2.荆楚强村。皂市镇泉堰村、渔薪镇曾搬口村、石家河镇吴刘村等。

3.荆楚新村。蒋场镇代巷村、黄潭镇鲁店村、胡市镇河南新村、多宝镇团结村等。

4.天门强村。麻洋镇三湖村、岳口镇南湖新村等。

3.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乡村承载力

1)大力改善农村卫生环境

推动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全面提升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水平,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全达标。鼓励引入市场机制,完善财政补贴和农户付费机制,健全农村保洁制度。引导农民做好垃圾分类减量,积极探索农村生活垃圾就地资源化利用。按照“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四级联动的收运方式,实现生活垃圾上门收、密闭运、及时清、不滞留的正规化管理。到2022年,完成垃圾分类试点任务;到2025年,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率超过99%

加快村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开展生活污水源头减排与尾水回收利用。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建设模式和处理工艺,分三类推动村庄污水处理设施布局——集镇周边村庄纳入污水处理厂进行集中化、无害化处理;在离污水处理厂较远且人口较密集的村庄、新型农村社区,根据污水规模建设小型污水处理站;其他散户村庄鼓励结合当地自然环境,建设生态污水站、生物湿地、氧化塘等方式进行污水治理,达标后排放到附近水体,做到水资源循环利用。到2025年,实现全市40%的村庄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改造农户厕所,到2025年,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5%

2)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深入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以创建示范市和示范乡镇为契机,全面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重点改善重要县乡道通行条件,加快推进县乡公路改造工程,畅通农村公路主动脉。大力推进旅游路、资源路、产业路建设,促进农村公路建设与农村地区资源开发、产业发展有机融合。结合农村客货运输线路布局,继续推进窄路基路面公路拓宽改造,通村主干道拓宽至4.5米以上,提高农村公路联网效率。建设佛子山—石家河—九真—皂市旅游公路。每年创建一批“四好农村路”示范乡镇,争创“四好农村路”示范市。2023年以前,完成麻洋镇三湖村田园综合体、岳口镇南湖新村生态示范基地等农村观光路建设。

实施农村饮水提质扩面工程。按多水源、大水厂、大管网、互备用的总体布局思路,加强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建设。对接城区和乡镇水厂埋设骨干供水管网,改造农村管网,以大观桥水库、吴岭水库和天北干渠为备用水源,按饮用水水源地要求改造陈家湖、青山湖、渡桥湖等,延伸乡村供水管网。实施佛子山、仙北水厂等乡镇供水提级工程。完成乡镇水厂供水体制改革。到2022年,解决核定新增的2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5%

完成“气化天门”工程。完善乡镇天然气服务水平,将乡村纳入全市“智慧燃气”信息管理系统。扩建天门分输站,建设汪场门站一座,建设高压管道100公里,加快推进燃气管网向乡村延伸,建设供气管网600公里,实现乡镇天然气“村村通”。

加快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提升农村供电能力和供电可靠性。加快推进美丽乡村、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新型农村社区配套供电工程建设。到2022年,基本解决全市电网供电能力不足的问题。

4.引导新型农房建设,改善农村住房条件

1制定农村建房相关规范及标准。通过充分挖掘、提炼天门特色乡村建筑风貌元素,实现对乡村建筑风貌的有效管理。出台《天门市乡村建筑风貌建设管理实施方案》《天门市乡村建筑风貌建设指引》《天门市农村建设户型及样式图集》,提供不少于10套农村建房户型供村民选择。制定农村建筑风貌推广奖补政策,鼓励村民按照推荐样式建房。同时,引导村民制定村规民约,将本村建筑风格风貌写入村规民约,严格规范村民按照乡村风貌要求建房。

2)推进农村住房建设和改造

走在前列,打造样板。积极谋划农村住房建设思路、具体举措和示范成效,广泛开展农房设计和宜居示范型农房等宣传工作,推进示范引导,普及农房设计和建设相关知识。加强农村住房建设安全监督检查,对现有农房进行安全隐患排查。完成农房设计服务、工匠培训管理等农房建设管理体系的构建,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农房设计和建设管理经验。

