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MB1A08302/2021-56183 主题分类 农业、畜牧业、渔业
发布机构 市现代农业服务中心 发文日期 2021年10月28日
标 题: 天门市现代畜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 文 号:
效力状态: 有效 发布日期: 2021年10月28日
天门市现代畜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
字号: 分享:


“十四五”时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开启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征程、强化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的重要时期,也是畜牧业向现代化全面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畜牧业是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已成为推动全市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在全市农业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结合天门市畜牧业发展实际情况,制定《天门市现代畜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一、“十三五”畜牧业取得的主要成绩

(一)综合生产能力逐步恢复

一是畜产品供给充裕。生猪产能恢复持续向好,生猪出栏和能繁母猪存栏分别恢复到40.99万头、4.04万头的水平,肉牛出栏1.35万头,肉羊出栏0.88万只,家禽出栏974万余,肉类总产4.25万吨,禽蛋产量4.2万吨。“十二五”末,生猪出栏100.56万头,能繁母猪成栏7.96万头,肉牛出栏3.15万头,肉羊出栏1.28万只,家禽出栏1144万余,肉类总产9.24万吨,禽蛋产量5.27万吨。二是产业规模稳步发展。2020年畜牧业产值达到26.34亿元,十二五末全市畜牧业产值达到29.9亿元,“十三五”期间畜牧业产值恢复性增长。三是有畜牧业养殖效益明显提升。农户出栏一头生猪,头平盈利2000元;农户出栏一头肉牛,头平盈利4000元;农户出栏一只肉羊,只平盈利800元;农户饲养一只蛋鸡,只平盈利15-20元;畜牧业逐步成为乡村振兴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产业。

(二)畜牧产业化素质显著提升

一是规模化养殖水平显著提高。全市“十三五”末有规模场544家,养殖规模化率达67.39%,高出全国10个百分点。二是标准化示范创建成效显著。全市拥有2家部级示范场,生产标准化水平上处于全省第一方阵。三是良种繁育体系逐步完善。全市拥有5个生猪标准化人工授精站、13个肉牛人工授精点;畜禽良种率保持在90%以上。四是产业化水平逐年提高。全市建成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12家,畜牧专业合作社72家。

(三)绿色发展水平大幅提高

一是畜禽粪污处理能力跨上新台阶。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和设施装备配套率分别达到90.2%以上和100%,大型规模场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100%,年度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量约119万吨。二是无害化处理工作走在全国前列。病死猪无害化处理率保持在90%,建成1家集中无害化处理厂、10家区域性收集中心,实现了病死畜禽“全覆盖、全收集、全处理”。三是绿色技术推广取得新进展。集成示范推广了一批先进绿色健康养殖技术,其中蛋鸡“124”绿色健康养殖技术35家、养牛床场一体化技术19家、发酵床养猪技术30家。

(四)动物防疫体系不断完善

一是重大动物疫病有效防控。全市动物防疫工作坚持“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贯彻“加强领导,密切配合,依靠科学,依法防控,群防群控,果断处置”二十四个字方针,按照“两个覆盖”(覆盖所有畜禽养殖场户,覆盖所有养殖畜禽)的总体要求,周密布置,强化措施,统筹安排,防控成效明显,全市无一起重大动物疫情发生。二是疫病防控和净化能力明显提升。全市春秋两季集中免疫,按照监督指导“先打后补”场自主落实和中小场及散养户统一集中强免的防疫模式,强化监管,强化指导,应免尽免,不留空档,筑牢基础免疫屏障;猪瘟、口蹄疫、鸡新城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高致病性禽流感、羊小反刍兽疫等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密度等达到100%,免疫抗体合格率保持在70%以上。三是动物疫情防疫机制不断健全。面对复杂的疫情形势,主动作为,周密部署,强化宣传培训,强化专项监测,强化应急准备,做好应急值守,实现了被动免疫向主动防控的转变。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发展质量效益不高,产业链亟待延伸

一是部分畜产品产量有所下降。受新冠肺炎疫情和非洲猪瘟疫情双重影响,猪肉产量有所下降,牛肉、羊肉产量也有所下降。二是产业链基础不牢固。养殖集约化程度不够,规模经营主体竞争能力弱,畜产品以初加工为主,产业基础仍然薄弱。三是产业链纵向延伸不足。繁育体系不完善;精深加工产业亟待延伸,产品附加值较低。

