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专题专栏 / 聚焦天门“十四五”规划 / 相关文件
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天门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2-09-19 09:14 来源:天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字号: 分享:

各乡、镇人民政府,各办事处、农场,天门经济开发区,市政府各部门

《天门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已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天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9月9日   


     

天门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


目     录


一、发展基础与形势…………………………………………3

(一)发展基础………………………………………………3

(二)面临形势………………………………………………5

(三)问题与挑战……………………………………………7

二、思路与目标………………………………………………8

(一)指导思想………………………………………………8

(二)基本原则………………………………………………8

(三)发展目标………………………………………………9

三、重点任务…………………………………………………12

(一)推进区域创新布局……………………………………12

(二)构建科技创新链条……………………………………13

(三)壮大高新技术产业……………………………………21

(四)优化创新创业环境……………………………………32

(五)健全科技服务体系……………………………………(33

(六)提升创新治理能力……………………………………(36

(七)强化民生科技发展……………………………………(37

四、保障措施…………………………………………………(42

(一)加强组织领导…………………………………………(42

(二)加大投入力度…………………………………………(42

(三)创新考评机制…………………………………………(42

(四)营造创新氛围…………………………………………(43



一、发展基础与形势

(一)发展基础

1.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大力实施科技兴市、工业强市战略,逐步形成了以生物医药化工、电子信息、新材料、装备制造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天门市医药产业集群被省政府确定为湖北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22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44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较2015年增加22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93.8亿元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十二五”末的8.15%增至2020年的15.2%。

2.创新要素加速集聚深入实施“我选湖北·天门大开”计划累计认定实习实训基地36家接收大学生实习实训1227人。天门人才创新创业超市全面投入运营,为创新创业人才提供全方位、一站式服务。科技特派员制度不断深化,累计选派省级科技特派员3名、市级科技特派员60名。创新创业载体平台不断完善,拥有省级以上创新平台载体共42家,其中国家级星创天地1家省级星创天地7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家省级众创空间4家省级生产力促进中心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省级工程研究中心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7家省级企校共建研发中心3家省级校企联合创新中心4家省级中试研究基地2家专家工作站1家省级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示范基地1家省级农业科技园区1家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1家省级生物产业园1家。

3.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十三五”期间,全市专利申请量达到6990件,其中发明专利2931件;全市专利授权量达到2530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73件;有效发明专利数量由“十二五”末的35件增至2020年的84件,全市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由“十二五”末的0.27件提升至2020年的0.73件。企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2020年新增省级隐形冠军培育企业8家,全市隐形冠军企业数量达到25家;4家企业成功入选省级两化融合试点示范企业,省级两化融合试点示范企业达到41家;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52家。

4.成果转化成效显著。设立了科惠网天门分中心,采用与科惠网平台资源互联互通、实时共享、联合部署的大数据云服务模式,搭建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零距离”供需对接服务平台。积极组织“科惠网专家市州行天门专场”等成果转化对接活动,促进行业专家实地对接企业技术需求,畅通科技成果转化信息渠道。“十三五”期间全市累计转化科技成果90项,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50亿元,科技成果获省级以上奖励数达到6项。

5.投入体系日趋完善逐步形成了以财政资金为主导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科技投入水平稳步提升,地方财政科技支出由“十二五”末的1.05亿元提升至2020年的1.85亿元,同比增长76.19%;地方财政科技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由“十二五”末的1.62%提升至2020年的1.99%。创业投资体系不断完善,先后成立长江经济带(天门)产业基金、高汉产业升级投资基金,基金规模分别达到3.65亿元、2亿元。天门市首支创新创业投资基金——楚商先锋(武汉)创业投资基金,基金规模达2.56亿元,累计投资额达到5000万元藤邦担保、科技金融通累计实现投资1.1亿元5000万元。推进科技金融产品创新,探索开发了“助保贷”“互保贷”“助农贷”“集合贷”“政银通宝”“助力贷”“汇保贷”等金融产品,累计投放增信贷款433笔,金额达到13.14亿元。

6.双创环境持续优化。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天政发〔2017〕8号)、《关于践行五大发展理念支持实体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性意见》(天政发〔2018〕9号)、《关于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天政发〔2019〕6号)、《关于促进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意见》(天政发〔2020〕2号)等政策,进一步激发了创新创业活力,汇聚了经济发展动能,营造了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全市建成10家市级返乡创业示范园区、1家省级返乡创业示范园区,入选第二批湖北省创新型县(市、区)建设单位名单。

(二)面临形势

1.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天门科技创新带来新机遇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向纵深演进,颠覆性技术创新层出不穷,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为基础的新业态、新模式逐渐形成,并以更快的速度、更广的范围整合重构全球产业分工格局和价值链条,为天门参与产业重构布局和分工协作提供了重大机遇。天门应牢牢抓住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开启的“机会窗口”,找准科技创新的主攻方向和突破口,全面夯实产业基础,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突破。

2.“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为天门科技创新指明新方向我国正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必须更强调自主创新,全面加强对科技创新的部署。随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逐步形成,供应链本土化和区域化加速构建,县域经济发展迎来产业链补链强链的重大战略机遇。天门应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抢抓参与本轮产业链构建与分工的重大机遇,充分融入到“双循环”建设和发展中,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促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力。

3.多重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叠加为天门科技创新拓展新空间天门地处长江经济带、汉江生态经济带、中部地区崛起、武汉城市圈等多重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叠加区,有助于天门享受政策红利,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更深层次开展产业协作、更广范围集聚要素资源。天门是武汉城市圈西翼门户城市,区域枢纽地位优势明显,沿江高铁的布局和推进,有助于重构天门发展格局重塑天门区域地位。天门应发挥区位、产业和先发优势,积极对接优质产业资源与创新资源,在承接武汉城市圈产业辐射和产业溢出过程中抢占先机,突破性推进改革开放创新,通过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培育,成为区域协同发展红利的直接受益者。

4.“百强县”、国家高新区、创新型县市建设等为天门科技创新提出新要求当前,湖北正大力实施县域经济“百强进位、百强冲刺、百强储备”战略,加快培育一批经济强县。同时,努力塑造湖北在全国科技创新版图中的领先地位,加快建设科技强省。天门重返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必须在全省县域经济发展中争先进位,为抬高全省高质量发展底板贡献力量。在此背景下,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湖北省创新型县市,对科技创新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天门应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

问题与挑战。

“十三五”期间,天门科技发展态势良好,但仍然面临创新发展内生动力不足等诸多挑战一是产业链体系不完善主导产业链条上企业分布松散,集群效应不强,产业链关键节点上重点企业规模偏小,引领和带动作用有限高新技术产业规模还不够大,2020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15.2%,低于全省19.99%的平均水平二是转型升级不充分。关键技术突破还不够,对传统生产方式依赖较大、新旧动能转换的路径不够明确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拥有自主核心技术的较少三是创新资源较为缺乏。人才总量偏少、结构不优。科技创新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缺乏,存在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现象科技创新平台数量较少规模不大创新生态环境不够健全。

