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MB1A08302/2022-34991 主题分类 其他;城乡建设(含住房)
发布机构 天门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发文日期 2022年10月19日
标 题: 天门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十四五”规划 文 号:
效力状态: 有效 发布日期: 2022年10月19日
天门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十四五”规划
字号: 分享:

新型基础设施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为更好地发挥新型基础设施壮大新增长点、形成发展新动能的关键性作用,高质量推进我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下简称新基建),根据《湖北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十四五”规划》和《天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与形势

(一)发展基础。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十三五”期间,全市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机遇,制定出台系列政策措施,推进实施重大项目,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持续优化,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对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逐步显现。

1.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

4G/5G网络建设加速推进。全市建成4G基站3012个,全市行政村4G网络覆盖率达到100%、自然村4G网络普遍覆盖。2020年5月,首批55个5G基站建成并开通服务,正式开启了天门5G时代。截至2020年底,全市建成并开通服务5G基站398个,基本实现主城区重点区域移动5G网络全覆盖,5G用户达到13万户。

高速光网能力持续升级。光纤宽带网络建设成果显著,截至2020年底,全市互联网宽带用户数达到97.97万户,民用通信光缆达到79029公里。农村网络设施不断完善,2016年成功申报全国第二批电信普遍服务试点项目,2018年完成全市364个行政村、1582个自然村光纤宽带网络覆盖延伸及升级改造建设。加速光纤网络扩容,2020年天门移动在城区326个小区开展宽带义诊服务活动,推出了包含“千兆5G、千兆家宽、千兆Wi-Fi、千兆应用、千兆服务”的全千兆整体解决方案,天门城区已具备千兆光纤入户的接入能力,万兆光纤入楼正在逐步推进中。

电子商务平台全面优化。广泛搭建电商平台体系,加快培育电商平台和电商龙头企业,全市初步形成多层次电商平台格局。完善产业园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建成天门电商产业园、九真电商产业园,加快了互联网与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充分融合。健全农村电商网络体系,建成了市、镇、村三级网络服务站点118个。建立了全市农产品交易网络平台,构建了现代化农产品冷链仓储物流体系,拓展了同城配送及线下小店业务。2020年,全市电商快递业务量2167万件,同比增长220%;实现农产品网络零售额15亿元,同比增长89%。

互联网服务平台加快实施。实施“万企上云”工程,采取“政府补一点、平台让一点、企业出一点”的方式,助力企业信息资源云化。与国内知名工业互联网平台进行业务对接和协商,积极建立平台标杆,打造工业互联网示范基地。截至2020年底,全市累计上云企业200家,且多数企业同时实现管理系统上云和基础系统上云。

2.融合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展开。

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有序推进。采取PPP模式实施智慧城市建设,提升城市运行管理效能。探索采用“1+1+N+3”模式推进智慧天门建设,即1个城市大数据云平台,1个智慧城市运营指挥中心,时空信息平台、智慧城市体验中心、智慧政务、平安城市、智慧交通、智慧城管、智慧水利、智慧节能、智慧旅游、智慧食药监、智慧工业云、天门通APP等多个重点专项应用,智慧城市标准体系、安全体系和保障体系三大体系。截至2020年底,天门市智慧城市建设与运营PPP项目一期建设的大数据中心和云平台、城市运营中心和天门通APP三个子项目通过专家验收并初步进入运营期。

“互联网+”医疗建设成效显著。着力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行动,实施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市一医院、市中医医院均开展了预约挂号、网上挂号,实现了检验、检查报告互联网查询。7家乡镇卫生院建立了数字化接种门诊。加快推动健康医疗大数据规范应用,实现了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互联互通。建立“医卫结合”工作模式,实现了公共卫生服务、计生技术服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工作信息化运行、监管。其中市一医院基于“互联网+”建立了区域远程影像、远程心电诊断中心,对全市各级医疗机构进行了覆盖;并试点建设了区域临床检验中心,使患者在家门口享受三级医院的诊疗服务。

智慧教育设施建设全面推进。扎实推进“互联网+教育”,教育信息化应用工作成效明显。实施了“175工程”,即优化一个平台(天门教育云),整合七大板块的应用(智慧备教、直播课堂、德能银行、学情分析、易学空间、协同办公、资源共享),打造五大特色应用(名师直播、名校联姻、翻转课堂、优递课堂、网络教研)。推行在天门教育云平台上进行备课和教学,利用大数据优势跟踪分析学生学情,开展网络调研、“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组织教学比武和网上“晒课”,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与应用水平大幅提升。启动创客教育活动,建设了一批创客教育活动空间(实验室)。不断加强校园网络系统升级改造,学校网络接入和宽带条件得到有效改善。全市中小学宽带网络接入率达100%,带宽全部达到100M以上。