(二)畜产品升值空间不大,价值链亟待提升

一是缺乏地方特色品牌。地方品种资源开发力度不足,本土畜禽品种知名度较低,缺乏特色,缺少响亮的区域公共品牌。二是龙头企业竞争力不强。本土畜牧企业数量少、体量小,综合竞争力薄弱,联农带农作用不强,缺少全国范围影响力大的本土上市企业,缺乏“种养加贸”全产业链龙头企业。三是畜牧业数字化程度不高。畜牧业整体机械化水平亟待提升,智能化大数据平台应用不完善,信息化管理水平较低。

(三)联农带农机制不健全,利益链联结不紧

一是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利益联结形式较为单一、脆弱,龙头企业之间“强强联合”较弱,龙头企业与农民之间尚未形成“深度黏合”机制,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合作社还有进一步发挥的空间。二是利益链整体整合效率不高。利益链组织体系松散,大部分企业没有深度融入到链条中,链条存在断环、孤环,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整体功能较弱。三是各生产环节利润分配不合理。共同抵御风险能力不足,形成了“增产减收、减收少产、少产价高、价高增产”的恶性循环,严重影响全市畜牧产业发展的稳定性和竞争力。

(四)绿色发展体系不完善,生态链亟待优化

一是绿色种养模式亟待进一步推广。大多数小规模养殖户种养模式技术配套集成率不高、应用面不广,种养结合联系尚不紧密,推广体系不健全、覆盖面不广。二是无害化处理机制亟待进一步完善。从养殖到屠宰和无害化处理一体化闭环监测监管体系尚未形成。三是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亟待进一步加强。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和还田利用技术普及度不高,治污设施运行成本较高,养殖主体责任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

(五)保障能力建设不足,安全链亟待完善

监测预警体系亟待加强,兽医实验室建设不足,基层兽医队伍建设亟需加强,动物防疫应急体系不健全,疫情应急处置水平亟待提升。

三、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发展机遇

一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来新活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推动现代畜牧业从劳动密集型的数量型增长向资本和创新密集型的质量和效率型增长转变,进一步释放畜牧业发展内生动力,为提升天门市畜牧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注入新动能,逐形成保障更有力、结构更合理的畜产品供给体系。二是国内国际“双循环”带来新契机。我市发展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正在发生复杂深刻的变化,一方面,天门农村居民畜产品需求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双重增长,促使农业农村潜在需求转化为有效需求,为天门市畜牧业发展带来新增长动能;另一方面,我国正式签署RCEP协定,国内国际市场逐步构建成规模化统一大市场,为天门市打造稳定、宽阔的国际畜产品供应链带来新机遇,形成新的外贸增长点。三是乡村振兴带来新发展。“十四五”期间,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人才、土地、资金等政策红利以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强牧惠牧富牧扶持政策不断加强,拓展天门市现代畜牧业发展空间,为农民增收提供强有力保障。四是疫后重振带来新突破。中央高度重视湖北省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恢复,加大对湖北省政策、资金、项目扶持力度,强力推动湖北省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天门市处在1+8城市圈核心地位,将会成为最大受益者。同时,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人民更加注重营养健康、绿色卫生饮食,优质绿色畜产品消费需求持续增长,有利于推动天门市畜牧业转型升级。

(二)面临的挑战

一是保障畜产品有效供给与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更加突出。全市畜产品有效供给的阶段性、区域性、品质性与结构性问题并存。随着畜牧养殖规模的扩大和产业链的不断延伸,现有成片土地不足,不利于养殖场新建及扩建,养殖用地紧张。天门市属于南方水网区,养殖区域主要位于汉江流域,受资源环境条件限制,保障畜产品市场持续稳定供给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二是动物疫情形势复杂多变与防疫体系不健全的矛盾更加严峻。一方面,非洲猪瘟病毒已经在我国定殖,且非洲猪瘟疫情防控的不确定性依然存在;另一方面,新病种不断出现,多重病原混合感染、继发感染的情况复杂严重,防控形势严峻。天门市作为全国畜禽调运集散地,畜产品流动频繁,公共卫生应急风险较大,且在防疫体系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动物疫病防控压力较大。三是智能化养殖需求提高与技术支撑力度不足的矛盾更加显著。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养殖户对畜牧业生产、经营、管理各环节的智能化需求逐渐提高,有效促进了科学、健康养殖。目前,全市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数量大、环节多、链条长,推广普及智能化养殖的难度较大,新技术融入畜牧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的程度较低,并且新技术的专业性与操作的复杂性给智能化养殖带来了一定的门槛。