二、思路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坚持融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构建高新技术产业体系,营造良好创新氛围,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创新体制机制,大力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和创新主体活力加快建设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创新发展先行区,为天门建设四化同步发展示范区提供科技支撑,奋力谱写新时代天门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二)基本原则

以改革为引领。抢抓湖北创新型省份建设战略机遇,率先探索开展全面创新改革验,推进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重点在科技研发投入、科技人才激励、科技成果转化及交易等方面取得突破,努力形成结构优化、布局合理、机制完善的开放型创新体系。

以需求为导向。紧扣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着力营造良好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环境,打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通道,破除制约创新发展的资源要素障碍,让创新真正落实到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上,把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推动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以企业为主体。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推动形成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健康发展。推动天门企业加强与省内外科研院所联合建设技术创新中心。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加大创新型企业政策支持力度,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和动力。

以人才为支撑。把人才工作放在重要战略地位,突出人才强市、创新强市,完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制度体系和环境保障条件,构建顺畅的人才流动机制,促进各类型人才参与天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让优秀人才干事有舞台、创业有机会、发展有空间

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到2025年,基本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以创新园区和创新平台为依托“政产学研金服用”有效融合,功能明确、结构合理、良性互动、运行高效的开放型创新体系,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和政策链有机融合,深度融入武汉城市圈和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建设,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强化,科技投入和产出显著增加,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高新技术产业稳步增长,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持续优化,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机衔接,将天门建设成为全省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引领区、科技与产业融合发展的示范区、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创新发展先行区。

2.具体目标

改革创新活力明显提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推进创新生态、创新主体、创新平台、创新人才建设,加快科技赋能实体经济。“十四五”期间,力争建成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功创建国家创新型县(市)、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科技创新投入显著增加。到2025年全市财政科技经费投入达到3亿元以上,本级财政科学技术支出占当年本级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到3%以上。

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凸显成效。到2025年,累计实施科技成果转化180项以上,培育和新增技术水平和综合竞争力领先的高新技术产品50个以上,万人发明专利授权数达到3件以上

高新技术产业规模持续增长。到2025年,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11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180亿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0%以上。

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到2025年,累计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5个以上,累计引进市级以上科技人才2000人以上,万名就业人员中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数达到50人/万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业人员比重达到6%以上,市级以上科技特派员数量达到350人以上。

科技创新生态日益完善到2025年,创新创业服务机构及研究开发机构数量达到55个以上,创新密集区数量达到5个以上,企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政策获得的税收减免额超过2亿元,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额超过6000万元,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额达到20亿元。

天门市科技创新“十四五”主要指标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2020年

数值

2025年目标值

1

市财政科技经费投入

万元

18572

30000

2

本级财政科学技术支出占当年本级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

%

1.99

3

3

累计科技创新成果

122

150

4

累计实施科技成果转化

90

180

6

万人发明专利授权数

0.73

3

7

高新技术企业

44

110

8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

亿元

93.8

180

9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15.2

20

10

累计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

2

5

11

累计引进各类型科技创新人才

1500

2000

12

万名就业人员中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数

人/万人

20

50

13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R&D)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业人员比重

%

1.04

6

14

市级以上科技特派员

63

350

15

创新创业服务机构及研究开发机构

35

55

16

创新密集区

2

5

17

企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政策获得的税收减免额

万元

10357

20000

18

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额

万元

1600

6000

19

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额

万元

92000

200000

三、重点任务

(一)推进区域创新布局

1.推动创建国家高新区坚持以升促建、同步推进、补足短板、全面提升的工作思路,按照“规划定位准、创新平台好、产业项目优、体制机制活”的目标,大力实施科技赋能、创新驱动战略。强化高新区的辐射引领作用,围绕纺织服装、生物医药化工、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链,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产业层次高、带动能力强的产业项目,进一步调整园区产业结构。把握“高”和“新”的定位,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充分激活科技创新“关键变量”,通过国家高新区创建,统筹推进天门经济开发区产业升级、创新发展,以一域服务全局,力争十四五期间创建成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2.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县(市)以建设国家创新型县(市)为抓手,深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科技与经济发展有效对接,推动天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创新工作思路着力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创新主体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创新环境优化,形成体制机制完备、创新资源富集、创新效果显著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为天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创建国家创新型县(市)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3.建设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探索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模式,围绕破解“农业资源丰富与价值实现不充分之间的矛盾突出、乡村发展要素投入不足与城乡融合需求矛盾明显、科技创新对产业融合发展支撑力不强”的瓶颈问题,坚持创新驱动、科技支撑,统筹各类创新资源,深化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改革,深入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和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围绕“创新引领产业融合和乡村可持续发展”建设主题,聚焦产业融合绿色发展、乡村经济新动能培育、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生态建设提速、创新资源集聚等五大行动,深入推进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将天门打造成为产业绿色发展、城乡融合先行、美丽乡村建设的县域典范。力争十四五期间,建成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4.打造武汉城市圈融合发展先行区积极对接和充分利用武汉市各类优势创新要素,促进资源互动共享,主动融入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推动天门重点园区与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通过合作共建、园外园、飞地经济等方式开展产业园合作,做好产业配套和产业承接。推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集群发展,加快延链、补链、强链。按照“科技研发在武汉,成果转化在天门”的工作思路,建立完善科技成果库、企业需求库和专家查询系统,探索飞地创新模式,推进离岸科创园建设,积极承接重点园区产业转移和创新成果转化。

(二)构建科技创新链条

1.打造创新平台

推动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围绕天门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聚焦生物医药化工、纺织服装、装备制造、农副产品深加工、电子信息等产业链,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通过政府引导、核心企业支撑、高校与科研院所合作共建等形式,以需求为导向进行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以产品为目标汇聚创新成果进行二次开发,以企业为对象开展高质量科研合作服务,打造技术研发、技术服务、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一体化综合型特色创新平台。推动产业技术研究院与现有各类平台形成分工合理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为提升天门产业核心竞争力提供科技支撑。

提升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层级。加强集成支持和滚动支持,集中扶持一批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增强研发实力,拓展服务功能,打造67个具有较强产业带动性的重大创新平台。加强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企校联合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院士工作站等创新平台建设,支持红日子、庄品健实业等农业龙头企业为主体,建设12个省级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巩固提升现有企业创新平台科技创新能力水平,支持湖北省抗感染原料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纺织并条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微型传感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泥鳅繁育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市域内现有平台提档升级,积极争创国家级、省级创新平台。鼓励企业与武汉城市圈高校、科研院所、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作,联合共建新型研发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加强技术共享和成果转化。“十四五”期间,每年新增省级以上新型研发机构12家。

