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主题分类
发布机构 发文日期
标 题: 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天门市林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文 号:
效力状态: 发布日期: 2022年09月03日
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天门市林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字号: 分享:

各乡、镇人民政府,各办事处、农场,天门经济开发区,市政府各部门:

《天门市林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已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天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826



天门市林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目 录


一、“十三五”发展回顾………………………………………4

(一)主要建设成就……………………………………………4

(二)林业建设经验……………………………………………11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13

二、规划条件分析………………………………………………14

(一)基本条件分析……………………………………………14

(二)发展背景与机遇…………………………………………16

三、“十四五”规划总体思路…………………………………19

(一)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19

(二)规划目标…………………………………………………20

(三)发展战略和布局…………………………………………21

(四)主要建设任务……………………………………………25

四、重点建设工程项目…………………………………………34

(一)生态保护工程……………………………………………34

(二)生态建设工程……………………………………………37

(三)湿地保护修复工程………………………………………40

(四)产业提质增效工程………………………………………41

(五)监管体系建设工程………………………………………43

(六)林业基础保障工程………………………………………47

五、保障措施……………………………………………………48

(一)加强组织领导,严格目标考核…………………………48

(二)加大投资力度,拓宽融资渠道…………………………49

(三)全面深化改革,增强发展活力…………………………49

(四)加强资源保护,改善林业民生…………………………50

(五)筑牢科技支撑,夯实基础保障…………………………50

(六)加强人才培养,重视基层建设…………………………51

(七)完善市场体系,强化社会服务…………………………52












一、“十三五”发展回顾

(一)主要建设成就

十三五”时期,全市紧紧围绕建设“绿色天门、创新天门、活力天门”的奋斗目标,认真践行“两山”理论、五大发展理念,统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长江经济带建设,深化改革创新,强化监督管理,提升森林资源管理水平,推动森林资源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顺利完成了林业“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十三五”期间主要规划指标实现情况详见表1-1

1-1天门市林业“十三五”规划指标实现情况表

序号

指标

单位

2016

规划目标

2020

1

森林覆盖率

%

7.62

8.00

9.00

2

林木绿化率

%

10.00

11.00

12.21

3

森林蓄积量

万立方米

120.90

150.00

181.34

4

林地面积

万亩

30.77

31.00

39.37

5

森林面积

万亩

28.88

30.00

34.11

6

林业产业总产值

亿元

11.04

15.40

26.49

1.林业生态建设成效显著。

森林生态资源稳中有进。“十三五”期间,通过实施“绿满天门”行动,开展植树造林、退化林修复、森林抚育,不断提高绿化水平。全市林地面积、有林地面积、森林覆盖率、林木绿化率、森林蓄积量、乔木林单位面积蓄积等指标数据期初较期末稳中有进。“十三五”期初期末森林资源变化情况详见表1-2

1-2天门市林业“十三五”期间林地和蓄积变化表

序号

类型

单位

2016

2020

增长量

增长率(%

1

林地面积

万亩

30.77

39.37

8.60

27.96

2

有林地面积

万亩

28.69

33.90

5.21

18.16

3

森林覆盖率

%

7.62

9.00

1.38

18.12

4

林木绿化率

%

10.00

12.21

2.21

22.1

5

森林蓄积量

万立方米

120.90

181.34

60.44

49.99

6

乔木林单位

面积蓄积

立方米/

4.21

5.35

1.14

27.06

国土绿化数量质量并举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面打响汉江、汉北河造林绿化专项战役,沿汉江、汉北河、天门河及引汉灌渠,深入推进公益林保护工程、长江防护林工程和林业血防林工程建设着力开展城区增绿、通道绿化、农田林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努力描绘“林水相依、林城相依、林路相依、林居相依、林田相依”的美丽画卷,每年均超额完成省下达的造林绿化任务。“十三五”期间,天门累计完成造林面积12.17万亩低产林改造1.59万亩森林抚育13.56万亩,实现了国土绿化数量质量并举。


自然保护地建设有序开展。2020年,启动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着力建设1个自然保护区、2个自然公园,总面积3.34万亩,占天门市国土面积的0.88%。其中:橄榄蛏蚌省级自然保护区0.78万亩、长寿省级森林自然公园0.65万亩、张家湖国家湿地自然公园1.91万亩。

国家园林城市成功创建。天门市地处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支撑带,是武汉“1+8”城市圈成员之一,交通区位优势和生态领域成效显著。2013年,全面启动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工作,先后投入7亿多元,实施生态补水和东、西湖改造工程,改善城区水环境。依托城市水网和道路格局,规划建绿、立体植绿、见缝插绿、拆墙透绿,实施“绿满天门”行动,实现了城水相依、人水和谐,人居环境显著提升。“十三五”期间,2016年天门市被正式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蒋场镇、佛子山镇、净潭乡、岳口镇、汪场镇等5个乡镇被省绿化委员会命名为“湖北省森林城镇”,125个村被命名为“湖北省绿色示范村”。

湿地保护修复成效明显。“十三五”期间,市坚持“全面保护、科学修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原则,大力推进湿地保护与修复,积极开展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着力构建以湿地公园和湿地自然保护区为主体的湿地保护体系,实施了一批湿地保护与修复工程,全市湿地总面积为32.26万亩(水稻田除外),湿地保护面积从7.02万亩提升至16.70万亩,湿地保护率从21.76%提升至51.77%,湿地保护取得了显著成效。详情见表1-3

1-3 十三五”期间天门市湿地保护面积变化表

类型

2016

2020

增长量

增长率(%

湿地保护面积(万亩)

7.02

16.70

9.68

137.89

湿地保护率(%

21.76

51.77

30.01

137.91

2.森林资源保护全面加强。

依法治林更加严格严格森林采伐和林地征占用审批手续,督促生态公益林抚育管理到位一是实行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加强林木采伐审批监督,严格审批限额计划,加强林木采伐许可证管理。二是加强林地使用审批管理。加大对林地征占用管理力度,依法办理林地征占用手续。积极开展林业执法专项整治活动,严厉打击了乱占滥挖林地资源行为。按程序对全市征占用林地进行审核和报批“十三五”期间审核报批征占用林地申请21宗,共办理征占用林地552.64亩。开展违法专项整治22起,审批林业行政案件14起,核实森林督查图斑632个,整改森林督查面积451.85亩。通过制度约束和规范操作,极大地减少了滥伐林木事件的发生。