四、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中部崛起战略为引领,以推动畜牧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围绕“补短板、强链条、优结构、促融合、壮主体、增动能”,加快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着力建立防疫科学、质量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调控有效、布局合理、以国内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现代畜牧业发展体系,奋力开创天门现代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体地位,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加强市场宏观调控,保障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强化政府在规划引领、机制创新、政策支持和配套服务等方面的引导作用,营造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

坚持产业融合、全链发展。积极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转变发展方式、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优化利益链、稳定供应链为重点,培育现代畜牧龙头企业,强化特色优质畜产品品牌建设。

坚持生态友好、绿色发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综合协调资源优势、环境承载力、产业基础和市场发展需求,优化畜牧产业布局,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长效机制。

坚持快速响应、科学防疫。提升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加强防疫队伍和能力建设,加快构建政府和市场主体合力防控新格局,完善快速响应机制,确保全流程严防严控,切实防止疫情扩散蔓延,把病疫控制在萌芽阶段。

坚持创新发展、科技支撑。搭建畜牧产业数字化、智慧化平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在畜牧产业生产、经营、管理各环节的应用,进一步提升畜牧业科技贡献率。

(三)发展目标

围绕“保供给、强安全、优生态、促发展”,以产业链为载体,以价值链为重点,以利益链为抓手,以生态链为基石,以安全链为后盾,加快构建“全链条、高质量、高效益、数字化、绿色化、多元化”的现代畜牧兽医业。

——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大幅提升。畜产品供给有效、稳定增长,生猪出栏100万头,牛、羊、禽分别达到3万头、2.5万只、1200万羽,肉类、蛋类产量分别达到10万吨、6万吨,猪肉、禽肉和禽蛋稳步扩大现有产能,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水平显著提升。

——绿色循环发展成效逐步显现。绿色养殖水平全面提升,广泛推广和应用种养结合、农牧循环模式,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深入推进,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100%。

——动物疫病防控体系不断完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能力持续提升,畜牧兽医技术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确保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合格率保持在80%。

——畜牧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畜牧业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畜禽标准化养殖水平进一步提高,高标准推进畜禽规模化养殖,畜禽养殖规模化率达到75%。技术装备更加先进,畜牧业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明显。

——全产业链融合发展逐步形成。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坚持龙头带动、加工引领、科技支撑、质量保障,基本实现产加销全产业链高质量融合发展。

五、重点任务

(一)持续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抓好优良品种引进工作。根据市场和生产需求,有选择、有重点地引进畜禽良种,改良丰富我市畜禽种。在扩繁选育基础上,筛选确定适合我市的畜禽杂交改良模式和生产模式,提高优质畜产品的产出率。

加快地方优良品种的保护和开发。进一步抓好江汉区品种的选育提高,逐步建立生产区,为开发地方特色牧业奠定基础。

完善畜禽良种推广体系。以加强基层改良站点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稳定5个市级生猪人工授精站,13个牛品种改良点,完善改良手段,增强服务功能,有效地提高全市良种覆盖率,生猪良种率98%,肉牛良种率80%。

(二)全力推进现代养殖体系建设

高标准推进适度规模经营。以适度规模经营为重点,扩大规模养殖比重。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加快构建以畜牧业龙头企业为引领、养殖专业合作社为纽带、家庭牧场和养殖大户为主力、社会化服务组织为支撑的新型畜牧业生产经营体系。大力扶持中小养殖户,加强对中小养殖户的技术指导和服务,着力帮助构建系统的生物安全体系,与科研机构对接适合中小养殖户应用和推广的技术、工艺和设施,引导中小养殖户转型升级。