全面布局创新创业载体。不断加强各类科技平台建设和发展,推动平台发挥创新创业载体支撑功能,为创新创业活动提供物理空间和服务支撑。推进天门科技创业中心、双创孵化器、双创孵化器众创空间、天门青创空间、天才空间、百奥众创空间等省级平台建设升级,创建国家级平台。依托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星创天地,充分凸显农业科技园区的资源集聚优势,通过不断完善农业生产设施和服务,降低企业和创客的前期投入和资金风险,助推企业快速孵化。引导和鼓励星创天地开展农业技术集成创新,进行农业技术联合攻关,开展产业关键性技术示范,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速度。

2.激发企业活力

加快培育龙头企业把市场主体培育作为促进工业转型的重要任务,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快培育效益型龙头企业实施企业兼并重组工程,全面落实国家、省出台的鼓励企业兼并重组政策,进一步推动工业企业联合兼并重组。支持龙头企业加强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研究,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创制国家、行业标准,开发重大研发成果。鼓励龙头企业加强国际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与集成创新,缩短关键技术研发、新技术应用周期,抢占新兴市场。加大金融机构对效益型龙头企业以及联合兼并重组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推进上市培育工程,继续鼓励企业上市和发展资本市场,扶持上市企业深度发展,鼓励企业实施产权制度改革和股份制改造到2025年,力争年产值超10亿元的工业企业达到10家,培育上市企业23家。

持续壮大高新技术企业规模聚焦天门产业发展需求,坚持培育和引进并举,集聚高新技术企业。建设完善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发展后备库,建立科技部门与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联动的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作机制。推动企业积极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发展新服务、新模式、新业态,培育一批掌握行业核心关键技术的高新技术企业到2025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10家以上。

提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服务质量。定期开展高新技术企业政策的宣传,通过上门一对一服务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开展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作,进一步为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落实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发展奖励机制,对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各级科技计划项目、申请办公及工业用地等予以优先支持,引导和帮助高新技术企业享受相关优惠政策,在科技项目方面给予倾斜支持。加强产业链科技招商,引进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成长性好的“延链、补链、强链”项目,不断发展壮大高新技术企业队伍。

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特色发展深入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路线图计划2.0”,开展中小企业质量提升活动,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实施“专、精、特、新”和与大企业协作配套的发展模式。加快完善政策和资金保障平台建设,鼓励推进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的应用,加大中小企业支持力度。加快信用服务平台建设,推进小微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整合各类资源,完善政府组成部门、融资担保机构、金融机构和中小企业结成“四位一体”的中小企业信用服务体系。统筹安排各类支持创新创业资金,设立小微企业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加大对初创期、成长期小微企业支持力度培育一批科技“小巨人”企业、瞪羚企业、隐形冠军企业等。到2025年,培育细分行业隐形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0家。

全面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大力支持企业开展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力争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比达到4%以上。全面落实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企业研发费用后补助、技术服务增值税减免等优惠政策,鼓励企业自主开展新产品、新装备、新工艺的研究开发。引导企业制定创新战略,建立研发机构,创制技术标准,培育自主品牌,创新产业组织模式,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支持龙头企业与行业上下游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共同开展技术创新,鼓励企业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同建立研发机构,促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技术人才和科技资源优势与企业的资金、生产基地和市场网络优势对接和互补。

3.引进培养人才

引导创新创业人才集聚。围绕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化工、电子信息等重点产业领域,实施招才引智活动,对引进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给予安家费、学位津贴、租金补贴等多种形式的资金支持。建立完善柔性引才用才机制,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理念,支持企事业单位通过项目合作、短期兼职、技术咨询等多种模式,柔性引进一批“周末工程师”“候鸟型专家”。加强招商政策、人才政策、产业政策宣传,深度开发天门籍在外优秀人才资源,广泛邀请天门籍在外企业家、专家学者等优秀人才回乡,推动项目、技术、资金回流。鼓励和支持重点企业、重点行业创建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产业基地)、双创孵化平台、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等人才创新创业平台,加快高层次人才智力聚集。加大科技特派员培训选拔力度,鼓励科技特派员引进、推广以新品种和新技术等为主要内容的科技项目,依托项目带动科技特派员示范基地建设。力争到2025年,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5个、高层次人才350人、各类型科技创新人才2000人、市级以上科技特派员350人以上。

加大本土专业化人才培育力度。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计划,鼓励企业家参加各类研修、继续教育学习活动,采取梯次培养、集中培育的方式,每年选送一批企业家到市委党校及大型企业、国内发达地区和高校院所等开展能力素质提升培训,加快培养优秀企业家及后备人才队伍。深入实施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广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竞赛,加强公共实训基地、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等技能基础项目建设,创新技能培训模式,培育一批高技能人才和产业技能工人。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农村乡土人才、农村创新创业人才的培育力度,努力打造一批立足本土具有战略眼光、富有开拓精神的优秀农民企业家和农业拔尖人才,健全以种养殖大户为主体的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机制。贯彻落实《天门市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工作方案》,委托培训机构开展“订单式”“定向型”“创业型”等培训形式。开展各行各业技能竞赛活动,培育一批行业领军人物和全国全省知名的“天门工匠”。制定乡村人才振兴实施方案,完善乡村人才信息库,推动智力、信息、技术、项目、资本等要素向乡村聚集,培育服务乡村振兴人才。出台《天门市名师名医名家工作室建设实施办法》,在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及其行业领域评选名师名医名家工作室,推动优秀人才团队建设和梯队培养。

完善人才服务保障与激励机制。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流动、分类评价、激励等体制机制,完善人才住房保障、税收、保险、医疗、政府奖励等配套政策措施,必要时可实行“一人一议”“一事一策”。完善人才评价体系,推进落实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审改革建立引进高层次人才职称评审申报绿色通道。建设全方位“一站式服务”的人才公共服务平台,为各类人才提供政策咨询、项目申报等全过程服务。针对高层次人才,解决好落户、配偶就业、子女教育等问题。加强人才联系和服务,充分发挥天门在外人才工作站作用,建立完善人才资源信息库和《天门籍在外优秀人才名录》。定期组织天门市优秀科技工作者评选,弘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社会风尚,选树优秀典型人物,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发扬创新、求实、协作、奉献的精神。