公益林地保护措施更加得力。依据《国家级公益林管理办法》《湖北省生态公益林管理办法》,加强公益林的保护管理,确保公益林管护工作落到实处,规范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使用管理,严格审批重点公益林林木采伐和使用林地,有效保护了国家级、省级等重点公益林。

森林防火减灾效果更加明显。严格按照“有火必报、报扑同步”的要求,及时报送火灾及处置信息。森林防火期内,实行24小时值班和领导带班、森林火灾信息归口上报和“日报告”“零报告”等制度。加强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开设隔离带、树立宣传牌、新增语音提示报警装置和无人机,修建焚烧池、蓄水池,及时更新补充森林防火物资储备。“十三五”期间,全市没有发生持续时间长、过火面积大的森林火灾,没有发生人员伤亡事故,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1‰以下。

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有效。制定完善了森林病虫害防治应急预案,建立健全监测网络报告体系,加强监测预警,全力做好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工作。科学设置监测点,规范测报程序,加强监测力度,坚持病虫害动态日报告和周报告制度,完善全市预报预警系统。设置监测点35个,其中松材线虫病和马尾松毛虫监测点8个、杨树舟蛾和美国白蛾监测27个,监测覆盖率达100%。防控工作累计投入经费938.44万元。经过严防死守,未发生松材线虫病、美国白蛾危害;杨树病害、杨树蛀干害虫、马尾松毛虫均得到了有效控制。测报准确率达到95.91%,防治率达到95.14%,无公害防治率达到100%,主要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2.6‰以下,均达到省林业局下达的“十三五”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四率”指标要求。

野生动植物保护有力。通过多形式、多渠道、经常性地进行《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增强人民群众的法制观念和环保意识,为野生动植物营造了良好生存环境。市域范围内全面禁止食用陆生野生动物(包括人工繁育、人工饲养的陆生野生动物),以食用为目的的陆生野生动物人工繁育养殖企业(户)全部退出养殖。野生动物保护力度持续加大,严厉查处乱捕滥猎行为,有效打击了各类危害野生动植物的违法犯罪行为。

古树名木得到有效保护。天门市古树名木普查登记总株数39株,其中一级保护古树(树龄500年以上)1株、二级保护古树(树龄300—499年)3株、三级保护古树(100—299年)35株,主要树种为朴树、皂荚、三角槭、棠梨、刺冬青、柏木等;所有古树名木均挂牌加以保护。

苗木生产检疫持续加强。加强对林木种苗的检疫,种苗产地检疫率为100%,种苗调运复检率达到100%。严格复检所有单位和个人调入的苗木,发现病虫害及时进行除害处理,坚决杜绝危害性病虫害入侵。积极指导种苗生产,严格种苗生产经营许可证的发放程序,积极推行出圃苗木“一签两证”的使用。“十三五”期间,全市育苗基地面积4.68万亩,累计生产苗木2914.52万株。

3.森林经营效果持续提升。

林业产值快速增长。推进林业产业发展,简政放权减轻企业负担,鼓励涉林企业和合作社做大做强。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林、苗木花卉、木材加工、林下种植养殖及生态旅游,林业产业呈现全面发展、快速增长的势头,就业人数和产值比重不断增加。截至2020年底,全市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26.49亿元,相比“十二五”末期增长2.4倍。


注:林业产值数据来源于自然资源和规划

商品林利用日益提高。科学经营长寿林场和佛子山林场的公益林,因地制宜、适地适树营造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坚持可持续经营、集约经营,实施科学造林,注重培育速生丰产用材林及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十三五”期间,通过科学的森林经营方式,森林覆盖率和蓄积量持续增长,全市累计生产木材15.60万立方米,单位林地面积木材产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5倍,人工商品林林地利用效率日益提高。

4.林业产业助力脱贫攻坚。“十三五”期间,天门市国土绿化紧密结合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推行“公司+基地+农户”“林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大力发展特色林业产业,带动农户和贫困户增收,取得了较好成效。一是国土绿化与精准扶贫相结合,促进农民脱贫致富。积极鼓励林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参与国土绿化,发展林业主导产业,带动贫困户在当地从事造林抚育和育苗生产。二是创新产业扶贫模式,使贫困人口精准受益。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利用企业的市场和技术优势,引导贫困农户在家门口就业。三是抓特色产业,促进贫困人口增收。大力发展对贫困户覆盖面广、受益人口多的特色产业,结合各乡镇特色,立足“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发展思路,紧密结合特色产业建设与精准扶贫,推动优势特色产业向贫困户延伸,实现产业扶贫。四是实施科技扶贫,促产业提质增效。从转变贫困户思想认识、提高农业生产管理技术水平入手,有针对性开展科技扶贫。

5.为民服务质效不断提高。积极实施强基固本工程,加强队伍建设,夯实林业队伍,全面提升队伍良好形象,不断提高履职能力。严抓党纪国法学习教育,筑牢思想政治防线。全面组织党章党规党纪学习活动,从严督导“八项规定”贯彻落实,定期开展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整治行动等,不断强化“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突出加强对重点领域、重要岗位和关键环节的监督检查,进一步规范权力运行程序,坚持领导督、岗位自查和群众评议相结合,提高行政权力运行的透明度,防范各类隐患和风险。持续深化作风建设,坚持通过严格的制度机制约束,进一步规范日常工作秩序,提高为民服务的效率质量,推动党风政风持续好转。

(二)林业建设经验

1.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充分认识林业生态建设的战略地位,将林业工作纳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健全以政府为主导、多渠道投入的林业投融资机制,发挥公共财政对林业投入的支撑作用,引导、扶持、鼓励社会资本向林业投入,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形成政府与社会协同发展林业的强大合力。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不断强化群众的生态安全意识,积极引导全社会重视、支持和参与林业生态建设。“十三五”期间,全市适龄公民义务植树尽责率保持在90%以上,全党动员、全民支持、全社会参与加快林业改革发展的浓厚氛围已然形成。