新能源设施建设加快部署。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作为推动汽车产业转型发展的重要举措,出台系列政策措施,有力推动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十三五”期间,全市共建设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413个、充电站点11座。其中200个为公交专用充电设施,由市公交企业与市交通运输部门共同建设。市域充电设施基本形成了以用户居住地、单位停车场、公交及出租车场站等配建的专用充电设施为主体,以公共建筑物停车场、社会公共停车场、临时停车位等配建的公用充电设施为辅助的建设格局。

3.创新基础设施体系逐步健全。

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取得初步成果。积极搭建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零距离”供需对接服务平台,设立了科惠网天门分中心,采用了与科惠网平台资源互联互通、实时共享、联合部署的大数据云服务模式,为天门企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全流程配套服务。全市拥有国家级星创天地1家、省级星创天地7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家、省级众创空间4家。

技术创新平台建设逐步完善。重点围绕生物医药、机电汽配、纺织服装和食品加工等特色产业,依托行业重点科研机构、龙头企业、高校及高新区建有省级校企共建研发中心3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截至2020年底,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4家完成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93.8亿元。

总体来看,天门市新基建在具备较好发展基础的同时,也存在一些短板。一是新型基础设施发展水平还有待提升。信息基础设施和融合基础设施推进较快,但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水平不高,尤其是重点实验室、高水平创新平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存在不足。二是新基建与相关产业结合不够紧密。天门已探索将新基建相关技术应用于智慧医疗、智慧教育等场景的开拓,但还未与各个行业、领域深度融合,不能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对经济发展的放大作用,对农业、工业、服务业等转型升级的支撑作用有待提升。三是新基建核心技术人才短缺。全市科技人才总量不足、区域和行业分布不均衡,工业、农业加工等方面的科技人员缺少,特别是从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的高层次人才紧缺,导致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乏技术依托,发展后劲不足。

(二)发展形势

1.国家密集部署,政策路线明朗2018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来,中央和国家重要会议中多次强调新基建相关内容。工信部、国资委、财政部、交通运输部和国家能源局等部门也先后发布政策文件与规划,对工业互联网、新能源、大数据中心等方面的标准规范、奖补政策和安全保障体系等方面作出明确指导,相关政策路线图日趋清晰。在顶层政策指引下,有利于天门更好地把握新发展阶段、融入新发展格局,系统性、前瞻性地部署新型基础设施,推进新基建各领域快速、健康、有序发展。

2.供给侧发展机遇良好,需求侧市场潜力巨大。以数字基础设施为代表的新基建蓬勃兴起,在稳投资、稳增长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从供给侧看,我国已建成技术性能领先的固定光纤宽带网络,4G网络和窄带物联网网络覆盖规模全球第一,5G网络正在加速部署。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逐渐向自然地理条件优越的区域以及需求旺盛的城市周边布局。云计算方面,国内大型互联网企业、基础电信企业和计算设备制造企业纷纷布局,尤其在国内超大规模用户在线交易业务的运维管理下,云计算承载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在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领域,我国与发达国家基本同时起步,产业应用场景异常丰富,拥有巨大的潜在发展机遇。从需求侧看,新冠肺炎疫情客观上让各行各业充分认识到加紧拓展线上生产经营活动,加速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已经是必然趋势,早转型早受益。对于广大消费者而言,随着5G投入运营,各种新模式新业态又将激发出新一轮产业发展机遇,随之用户流量消费、信息消费将会倍增,市场潜力巨大。

3.地方政府高位统筹推进,新基建助推经济发展。长江经济带、汉江生态经济带等国家战略深入实施,国家支持湖北加快疫后重振一揽子政策持续推进,为天门创造了有利条件。在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大环境、大政策支持推动下,发展环境和发展基础向好,新型基础设施产业生态持续完善,发展新型基础设施迎来黄金期。天门亟需抢抓新基建重要窗口机遇期,加快推进新型基础设施部署,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助推经济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参加湖北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统筹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和融合基础设施建设,为实现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创新驱动,引领发展。准确把握新型基础设施技术前瞻性强、升级迭代快的特点,重点推进5G、物联网、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建设应用,布局未来网络设施、重大科技设施建设等领域,以创新为引领,加快全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创新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运营模式,加强政府政策引导,同时运用市场思维,依靠市场手段,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做好政策支持、市场监管等方面保障工作,科学有序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需求牵引,建用协同。聚焦公共服务和产业发展需求,拓展数字经济应用场景,缓解日益增长且多变的应用需求与新型基础设施应用场景建设之间的矛盾,培育一批新业态、新模式,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建用融合发展。

规范管理,安全高效。防范化解潜在风险,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安全体系建设,夯实设施、数据、网络、应用等方面安全保障,全面提升新型基础设施体系安全水平。