4.提升成果转化能力

加快构建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推进光谷·天门科技城建设,积极承接武大科技园、光谷生物城等重点园区产业转移和创新成果转化。推进湖北技术交易市场(天门分市场)建设,打造立足天门,面向江汉平原地区的技术交易市场,促进区域技术转移、科技成果转化。搭建技术供需对接平台,积极对接科惠网等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充分利用科惠网天门分中心建立技术需求和科技成果信息库,定期收集发布高校、科研单位的成果信息和企业技术需求信息,畅通科技成果转化信息渠道。定期组织成果展示、技术交易和项目路演,开展成果转化对接活动。积极引进国内外高端服务机构,支持天门本土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发展,建立完善机构联系企业的长效机制,强化科技成果转移和合作。加强技术经纪人培养,完善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激励机制,有效激发科技人员、科技特派员等创新主体开展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建立多层次技术(产权)交易市场架构,形成“政府、行业、机构、技术经纪人”四位一体的技术市场服务体系,推动科技成果集中公开交易常态化力争到2025年,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额达到20亿元。

加大产学研用合作力度深化开放协同创新,不断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协同创新体系。支持企业与大院大所创新合作,积极引进建设对我市经济发展有引领、对产业创新有支撑的重大产学研联合创新平台。积极组织开展产学研精准对接活动,鼓励企业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采取委托研发、技术许可、技术转让、技术入股等形式,加强产学研合作,共同开展成果应用与推广等活动。支持高校院所科技人员带科技成果来天门转化、创办科技型企业。

加速科技成果精准对接和转化实施扎实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工程实施,贯彻落实国家、省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制定落实关于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激励政策,扩大科技成果转化奖励资金规模,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积极探索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新机制新模式,加速科技成果与产业资源的精准对接和有效转化。积极争取国家、省科技部门的支持,围绕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化工等重点产业创新需求,畅通渠道,优化服务,支持企业与高校院所、创新团队、科技人员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引进省内外高校院所的科技成果和科技人才。每年重点支持510项科技成果在市内转化并产生经济效益,创造新的增长点。

(三)壮大高新技术产业

1.生物医药化工

(1)思路与目标

坚持转型升级、绿色发展、创新支撑的道路,发挥既有产业优势,做大做强化学原料药、医药中间体、外用药产业,积极发展生物制药、现代中药、医用材料、医疗器械产业。支持卓尔医疗、稳健医疗建设医用防护物资和应急物资生产储备基地;支持益泰药业、华世通、延安药业、保乐药业等企业加强抗病毒药物的研发和生产,发展抗病毒、抗肿瘤、抗痛风、抗糖尿病等系列高端原料药产业;支持湖北求本、湖北正通药业、湖北冠安堂、天门兴耀等企业发展中药饮片、中成药和中药提取物产业。着力构建区域特色明显的生物医药化工产业集群,高起点做好岳口医药化工产业园的规划,引导原料药、医药制剂类企业向园区集中。推进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天门生物产业园建设,实现生物医药化工产业与武汉城市圈、光谷科创大走廊的深度融合,培育知名生物医药化工企业50家以上,其中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0家。

(2)发展方向

生物技术药重点发展针对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肿瘤、感染性疾病的新药、特药。鼓励研制高效药物创新剂型,加快仿制药替代和原研药能力建设。加快生物制药领域前沿制备技术、生产工艺的创新研究和应用推广。

化学原料药和医药中间体重点发展特色原料药、专利原料药、高级医药中间体和专利新药配套中间体,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化学药,招引原料药和医药中间体行业龙头企业,发展和扩大创新化学原料药和中间体产业规模。

现代中药重点发展中药材、中药饮片、中药提取物、中药制剂,加快推进规范化中药材种植基地和初加工基地。推进中医药企业深入研究本地菊花、半夏等中草药材,重点布局中药材、中药饮片(配方颗粒)、中成药高端市场。

有机硅氟化工围绕食品饮料、香薰日化等领域的需求,发展硅橡胶、硅油、硅树脂、硅烷偶联剂等有机硅深加工产品,研究有机硅产业在高附加值终端产品的开发应用。

专栏1  生物医药化工产业实施项目

1.湖北省化学原料药清洁生产示范基地项目。打造全省独具特色的化学原料药清洁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原料药创新支撑平台,培育5—8个知名品牌,重点培育具有高附加值和高市场占有率的产品。

2.湖北益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原料药生产基地项目。新建盐酸伐昔洛韦、富马酸替诺福韦酯系列产品等原料药生产基地。

3.优普生物吡唑酸、甲乙基苯胺、硫代吡唑、三氟甲基酰氯项目。建设年产1500吨芳基吡唑腈、年产2000吨对氨基三氟甲苯、年产2500吨2,6-二氯-4-三氟甲基苯胺、年产800吨连二吡唑、年产500吨2-硝基-4-三氟甲基苯腈、年产800吨菊酸乙酯等产品生产线。

4.科苑生物药业新建年产9700吨氰基酮洛芬等中间体项目。建设5栋生产车间,总建筑面积66274平方米,购置反应釜89台、冷凝器60台(套)及精密仪器12台,配套其他环保、消防等基础设施项目建成后,年产9700吨氰基酮洛芬等中间体。

5.诚鑫化工皂脚生产线项目。形成年处理90万吨皂脚生产线规模。

6.湖北人福成田DND乳膏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在原厂区内改建厂房5000平方米,购置乳膏剂生产设备80台(套),包括自动化生产线、裹包机等;购置检验检测设备15台(套),配套仓库、绿化、环保工程等。

7.华世通高分子原料药研发和产业化项目。按照FDA和GMP标准购置国内先进生产设备(反应釜、胶体磨、喷雾干燥机、沸腾干燥机、粉碎机等)100余套。项目建成后,年产高分子原料药10吨。

8.上海延安药业中药搽剂和肩背舒缓液项目。扩建1500平方米洁净车间及相关辅助公用设施,购置配套设备20台(套)。项目建成后,年生产搽剂——红花油、保济油、丁香风油精各100万瓶,肩背舒缓液200万瓶。

9.湖北求本中药年产1800吨中药饮片项目。建设3条中药饮片生产线,生产普通饮片、精制饮片和口服饮片。项目投产后,年产中药饮片1800吨。

10.邦盛农业年产1000吨中药材生产线建设项目。新建并改造厂房7000平方米、仓库2200平方米,更新改造燃气锅炉3座,新建黄蜀葵、菊花烘干生产线3条,建成后年产干黄蜀葵、干菊花1000吨。

11.德远化工吐纳麝香等高档人工合成香料研发和生产项目。新建产能为1500吨/年的全自控吐纳麝香生产线,配套原料新己烯及伞花烃生产装置;并延伸至食品添加剂行业生产纽甜,年产纽甜500吨。