重点带动,点面结合。选择石家河镇土城村、多祥镇仙北社区、多宝镇兴宝新村、张港镇泽口村、彭市镇双河垸村等整体或部分搬迁的行政村作为重点示范,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天门市农村住房建设试点工作。到2025年,新建农房普遍按照《天门市农村建设户型及样式图集》标准进行建设。

挖掘文化,彰显特色。坚持正确价值导向,把握乡村独特魅力,大力挖掘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炼并彰显水乡园林核心要素,打造一批“记得住乡愁”的本土住房。以基础潜力比较好的特色村落(佛子山镇神祖台村、石家河镇龙嘴村、皂市镇泉堰村和笑城村等)为突破,打造具有荆楚风貌的美丽乡村和民居建筑。

3)加强农村建筑工匠培养与管理。加强农村建筑工匠队伍建设,成立农村建筑工匠协会,建立农村建筑工匠档案登记制度。积极组织开展相关培训,探索建立符合天门农村实际的农村建筑工匠培训制度和管理制度,提高农村工程施工人员能力素质。同时,加大对装配式建筑施工员的培训,促进传统建筑工人向现代产业工人转型。力争“十四五”期间,每个乡镇档案登记的农村建筑工匠不少于5名。

(三)引导城镇住房保障和房地产业,实现“住有所居”

1.引导保障性住房提质扩面

1)接续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实施棚户区改造,抓好棚户区改造收尾工作,重点围绕难啃的“硬骨头”集中攻坚,如期完成前壕小区等棚改项目11500套,实现棚改安置房“一年开工、两年建成、三年投入使用”周期建设任务,实现棚户区改造政策基本全域覆盖,棚户区改造与城市更新、产业转型升级更好地结合。实施老旧小区改造,持续开展保障性安居工程基础设施改造,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推动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的民生安居工程建设项目迈上新台阶,重点解决住房建筑面积在14平方米以下的城市家庭的住房困难。

2)落实公租房兜底保障政策。通过租、售、改、补多种方式织密住房保障网,实现低收入家庭应保尽保,中等偏下收入家庭住房条件得到有效改善,新市民住房困难群体得到有效缓解。对符合条件的家庭实施实物保障或者租赁补贴;支持保障对象通过市场租房,结合市场租金水平和保障对象实际情况,合理确定租赁补贴标准,“十四五”期间发放租赁补贴2000户。

3)探索市场化方式解决住房问题。有条件的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项目,可积极探索和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推进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项目及其配套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以满足居民的多层次住房需求为目标,健全完善购租并举的住房制度。推进住房保障货币化改革,扩大租赁补贴保障范围,降低准入门槛,支持住房困难家庭通过市场租赁商品住房等方式解决住房困难问题。鼓励采取货币化保障方式,对符合条件的新市民以及部分人才等住房困难群体发放租赁或购房补贴,提高通过市场改善住房困难问题的能力。

4)提升保障性住房建设和配套品质。依法加强对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设计、施工质量和安全的全过程监督控制。以低碳、绿色为理念,大力推广保障性住房和棚改安置房使用绿色、环保、节能建材,探索建筑产业化示范试点工程,提升建设品质。制定《天门市保障性住房装修及配套标准》,政府投资建筹的公共租赁住房要严格执行该标准,其他公共租赁住房参照该标准,根据不同的承租群体进行相应的装修,配备必要的生活设施,以确保具备入住条件。统筹道路、供水、供电、供气、通讯、消防、污水与垃圾处理等市政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卫生、商业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进度,与保障性住房和棚改安置房同步规划建设,同步交付使用,确保居民生活和工作便利。

5)深化住房保障领域“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逐步将公租房申请串联审核管理模式转变为后台并联审核模式,推进部门信息数据共享协查,实现公租房保障申请“一证通办”。推进信息系统建设,引入智能化技术成果,大力提升住房保障信息化管理水平,利用信息化技术打造保障性住房管理新高地,做好全国公租房信息系统贯标和联网接入验收。