全面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继续开展养殖场标准化改造提升,着力改善生产设施设备条件。不断提高标准化规模养殖水平,深入开展畜牧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创建一批生产高效、环境友好、产品安全、管理先进、防疫规范的标准化示范场,切实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加强现代养殖技术和先进管理理念的推广应用,促进节本增效、提档升级,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

稳步推进智能化养殖建设。积极推动养殖各环节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以及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推进养殖工艺与设施装备的集成配套,提升养殖机械化水平,加强畜牧科技重大技术推广服务。加快建设数字智能养殖系统建设,建设一批“智能监测、精准饲喂、物联管理”的现代化智慧化养殖场,发展“精准饲喂、智能养殖、产业健康”的智慧畜牧业。

加强饲料转化效率体系建设。提高饲料资源利用效率,加快推进饲料营养高效精准化,提升精细化规范化饲养管理水平,加大优质饲草品种推广,大力发展饲用玉米、黑麦草、苜宿等优质饲草料种植,提高秸秆资源化利用率和转化率,保障牛羊等草食畜饲草供应充足。加强抗生素替代类饲料添加剂推广应用,积极推广养殖“减抗”模式。

(三)扎实推动全产业链融合发展

培育壮大全产业链龙头企业。支持现有龙头企业或引进知名龙头企业通过收购、兼并、参股、租赁等多种形式优化重组,有效整合优势资源和创新要素,进一步提升全产业链的运营能力,形成1家年营收超2亿元、2家超1亿元的全产业链龙头企业。实施企业品牌化战略,加大企业品牌营销力度,鼓励引导龙头企业积极拓展省外市场,提高加工出口份额,支持1家优质龙头企业上市。

加力推进“饲养加运销”全链建设。强化产业链上、下游龙头企业之间“强强联合”,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纵向联合上游繁育、饲料,中游养殖、屠宰,下游加工、冷链、销售的经营主体,充分发挥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推进产业链的前延后伸,创建全产业链、品牌化经营的知名产业集团。深化同行业间横向联合,促进同类企业集聚发展,形成一批优势畜牧产业集群。加快推进与农业种养、乡村旅游、餐饮服务、电子商务、食品加工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全链条多业态联合体。“十四五”末,全市生猪饲、养、加、运、销等全产业链综合产值超70亿元。

建立健全农企利益联结机制。以龙头企业为引领和示范,有效将小农户融入畜牧产业链,打造企业、合作社、农民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的利益共同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引导和推动龙头企业与其他经营主体以“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协会+龙头企业+合作社”等模式联合,加快推动产业化联合体建设;鼓励大型龙头企业“以大带小”,支持龙头企业通过股份合作、信贷担保、技术支持等方式帮助农民发展生产;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中小养殖户建立长期稳定利益联结机制。

(四)全面打造绿色生态发展体系

推进资源化利用。按照“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利用”原则,全面提升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水平,加快推进散养户粪污处理配套设施升级改造,全面提高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加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技术指导,建立健全畜禽粪污全链条养分管理制度,因地制宜推广全量还田利用技术模式。

畅通种养结合渠道。遵循“以种定养、以养肥地、种养对接、就地消纳”的原则,根据粪污消纳用地的作物和土壤特性,统筹考虑种养用地配套问题,鼓励养殖密集区进行集中处理畜禽粪污,降低深加工和运输成本,推广经济实用、便捷高效的施肥技术和装备,打破种养分离壁垒,做到科学还田利用。进一步完善畜禽规模养殖粪污的第三方治理与综合利用机制,鼓励液体粪肥机械化施用,加快培育粪肥还田社会服务组织。打造一批种养结合、农牧循环新模式和新典型,创建一批种养循环示范基地。

加强支撑服务能力建设。支撑相关企、事业单位,参与畜禽粪便,商品有机肥检测及土壤肥力检测,推广机械化施肥技术,保障有机肥产品质量及施用效果。

(五)完善动物疫病防控体系

落实动物防疫主体责任。指导养殖、运输、屠宰、无害化处理等环节生产经营者改善动物防疫条件。督促规模养殖场(户)和屠宰厂(场)配备相应的畜牧兽医技术人员,开展重大动物疫病自检和报告。生猪屠宰厂(场)足额配备官方兽医,大型、中小型生猪屠宰厂(场)和小型生猪屠宰点官方兽医配备分别不少于10人、5人和2人。