2.装备制造

(1)思路与目标

坚持“依托武汉、培育重点、做强龙头、形成集群”的基本思路,以科技创新为动力,立足现有优势,强力招商引资,打造特色产业。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积极探索企业创新途径,形成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紧密相连的技术创新机制,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技术为纽带的“技术联盟”,推进“产学研”相结合。以发展通用航空为契机,大力引进和推广数控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数字化制造、精密制造等先进技术在装备制造领域中的应用,加快提升纺织成套装备、高端环卫装备、舰船推进装置、模塑制造等行业的转型升级,提升装备制造产业的配套能力和竞争力。力争到2025年,打造并条机、环保专用装备、制冷装备、模塑制造、泵阀制造、智能家居等一系列全国知名的特色产业基地。

(2)发展方向

纺织机械以天门纺机为龙头,开发中高端并条机系列产品,推进智能工厂建设,巩固提升全球领先、国内第一的并条机生产基地地位。

环保专用装备以徐工(湖北)环保为龙头,开发高低压水车垃圾收集转运吸污车等各类中高端环保装备。

制冷装备以路伟集团为龙头,开发系列制冷机、冷凝器等轻工产品。

高端泵阀天门泵业为重点,通过资产重组、股权收购、资源整合,形成泵阀产业优势,打造全省有一定知名度的泵阀产业生产基地。

专栏2  装备制造产业实施项目

1.模塑生态联盟(湖北天门)产业园项目。整体规划5000亩计划分三期建设,设有模具检测中心、人才公寓、会展中心、物流中心等设施。项目建成后,年产值可达100亿元。

2.纱机研发与应用项目。与武汉纺织大学联合进行智能化多功能超长细纱机的研发与应用项目建设。项目以提升产品功能、性能、可靠性和自主可控为核心,以新一代智能化多功能超长细纱机和远程运维系统开发为突破口,主要开发集云计算、大数据、传感器、物联网于一体的新一代智能化多功能超长细纱机和远程运维系统,为建成夜间无人值守的“关灯工厂”提供有力支撑。

3.天门纺机智慧工厂建设项目。建设智慧工厂,建成后将形成年产各类高端纺织设备2100台(套)的生产能力。

4.徐工湖北年产高端专用汽车6000台(套)建设项目。新建9条生产线,包括激光下料生产线、加工中心、自动化焊接线、柔性装配线、智能喷粉线等,用于生产高端专用汽车,建设完成后预计新增年产量6000台(套)。

5.振业模具汽车模具生产基地项目。购置多部原装进口高速机、原装进口慢走丝线切割及原装进口精密放电机、精密磨床等先进设备,打造汽车模具生产基地。项目投产后,可年产汽车模具500套,产值达1.5亿元。

6.天门泵业智能化生产和大型排水泵制造生产转型项目。引进先进技术、开展人才培训,依托大学、研究所以及高等职业院校开展合作。购进数控加工设备,推进解决精密加工问题。加强铸件制造绿色智能生产,开展3D制型高端精密铸件、高端海洋工程铸件、航天航空高温材料生产,进行大型排水泵开发建设。

    7.欧米隆精密机械制造项目。建设精密机械制造项目。项目建成后,可达到年产高速CNC100台、精密火花机200台的生产能力,年开发中大型汽车塑料模具400套的开发能力,可实现年产值3亿元、税收1200万元,提供就业岗位300个。

3.现代农业及农副产品深加工

(1)思路与目标

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总目标,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信息化、智能化为突破口,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努力探索具有天门特色的科技创新引领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坚实支撑。到2025年,全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现代农业和农产品深加工产业体系日趋完善,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显著提高,现代农业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得到大幅提升。

(2)发展方向

推进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行动。重点培育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产值过亿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及产值过50亿的农产品加工园区。统筹推进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精深加工,做大做强粮食、水产、畜禽、中药材等农产品加工产业。

提升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建设一批绿色优质水稻、小麦、油菜生产基地,全面开展水稻“双水双绿”、小麦绿色高产高效建设,加快推广“双低、双高”(低芥酸低硫苷、高产高油)油菜品种,打造功能型、效益型、生态型油菜产业新模式、新业态。

加强农业科技和支撑装备推广。加强与省农科院产学研合作,依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建立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加强特色农产品全产业链技术研发。实施优质粮、棉、油、小龙虾等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加强良种繁育、品种检测等能力建设。围绕种植业、畜牧业、水产养殖、农业机械化、农业绿色发展,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提高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创新和服务水平。

推动智慧农业农村建设。对接国家、省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建设,完善市级农业生产数据中心,建设重要农产品产业链大数据中心,加快数字乡村试点建设,提高乡镇光纤接入带宽,推进5G网络建设,建设一批智慧农业、智慧乡村示范点。

加快绿色农业发展。实施农业绿色生产行动规范农药、化肥、饲料等农业投入品管理实施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整市推进工程,持续推进农药化肥减量化、秸综合利用、农膜回收行动大力推广水产品生态健康养殖模式,实施以汉江干流为重点的水生生物保护行动集中治理农业农村面源污染,创建一批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先行乡镇。实施动植物保护能力提升工程项目,加大义蚶自然保护区管护力度建设完善重大动植物疫情监测防控体系,做好外来入侵物种防治工作。

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和管理,健全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风险评估和监管能力建设,提升完善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加强检验检测技术支撑能力建设,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机制。

专栏3  现代农业及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实施项目

1.农副产品深加工项目。依托湖北红日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新建厂房,扩建污水处理站,购置农副产品深加工生产线,建成集生态蔬菜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全产业链现代化食品企业,打造全国同行业的标杆企业。

2.粮食烘干加工生产基地项目。依托湖北庄品健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建设钢结构仓库,购置配套机械设施,打造全市粮食加工生产基地。

3.调味小龙虾食品深加工项目。依托天门市鑫天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新建厂房、车间,购置生产设备,形成小龙虾深加工生产基地。

4.蔬菜脱水生产线项目。依托天门市天丰惠农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改造厂房,购置多层网带式烘干机、高粘食品搅拌蒸汽炒锅、大型立式不锈钢储存罐等设备。

5.畜禽屠宰生产线项目。依托天门鑫福食品有限公司,建设待宰间、宰间、办公楼、综合楼、禽类加工间及厂区配套工程,购置生猪屠宰、禽类屠宰、制冷设备、禽类加工、污水处理等设备。