2.坚持深化改革,确权收益。确保实现国家生态保护“有利”、政府生态治理建设“顺利”、群众参与发展林业“得利”的林业改革目标,进一步深化改革,明晰森林、林木、林地产权,保护林权长期稳定,依法严格保护林权所有者的合法权益。进一步加强对国有森林资源的管理,建立资产管理和事业管理相结合的森林资源管理体制。按照中央、省关于国有林场改革有关文件精神和安排部署,结合天门实际,坚持“生态导向、保护优先、改善民生、保持稳定”的基本原则,科学谋划,扎实推进天门国有林场改革各项工作,全面完成国有林场改革任务,基本形成功能定位明确、人员精简高效、森林资源管护购买服务、资源监管分级实施的林场管理新体制,林场职工生活得到改善,林场自我发展活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3.坚持科技兴林,确保实效。以改造林业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产技术为重点,积极推广乡土树种,优化林种树种结构。加大林业科研和推广工作力度,加强林业科技队伍建设和林农果农的技术培训,提高林业建设科技含量,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现代林业,为林业发展拓展新空间。

4.坚持生态优先,发展林业。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坚持把生态优先摆在突出位置,走绿色发展之路,切实履行森林资源保护监管职责,坚决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生态建设的决策部署,着力深化生态保护、生态修复、生态惠民,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做大林业,走出了一条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相得益彰、共建共生的科学发展之路。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森林资源人均较少,树种单一。全市森林资源总量不足,人均较少。2020年,全市林业用地面积39.37万亩,仅占全省林地面积的0.31%,人均有林地面积仅0.21亩,人均占有森林蓄积仅1.13立方米,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森林资源纯林多,树种单一。全市主要造林树种是杉木、樟树、湿地松、杨树(意杨)等树种,以纯林为主,其中杨树占比最高,接近乔木林树种的三分之二。当前,以营造短轮伐期工业原料林和一般用材林为主,缺乏中长周期的大径级用材树种及珍贵用材树种的造林和培育。

2.森林生态资源保护任重道远。全市森林混交林占比极低,对各种病虫害抵抗能力较差,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任务重。同时秋冬季气候干燥,雨雪天气极少,森林防火形势严峻。天门居江汉平原,人口众多,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耕地、水域,林地资源较少,森林覆盖率以及蓄积量增长空间受到限制。

3.林业体制机制仍需改革创新。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尚待完善,林权证发放需进一步加大力度。林权流转交易平台还未建立,“量价分离”评估机制尚需完善。林权抵押贷款推行力度小,林业企业融资难。林地权属分散,林业经营者参与林地流转的精力和积极性不足,林地流转进程慢、成本大,制约林业规模发展。

4.林业产业发展步伐有待加快。受国家宏观政策调控影响,花卉苗木产业近年来产值增速减缓,林业产业建设亟需调整转型、创新发展。森林旅游及森林康养尚未起步,林下种养业未全面开展,林地资源利用未充分发挥。

5.林业基层队伍建设亟待加强。林业建设任务繁重、点多面广,全市林业队伍人员不足、专业技术力量偏弱,对无人机系统、智能化监测平台等专业设备和技术应用能力欠缺,亟需补充专业技术人员,进一步提高林业队伍能力素质,以适应现代林业发展需求。

二、规划条件分析

(一)基本条件分析

1.森林资源概况全市林地面积39.37万亩,占国土总面积的10.39%。其中:有林地面积33.90万亩,占林地面积的86.10%;灌木林地面积0.24万亩,占林地面积的0.61%;未成林地面积0.88万亩,占林地面积的2.24%;苗圃地面积0.45万亩,占林地面积的1.14%;无立木林地面积2.53万亩,占林地面积的6.43%;宜林地面积1.35万亩,占林地面积的3.43%;辅助生产林地面积0.02万亩,占林地面积的0.05%。天门市无天然林,林木起源均为人工种植。林地面积按管理类型分:林业部门管理的林地面积26.32万亩,占全市林地面积的66.85%;非林业部门管理的林地面积13.05万亩,占全市林地面积的33.15%全市森林面积34.11万亩,森林覆盖率9.00%,林木绿化率12.21%。国家级生态公益林面积0.32万亩,占林地面积的0.81%,省级生态公益林面积0.91万亩,占林地面积的2.31%;重点商品林面积3.21万亩,占林地面积的8.15%,一般商品林面积34.92万亩,占林地面积88.70%。活立木总蓄积量321.94万立方米,其中乔木林蓄积为181.34万立方米。

2.湿地资源概况。据第三次湿地资源调查成果统计,天门市湿地总面积为32.26万亩(水稻田除外),占全市国土面积的8.20%,占全省湿地总面积的1.49%市湿地可分为3大湿地类、6个湿地型,各湿地类和湿地型面积见表2-1

2-1天门市湿地面积统计表

序号

湿地类

湿地型

面积 (万亩)

比例(%

合计

32.26

100

1

河流湿地

永久性河流

10.46

32.43

2

洪泛平原湿地

1.36

4.21

3

湖泊湿地

永久性淡水湖

8.21

25.45

4

人工湿地

库塘

1.46

4.52

5

运河、输水河

9.23

28.61

6

水产养殖场

1.54

4.77

3.交通条件概况。天门是武汉城市圈西翼门户城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较为发达,已基本构建了以公路、铁路为主要交通方式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天门地处江汉平原北部,距武汉天河机场1小时左右车程以天门市为中心,150千米半径范围内涵盖了湖北省80%的地区、县市,800千米半径范围内覆盖全国80%的省会城市、中心城市。汉宜铁路使天门进入动车时代,随岳高速公路、武荆高速公路使天门融入高速公路网络,天仙一级公路武荆高速公路天门连接线,G348干驿至竟陵段、黄潭至渔薪段,G240保台线竟陵至岳口段、张洪线升级改造全面完成使天门外衔接出口快速畅通。