专栏12 实施保障性住房三大工程


1人才安居工程补充扩容一批人才住房,优化项目选址,紧依人才需求、紧随企业分布、紧靠服务中心、紧邻公共交通、紧跟城市战略。人才安居坚持“促发展”原则,针对人才层级和差异化需求,建立梯度激励标准,强化人才聚集效应,对退役军人、道德模范、行业精英、环卫工人、引进人才实现精准保障。

2住房保障工程扩充保障性住房房源,逐年提高城镇常住人口保障性住房覆盖率,适时出台公租房产权过渡实施办法,打通上市通道,满足市场需求;探索出台商品住房配建保障性住房实施办法、新市民住房保障政策,加大对符合条件新市民的保障力度,确保住房保障覆盖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3住房租赁工程培育形成一批大型专业化住房租赁企业。扩大租赁市场有效供给,支持住房租赁消费,促进住房租赁市场健康发展。2021—2025年,重点培育发展10家以上住房租赁企业;到2025年,建成租赁住房3000套,面积21万平方米。

2.促进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

1)合理开发各类商品住房。结合市场需要推进房地产开发,保障90平方米以下户型比重占30%90—140平方米户型比重占50%,适度增加超大面积户型占比,满足不同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保证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房土地供应,年度供应量不低于居住用地供应总量的30%—40%。保证商品住房供应比例不低于80%。开发建设各类商品住房750万平方米,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到2025年达到40平方米。

2)适度刺激住房消费需求。最大限度实行棚改货币化安置,提高货币化安置率,货币化安置比例不得低于50%,积极促进库存消化。大力支持农民进城购房,适时回购存量商品房作为农民进城和租赁型保障房房源,制定农民进城购房优惠政策,用足用活惠民政策。认真落实信贷税收优惠政策,全力支持个人消费。进一步落实住房贷款的各项优惠政策和住房契税、增值税减免的优惠政策。加大宜居城市宣传力度,吸引周边县市群众到天门购房定居、投资兴业。

3)坚持“房住不炒”规范市场秩序。加强商品住房预(销)售方案管理,进一步建立健全新建商品房、存量房交易合同网上备案制度和《房地产开发(电子)项目手册》制度,加强商品住房预(销)售动态监管。充分运用天门市房地产市场调控会商制度,及时研判会商房地产市场形势,根据市场变化适时调整完善调控政策。保持市场高压巡查力度不减,确保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加大对房地产中介行业的监督巡查力度,引导成立房地产中介行业协会。推进房地产中介机构和从业人员的诚信体系建设,强化房地产经纪行业自律、事中事后监管和执法。推动中介机构使用房屋租赁合同示范文本,开展房屋租赁合同备案管理。在诚信体系建设上,建设房地产市场诚信档案系统,加强商品房交付管理,减少房屋交付问题引发的矛盾纠纷。

3.发挥公积金的住房支持作用

1)继续实施公积金“扩面工程”。巩固和加强住房公积金在改善城镇居民家庭住房中发挥的重大作用,努力扩大公积金政策的覆盖面和受益面,力争实现在职职工公积金制度全覆盖和新市民公积金制度有效覆盖,公积金缴存人使用公积金改善住房条件的能力明显增强。重点向新市民、乡镇及社区干部延伸。“十四五”期间,全市每年发放住房公积金贷款不少于3亿元;到2025年末,全市累计发放住房公积金贷款总额超过37亿元,住房公积金整体覆盖率提高至65%

2)有效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提升公积金对住房租金支付的支持力度,帮助职工通过租赁解决住房问题的力度进一步加大。住房公积金贷款重点满足基本住房需求,重点支持中低收入职工购买首套普通住房。进一步推进住房公积金信息化建设,建成“网上办理,一网办理,全国联网”的网络体系。重点做好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和全国住房公积金数据平台接入工作,大力推进网上业务办理,实现服务信息化、智能化、标准化。争取在“十四五”期间,全市住房公积金贷款市场占有率提升至全市个贷市场的20%以上。