(三)规划目标

2025年,基本建成以新型网络为基础、智能计算为支撑、信息安全为保障、转型升级为导向、融合应用为重点、基础科研为引领、产业创新为驱动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跨越发展,融合基础设施建设深度赋能,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显著提升,全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布局持续优化、协同效应不断释放,城乡数字鸿沟明显缩小,安全保障能力持续增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和发展水平达到省内先进水平。

具体目标包括: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2025年,5G网络建设不断深化,千兆光纤网络建设持续推进;建成高速泛在的通信网络设施,全市建成1800个5G基站,实现主城区5G网络全覆盖,乡镇覆盖率不低于80%;全市光缆总长度达到12万公里,接入端口数达到150万个;实现全市家庭千兆接入能力和商务楼宇万兆接入能力全覆盖。

融合基础设施建设方面。2025年,全市智能交通安全监管系统基本完善,全市新能源汽车充电桩达到4913个;实现全民健康信息网络覆盖全市医疗机构、全市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构建全域智慧旅游体系,旅游信息服务水平显著提高;二级及以上智慧医院比例达到100%、数字校园建设覆盖率达到100%;构建全市人力资源信息数据平台,公共就业服务水平和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水平显著提升。

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方面。2025年,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高水平创新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力争新建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2家、省级创新平台15家以上,新建人力资源产业园1家。科技创新成果与地方产业有效对接,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能力大幅提升。

“十四五”新型基础设施发展目标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单位

2020年  现状

2025年预测

1.信息基础设施

5G 网络

5G基站规模

398

1800

5G用户普及率

%

10

70

行政村5G网络通达比例

%

-

95

千兆光纤网络

千兆宽带接入端口占比

%

10

85

骨干网络

互联网省际出口带宽

Tbps

28.2

70

互联网骨干网网间互联带宽

Tbps

1.25

2.5

互联网数据中心

数据中心标准机架数

100

300

2.融合基础设施

工业互联网

工业互联网平台

-

1

智慧医疗设施

二级及以上智慧医院比例

%

-

100

互联网医院数量

1

2

智慧教育设施

中小学网络接入带宽

Mbps

100

1000

数字校园覆盖率

%

-

100

智慧文旅设施

4A级及以上智慧景区覆盖率

%

-

70

数字化社会

治理设施

智慧城市运营管理中心

建成数量

-

1

3.创新基础设施

科技和产业创新平台

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

-

2

省级创新平台

30

45

三、重点任务

(一)打造高速泛在的信息基础设施

1.加快5G网络发展。深化5G网络共建共享,积极推进5G异网漫游,乡镇低频5G网络广域覆盖,加快形成热点地区多网并存、农村地区一网托底的网络格局。扩大5G网络覆盖范围,分步建设5G基站,加快5G规模组网,推动实现5G网络城镇地区连续覆盖。持续推进重点区域深度覆盖和各区功能性覆盖,聚焦5G应用发展需求,优先覆盖大型交通枢纽、重要公共场所、重点产业园区、景区景点等区域,促进“5G+”智慧交通、智能制造、智慧物流、智慧教育、数字医疗等创新应用落地。到2025年,全市5G基站突破1800个,实现主城区5G网络全覆盖;在工业制造、城市治理、公共服务、营商环境、文化娱乐等领域开展5G试点示范,培育20项以上重点场景应用,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全市5G及相关产业规模达到20亿元,培育5G产业龙头企业2家,打造以5G产业为主导的集聚区1个以上。

2.加快千兆光网建设。持续加大光纤宽带建设投入力度,加快光纤网络部署,扩大千兆光网覆盖范围,提高千兆网络覆盖水平,提升用户使用体验。推动新建住宅小区和商业楼宇落实光纤到户国家标准,加快提升百兆级以上宽带接入比例,面向政企单位、重点园区、家庭用户,着力扩大千兆固定宽带接入网络覆盖范围,持续增强基础通信网络供给能力。稳步推进农村地区千兆网络部署,逐步实现80%以上行政村具备千兆网络接入能力。到2025年底,全市光缆总长度达到12万公里,接入端口数达到150万个。推动基础电信企业、互联网接入服务提供商开展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改造,强化联网终端IPv6支持能力,扩大IPv6行业应用范围,提升IPv6用户普及率和网络接入覆盖率。

3.建设高标准数据中心。结合业务需求、网络条件等实际,依托国内大型互联网企业,建设新一代高性能信息技术创新应用的数据中心,提升数据中心高性能计算的承载能力,提供具有地方特色、服务本地、规模适度的算力服务。积极争取将天门市大数据中心建设纳入全省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布局。灵活部署边缘数据中心。积极构建城市内的边缘算力供给体系,支撑边缘数据的计算、存储和转发,满足极低时延的新型业务应用需求。引导城市边缘数据中心与变电站、基站、通信机房等城市基础设施协同部署,保障其所需的空间、电力等资源。完善云平台建设,将各业务部门业务系统迁移到云平台资源池内,充分利用高性能的计算资源和海量的存储资源。到2025年底,数据中心在用机柜数达到300个,支撑3000台服务器,数据中心电源使用效率(PUE)值不高于1.4,建设7个以上边缘计算资源池节点。