(二)发展背景与机遇。

生态文明建设对新时期林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定位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特别是在2018年视察湖北时指出,要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强化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让湖北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林业作为生态文明建设关键领域,必须紧紧围绕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推动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应对气候变化等大局来谋划、来推动,自觉在服务大局中做贡献、求发展,做绿水青山的守护者、金山银山的创造者、生态文明的建设者。

国民经济发展对生态安全提出了更加迫切的需求。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地矛盾加剧,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挑战与压力。尽管世界各国在生态环境建设上已取得较大成就,但并未能从根本上扭转环境逆向演化的趋势;由环境退化和生态破坏及其所引发的环境灾害和生态灾难没有得到减缓,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臭氧层空洞的出现与迅速扩大,及生物多样性的锐减等全球性的生态问题,关系到人类自身安全,一次次向人类敲响警钟。因此,生态安全与国防安全、经济安全、金融安全等已具有同等重要的战略地位,保持生态安全已成为全社会的普遍共识。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为林业发展赋予了新使命。党中央提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为林业发展赋予了新使命。“十四五”是实现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要持续开展植树造林,提升森林质量,保护修复林草植被,有效发挥林草资源的固碳作用,增强林草资源的碳汇能力,形成碳中和林业发展新格局

新修订的《森林法》为林业建设提供法律保障。202071日,新修订的《森林法》正式实施,明确了森林权属,加强了产权保护,有利于调动林业经营主体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的积极性;强调了森林分类经营,突出公益林和商品林主导功能;深化了“放管服”改革,下放采伐限额审批权,删除木材生产计划、木材调拨等内容;突出了执法权威,强化森林资源保护监督检查手段,加大破坏森林资源案件惩处力度新修订的《森林法》以建设生态文明为目标,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绿色发展的理念贯穿其中,全行业全社会必须遵守行为准则,为全面深化林业改革提供了制度保障,推动林业高质量发展。

多样化生态需求为新时期林业提出了新要求。通过多年来的大规模造林绿化,当前全市可造林空间已非常有限,随着城乡居民消费层次和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对生态的需求已呈现明显的多样化趋势,林业发展进入了新时期。森林和湿地的历史、文化、美学、休闲等方面的社会价值十分丰富,加快林业发展有利于满足民众在旅游、休闲、娱乐和保健等多方面的社会需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同时,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安全、优质、营养、健康食品逐渐成为城乡居民消费主流,生态休闲旅游市场规模迅速扩大。绿色农业、生态旅游业等生态经济发展面临更好机遇。“十四五”时期,林业工作重心调整为推动森林增量提质,加大特色经济林建设、森林旅游康养发展力度,努力实现林业生态体系建设新突破;提高林业建设中休闲体验活动和服务设施水平,将生态资源优势切实转化为生态经济优势,使资源优势转换为林业产业发展优势。

三、“十四五”规划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新发展理念,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推进林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全面落实林长制为总抓手,以深化改革为动力,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积极创建森林城市,深入开展国土绿化,加快生态修复、森林抚育、低效林改造,全面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着力推进林业产业发展,为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美丽天门作出新贡献。

2.基本原则。

坚持绿色发展、保护优先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发展道路,全力推动天门现代林业建设和高质量发展。

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建设,统筹谋划,总体设计,把林业发展纳入天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统筹规划,充分发挥区域特色优势。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科学发展。

坚持科学绿化、创新引领。坚持自主创新、协同创新、制度创新,加速推进林业信息化建设。强化科技与人才保障,深化技术推广应用,支持先行先试,依托林业新职能新职责,创新林业科技体制机制。强化生态惠民举措,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创新引领作用,更好地支撑生态建设、引领产业升级、服务社会民生,为推进林业现代化、建设生态文明强市提供有力支撑。

坚持产业转型、生态惠民。林业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具有生态、经济和社会多种功能,承担着无形生态产品和有形林产品供给的重要任务。在加强生态保护的基础上,不断做强生态旅游与康养,推进产业融合,加强林业品牌培育,持续发展现代林业经济。坚持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美化,持之以恒地改善城乡居民生产生活环境,持续优化生态产品供给,不断提升公众的生态福祉。

坚持政府主导、协同推进。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运用法律、经济、技术、行政等综合手段,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做到目标、任务与投入、政策匹配。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广泛吸纳社会和企业资本开展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实现政府有力、市场有效,生态、经济双赢。

(二)规划目标。

1.总体目标。实现天门林业资源总量稳步增长,资源质量逐步提升,资源结构持续优化,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态服务功能和生态承载力全面提升,林业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加强,林业结构和空间布局更趋合理。到2025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9.25%,森林蓄积量达到215.64万立方米,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35.00亿元。湿地保护面积达到17.74万亩,湿地保护率达到55%。基本形成比较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比较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比较稳定的林业保障体系。

2.具体目标。具体目标包括森林覆盖率、林地保有量、森林蓄积量、湿地保护率等,详见表3-1

3-1天门市林业发展“十四五”主要目标体系一览表

指 标

2020

十四五”发展目标

属性

目标值

增减

森林覆盖率(%

9.00

9.25

0.25

约束性

林地保有量(万亩)

26.32

26.40

0.08

约束性

森林蓄积量(万立方米)

181.34

215.64

34.30

约束性

湿地保有量(万亩)

32.26

32.30

0.04

约束性

湿地保护率(%

51.77

55.00

3.23

预期性

林业产值(亿元)

26.49

35.00

8.51

预期性

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

2.60

2.50

-0.10

预期性

森林火灾受害率(‰)

1.00

1.00

0.00

预期性

注:目前统计的林地按管理类型分林业部门管理和非林业部门管理。2020年年度更新数据为林地39.37万亩,森林面积34.14万亩。其中:林业部门管理林地26.32万亩,林业部门管理的森林面积为21.22万亩。本《规划》林地保有量目标特指林业部门管理的林地面积。

(三)发展战略和布局。

1.发展战略。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天门。天门林业发展紧紧围绕推进林业现代化的总体目标,按照“实力天门、创新天门、绿色天门、活力天门、幸福天门”的发展定位,重点加强森林生态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林业生态产业,推进林业生态文化建设,全面深化林业改革、强化基础保障,构建生态完善、产业发达、结构科学、文化繁荣、保障健全的现代林业体系。