大力开展动物疫病防控与净化。深入开展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工作,确保口蹄疫、猪瘟、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应免尽免。开展“先打后补”工作,深入推进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补助政策实施机制改革。协调推进重大动物疫病分区防控,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和规模养殖场建立无疫区和无疫小区,创建一批非洲猪瘟无疫小区和牛羊布病无疫小区。持续抓好非洲猪瘟常态化防控,强化重大动物疫病、人畜共患病、种畜禽疫病的监测、防控与净化。

加强疫情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提升疫情监测预警智能化水平,巩固完善市、镇、村四级动物疫病监测预警网络。加强兽医实验室建设和管理,配套兽医实验室相关设施设备,积极开展实验室生物安全督查,加强对从业人员的生物安全教育培训。健全动物疫情信息报告制度,建立重大动物疫情分析研判机制,构建疫病防控风险等级评估机制。

全面提升疫情应急处置水平。完善快速响应机制、扑杀补助机制、和“分级负责、部门联动”机制,做好疫病控制和扑灭工作。坚持“适量储备、专人管理、定期检查、保障急需”,健全动物疫病防控常态管理与应急管理相结合的制度。实现装备现代化、配备科学合理化,提升应急物资储备能力。及时修订重大动物疫病应急预案,加强应急预案库建设,强化定期应急培训和演练,提升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处置能力。

六、区域和产业布局

(一)生猪产业

1.发展目标:到2025年,全市生猪出壮达到100万头;加强技术指导,使75%以上的养猪场基本达到规模化、标准化水平;做好新建养殖场的规划布局,协助完成禁养区养殖场的拆迁,完成原有养殖场的改造提升。

2.产业布局:建示范基地乡镇10个,包括多宝、拖市、张港、渔薪、蒋场、汪场、岳口、佛子山、麻洋、石家河,建设出口生猪养殖基地1个。

3.扶持方向:

对于规模达5000头以上的生猪养殖场,对补栏增养投资给予10%的资金奖励,主要用于支持生物防控、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养殖环境控制、自动化饲喂、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对成功创建部级标准化示范场的企业进行奖补。

(二)肉牛产业

1.发展目标:到2025年末,建成1万头以上养牛重点乡镇2个,形成一个肉牛养殖示范带,示范带肉牛饲养量达到2万头;培育规模养牛场100个;全市肉牛出栏达到3万头。

2.产业布局:规划区覆盖多宝、拖市、张港、汪场、横林等5个乡镇。

3.扶持方向:

对于存栏200头以上肉牛的养殖场,新增存栏投资给予10%的资金奖励,用于支持养殖场改造升级和良种引进。

(三)肉羊产业

1.发展目标:到2025年末,建成万只肉羊养殖重点乡镇1个,建成规模养羊场30个,种羊场2个,全市肉羊出栏2.5万只。

2.产业布局:规模区覆盖沿江沿河地区的多宝、拖市、蒋场、黄潭和丘陵地区的石家河、佛子山、皂市等7个乡镇。

3.扶持方向:

对于存栏500头以上肉羊养殖场,新增存栏投资给予10%的资金奖励,用于支持养殖场改造升级和良种引进。

(四)蛋鸡产业

1.发展目标:到2025年末,建成3个20万只以上蛋鸡养殖重点乡镇,1个蛋鸡养殖示范带,示范带内蛋鸡存栏达到300万只;培育10万只以上蛋鸡养殖场5个,万只以上蛋鸡养殖场100个,全市蛋鸡存栏达到500万羽,年出口创汇2000万美元。