4.推进物联网全面发展。加快推进5G物联网应用,构建NB-IoT、4G、5G协同发展的新一代移动物联网生态体系。积极推动存量2G/3G物联网业务向NB-IoT、4G、5G网络迁移。依托智慧城市运营中心,打造新型物联网,围绕城市管理、民生保障、公共安全、医疗卫生等领域,规模化部署低功耗、高精度的智能化传感器,实现大规模物物连接。引进实力较强的软件企业,构建人物相连、物物相连、万物相连的物联网生态圈,提升城市感知力和智慧度。完善天门通APP、鄂汇办APP旗舰店,接入公积金、不动产、人社、教育、公安、司法、卫健等单位相关数据,开通政务服务、公共服务、新闻资讯等功能。到2025年底,依托全省大数据云体系实现物联网平台全市各行业全覆盖。

5.打造互联网服务平台。推动全市制造业生产要素与资源集聚,发展产业链上下游协同以及网络众包等研发设计新模式,实施生产全流程网络化协同试点示范,推动企业加快工业网络、控制系统、管理软件和数据平台等资源的集成整合。支持龙头企业加快建设网络化、开放式、个性化定制平台,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采集对接用户个性化需求,发展动态感知、实时响应消费需求的个性化定制新模式。以芯创半导体、天门纺机、徐工环保等骨干企业在智能制造方面的成果为基础,引进知名互联网平台,建立平台标杆,打造工业互联网示范基地。构建全市统一应用体系,加强平台建设和创新应用,推动工业企业“上云”,推动制造业向“制造+服务”发展。到2025年底,引进1—2家国内知名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0家、省级两化融合试点示范企业70家、“互联网+”协同制造示范企业20家以上,上云企业达到300家,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达到30家以上。

6.加快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全面升级改造天门市电子政务外网,构建市、镇、村三级联通的网络架构,夯实政务网络基础,推动政府大数据能力建设,提升政府数据共享支撑、数据分析运用、数据应用创新能力。推进“放管服”改革纵深发展,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加快信息技术与政府业务的深度融合,构建数据驱动的政务服务运行新机制、新平台、新渠道,加强数据汇集融合,实现部门协同,为政府治理创新提供技术支撑。完成天门市大数据中心的容灾备份和安全态势感知系统建设,建立健全数据安全防护体系。

专栏1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天门市5G网络建设项目:全市建成1800个以上5G基站,实现主城区5G网络全覆盖,乡镇覆盖率不低于80%。

天门市信息网络升级项目:总投资5亿元以上,加速光纤网络扩容,布局大容量光通信传输系统,推进千兆光纤入户、万兆光纤进楼。

天门市互联网服务平台建设项目:引进12家国内知名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建立平台标杆,打造工业互联网示范基地。

天门市智慧城市建设与运营PPP项目:加快大数据中心、云平台建设和应用拓展,加快推进政府部门政务数据和业务系统迁移和整合,强化数据中心的集约利用和集聚发展。构建以智慧政务、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社区等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体系,促进智慧化建设成果普惠公众,不断提高数字经济发展承载力。

天门市5G工业互联网项目:围绕生物医药化工、装备制造、农副产品深加工、纺织服装、电子信息等产业,与知名软件企业合作,打造5G工业互联网,着力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带动行业数字化转型,提升行业资源配置能力。

(二)建设高效智能的融合基础设施

1.推广精准高效的智慧农业设施。推动“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建设农业大数据服务中心,建立农业生产全程一体化信息监测、遥感控制、智能指挥的数字农业平台及示范基地,推进农业生产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技术应用。整合全市各单位社会公用监控数据,纳入农业物联网监测系统,试点推广农业物联网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环节信息化水平。开展智慧农业试点工程,鼓励新型经营主体开展智慧渔场、智慧果园、智慧稻田等智慧农业试点。在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点,打造一批行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和示范企业,推动智能感知、智能分析、智能控制、遥感监测等技术和装备在大田作物、设施园艺、畜禽养殖、水产养殖等产业领域的集成应用。推进农业产业数字化改造,积极发展智慧农业、精准农业,全面提升农业农村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2.建设安全便捷的智能交通设施。推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交通基础设施中的应用,增强铁路、公路、港口设施的感知、通信、处理能力。推进铁路设施智能升级,加快建设沿江高铁天门段。加快国省干线智慧公路建设,推动武天高速公路天门段建设。充分结合数字孪生、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公路交通基础设施规划、设计、建设、养护、运行管理与服务等环节全要素、全周期数字化。推进港口码头5G建设和应用,打造智能导引、精确停车、自动装卸的智能化无人码头,推动天门工业园、岳口智慧港口建设。以汉江航道为重点,推进电子航道图、电子航标、航道智能监测、智能船闸等内河航道智能化建设。推进多式联运工程,实现物流信息平台共享。重点推动搭建基于5G通信的车辆动态监控平台,加强北斗高精度位置服务在道路运输业的应用,提升道路运输车辆监控水平。