2.发展思路。

坚持把改善生态作为林业发展的根本方向牢固树立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修复,加快国土绿化进程,提高国土绿化质量,加强科学经营,全面提升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林业生态服务功能。坚持把生态保护作为林业发展的基本任务。全面保护湿地和典型森林生态系统、珍稀濒危动植物及其栖息地,严禁违法侵占林地、湿地,加大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力度,推动林业发展在生态环境建设中得到进一步的维持和发挥。

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林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健全国有林和集体林管理体制,充分调动全社会发展林业的积极性,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实现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断释放改革红利、创新红利,积极推进林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提高林业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坚持把依法治林作为林业发展的可靠保障。加快林业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加强林业执法和普法,形成完备的林业法规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保护产权、规范公权,完善林业治理体系,提高林业治理能力。

坚持把提升林业产业作为发展的强大活力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变“砍树”为“用树”“看树”,把以木材生产为主林业经营思想转变为森林多目标经营和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特色林业和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增强林业发展活力,不断积累生态资本和绿色财富,有力促进绿色富民。

3.发展布局。

结构布局。科学谋划部署,坚持可持续发展,以建设现代林业体系为主题进行结构布局,重点突出构建森林生态体系、林业产业体系、生态文化体系和林业保障体系四大体系。

空间布局。“十四五”期间,根据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林业现状以及国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围绕建设现代林业战略总目标,林业将围绕“一带五廊五区多点”进行林业生态建设和林业产业建设。

一带”:指汉江生态保护带。汉江流经天门市多宝、张港、蒋湖、蒋场、岳口、彭市、麻洋、多祥等乡镇,过境长度137.7公里。本带林业建设主攻方向是加快保护与修复沿江生态系统,建设沿江绿色生态廊道,实施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沿江重要湿地保护等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功能,全面保护和恢复湿地资源,提升湿地整体功能,保护野生动植物及生物多样性,加强流域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和修复。

五廊”:指天门河汉北河生态廊道、长寿山张家湖华严湖生态绿廊、佛子山天门河汉江生态绿廊、沿江高铁(天门市境内)生态绿廊和许广高速生态绿廊。着力推进天门河和汉北河两岸生态廊道建设,在主要河流沿线,张家湖、华严湖等主要湖泊周围大力开展护岸林、水源涵养林建设,发挥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功能,修复和建设沿河绿带,增加河流廊道的连通性,构建融休闲、交通、绿化于一体的湿地生态廊道体系。建设长寿山、佛子山与天门河、汉北河、汉江之间的生态廊道,形成山水林田湖草一体的野生动植物走廊,有利于各种生物的栖息与繁殖;加快沿江高铁(天门市境内)、许广高速以及省道、县乡道等道路两侧的防护林和景观林建设,形成生态绿廊,增强森林的防护功能和景观效果。

五区”:指中部平原森林都市建设区、汉江流域生态保育示范区、东部农田防护林功能区、西部速生丰产林发展区、北部低丘生物多样性维护区,详见表3-2

多点”:指市域内乡镇绿化、村庄绿化、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地等,是天门市林业建设的特色内容充分结合天门特色文化,积极开展森林乡镇和绿化村庄、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建设等众多特色工程。

3-2天门市林业发展功能分区表

序号

分区

范围

发展方向

分区理由

1

中部平原森林都市建设区

天门市中心城区及附近乡镇。包括竟陵街道、侯口街道、杨林街道、小板镇、黄潭镇。

本区以创建省级森林城市和湿地资源保护作为重点,通过森林城镇、高速公路绿化、城区重点绿化、骨干道路绿化工程,进一步促进森林生态功能的发挥,美化、靓化、绿化城市。以城镇绿化、道路绿化为主,同时发展特色经济林和花卉苗木产业等。

本区位于天门市中部,是市中心所在区域,人口密集,商业活动频繁,属于经济建设核心区域。

2

汉江流域生态保育示范区

包括横林、彭市、麻洋、多祥、岳口等乡镇。

本区以汉江流域湿地资源保护为重点,加大汉江流域保护力度,禁止进行有损自然生态的开发建设活动,对区域内产业开发和人居环境应慎重布置,注重生态环境建设和修复。同时,在不影响湿地生态系统功能的前提下,发展特色生态庄园,适度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

本区是天门市的重要“生态源”,汉江流域范围采取严格生态保护措施。本区为汉江沿岸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开阔,河湖众多,耕地和水域分布集中,土质为江河冲积物或堆积物,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利于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

3

东部农田防护林功能区

包括卢市、马湾、干驿、净潭等乡镇。

本区是典型的平原水网湖区,以农田防护林建设为主;亦是合理利用商品林区域,承担部分木材生产任务。

本区以平原农田为主,地势平坦,通过农田防护林建设,构成“井”字型基本骨架,使森林质量得到有效提升,组成平原农田森林生态系统,有效庇护农田,保障粮食生产安全,改善人居环境。

4

西部速生丰产林发展区

包括汪场、蒋场、张港、多宝、渔薪、拖市等乡镇。

本区在保障水土资源安全的前提下,大力发展速生丰产林兼生态林,以生产木材为主;积极引进项目、技术和资金,适度发展中密度纤维板、木浆造纸、胶合板、刨花板等林产工业。在不影响湿地生态系统功能的前提下,发展杨树、杉木等用材林树种。

本区主要位于天门河和汉江之间的平原地区,地势平缓开阔,土层深厚,本区承担着重要的木材生产任务。

5

北部低丘生物多样性维护区

汉北河以北的区域,包括皂市、胡市、九真、石家河、佛子山等乡镇及佛子山林场、长寿林场等国有林场。

本区以生物多样性保护建设作为重点,通过生态公益林保护、森林提质、湿地修复等工程,进一步促进森林、湿地生态功能的发挥。利用丰富的森林资源、优美的自然景观,积极发展森林旅游和康养产业;同时发展特色经济林产业。