6.稻谷烘干生产线项目依托天门市文鹤米业有限公司,改造厂房,购置成套粮食烘干设备、色选机、双速变频谷机等设备。

7.营养健康保洁蛋生产加工项目。依托天门市全盛禽蛋贸易有限公司,新建鸡舍,购置先进设备。

8.薯片生产线建设项目。依托湖北妙妙食品有限公司,征地66亩,购置环保设备形成薯片生产线。

9.禽蛋深加工生产线项目。依托湖北仟仟鹤源食品有限公司,利用原有厂房进行改造,购置先进生产线。

10.膨化生产线改造项目。依托天门海大饲料有限公司,利用原有车间进行设备改造,购置烘干设备、进口膨化机等设备。

4.纺织服装

(1)思路与目标

围绕纺织服装产业提质增效的目标,着力延链、补链、强链,高标准制定天门纺织服装产业发展规划,逐步将纺织服装产业定位外贸、代工为主的外循环模式向内销、自主品牌为主的内循环模式转变,从乡土型、代工型、传统型向智能化、品牌化、专业化、个性化定制转变。支持规上企业利用5G、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实施企业网络化、生产智能化、产品数字化改造升级,搭建网络销售平台。支持小微企业向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转变,逐步成长为规上企业和细分领域龙头企业

(2)发展方向

医疗防护用品聚焦医用防护用品生产企业的规范整顿、提档升级,重点发展口罩、无纺布、熔喷布、防护服、灭菌医用防护物资等产品。

纺织服装特色集聚区支持将岳口服装产业园、九真工业园、佑琪服装产业园打造成中小服装企业产业园;将天门高新园、天门工业园打造成纺织服装产业集聚区;将龙腾服装小镇打造成华中地区集服装设计、服装加工、服装展销于一体的特色小镇。

专栏4  纺织服装产业实施项目

1.卓尔医纺医用防护物资产业园建设项目。在现有的防护服、医用口罩生产线的基础上新建灭菌生产车间,将卓尔天龙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打造成湖北医疗防护物资生产的龙头企业,并以此为依托,引进10家以上关联配套企业,将卓尔天龙医疗产业园打造成全省重点医用防护物资产业园。

2.稳健国内贸易医用敷料生产基地项目。新建水刺无纺布三期、四期厂房,配套建设智能化仓库、物流仓储中心及物流仓储中心销售平台,年提升产能5亿元。

3.天门龙腾服装汉派服装产业园项目。依托天·国时尚服装特色小镇建设,打造汉派服装产业园基地。项目建成后,将形成以服装为支柱产业,集产品研发设计、生产、面辅料配套、仓储、物流、销售、会展、文化传承、教育培训、私人订制、旅游休闲、都市生活于一体的产业化、规模化、现代化服装全产业链。

4.佑琪服装电商产业园项目。新建公共智能裁剪服务中心,引进吊挂MES系统、吊挂系统等智能工厂生产线,聚焦校服、职业装、工作服等细分领域开展专业化服装经营,整合拼多多等线上营销渠道拓展在线渠道和市场,通过提供资源租赁(场地、设备)的方式,打造具备开放式产业生态的服装电商产业园。

5.电子信息

(1)思路与目标

以发展数字经济为引领,推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等高新技术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带动电子信息产业高端化发展。重点推动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在高端装备制造、农副产品深加工等制造业领域创新应用。大力发展智能数字终端产业,重点引进发展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电视、可穿戴设备等数字终端制造企业,培育数字经济产业增长新动能。推进“新基建”,持续优化第四代移动通信(4G)网络覆盖,加快5G基站建设。“十四五”期间,实现天门中心城区多功能新型智能感知设施覆盖率超过70%到2025年,力争制造业数字化率达到50%以上。

以天门高新园和天门工业园为核心发展区,打造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抓住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带来的机遇,承接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企业。依托武汉“光芯屏端网”产业的优势,以补链强链为目标,积极对接京东方、华星光电、长江存储等龙头企业,引进对天门本地具有带动效应的高品质项目。加快对IGBT、智能功率模块、高压集成电路、MEMS机电传感器件、第三代功率半导体器件等新产品的开发,重点发展半导体元器件、芯片封装测试等产业。发挥智能传感器研发和产业化优势,推进智能传感器技术向中高端升级,重点攻关智能传感器可靠性设计与试验、模拟仿真、信号处理、无线通信、电子自动化设计EDA工具、软件算法等关键技术,推进器件设计与制造工艺的深度结合,提升产品性能,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

(2)发展方向

半导体元器件围绕信息存储、物联网、汽车电子等优势领域,强化集成电路设计、软件开发、系统集成、内容与服务协同创新,加快第三代半导体元器件的设计、开发和产业化。

封装测试与材料加快引进和大力发展芯片封装、测试等生产线建设加快发展硅片、封装胶等集成电路配套材料,加强引线框架、合金键合线等关键材料的研发与产业化。

智能传感器重点攻关智能传感器可靠性设计与试验、模拟仿真、信号处理、无线通信、电子自动化设计EDA工具、软件算法等关键技术,推进器件设计与制造工艺的深度结合,提升产品性能,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

应用电子围绕“智慧天门”、5G和两化深度融合,提升通信、工业控制、数控装备、工业机器人、仪器仪表、纺织机械、智能交通、视频监控、信息家电等领域嵌入式产品的开发应用水平。

专栏5  电子信息产业实施项目

1.芯创半导体集成电路封测和检验服务平台项目建设20万平方米厂房2台(套)生活工业污水处理站20条先进半导体封测示范生产线40条半导体框架生产线10条异型铜带生产线。

2.鸿硕精密电工电子产业园项目生产数字连接线、高频传输线、精密连接器等仪用接插件产品及相关零组件,年产值达10亿元以上。

3.同跃电子声音、气流传感器生产项目年产2亿套声学传感器及气流传感器等精密电子产品及通讯产品。

4.天园光谷科技城建设项目打造包含国家级孵化产业园、光电子信息产业园及研发基地、多功能生活配套服务区的光谷(天门)科技城。

5.伟隆电子产品及电容配件生产项目建设电子产品及电容配件生产项目,项目建成后主要进行电子产品及电容配件的生产、加工及销售,年产铝电解电容器和导箔条可达2亿个。

6.优光科技精密光学产品生产项目建设光学器件和组件生产项目,年产光学元件50万件、光谱分析仪器100套。

7.天瑞电子航空领域传感器军民融合项目新建航空领域传感器生产线项目项目建成后,企业涉足领域由专攻电力传感器扩展气体传感器新板块。

8.天瑞电子传感器扩规项目建设智慧工厂,推动生产线自动化、数字化以及管理流程信息化。项目建成投产后,主要生产销售磁阻电量传感器和高压电量传感器

(四)优化创新创业环境

1.打造小微企业创新创业平台

打造“双创”升级版,加速推进创新研发平台、创新服务平台和创新孵化平台等建设,大力发展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网络化的创业街区,构建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新型创业平台。加快链接省内外孵化器资源,积极引进国内外行业领军企业、知名科技园和孵化器管理公司来天门建设孵化器,鼓励企业以产业链为核心、资本为纽带,投资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支持天门经济开发区创办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双创”示范基地,争创国家级、省级创新平台。积极筹建特色鲜明的大学生创业基地,通过大学生创业基地搭建天门吸引创新人才桥梁。