3.构建绿色低碳的智慧能源设施。加快推进“互联网+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结合新建楼盘及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增加小区低速电动车充电桩,消除消防安全隐患。针对医疗、金融、水务等行业,开展智能备电、静音发电,做好不间断供电保障。鼓励充电服务运营企业将充电基础设施数据信息接入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全市充电设施在线监控、数据实时交换、充电服务互联互通,为用户提供充电导航、状态查询、充电预约、费用结算等服务,逐步形成统一开放、标准规范、竞争有序的充电服务市场。采用集中式充电站和分散式充电桩同步建设的模式,搭建全市充电服务网络。到2025年底,天门市集中式充电站保有量达到58座,充电设施保有量达到4913个,基本建成“车桩相随、布局合理、智能高效、保障有力”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

4.建设先进智能的城市管理设施。实施智能化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在城市运行管理服务中推动城市信息模型(CIM)应用。完善智慧城管平台建设,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加快推进道路设施智能化改造和智能停车场建设。加快智慧综合管廊建设,推进供水、供气、污水处理等市政基础设施信息化改造。推动建设绿色智慧的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因地制宜部署环境感知、状态监测、信号传输、运行控制等智能设备,提高污染源智慧监测监控和预警水平。搭建智慧社区平台,实施社区公共设施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和管理。加快重点园区信息化、智慧化建设,实现园区智慧管理、远程办公、移动安防、智能停车、高清视频等功能应用。完善政务服务平台,推进高频政务服务事项“跨市通办”“一网通办”“24小时自助办”,提升公共服务效能。

5.打造普惠便民的智慧医疗设施。加快完善“互联网+医疗”服务支撑体系,升级完善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完善人口信息、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三大数据库,整合卫生健康信息资源,持续推进市级全民健康信息互联互通建设,推动健康医疗大数据跨区域、跨部门共享。推进全市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有效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推动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建设,加快智慧养老服务终端设备的应用和统一接入,实现养老大数据采集和深入分析,支撑天门智慧养老体系建设。推进智慧医院建设,积极开展智能化医疗设备推广改造工作,加快提升全市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诊疗能力。普及远程医疗网络和诊疗设备,提升远程医疗服务能力和质量。支持重点骨干医院开展5G+4K高清远程手术示教、远程影像阅片、远程B超、生命体征感知、远程机器人手术等应用,推动5G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中的应用落地。到2025年,区域卫生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达到四级甲等,全民健康信息网络覆盖市、镇、村三级及全市818家医疗机构。

6.推广融合创新的智慧教育设施。按照“千兆到校、百兆到班”的要求,加快全市教育光纤网络建设。加快推进多媒体互动教学设备覆盖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学班,推动全市数字教室建设。全面推进教材、课程等教学资源数字化进程,完善各学段教育管理和教学过程数据分析,支撑提升教学质量与个性化教育水平。开展数字校园建设试点,推动信息技术在校园安全、学校管理、教学教研、虚拟课堂、教育评价、教师培训等方面的创新应用。依托5G网络技术实现基于高清视讯的远程协同教育教学与在线资源共享,扩大优势教育资源覆盖面。到2025年,全市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

7.完善开放共享的智慧文旅设施。推进智慧文旅平台建设,加快建设集旅游行业管理、信息服务、市场营销于一体的全域智慧旅游综合平台,努力实现“一部手机游天门”。推进智慧景区建设,有序推进全市重点旅游景区实现5G网络连续覆盖,保障大密度客流环境及偏远旅游区域的通信设备信号畅通,打造5G+旅游应用示范。建设完善景区预约服务平台、视频监控系统、电子票务系统、流量监测系统、景区数据资料应用平台、应急管理平台、一键报警系统和景区智能调度应用平台等,提升旅游服务体验。积极推广旅游一卡通,支持旅游景区利用网络直播等开展线上旅游,引导在线旅游企业开发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旅游套餐,提高旅游消费电子支付便捷化程度。推动建设智慧文化馆、智慧图书馆,新建天门市体育公园,提升公共文化设施信息化水平。到2025年,构建全域智慧旅游体系,全市旅游信息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在线营销能力全面提升,行业监管能力进一步增强。