4.提升住宅小区综合治理水平

1)提升小区综合治理能力。优化完善政府监管、市场主导、社会参与、居民自治四位一体和良性互动的住宅小区综合治理格局,持续推进物业全覆盖三年行动计划,推进小区物业服务常治长效,进一步完善住宅小区管理体制机制,业主自我管理能力和社区共治能力明显增强。建立“质价相符、按质论价”的物业服务收费协商和监督机制,推动物业服务社会化、专业化、规范化建设,物业服务水平和行业满意度明显提高。逐步化解住宅小区中涉及民生的突出问题,使广大居民居住生活环境明显改善。

2)大力实施智慧物业工程。按照智慧物联标准,对新建商品房小区安防、物业服务管理等设施进行新建、改造,搭建综合智能、现代规范的小区管理运行平台,重点引导物业企业与相关服务行业深度合作,围绕业主最愿意买单的项目,与其他行业共建盈利生态圈,全方位满足小区业主各种需求,解决物业服务落地“最后一公里”问题。

(四)推进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发展,促进行业转型升级

1.大力推进建筑业改革升级

1)引导建筑行业健康发展。拓宽建筑业体系,横向拓宽产业领域,纵向拉长产业链,在巩固提升传统产业(建筑工程、设备安装和装饰装修)的基础上,积极拓展新型产业(房地产开发、新型环保建材、新能源设备、咨询设计服务等),推动全市建筑业资源整合,大力推行工程总承包,健全工程总承包的招投标、质量安全管理和市场准入制度,鼓励工程建设的设计、施工、建造和服务企业融合发展。规范建筑市场,维护统一开放公平有序的建筑市场秩序,深化工程风险管理和工程结算制度改革。推进工程建设标准化建设,在严格执行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制定实施具有创新性和竞争力的天门标准。鼓励先进建造方式、智能设备、建筑信息模型(BIM)等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加强建筑业招商引导,围绕新能源、绿色建材、建筑装备制造、钢构装配式建筑、新材料、燃气、供水、环保节能材料等领域扩大行业招商;对接武汉等建筑和设计行业资源,做好精准招商;与央企、国企等大企业深入洽谈,推进大项目合作,继续引进优质企业。完善相应的扶持政策,按照“非禁即入、非禁即准”的原则,支持民营建筑业企业发展;鼓励银行、保险和融资性担保机构开发适合建筑业特点的金融产品,认真落实国家税收减免政策;鼓励奖励创建精品工程。力争“十四五”期间,建筑业总产值年均增速保持在10%左右;到2025,建筑业总产值突破227亿元,全市新建项目工程总承包占比达到30%以上。

2)培育建筑业大型骨干企业。加大对龙头骨干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之间兼并重组,打造建筑业现代化产业集团,形成建筑产业集聚效应。坚持扶优扶强,完善重点企业培育制度,提供“直通车”服务,在企业升级、增项和分立、成立子公司时在资质等方面予以重点扶持,指导和帮助龙头骨干企业提档升级、开拓市场。打造知名品牌企业,做大做强做优“天门建造”名牌,提升核心竞争力。力争2025年末,省级重点培育企业数量达到4家,建筑工程及市政公用工程总承包甲级企业达到6家,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总承包甲级企业达到1;扶持1家建筑企业集团总产值突破100亿元,2家建筑企业集团总产值突破50亿元,5家建筑企业总产值突破10亿元。