2.产业布局:以天门市全盛禽蛋贸易有限公司为龙头,带动九真、皂市、石家河、佛子山、工业园等乡镇发展蛋鸡养殖。

3.扶持方向:蛋鸡“124”改造和皮带传输清粪设施改造,按实际新增投资40%予以奖补。

(五)蛋鸭产业

1.发展目标:建设规模养殖100万羽。

2.产业布局:规划区覆盖胡市、皂市、小板、干驿、马湾、卢市、净潭等8个乡镇。

3.扶持方向:按际新增投资20%予以奖补。

(六)资源化利用产业

1.发展目标:建设农牧结合项目20个,建设5家有机肥厂,实行种养结合、农牧循环、资源化利用。年可使用粪水20万吨,年生产生物有机肥能力达30万吨。

2.产业布局:重点支持第三方企业或社会资本在蒋湖、天门工业园、皂市、胡市、石家河等乡镇兴办规模化农用有机肥厂;根据实际,在多宝、拖市、张港、渔薪、将场、汪场、岳口、石家河、佛子山等乡镇选择有意愿、有实力、集中连片有承载土地的农村种植或养殖专业合作社(场)参与畜禽养殖粪肥资源化利用农牧结合项目。

3.扶持方向:按实际新增投资20%予以奖补。

(七)加工产业

1.发展目标:建1个年产20万吨饲料加工厂,1个年屠宰50万头生猪屠宰加工厂。

2.产业布局:整合生猪屠宰场(点),依托不断发展的全市草食畜牧业,在天门高新园、天门工业园,发展一批规模化的肉牛、肉羊屠宰加工企业,有效利用屠宰企业现有产能,提高生猪和肉畜禽屠宰、分割、冷冻和冷链物流水平,在肉牛羊、家禽等养殖集中区域发展产地集中宰杀、分割、包装等粗加工,鼓励发展副产品加工。禽蛋围绕天西蛋鸡板块、以及滨湖蛋鸭板块,大幅提高保洁蛋加工比重,稳定发展皮盐蛋加工,提高质量和品质,开展蛋品深加工和综合利用。

3.扶持方向:通过以奖代补、先建后补、保费补贴等方式,支持龙头企业开展科技攻关、农产品加工、关键设备购置、技术改造、冷链物流、人才培育、社会化服务、信息化建设等;每年统筹一定资金,对以龙头企业为重点的经营主体贷款进行贴息。

七、重点工程和重大项目

(一)畜禽种质提升工程

以“稳生产、保供给、显优势、强品牌”为目标,以构建现代种业体系为重点,以提高设施装备水平为核心,加强和完善畜禽良种繁育推广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和设施建设,推进育繁推一体化建设。

建设重点:良种繁育体系建设项目

建设内容:建设一批高质量的种猪、种禽良种扩繁场;加快本地肉牛的选育能力和开发利用,扩大夏洛莱、西门塔尔等外来优良肉牛品种的引进;进一步完善冻精冷链储运网络,建全乡镇级人工授精网点。

(二)动物疫病防控工程

以恢复生猪养殖,促进禽业和牛羊业发展,保障畜产品安全和有效供给,保障公共卫生安全为目标,提高和完善动物疫病防控的科技创新和技术储备,建设和完善动物疫病防控保障体系,逐步构建全面的疫病防控体系和突发疫病的快速响应机制。

建设重点:动物防疫技术支撑及保障体系建设

建设内容:实施重点实验室提质创优计划,改善兽医实验室疫病检测条件,补齐机构、队伍和设备短板,进一步增强疫病监测及控制能力,有效防范重大动物疫情。开展区域动物疫病净化,推进无疫区和无疫小区建设。

(三)畜牧业绿色循环养殖提升工程

按照“种养结合、区域消纳、资源利用”的原则,调整种养结构,合理布局种养屠宰业产能,推进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副产物的资源化利用。

建设重点: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项目

建设内容:集成示范畜禽粪污资源的全量化、高值化利用与环境安全控制新技术,以肥料化和能源化为主要利用方向,因地制宜实施多元化利用。提高大型养殖场智能化、中型养殖场机械化水平,完善家庭养殖场户防疫和粪污处理等基础设施。以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利用污染治理和减臭技术为核心,加强科技集成示范,推广使用微生物制剂、酶制剂等饲料添加剂和环保型饲料、节水节料设施、养殖环境治理等畜牧适用新技术。全面提升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水平,进一步探索生态养殖新技术,推广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新技术新模式,完善规模养殖粪污的第三方治理与综合利用机制,促进畜牧养殖生态可持续发展。