8.建设协同高效的智慧水利设施。大力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水利工程深度融合,加快水利工程信息化、智能化建设。完善河流湖泊全面监测体系,构建智慧水利全流域管控平台,开展预测预报、工程调度、行业监管、空间分析等智慧化应用,完善水利物联感知体系,提升水利设施联合调度能力和精准化、智能化管理水平。完善水文站网与防洪非工程措施,提升监测预警和防洪调度能力。全面推进河湖库监管、供用水监控、水旱灾害预警、水利建设市场监管、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管、水利遥感等方面的水利大数据应用。加强基础运行环境建设,完善水利云数据库、水利信息服务总线、机房及软硬件设施和指挥调度中心等基础设施。加强智慧水利应用平台建设,建立“多维业务信息融合”“全方位多手段服务”“可持续可扩展应用”的智慧水利一体化平台,实现水利智慧化管理的新突破,推动水利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专栏2  融合基础设施建设

沿江高铁天门站新建综合客运枢纽项目:沿江高铁天门站站前广场配套基础设施,周边市政道路、排污管网、土地综合开发、商业开发、客运枢纽等

武天高速公路城市圈环线至随岳高速段建设项目:武天高速天门东段全长37.7公里,其中天门市境内长度34.5公里桥梁13座,按设计速度120公里、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

天门市智慧燃气建设项目:建立燃气网格化服务系统,推行智慧燃气、互联网智能服务,建立GIS系统(空间地图)、SCADA系统(生产过程控制与调度自动化系统)、GPS巡线系统(卫星定位系统)和视频监控系统等智慧管理平台。

天门市西寺路立体停车场项目:新建停车位240个,配套相应新能源充电桩。

天门市“雪亮工程”建设项目:建立健全全市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覆盖全市乡镇及农村的视频监控网络,实现干线万兆传输、支线千兆传输。同时贯通公安视频专网、电子政务网、综治视联网,以华为云系统、多维汇聚平台等先进技术打造市级视频云平台。

天门市“智慧水利”建设项目:水利物联感知体系建设、基础运行环境建设、部门业务应用系统建设、智慧水利应用平台建设、信息化保障环境建设。

天门市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全市校园网络环境通过升级改造网络系统,全市中小学校互联网出口带宽接入速率不低于1000M,农村学校班均带宽接入速率达到20M以上,城镇学校班均带宽接入速率达到50M以上。不断完善、更新信息化教育教学设备;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积极开展5G+智慧教育试点

工作。利用5G+互动教学系统和5G+AR/VR教学应用,为师生提供沉浸式体验教学、远程互动教学、虚拟操作培训等多种教学手段,营造高效智慧学习环境。

天门市基层公共卫生补短板信息化建设项目:通过“医疗业务”“卫生管理”“公众健康”的信息化深化应用,依托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逐步实现“健康档案人人拥有、医疗机构全部接入、诊疗服务全程记录、卫生管理应用全面深化”目标。

天门市茶圣故里园景区智慧旅游系统建设项目:微机房建设、大屏显示器安装、摄像头安装、旅游进出口闸机系统、停车场监控系统等。

(三)布局高端前瞻的创新基础设施

1.布局产业创新基础设施加快天门市芯创半导体封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引导电子信息产业加大研发力度,形成规模化、集聚化效应。围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现代农业等产业开展技术研究,支持企业联合高校及科研院所等共建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和校企联合创新中心等。积极与武汉高校合作,围绕重点产业链,探索建设3—5家产业技术研究院,打造引领天门高质量发展的新型研发机构。

2.建设高水平创新平台。鼓励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共建技术研发平台,实行产学研成果转化。聚焦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化需求,完善技术研发、工程化验证、检验检测平台体系,推动实验室样品向生产线产品再向市场化商品的加速转化。高质量建设双创示范基地,加强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星创天地等技术转移转化基地布局,加强应用场景创新和迭代应用示范,畅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加快建设生物医药化工、装备制造、农副产品深加工、纺织服装等主导产业创新发展的支撑平台。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引领产业发展、化解技术瓶颈的服务平台,推动产业高端化发展、智能化升级、绿色化转型。到2025年,新建各类省级创新平台15家以上。

专栏3  创新基础设施建设

天门市数字农业公共服务平台项目:建设农业大数据中心、农业应急指挥中心,构建农业信息化决策体系,科学指导农业生产经营管理。

天门市产业技术研究院项目:打造智能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

四、应用场景

(一)智慧农业专题应用

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农业智慧化为支撑,加快推动农业装备设施智能化、生产过程控制精准化、农业资源管理数字化、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化、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全程化,推动农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打造智慧农业现代化基地。持续深化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的创新应用,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优化休闲农业布局,建设农旅合示范区,打造乡村旅游线路。加快发展智能化精准农业、生态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进政府涉农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和农业大数据整合利用,建设智慧农业大数据服务平台,开展涉农数据监测预测和分析研判。开展智慧农业试点示范,构建农业物联网测控体系,推广智能大棚、测土配方施肥、农机定位耕种等精准化作业。大力发展稻米、蔬菜、畜禽、茶叶等特色产业,打造“一镇一品”“一村一品”完善农村商贸流通服务体系,建设农业电商品牌,形成一批特色电商镇、村。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升级,推进数字乡村试点建设,着力提升信息化水平加快建设四化同步发展示范区