3)培养一批新型建筑专业人才。全面实行建筑工人实名制管理。研究出台建筑工地人员实名制管理办法,充分发挥实名制和分账制管理平台的实时监管作用,逐步实现实名制管理系统与社会保障、公安机关、银行、征信等系统数据对接共享。发挥政府指导作用,加快培养适应当前建筑业转型发展新要求和装配式建筑发展新方式的新型建筑专业人才,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完善激励机制,着力培育中、高级技工,鼓励人才下乡,获得重大表彰项目负责人可破格申报参加职称评审。大力实施职业技能培训,强化建筑监管人员培训,将建筑业农民工培训纳入“阳光工程”,全面推行岗前培训,培养农村建筑工匠。开展住建工匠评选,多渠道、多形式组织职业技能实操大赛,提升全市建筑行业整体队伍素质和技能水平。力争每年新增一级建造师10、二级建造师30人以上,一级造价工程师8、二级造价工程师20人,勘察设计注册人员5、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5人,中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40人。2025年末,完成1.5万人次建筑行业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教育,持证上岗率达到100%

4)鼓励发展装配式建筑。积极推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和钢构建筑发展。积极扩大装配式建筑应用规模,优先推动政府投资的保障性住房、安居工程、棚户改造及公建项目运用装配式方式建造。总结推广先进适用的装配式建筑技术和产品体系,加快推动发展内外装修、外围护结构和管线设备集成等建筑部品体系。结合农村住房建设试点工作,积极推广钢结构装配式农房建设。扶持培育一批装配式建筑产业龙头企业,鼓励企业装配式施工,现场装配。探索适应装配式建筑发展的招投标、工程造价、质量监督、安全管理、竣工验收等管理制度。到2025年,力争培育1个装配式部品部件生产基地,全市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到30%以上。

5)强力推广绿色文明施工。大力推行建筑工地安全文明施工标准化管理,合理使用施工新材料,提高材料利用率,降低施工成本;合理选择施工机械、施工方法及工序,推进建筑工地安全文明设施工具化、定型化、标准化进程。开展扬尘治理量化考评,实行扬尘精细化管理。建立建筑工地扬尘治理月考核、双月通报制度,形成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的舆论氛围。实施扬尘精细化管理,不定期召开建筑工地扬尘治理现场会议,明确建设、施工、监理职责,做到责任到位、措施到位、设施到位,逐步实现扬尘治理监管由集中整治、高频检查、高压监管向常规工作、细化落实、长效管理转变,巩固建筑工地扬尘防治成效。

6)强化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全面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狠抓“三个严格落实”(严格落实工程参建各方主体责任,严格落实工程建设五方责任主体项目负责人质量安全责任,严格落实工程质量终身责任),严格执行工程质量终身责任书面承诺、永久性标牌、质量信息档案等制度,加大质量责任追究力度,健全建设工程安全监督管理机制。持续开展安全生产“亮剑行动”,全面落实安全生产措施,定期公布建筑工地“红黑榜”,深入推进危大工程专项整治,狠抓建筑起重机械、高大模板、深基坑等重大危险源排查登记和动态监控,从严从细从实整治各类安全隐患,全面堵塞安全监管漏洞。实现实名制安全教育培训全覆盖,开展全市建设领域从业人员实名制安全教育和工程质量安全标准化手册宣贯培训,编制数字化教材。鼓励企业创建优质工程,严格执行工程质量各项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确保建设工程结构、功能和环境的综合质量;鼓励企业争创国优、省优、市优工程,对质量安全标准化工作成绩突出的企业和项目给予奖励,授予“示范企业”“示范工程”称号,优先纳入市级重点培育企业名单,予以政策倾斜,在资质升级和增项上简化审批程序,开辟绿色通道,实施差别化管理。“十四五”期间,力争全市建筑施工实现安全生产零事故目标。到2025年,累计开展16期建筑施工安全专项培训和标准宣贯,培训安全技术人员达到1万人次以上;国家级优质工程奖实现零突破,力争获评省级楚天杯奖5、省级结构优质工程奖15、省级安全文明施工现场奖15项。

