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进天门 / 天门文化 / 天门民俗

服饰习俗

发布时间:2014-02-11 08:55 来源:天门市人民政府

  天门人民的服饰,注重高雅、朴素、大方、实用。不同时期、不同阶层人的服饰各异。

  清末,在富、宦人家中,男子上衣,春、秋季多穿棉、缎长袍套马褂;夏天多着绢、绸单衣;冬天多穿羊皮袄。下穿紧脚裤、云头鞋。妇女上穿大襟阔袖、滚边、镶角衣,下穿滚边长裤或百褶、滚边罩脚裙,脚穿绣花鞋。其中,年轻妇女爱搽脂抹粉,戴手镯、耳环;年轻男子的上衣,冬天多穿对襟短棉袄,称“滚身子”或“绑袄子”,下穿爪裤;老年人冬天上穿长棉袄(俗称“布袄”),下穿套裤。

  在一般群众中,男子在夏天多穿白棉布短褂、裤,赤着脚或穿草鞋;冬天上穿大襟、布扣褂子和长袍,下穿折叠腰、大裤脚裤子,系裤带。妇女在夏天上穿青、蓝布或印花布褂,布扣、圆摆;下穿折腰大裤脚裤,脚穿绣花鞋;冬天一般穿大襟棉袄、折腰棉裤。其中农村妇女多戴手镯,头缠包头或戴勒子。少数新婚妇女在探亲或田间劳动时,还腰系红绸带,迎风飘动,颇有乡土气息。不论男女老少,冬天都是穿长统布袜,圆口布鞋和青棉布靴。在布质上,农民多用自纺自织的棉布衣料;城镇居民多是细布衣料。

  民国时期,政府官员中,男子穿中山服,富户中的年轻男子,夏天穿绢绸对襟短褂、半头裤;冬天头戴呢帽(俗称礼帽),身穿长袍,脚穿皮鞋。妇女多着不滚边、镶角的对襟短上衣,或穿长旗袍、长统丝光袜、缎子鞋。在普通群众中,男子冬天头戴瓜皮帽,身穿长袍、长棉袄、折叠裤,脚穿布鞋。农村的中、老男子为抵御风寒,多戴罗松帽(俗称“狗钻洞”),身穿棉衣,腰系“褡包”。夏季多穿短褂、裤。睛天戴草帽;雨天穿蓑衣,戴斗笠,打赤脚。农村妇女以穿自织的棉布为主,并用锅底灰、乌桕叶或紫花染色;间或穿细布、竹布、线布和阴丹士林布的大襟短袄和大裤脚长裤。妇女的头饰、手饰与清末相似。

  新中国成立初期,本地男子大多改长袍、对襟短褂为干部服、中山服、圆角衬褂。改瓜皮帽和礼帽为舌檐帽(有檐子的布帽,俗称“兵帽”)。少数妇女穿列宁服(或延安服),多数妇女穿花布大襟衣服。男女青年喜镶金牙,不讲究头饰、手饰。19581985年,男子多穿军干服、中山服,头戴舌檐帽。女子多穿小翻领花褂,颜色多为灰、蓝,十分单调,此后,土布(自纺自织的棉布)逐渐被淘汰,以细布、斜纹线布、平光呢、哔叽呢、卡叽、纱卡等布为主要衣料。“文化大革命”中,青年男女服装突变,戴军帽,穿军装,背黄挎包,风行一时。进入80年代,街、村居民服饰差别不大,服装式样多样化。男子中,年轻人一般穿军干服、登山服、运动衫、皮夹克、喇叭裤、牛仔裤,也有穿西服或风衣的,男女青壮年均戴手表。中、老年人多穿军干服或中山服。女子中,年轻人的四季服装在式样和色调上不断翻新,春、秋二季为春装或西服;夏季为短袖上衣(如幸子衫、红衬衫)、各式裙衫,少数穿旗袍,配以长统柔丝袜;冬季内穿毛绒内衣、绸面棉袄,外穿涤纶罩衣(俗称缦褂),还有套穿呢绒大衣或人造毛大衣、各式风衣、羽绒衣的,颈围丝、绒或化纤围巾,裤脚踩在脚底下的“健美裤”女人都爱穿。中、老年妇女喜着青、蓝和灰色的对襟服装。乡间多数男女脚穿皮鞋、胶鞋、塑料鞋,少数人仍穿布鞋。进入二十一世纪,城乡居民服饰,以皮、毛料为主。式样按各自所需而购,在中、青年女人中流行人人爱穿韩国制造的“野蛮女衣”、“水桶裙”和造型性感优雅的旗袍、白裤子。不少男人爱穿大红色、宝蓝色的中式对襟唐装,式样新颖、时髦。身穿各式服装的年轻男女配戴手机、手镯、项链、戒指的越来越多。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我要打印 关闭窗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