2.完善小微企业创新创业服务体系

开展小微企业创新创业备案管理,建设小微企业创新创业云服务平台,实现小微企业创业辅导、融资担保和技术成果转移等需求的反映和收集功能,更有针对性地提供公共服务。应用云计算、远程视频、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突破空间和地域局限,为小微企业提供创业辅导、科技金融、技术转移、人才服务等,推进小微企业创新创业资源和服务均等化。

3.推进创新创业帮扶服务

强化创业服务,推进创业载体和创业服务平台建设,组织创业培训、创业大赛等创新创业品牌活动,为创业者提供政策咨询、项目推介、创业指导、免费文献下载、创业培训和跟踪扶持等服务。支持众创空间等社会机构开展创业路演、创业大赛、创业论坛等各类创业活动,按照举办各类创业活动实际支出给予事后补助。聘请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以及熟悉经济发展和创业政策的人员,组成创业导师团,提供创业指导帮带服务。

4.着力优化营商环境

围绕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全面推行“证照分离”。推动商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进一步清政府与市场关系,积极改革审批方式,精简涉企证照,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大力推进“照后减证”,着力破解“准入不准营”难题。建立优化营商环境科学评价新机制,围绕“办事时间压缩了多少、申报材料压减了多少、办理环节简化了多少、项目审批提速了多少、企业办事方便了多少”等关键环节,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进行科学量化考核。

(五)健全科技服务体系

1.强化知识产权战略

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行动计划加快建设知识产权强市,全面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综合实力,推动知识产权与经济社会和科学文化事业互促发展。推动专利战略与产业运行决策深度融合,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为重点,培育一批拥有核心技术专利的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建设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试验区,优化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环境,设立专利运营基金,培育一批对提升产业知识产权实力形成有效支撑的知识产权服务业企业。

促进知识产权创造发挥科技创新专利引领作用,提倡技术研究、产品开发和知识产权生产相结合的创新模式。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利布局,加强重点产业专利储备,指导企业突破专利瓶颈、掌握核心专利。着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贯彻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国家标准,建立知识产权分析评议机制,提升企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能力,加快知识产权强企建设。完善知识产权资助和奖励政策,推进全民知识产权创造。到2025年,全市万人发明专利授权数达到3件以上。

加强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与引进加强知识产权管理、执法、司法、研究、师资人才队伍培育与引进,聚集知识产权代理、咨询、信息、评估、商用化、法律等实务人才,重点引进专利代理人、专利工程师、专利分析评议人才等知识产权紧缺人才。组织开展信息检索、分析预警、维权援助、价值分析、质押融资等知识产权实务培训。鼓励专业人才参加全国专利代理人、律师资格考试,鼓励我市知识产权人才获得国内外相应资格证书。

加强知识产权文化建设举办知识产权宣传、培训活动,重点提高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和企业董事长(总经理)的知识产权意识。加强知识产权文化建设,培育一批知识产权保护示范企业、示范园区、示范镇街、示范市场。加大知识产权宣传力度,宣扬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等方面的先进单位、优秀人物、典型案例。

2.促进科技金融融合

构建多元化科技投融资模式推动设立天门市产业创新发展基金,持续支持楚商先锋、藤邦担保、科技金融通等投资基金持天门市新兴产业创新发展。大力引进各类社会资本入驻天门,鼓励和引导各类风险投资、创业基金、天使基金、私募基金投入科技创新领域。鼓励创业投资基金与其他机构开展“投贷联动”“投保联动”“投债联动”等创新合作,提供综合性科技投融资服务。力争到2025年,市级以上政府股权引导基金引入总额达到6亿元。

引导科技型企业充分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强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优质企业培育和上市辅导工作,鼓励和引导科技型企业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在国内主板、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和境外挂牌、上市,引导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推进挂牌企业“天门板块”扩容升级。加强与长江证券等中介机构合作,摸排筛选后备资源,建立上市挂牌企业后备资源培育机制,并实行滚动管理,推行一企一策,精准指导。

大力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推动金融机构开发支持科技型企业发展金融产品,为中小企业提供创新性融资解决方案。推动融资担保服务发展,探索“1不动产抵押+N其他补充担保措施”的组合担保方式,完善资本金持续补充机制、风险补偿机制、保费补贴机制和业务奖补机制,创新抵押物再增信担保贷款、不动产第二顺位抵押等多种形式担保方式,缓解企业无抵押、无担保的融资难题。

3.多层次发展电子商务物流产业

大力构建“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物流体系,形成“物流中心+基地+配送中心”的多级物流配送体系。加快互联网对传统一二三产行业经营模式的渗透和创新,大力发展农业和农村电子商务,推动制造业、传统商贸服务业领域的电子商务应用。鼓励基于电子商务的各种商业创新,推动B2B(商对商)、B2C(商对客)、C2C(客对客)、C2B(客对商)、O2O线上对线下等交易模式健康发展,促进实体交易与网上交易共同发展,建立多层次、多类型、多模式的电子商务服务平台。以“农商互联”为纽带,综合运用网络发布、直播带货、“线上+线下”等方式,提升农产品销量。深入开展省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作,支持建设电商示范乡镇、电商特色村。充分发挥天门的区位优势,高标准建设公、铁、水联运物流枢纽,形成集代理、仓储、加工、整合、配送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现代物流中心。

(六)提升创新治理能力

1.推进体制机制全面创新

强化“一把手抓创新”,夯实乡镇、部门党委(党组)书记科技创新第一责任人职责。推动政府管理创新,形成多元参与、协同高效的创新治理格局,建立市镇联动机制,强化协同配合,形成创新工作强大合力,提高科技创新服务水平。推进科技计划体制改革,提升科技资金投向精准化水平,提高财政科技投入的质量和效益。积极探索科技财政资金的支持方向和使用方式,实行前期资助和后补助相结合的引导式科技经费投入方式,发挥政府科技资金对不同科技创新领域稳定支持和竞争支持的导向作用。

2.强化科技创新政策落实落地

完善创新政策体系,强化国家、省各项改革举措和创新政策配套落地,积极争取国家、省创新优惠政策,对试点建设、重大专项、人才工程、平台补助等竞争性政策做到应报尽报、应争尽争,切实用好用活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企业研发后补助等财税优惠政策,做到应减尽减、应补尽补,不断扩大普惠性政策覆盖面,降低企业经营成本,释放创新活力。加强业务培训政策宣传,用好各类宣传媒介和公共服务平台,不断优化创新政策环境。