2.积极推广建筑业绿色发展

1)积极发展绿色建材产业。培育开放有序的绿色建材发展环境,加快发展具有“节能、减排、安全、便利和可循环”特征的绿色建材,着力促进绿色建材产业招商,提升产业规模和质量。深入开展新型墙体材料革新,加强发展高效节能保温材料,积极推进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开展绿色建材产业化示范,在试点示范工程和推广项目中,研究制订推广使用绿色建材政策,在政府投资建设的项目中优先使用绿色建材。巩固“禁实”成果,稳步推进乡镇“禁实”活动。研究制定天门市新型墙体材料发展指导意见,重点支持新型墙材和绿色建材的提档升级和技术改造,对有条件的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实行技术改造5家以上,做好新型墙材项目的招商和服务指导工作。推进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绿色发展,禁止城区现场搅拌混凝土、砂浆,开展预拌混凝土绿色生产评价,大力推广应用高性能混凝土,积极推广农村使用散装水泥,市区、建制镇区全部使用预拌混凝土。制定《天门市预拌混凝土(砂浆)搅拌站布点专项规划》,科学规划站点,2025,力争有8家企业获得预拌混凝土绿色生产和绿色建材标识。

2)大力发展节能建筑。强化建筑节能引导,创新探索既有建筑改造模式,确定重点改造建筑和区域,分步骤有计划地开展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试点示范,研究制定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奖励机制。加强新建建筑的节能监管,加强建筑施工前、施工时和施工后的节能监督检查,确保节能标准落实到位。加强公共建筑能耗监测,进一步扩大监测范围,指导公共建筑按节能方式运行,进一步降低建筑能耗。推动太阳能光热与建筑一体化应用,在全市城区范围内所有具备太阳能集热条件的新建12层及以下宾馆、饭店、医院、保障性住房、学校宿舍等建筑中安装太阳能热水系统,鼓励能耗较高的商业、酒店宾馆等新建公共建筑配置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在工业厂房、大型屋面推广开展分布式光伏应用。

3)引导建设绿色农房。鼓励在新型农房建设中执行建筑节能标准,制定适合天门气候特征的农村建筑节能技术导则,示范推广建造太阳能热水系统和太阳能供热采暖系统,合理应用生物质能源,采取坡屋顶、大进深、浅色外墙等建筑结构,改善遮阳、通风、采光、防潮等。开展绿色建材下乡行动,促进绿色建材在农房建设的应用,积极采用原生材料,重点推广应用节能门窗、预制构件等新材料。开展绿色农房示范创建工作,逐步扩大农村建筑节能试点示范覆盖范围。

4)扎实做好绿色建筑全过程监管。全面执行绿色建筑设计标准,实施新建建筑节能闭合管理,强化绿色建筑工作全过程监管,从设计、施工图审查、质监、施工及监理等各个环节认真按照绿色建筑标准要求进行,抓好绿色建筑工程质量。进一步完善建筑节能监管制度,明确各个环节的具体监管措施。印发推广和禁止、限制使用的技术、产品和设备目录。积极发展高星级绿色建筑,规划“十四五”期间新增绿色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

(五)提高住建系统管理现代化水平,建设“智慧城市”

1.深化住建系统管理体制改革深化机构改革,完善权责清单,改革创新城市基层治理机制,形成多元共治、良性互动的城市治理模式。积极探索创新审批模式。认真落实“放管服”要求,确保各项改革措施落地生根。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将带方案出让类项目、市政类线性项目、改造类(规划条件不变)项目审批时间分别压缩至303020个工作日。提高水气服务质量。对于工业项目,提前介入水气报装。探索实现水气报装合并办理,推行水气接入外线工程并联审批,实现供水供气报装、查询、缴费等业务全程网办。积极探索“前置改后置”审批模式,促进监督重心由事前向事中事后转移,提高审批效率,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按照“双随机、一公开”的要求,强化日常监督执法管理。推进人防、消防、技防设计审核并入施工图审查,推行多部门联合审批验收制度。全面做好行政审批服务项目取消和调整后的衔接工作,建立沟通联系工作机制,加强审批服务实施情况的监管,整治审批服务过程中的违法违规行为。