(四)畜产品加工与流通体系提升工程

以“保障稳定有效供给、维护公众营养健康、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提升畜禽产品品质与安全性,提高畜禽加工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和标准化,促进转向新型工业化、智能化,满足消费者对动物食品安全与高品质的需求。

建设重点:全产业链一体化建设项目

建设内容:按照“强链、延链、补链”的原则,扶持一批链条长、实力强、机制新、能引领产业发展的畜牧龙头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延伸产业链条,加快构建种植、养殖、屠宰、加工、配送、销售一体化经营。或通过自建、联建、订单、协议等方式,建立稳定的生产、加工、销售利益联结机制,推进产加销一体化建设。培育打造一批特色鲜明、质量稳定、信誉良好、市场占有率高的名牌畜产品。

(五)智慧畜牧业建设工程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国发〔2018〕42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推进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小区建设,提高养殖业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推进畜牧业数字化、信息化建设。

建设重点:标准化智慧畜禽养殖小区建设项目

建设内容:在优势产区率先开展智慧养殖集成应用示范,强化关键技术装备创新,建设数字养殖牧场,推进现代标准化智慧养殖小区建设。

八、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严格落实“菜篮子”行政首长负责制,推行生猪产业链、家禽及蛋制品产业链链长制,压实肉蛋奶市场供应主体责任。做好规划指导、政策落实、协调服务等工作,建立规划落实的组织协调机制,扎实推进各项工作落实,切实加强各部门之间协调配合,优化服务。着力解决制约当前畜牧业发展面临的土地、环保、产业政策跟进等突出问题,深入组织实施促进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各项重大工程。

(二)强化市场调控

充分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对畜牧业生产和畜产品市场开展动态跟踪监测,保障畜产品有效供给。加强信息发布平台建设,确保信息全面、及时、准确发布,科学引导畜牧生产和消费。完善猪肉储备调节机制,缓解“猪周期”带来的冲击和波动。

(三)强化政策扶持

财政金融支持。认真贯彻落实各项促进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支持政策,积极争取中央及省级项目资金支持,加大市级财政投入,鼓励采取“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等方式,提高财政性资金的使用效率。制定专项扶持政策,出台有利于畜牧业发展的金融扶持、生产发展补贴和激励等政策,推进政策支持精准化,保持政策可持续性,稳定养殖预期。加强用地保障。完善和优化养殖用地协调机制,争取从土地整体规划、农村存量土地资源、农村集体用地及“四荒”地等方面统筹解决畜禽养殖用地需求。鼓励节约集约使用畜禽养殖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优化营商环境。营造有利于畜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体制环境和市场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大型畜产品加工企业,提升产品附加值,提高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多渠道增加畜牧产业投入。

(四)强化科技支撑

加强产业链关键技术攻关。有效整合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资源,依托国家和省科技支撑项目,围绕良种繁育,饲料高效利用、智能化养殖、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核心技术和设施装备开展研究,积极推动研究成果转化为政策措施。健全科技示范推广体系。发挥畜牧技术支撑机构和行业协会作用,创新技术推广机制,加强科技推广力度,提高实用技术普及率。支持畜牧科技服务企业发展,着力提升实用科技服务水平。加强基层服务体系建设。突出畜牧兽医服务的公共性和公益性,加强以乡镇畜牧兽医服务中心为主体的基层畜牧兽医和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体制机制,落实人员编制和经费预算,改善工作条件,提升工作能力;提高村级动物防疫员待遇,稳定防疫员队伍。

(五)强化绩效考核

加强“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考核,将畜牧业生产发展,保障肉蛋市场供应任务纳入各乡镇办场员和相关职能部门工作实际考核内容,并赋予全理分职,引起乡镇和部门领导高度重视,推动全市上下齐心协力,充分挖掘现有养殖场生产潜能,积极发展现代畜牧业。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打印] [关闭]

版权所有:天门市人民政府天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主管天门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主办

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12345(市内)、0728-4812345(市外)】

政府网站标识码:4290060001鄂ICP备05005537号-1鄂公网安备429006020001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