(二)智慧工厂专题应用

支持企业运用5G技术对装备和管理开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培育基于5G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及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大力发展工业软件,培育一批面向特定行业、特定场景的工业APP。鼓励全市企业重点发展生产过程控制、生产环境检测、远程诊断服务等物联网应用,提升企业精准、柔性、高效制造能力。以芯创电子科技园、鸿硕电子产业园、模塑生态产业园、徐工高端装备产业园为依托,大力开展产业链招商和以商招商,引导全市电子信息、模塑产业、装备制造等重点行业企业开展信息物理系统应用,发展智能制造单元、智能生产线、智能车间、智能工厂,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创新发展。深耕两化融合,加快推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工业互联网、智能工业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增材制造等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推广通过NB-IoT等新一代物联网技术对生产制造过程的监控和控制,推动生产装备智能化升级、工艺流程改造和基础数据共享,打造数字化车间,提升制造过程和制造模式全业务全流程智能化能力,实现制造业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和提质增效。

(三)智慧生活专题应用

构建覆盖城乡的数字生活体系,强化数字技术在居民生活领域的广泛应用,促进民生服务大数据开发利用,培育享经济、新零售等互联网新业态、新模式,打造智慧生活发展新生态。构建基于数字化的新型生活方式,推进消费大数据全流程融合应用,引导分时租赁、共享出行、移动支付等新业态有序发展。加快生活性服务业数字化转型,鼓励发展面向服务对象的一体化、融合化服务体系,提升服务覆盖度、渗透度和服务体验。

(四)智慧医疗专题应用

加强基础电信企业和市重点医疗机构深化合作,构建统一医疗业务云,推动5G技术在疫情预警、院前急救、移动急救、移动查房、远程会诊、远程影像、远程护理等健康养老领域的应用。选择1—2家三级甲等医疗机构与对口协作的医疗机构合作,利用5G技术开展远程手术医疗服务应用示范。基于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通过“医疗业务”“卫生管理”“公众健康”的信息化深化应用,逐步实现“健康档案人人拥有、医疗机构全部接入、诊疗服务全程记录、卫生管理应用全面深化”目标。依托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大数据中心、全市互联网医疗中心和互联网医院建设,探索智慧健康管理新模式,提高医疗行业管理决策和公共服务水平。

(五)智慧教育专题应用

发挥中心城区教育资源优势,融合5G、AI、大数据、超高清视频等技术,探索教育领域应用与创新,推动智教育在沉浸式教学、生动MR课堂、远程督导、校园智能化管理等领域应用,缓解城乡师资力量配比不衡问题,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构建智慧教育平台整合、丰富智慧教学资源创造主动式、协同式、研究式智慧学习环境探索师生互动的新型教学模式构建教育云+智慧校园教育教学模式建设智慧教育云服务体系和教育专题数据库,全景展示分析全市教育发展和资源配置情况,提供决策支撑服务。构建信息化素养培育机制,推动从提升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全面提升信息素养转变,培养师生数字化教与学的习惯,使信息素养成为信息社会师生的基本素质持续开展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等各类师生信息化竞赛,引导师生通过虚拟机器人制作、电脑动画设计、程序设计、课件制作、APP开发等全面提升信息化素养。

(六)智慧旅游专题应用

利用5G新技术开发文体旅游产品,推进智慧旅游、智慧景区建设。搭建全市文化和旅游重点区域监测平台,推动旅游大数据应用,推进旅游精准营销和智能化管理,提升旅游管理和服务水平。利用AR、VR等技术,开发虚拟旅游服务,实现一部手机游天门功能,全面提升旅游业智慧体验水平。发挥互联网平台优势与大数据能力,推进天门文化和旅游整体形象宣传吸引更多本地、异地游客在天门旅游、消费通过构建天门文旅品牌馆,打造供给、活动、服务等一体化品牌阵地,为游客提供便捷、优惠的“吃住行游购娱”一站式旅游服务。

(七)智慧交通专题应用

开展高速公路等场景下的5G车联网应用推进汽车、电子、信息通信与交通运输行业跨界融合,助推相关行业间的智能交通规模化、商业化应用。整合交通、公安、城管等部门交通管理数据资源,搭建协同交互的交通综合管理调度平台,推动交通要素全面感知、精细化管控、科学化规划与决策,构建车、路、人等交通要素连接的智能化城市交通体系,提高交通运输效率和市民满意度。

(八)智慧监测专题应用

基于NB-IoT传感设备及物联公共服务平台,构建覆盖全市的集安全生产监管重大危险源监控事故处理、监测预警、统计分析等一体的智能化管理系统,建立安全风险和事故隐患数据库,提高安全风险管控水平。深化智能感知与分析技术在生产安全、食品安全、自然灾害等场景的部署应用,实现智能预测预警,实时精准推送灾害信息、处置建议、资源调度方案,形成联动机制,提升社会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和应急实战效能。