2.完善“智慧城市”管理系统

构建全方位智慧城市管理系统。大力推进“物联表改造”“智慧住建”建设,高标准完成住房建设系统信息化顶层设计,加快推动建设工程质量安全检测和监管、市政基础设施监控、城市安全预警等智能平台建设,实现公用事业率先智慧化。“十四五”期间,投资2亿元搭建市政排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智慧水务、智慧燃气、智慧城管等智能平台,促进住建领域电子化执法、精细化监管和大数据辅助决策,积极探索5G智能城市交通、智能电网管理、智能安防以及远程办公、在线学习和技术认证等方面的应用,大幅提高城市管理效能和服务水平,初步实现城市治理体系现代化。

建设数字农业农村工程。对接国家、省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建设,完善市级农业生产数据中心,建设重要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中心,加快数字乡村建设。在渔薪镇、汪场镇、黄潭镇、岳口镇等乡镇开展试点,提高乡镇光纤接入带宽,逐步推进5G网络建设,建设一批智慧农业、智慧乡村示范点。

推进信息进村工程。统筹推进互联网等信息基础建设,推进光纤覆盖从行政村向自然村延伸。将数字乡村建设管理内容纳入“智慧城市”管理系统。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推动乡村资源数字化,完善信息化服务进村入户。优先将近郊乡镇纳入“数字乡村”建设试点范围,完成岳口镇、小板镇、汪场镇、黄潭镇等4个乡镇的“数字乡村”建设。根据试点建设情况,积极推进其他乡镇“数字乡村”建设,2025年底前完成其他所有乡镇“数字乡村”建设。

构建乡村智慧服务体系。进一步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互联网+农业”,推动农产品信息平台、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系统建设。发展“互联网+旅游”,推动天门乡村特色旅游品牌开发,营造乡村智能化环境和全新的乡村数字化形态。到2022年,实现幸福新农村及智慧社区用户数达到10万户。

3.搭建“智慧建设”监管平台对新建工程项目、城市综合体、工业园区、特色小镇等增加信息化、智慧化元素,并以建设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为主线,大力促进BIM技术应用,基于“统一规划、协同建设、分级负责、资源整合”的原则,统一操作平台、统一数据标准、统一项目编码和文书编码,覆盖市镇两级建设工程日常监管,横向打通从规划到竣工运营的项目全生命周期,实现工程建设项目全过程管理信息化。实施建设工程项目施工现场质量安全标准化考评,完善建筑市场监管与诚信信息基础数据库建设,汇集全市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从业企业、个人、项目、业绩和信用信息,实现相关信息的实时更新、整合发布与关联共享。

专栏13 智慧建设工程


促进BIM应用:打造基于BIM技术的一站式联审和数字化监管平台,建立基于BIM技术的项目立项、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审查、招投标、工程验收、现场考评、远程质量安全监管、审计和档案等环节的审批和监管模式,实现各参与方在同一多维建筑信息模型基础上的数据共享和协同,覆盖建筑物的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管理等全生命周期。

完善建筑市场监管和服务信息化:按照住建部提出的建筑市场监管“数据一个库、监管一张网、管理一条线”的要求,整合已有资源,建立完善全市工程项目规划、建设、运营动态监管平台。逐步建立和完善建筑市场各类企业、从业人员和业绩信息库,建筑市场企业、人员(关键岗位)、诚信信息评价与发布平台,全市建筑市场监管平台,起重机械管理信息系统,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机构及人员信息管理平台,工程质量检测信息化管理系统等建筑行业业务信息系统;并与项目动态监管平台对接,细化平台监管节点,深化各节点信息采集深度,实现工程建设项目全过程信息化监管。

推进城建档案数字化:以建筑物和市政设施数据库建设为重点,建立和完善城建数字档案馆,推行施工图设计文件、竣工文件的电子化交付和数字化审查。大力推进城市地下管线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建立包括基础地理信息、综合管线、供水管网、燃气管网等在内的综合数据库。逐步实现城建档案BIM化、存储数字化、检索自动化、利用网络化,不断提高城建档案管理效率和信息资源利用水平。