(七)强化民生科技发展

1.促进公共卫生事业发展

针对后疫情时代人民群众关心的生命健康问题,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公共卫生事件防范、食品药品安全等领域的支撑作用。开展重大疾病防治及特色专病专科防治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以重大疾病防治、人口素质提升为重点,提高医疗卫生技术水平。积极推动“互联网+”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拓展健康产业的发展空间,大力推广生命信息、高端医疗、健康管理、照护康复等示范应用,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需求。建设智慧医疗服务体系,持续打造“全院通”智慧结算、“全城通”智慧应用、“全自助”智慧服务、“全人群”项目覆盖的“智慧医疗”。加大公共场所急救设备投入,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测预警系统,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能力和服务水平。

对直接涉及公共安全和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等特殊重点领域,依法依规实行全覆盖的重点监管对食品、药品、医疗器械、特种设备等重点产品,建立健全以产品编码管理为手段的追溯体系,形成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的信息链条。推进保障农产品安全生产相关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推广转化农产品安全生产科技成果,着力解决关系农产品安全生产的重大科技问题,改善农产品安全生产环境。发展生鲜食品制造与物流安全技术,重点发展制造和物流过程产品安全防控技术、全链智能一体化技术、适合电商模式的专用配套装备等。

2.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围绕实施“四湖六水”共治工程,建设“四湖四园”和“六河”景观带,打造城市“绿色项链”。强化科技支撑工程实施,持续支持新技术新成果在流域整治工程中的应用示范,加强生态环境修复。重点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开展化工等重污染行业及灰霾、酸雨和光化学烟雾等污染源的治理技术研究。加快推进土壤污染防治,鼓励研究和应用主要农作物秸和畜禽粪便的处理技术、生活垃圾和危险废物的卫生填埋技术,有效控制二次污染。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支撑能力。

推动节能减排技术应用示范,强化能源消耗源头控制,支持高耗能行业的节能降耗、工业过程低温余热的高效回收、建筑节能、交通节能等关键新技术的研发与工程示范,实行合同能源管理。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完善清洁生产公共服务平台,重点推广行业清洁生产工艺及“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攻克废物和废旧产品综合利用技术,构建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链。推广应用供水管网安全输配与健康诊断的新技术,开发有毒有害废气排放等高效治理关键技术建立环境监测与预警信息化平台。

3.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

大力开展绿色城市、海绵城市、人文城市等领域核心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形成相关技术标准,建设一批科技示范基地。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以信息数据库为基础,支持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城市智能管理与服务方面的集成创新,研究智慧城市相关技术标准,加强智慧城市规划,促进建设管理信息化、基础设施智能化、公共服务便捷化、产业发展现代化、社会治理精细化,建设一批智慧城市示范工程,让城市更聪明、更规范、更顺畅、更舒适。围绕建筑修缮利用、文化挖掘传承、特色村落建设,开展新农村建设技术集成与示范,打造美丽村镇。

4.营造平安法氛围

围绕“平安天门”建设,针对社会治安、自然灾害监测与预警、突发事件处理等民生热点问题,开展公共安全综合保障、社会安全监测预警与控制、重大事故防控、重大基础设施安全保障、城镇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治理、综合应急技术装备等方面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示范。加强防灾减灾救灾科技支撑能力建设,推动灾害监测预警、重大自然灾害防治、生命探测搜寻、避险救援、安置保障等先进适用技术装备推广和应用。利用现代技术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形成科学预测、有效防控与高效应急的公共安全技术体系,实现对重大公共安全事件的提前感知、及时预警、快速处置。

5.强化安全生产保障能力

深入推广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先进技术装备,引导相关技术服务机构大力推广防治事故灾害和职业病危害先进技术装备,加快建设一批先进适用的技术示范工程。推动大数据、机器人、物联网等技术在安全生产领域的应用,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提升安全生产管理能力和管理效率。推进机械化升级改造。在高危行业企业推进实施“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工作,对生产设备开展机械化、智能化升级改造,实现高危行业安全生产稳定性、可靠性提升。建立安全生产信息化第三方支撑运行机制,引导有实力的技术服务机构参与安全生产监管信息化工程建设,推进功能区安全生产信息化示范建设,实现信息技术与安全生产的深度融合。实施从研发到应用的全链条评估,加快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高科技对安全生产的贡献率。

6.提升国防科技动员水平

充分运用高新技术手段,提高国防动员指挥管理效率,加快推进“智慧动员”建设,在运用大数据获取潜力信息、借助云平台辅助决策部署、引进区块链支撑指挥调度、依托物联网提高管理水平上迈出实质性步伐,加快国防动员智能化建设。促进医疗卫生、通信信息、交通物流、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的科技力量广泛合作、深度融合。发改、科技等部门及时遴选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的各类企业,充实到国民经济动员中心企业队伍中,努力形成科技动员攥指成拳的良好态势。大力推进应战、应急动员预案的对接融合,组织动员科技人才及企业在各类急难险重任务中积极上阵,增强国防科技工业基础

7.开展全民科学普及宣传

不断完善科普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科技教育与培训、科普资源开发与共建共享、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等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基础服务能力,发展与壮大科普人才队伍。充分依靠和发挥社会创新体系各利益相关机构和广大科技人员的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鼓励和支持科学家和科普学者参与科普创作,加强对科普工作的组织协调。运用新媒体技术,深入开展科学素质提升行动,促进全民科学素质整体提高。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坚持和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全面领导,建立完善组织领导机制。市推进科技创新领导小组定期研究全市科技创新工作,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建立健全跨层级、跨机构、跨部门统筹协调机制与容错机制。强化市直相关部门科技创新工作职能,明确责任分工,实现科技创新决策科学化、服务高效化、治理精准化。

(二)加大投入力度

加大对科技创新的财政投入力度,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稳步增长机制,确保到2025年,地方财政科技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3%以上。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引导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投向科技创新领域,构建多元化的投入体系。优化科研经费管理效能,加大对科技项目经费使用的改革力度。切实提高科技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效益,健全完善监督检查、绩效评价和问责机制。

(三)创新考评机制

制定推进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实施的路线图、时间表、项目库,把各项重点目标任务分解列入市级相关部门年度工作目标任务,完善目标任务考评体系,促进各项规划任务的落实。建立健全规划实施监测评估和动态调整机制,开展规划实施情况的动态监测,及时组织开展规划实施情况评估。根据规划监测评估情况和科技创新发展实际,对规划指标和任务部署进行调整。

(四)营造创新氛围

强化舆论引导,做好规划的宣传及政策解读。重点加强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创新创业人才典型和创新型企业的宣传,加大对人才及科技创新奖励力度,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浓厚社会氛围。积极开展科技活动周、科普节、科技讲座等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激发全社会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打印] [关闭]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天门市人民政府天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主管天门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主办

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12345(市内)、0728-4812345(市外)】

政府网站标识码:4290060001鄂ICP备05005537号-1鄂公网安备42900602000138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