本区以低丘、岗地、平原为主,长寿山、佛子山、张家湖、龙骨湖、石家湖、沉湖等重点生态保护区域均在该区域,本区生物资源较为丰富,山美、水美,风光秀丽,树种资源丰富,是天门市最重要的生态屏障。

(四)主要建设任务。

以建设“绿色天门”为目标,通过建设森林公园保林精心抚育育林多措并举造林落实责任管林,全力打造天蓝地绿水净、宜居宜业宜游的森林城市。

1.严抓生态资源保护。

1)加强自然保护地建设。开展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确权登记,明确自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范围内各类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种类、分布等自然状况;所有权主体、所有权代表行使主体、所有权代理行使主体以及权利内容等权属状况;建立自然保护地管理体系,形成分类科学、布局合理、保护有力、管理有效的自然保护地管理体系;加强自然保护地评估考核,制定完善自然保护地保护管理评估考核制度,明确评估考核内容、评估考核标准及评估考核程序;建立科学评估考核机制,及时掌握各类自然保护地建设、保护、管理成效,发布评估结果,深化评估结果应用。将评价考核结果纳入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体系,作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评价及责任追究、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重要参考。

2025年,全面完成自然保护地总体规划和勘界立标,做到“保护面积不减少、保护强度不降低、保护性质不改变”;全面建成统一的自然保护地分类分级管理体制。到2035年,显著提高自然保护地治理能力,充分发挥自然保护地生态功能、服务功能和文化功能,重点实现自然保护地修复整合3.34万亩。

2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大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力度,提升野生动物救护繁育能力。建立健全国家生物物种保护平台、野生动植物及栖息地监测体系和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体系,妥善应对野生动植物突发和敏感事件,加强野生动植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救护繁育。

3加强林地与湿地保护。强化林地保护,严格林地用途管制制度,严格控制林地转为建设用地和其他农用地,实行林地占补平衡制度。严格保护公益林地,严格管理临时占用林地,遏制林地退化,加大对临时占用和因灾毁林地修复力度。实施湿地保护修复工程,增强湿地生态系统和湿地植被适应季节性水位变化能力,全面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特性和基本功能。建立比较完善的湿地保护、管理和监测科研体系。

2.科学推进国土绿化。

1)积极创建森林城市。持续优化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位,打造天门绿色生态名片。推进森林城市创建,动员全市人民积极行动,共同营造绿色、低碳家园实施“美丽乡村”建设,提升城乡绿化水平,开展义务植树、古树名木保护,着力提升森林城镇、森林社区、森林厂区、森林村庄绿化档次,提高绿化增量水平,有效保护生态资源,持续增加森林面积,不断提升森林质量,构建覆盖全域、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城乡绿化体系“十四五”期间,力争创成省级森林城市。

2)持续增量增绿增效。大力实施城市、乡村、通道、沿江(湖河)、铁路和公路两侧的森林建设,加快构建严格保护森林资源的治理体系,着力提升增强森林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依托长江防护林工程、森林质量提升工程、农田林网建设工程等重点工程项目,加速推进造林绿化,开展森林提质和森林抚育,增加森林效益。

3)提高森林经营水平。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造育结合、量质并重原则,全面提高森林经营水平,精准提升森林质量。健全森林经营规划体系,编制森林经营规划。根据森林资源状况和培育目标,科学编制和执行森林经营方案。明确主要森林类型、关键经营技术和森林作业法,做到因林施策。建立林地质量评价定级制度、森林经营管理制度、森林经营成效监测与评估制度,支撑推动森林经营工作。探索重点生态区域商品林抚育生态效益补助路径,深入研究总结主要树种和森林类型的森林经营技术模式,适时转化推广成熟模式,充分发挥森林经营的规模效益,大幅度提高森林质量和林地生产力,构建健康稳定的生态系统,筑牢生态资源本底。

3.抓实产业富民建设。

1加快高效林业产业基地建设。大力发展以泡桐、杉木、杨树等树种为主的速生丰产林基地,以桃、梨、柑橘、草莓、葡萄为主的水果基地,以林下种植金银花等中草药和食用菌为主的林下经济基地。

2加速发展特色苗木花卉产业。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和科学化管理的要求,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大力培育和扶持苗木花卉中大型企业,发展乡土树种、名优经济林、珍贵用材树种、绿化苗木和特色花卉良种壮苗培育基地,提高林木种苗生产供应能力和种苗质量。围绕花卉苗木产业特色,结合乡村振兴工程,依托花卉苗木合作社、农业生态园、生态观光园企业优势,加速发展苗木花卉种植产业。

3大力培育林产品加工业企业。培育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资源利用率高的林产品加工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引导和促进资源、资金等产业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优势企业向产业园区集中。促进林产品加工企业设备改造和技术更新,实现转型升级,培育一批省级、市级林业龙头企业,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4探索森林康养和森林旅游建设。根据市域自然状况及发展潜力,采取错位发展、互补发展方式,规划确立不同类型森林、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战略,打造特色生态旅游精品线路,形成以生态景观为主体、以山水林田湖自然风光为补充的生态旅游圈,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旅游需求。以建设佛子山、长寿山森林康养旅游区、张家湖湿地自然公园为重点,围绕市区内天门河河道打造居民休憩地,完善天门森林生态旅游体系。

4.完善林业保障体系。

1)建立林长制目标责任体系。建立市、镇、村三级林长责任体系,以林长履职为牵引,以督查考核为抓手,以网格巡护为基础,以创新机制为动力,着力推动林长治林。各级林长全面负责相应区域森林资源保护发展工作,将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湿地保护率、森林火灾成灾率、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等作为重要指标,组织制定森林资源保护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督导各项任务落实;强化林业行政执法,督促依法查处各类违法破坏森林资源行为;组织落实森林资源防灭火、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措施,维护森林生态安全;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建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示范基地,助力乡村振兴,实现生态富民。