(九)智慧社区专题应用

搭建智慧社区公共服务平台,提升社区服务能力。发展智能家居、社区电商、养老助残等智慧社区生活应用,形成便民服务新业态。发展O2O服务新模式,在餐饮、家政、物流、旅游、酒店、停车等多领域与各类市场主体合作形成智慧解决方案,扩大线上线下融合的生活服务消费,拓展社区生活新领域。推进养老服务机构信息化建设和养老服务信息资源整合共享,支持开展居家养老服务,提升养老服务水平。

(十)智慧政务专题应用

依托市大数据中心和云平台,构建信息资源共享体系,汇聚日常履职、行政管理、政务服务等数据,建设部门数据仓库,完善人口、法人、电子证照等基础信息资源库完善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丰富各类基础信息库和专题数据库,充实政务大数据资源。以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为目标,梳理企业群众办事高频证照,推动电子证照应用建设全市电子印章系统,深化统一身份认证应用。持续开展一网通办事项数据对接支撑工作,进一步扩大一网通办事项办理范围,以系统互联、数据互通支撑政务服务流程再造,打造优质营商环境。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总指挥长,分管领导任副总指挥长,发改、经信、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科技、交通运输、财政、住建、农业农村、卫健、教育、文化和旅游、民政、应急管理等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指挥部。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市发改委,负责新基建统筹谋划与项目推进,协调解决相关问题,通报工作进展情况。各成员单位按照任务目标和职责分工,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或配套政策,尽快推进实施一批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加强与本规划的衔接,抓好重点任务的落实。

(二)推动项目建设。

围绕新基建发展重点和推进方向,深入谋划实施一批产业链长、带动性强的全局性、基础性、战略性重大项目,建立新基建重点项目库,根据建设需求和推进情况,滚动更新项目库。将新基建项目推动情况列入督导考核重要内容,定期调度项目进展,通报实施情况。落实“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破解瓶颈制约,提高配置效率,为项目建设提供重要支撑。优先确定当前急需项目,集中资源予以重点支持,尽快形成示范引领效应。

(三)加大资金支持。

积极争取中央、省政策资金支持,落实市政府自筹资金。强化政银企合作,用好用足国家、省市出台的金融财税、降本减负、援企稳岗等政策。公益性项目以政府投资为主,经营性项目以市场化推进为主,积极引导民间投资,定期向社会推介发布基础设施项目工程包,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建设。切实发挥政府投资基金引导作用,鼓励各类投资公司等社会资本参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四)优化发展环境

持续改善和提升发展环境,营造良好市场化营商环境,激活新基建发展潜能。深入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着力破除体制性机制性障碍,消除民营企业参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壁垒。进一步优化新型基础设施领域重大项目审批核准程序,加快融合应用领域法规制度建设,鼓励拓展场景应用,扩大数字新消费。在能耗管理、用电成本等方面强化对5G、数据中心的支持。不断完善新型基础设施监管体系,创新监管方式,积极探索适用于新业态新模式的包容审慎监管措施。

(五)强化人才支撑

依托天门市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坚持需求导向,围绕重大研发任务和基地平台建设,加快引进一批新型基础设施领域学科带头人、技术领军人才和紧缺人才。完善医疗、住房、子女就学、税收等相关优惠政策,创新人才管理方式,开辟绿色通道,推动形成多层次高质量的人才梯队。建立市场为主导、产学研合作的产业技术人才培养机制,支持重点高校和龙头企业共建实训基地,鼓励在校师生参与天门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在实践中培育人才。支持天门职业学院设置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相关学科,加强新基建领域亟需的专业型、技术型、复合型人才培养。

(六)强化宣传推介

积极利用报刊、电视、广播和政府网站等各类媒体,加强对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科普宣传力度,消除社会公众对电磁辐射等的认识误区,引导、发动社会各界广泛支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政策宣传,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线上、线下学习培训活动,广泛凝聚社会共识。向社会推介发布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应用示范案例、应用需求和创新产品,营造良好氛围。

(七)强化安全保障

严格落实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贯彻执行网络安全等级保护、网络安全审查等制度。加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防护,坚持信息系统和网络安全防护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运行,确保重要网络和信息系统安全。建立健全涵盖网络安全、终端安全、应用场景安全、数据安全的多层次新型基础设施安全保障体系。加强对新型基础设施的保护,严厉打击盗窃、破坏新型基础设施的违法犯罪行为。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打印] [关闭]

版权所有:天门市人民政府天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主管天门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主办

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12345(市内)、0728-4812345(市外)】

政府网站标识码:4290060001鄂ICP备05005537号-1鄂公网安备429006020001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