推进“智慧工地”工程建设:建立完善工程项目监管信息系统,围绕施工过程管理,对工程实体质量安全和参建各方行为信息进行采集,整合建筑工地人员管理、设备运行监控、远程视频监控、施工环境监测等数据信息,构建覆盖主管部门、企业、工程现场多方联动的可视化“智慧工地”。

推进建设领域从业人员管理信息化:按照住建部关于建设领域行业人员管理要求,建立全市建设领域专业人员远程网络考试系统、在线继续教育系统、职称考试管理系统、建筑工人培训考核系统、建设行业人员证书管理系统等从业人员教育考试管理系统,实现信息在部、市、镇及企业多级流转,满足行业主管部门监管需要。

推进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监管信息化:建立全市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市场诚信监管平台,积极推广强制性标准、地方标准,对标准落实情况随机抽查,规范天门市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市场事中事后监管,落实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天门

市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市场行政监管和行业服务水平。


推进装配式建筑管理信息化:建立建筑质量追溯系统,利用信息化技术逐步实现建筑建造前的虚拟建造和仿真、施工过程的多维管理及建成后运营维护数据的共享,保障数据可追溯,提高工程质量监管水平。

推进村镇建设管理信息化:建立村镇建设管理系统,对小城镇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农村危房改造、特色镇村建设等村镇建设工作主要内容录入系统并进行数据分析,实现工作呈报系统、日常管理系统、建设管理系统、总结分析系统、辅助决策系统的有机整合。

4.完善城乡建设相关规章结合我市城乡建设和住房保障管理工作实际,进一步完善和改进住房城乡建设规章,加快制(修)订一批规范标准,重点加强民生改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等内容,研究制定二次供水建设管理相关规定和二次供水技术导则,制定适合天门市的建筑节能和改造标准,拟订小城镇和村庄建设指引、乡村建筑风貌建设指引、新型农房建设引导图集、农村建筑工匠管理手册等地方性规章,保障各项城乡建设工作有法可依、规范开展,使各种违规处罚有章可循。研究出台天门市《关于加强和改进农村住房建设管理的意见》,规范农村住房建设审批程序,全面管控农村住房建设。进一步优化农村空间布局,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宜居指数。

5.强化执法体系和队伍建设科学确定城市管理执法人员配备比例标准,建立符合职业特点的城市管理执法人员管理制度,严格实行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着力提升执法人员业务能力。规范城市管理执法行为,依法建立公开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部门的权力和责任清单,并进行动态管理和调整。规范执法制度,完善外部、内部监督机制,提高执法水平。不断改进执法方式,提高执法素养,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打造政治坚定、作风优良、纪律严明、廉洁务实的执法队伍。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要素保障

按照“项目跟着规划走、要素跟着项目走”的思路,探索建立健全重大项目保障机制。进一步深化城市经营体制改革,广辟筹资、融资渠道,逐渐形成多元化城镇建设投资格局。注重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和低效土地,保障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项目的合理用地需求。深入推进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实现重心下移,管理到网格,完善考核机制,推进城市管理精细化。完善控违查违工作机制,提高控违拆违工作效率。

(二)强化组织实施

各责任单位要突出重点,攻破难点,优先推进补短板和强弱项的项目。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严防政府债务风险,审慎论证项目可行性。严防“大水漫灌”,确保精准投资,提高投资效益。严防“半拉子工程”,确保项目资金来源可靠、规模充足。严防“大拆大建”,优先采取改扩建方式,必要时采取新建迁建方式。严防“贪大求洋”,落实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新时期建筑方针。

(三)强化研判落实。

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加强规划目标指标、重点任务、重要举措完成情况的跟踪监测。“十四五”期间,每年将执行结果与预定年度目标进行对比,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做法;将当年未能解决的或者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整合到下一个规划年的计划中,及时调整年度计划,有序推进住房和城乡建设“十四五”规划实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打印] [关闭]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天门市人民政府天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主管天门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主办

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12345(市内)、0728-4812345(市外)】

政府网站标识码:4290060001鄂ICP备05005537号-1鄂公网安备42900602000138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