2加强资源保护管理体系建设。严格控制森林采伐量,加强监督检查,依法打击非法采伐,规范木材运输和加工管理。“十四五”期间依法将年森林采伐蓄积控制在省下达限额指标14.27万立方米内。严格林地用途管制和报批手续,实行林地征占用定额制度,并定期开展林地巡查,重点检查是否存在过度砍伐超边界采伐等问题。严把审批关,精确测算项目建设所需具体林地面积,最大程度节约林地。通过多种林地管理措施,确保公益林保存量达到1.23万亩,维持现有水平。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最新林业科技成果,建立自然资源“一张图”“一套数据”“一体化”管理服务信息平台,形成量质并重管理、实时监测与服务体系。开展林业资源现状调查、动态监测和综合评价,适时发布监测信息,接受社会监督。

3加强森林、湿地等资源监测与评价体系建设开展森林督查,严厉制止和惩处乱砍滥伐林木、乱占滥用林地、乱挖滥采野生植物等违法行为。加快建立、村护林组织体系,普遍配备护林员,完善护林政策保障。根据功能区和网格分布,充分发挥各级林长的作用,开展跨区域联防巡护,运用无人机、视频监控、卫星监测等现代化手段,推进森林、湿地和野生动植物资源源头保护网格化和信息化,实现林地、草地、湿地资源安全巡护全覆盖。构建一体化网格化林业管理信息平台体系,实现森林资源监管数字化、信息化、智慧化。

4加强森林防火体系建设。强化森林火患源头“严防”“严控”责任感,落实行政首长负责制,各级政府行政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分管负责人是具体责任人。落实森林防火包保责任制,划分责任区,分片包干,做到“六级包保”,即:市领导包乡(镇)、乡镇干部包村、村干包组、组包户、户包人、人包山头。加强森林防火宣传,提高公众护林防火意识。提升安全防范等级,把握时间节点,严控旅游踏青、祭祀扫墓等火患源头。严格落实24小时防火值班制度,做到反应快、保障有力,发生火情后做到“打早打小打了,确保实现当日火灾扑灭率达到98重点治理区域森林火情望监测覆盖率和森林防火通信覆盖率分别达到90%和95%以上,森林火灾受害率稳定控制在1‰以下。

5加强林业有害生物综合防控体系建设。坚持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应急工作各级林长负责制,建立和完善监测预警体系、检疫监管网络和联防联控制度,及时有效防治松材线虫病和美国白蛾等林业有害生物灾害,控制传播和蔓延,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到“十四五”期末,配备检疫装备、执法装备和检疫追溯系统1套,全市林业有害生物测报准确率达到95%以上,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2.5‰以下,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率达95%以上,无公害防治率达到90%以上。

6加快推进生态网络感知体系建设。基于5G、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依托林业“一张图”,关联森林督查、林木采伐与林地使用管理、天然林和公益林管理、营造林上图入库、林长制巡护等业务管理系统,打造生态网络感知平台(林业大数据管理平台),拓展政务服务、灾害防控、违法违规监管、资源培育、资源利用等领域的智慧应用。建立生态网络感知系统与部门(单位)信息管理平台的数据交换共享机制,实现林业资源自然属性、管理属性数据及时更新融合、多部门共享应用,提升林业智慧管理能力。推进林业大数据(存储)云平台建设,确保林业大数据安全,为各级林业生产、管理、决策提供数据服务支撑。争取到“十四五”期末,建成省生态网络感知体系示范市。

7加快种苗生产管理体系建设。林木种苗是林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事关林业发展的全局。大力宣传《种子法》,着力实施林木生产与经营许可制度。以机制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执法监督为保障,坚持强化职能、依法行政,建立健全种苗生产经营、监督检测和技术服务体系,全面加强林业种苗质量管理,实现育苗良种化、质量标准化、苗木产业化、管理法制化,确保苗木合格率、检疫率和良种使用率均保持在95%以上。

8强化人才队伍保障。加强高素质专业化林业干部队伍建设,完善基层林业服务体系。以林长制改革为契机,加强基层队伍建设、健全林业执法体系。稳定基层林业队伍,制订人才培养规划,着力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基层实用型林业人才队伍。健全人才流动机制,激励人才向基层流动。举办林业行政执法和林业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技术培训,组织开展全市林业行政执法案卷评查活动,提升基层林业行政执法能力和水平。

9推进林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强化队伍能力建设,加大技术培训力度,定期邀请省市专家对基层所全员进行有针对性培训,全面提升林业系统在职人员尤其是一线工作人员的技术素养、科技服务能力。加强林业科技宣传服务工作,开展科技活动周、送科技下乡。通过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技宣传活动,推广普及实用技术并发放宣传资料,确保林农及时掌握林业用技术。全面提升林业科技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为全市林业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10完善国有林场基础设施建设。以改善民生、建设富美国有林场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巩固林场改造成果,对当前基础设施落后的林场,积极争取投资进行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供水、供电、通信、庭院绿化、林区道路等配套设施,持续改善国有林场生产生活条件和现代化管理水平

11持续深化林业改革。一是健全林业产权制度。完善承包林地“三权分置”(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林业“三变”(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引导农户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等方式参与林权交易。健全林地经营权、林木所有权和使用权的登记工作,规范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完善林权信息系统和交易服务,建立林权流转征信制度,保障林权流转顺畅有序,维护交易各方合法权益。二是完善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森林资源评估组织建设;建立和完善林业融资担保机构、林权收储中心;支持培育家庭林场等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加快建立林木资源培育、苗木花卉等各类行业协会以及林业专业合作社建设,引导林农走专业化合作道路,提高林业组织化、专业化、产业化水平。三是探索建立林业现代化制度体系。探索建立健全以森林生态保护为主题的林业现代化制度体系,为天门林业改革和生态建设提供有力保障。建立生态资源资产产权制度、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制度、森林经营可持续经营制度、生态资源监管制度、生态资源市场配置和调控制度、成果推广与转化制度。

四、重点建设工程项目

(一)生态保护工程

1.自然保护地建设项目。

1)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建立健全自然保护地管理机构,编制自然保护地规划。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以保护自然、服务人民、永续发展为目标,建立分类科学、布局合理、保护有力、管理有效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初步建成以橄榄蛏蚌省级自然保护区,长寿省级森林自然公园以及张家湖国家湿地自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2)自然保护地勘界立标项目。依规推进自然保护地勘界立标,坚持科学规范的原则,坚决制止随意调整自然保护地范围和功能区、随意降低保护强度、随意改变保护地性质,为不合理的发展和开发利用“让路”,甚至“以调代改”将违法违规行为“洗白”等问题。待自然保护地整合方案获批后,对市内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进行勘界立标,树立标志标牌。“十四五”期间,全面完成区内各自然保护地范围和功能区界线确认,着力解决重叠设置、边界不清、权责不明、保护与发展矛盾突出等历史遗留问题,形成相关各方认可、准确清晰的边界,推动全市自然保护地规范化建设和精细化管理。

2.野生动植物保护项目。加大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力度,提升野生动物救护繁育能力,加强野生动物救护中心装备建设,建设和完善各类自然公园,改善野生动植物生存环境。依托基层单位和基层护林员队伍,落实防护责任制,建立健全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队伍,定期对辖区内候鸟迁徙通道、水鸟栖息地、驯养繁育单位进行巡回监测检查。加强疫情监测期间应急值守,安排人员24小时值班,实行监测日报制度,专人收集、上报疫情信息。“十四五”期间,完成陆生野生动植物资源本底调查;新建市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1处,监测覆盖率达到90%,濒危动植物种保护率达到95%以上。

3.林地保护利用项目。

1)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加强林地保护利用,启动新一轮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进一步确定和完善林地保护红线,全面保护林地,加强林地督查管理,严格行用途管制,科学合理利用林地资源。“十四五”期间,编制完成全市林地保护利用规划。

2)重点公益林保护。进一步加强重点公益林保护管理,切实好公益林森林防火、有害生物的防治和检疫工作。严厉打击公益林区域内乱砍滥伐、乱征滥占、乱采滥挖、乱捕滥猎、毁林开垦等破坏公益林的违法犯罪行为。同时,科学开展公益林培育经营,实行保育结合,人工促进天然更新,调整林分结构,优化树种组成,大力培育复层异龄林;对稀疏的公益林实行封育和补植补造,对重要水源地、风景区等地的中幼林进行培育改造,确保林分质量明显提升;推进人工公益林近自然经营,优先选择乡土树种、深根系树种作为目标树,大力培育混交、复层森林结构。根据林分生长状况和自然分化情况,科学实施抚育经营,适时调整林分密度,促进林木生长。“十四五”期间加强对现有1.23万亩生态公益林的保护管理,对其中0.2万亩公益林采取抚育间伐补植补造阔叶树种中幼林抚育改造等措施开展保育

4.古树名木保护项目。在全市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工作基础上,开展补充调查,全面掌握古树名木资源保护现状,加强古树名木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和动态监测体系的管理。抢救和复壮濒危、长势衰弱、生存受威胁的古树名木,加强古树名木周边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探索建立古树名木保护基金制度。“十四五”期间,对已登记挂牌的39株古树名木加强管护,开展古树名木补充调查1次,更新相关档案信息,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理,并对古树名木实施修复复壮。

(二)生态建设工程。

1.国土造林绿化工程。

1)创建省级森林城市。根据天门市建成区公园绿地建设现状和建设空间,“创森”期间对现有公园绿地进行完善,增添休闲、健身设施,为市民休闲活动提供便利,建设以乔木绿化为主的公共绿地,对城市绿化结构进行调整,继续增加乔木种植比例,增添遮荫效果。沿天门河两侧建设城区河流防护绿地,并形成沿河绿色走廊对江、河、湖、库等水体沿岸进行生态保护和修复,适宜绿化的水岸应绿尽绿,发挥城市休闲和景观美化功能,打造城镇居民游乐休憩地,进一步拓展绿化空间,为城市居民提供丰富多样的森林休闲场所。

结合环城绿化、新农村建设,营造良好人居环境。持续推进城镇绿化在已建成园林城市基础上挖掘潜力,见缝插绿,拆墙透绿,引进适应天门城镇绿化的优良花草树木,提升城市绿化品位大力推进乡村绿化建设,充分利用农村“四旁”(路旁、沟旁、渠旁、宅旁)土地资源,加快建立以村片林为主体,以道路绿化、沟渠绿化、庭院绿化为补充的村庄生态体系,实现林网围田、林带环村、大树遮街的绿化效果。

十四五”期间,力争创成省级森林城市,新增国家级森林乡村1个、湖北省森林城镇3个、湖北省绿色乡村10个。

2)长江防护林建设工程。项目重点安排在沿汉江及其支流两侧生态区位较为重要的乡镇。汉江及其支流沿岸以建设人工防浪林、护堤林为主;丘陵以建设水源涵养林,增加森林总量为主;对疏林地和人工造林困难的地段实施退化林修复。“十四五”期间,完成长江防护林建设工程(含血防林工程)2.5万亩。

3)农田林网建设项目。按照沟、渠、田、林、路综合治理的原则,结合水利兴修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对断带和网格较大的地方进行完善提高,积极稳妥地推进成(过)熟农田防护林更新改造,逐步建立点、片、网、带相结合的平原农田综合防护林体系。“十四五”期间,在境内150万亩农田范围内,规划新建高标准农田林网,林网宽520米,按造林密度每亩35株设计,折合造林面积5.4万亩,力争农田林网控制率达到95%以上。

4)乡村绿化造林项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结合田园风光和农耕韵味,以增加身边绿量为主,加大乡村造林绿化。保护和利用原有区域的地形地貌、水系水体、自然植被等生态本底资源,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突出乡村特色风貌。充分利用房前屋后、道路两旁的空隙地方进行造林绿化;积极引进社会资本参与乡村绿化,充分利用各类媒体、载体广泛开展宣传,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氛围;充分发挥村级组织作用,激发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人翁精神,让广大群众自觉参与到乡村绿化中来。“十四五”期间,实施乡村绿化造林面积10万亩。

5)义务植树项目。拓宽全民义务植树领域,丰富全民义务植树形式。大力倡导建设“八一林”“巾帼林”等纪念林,积极拓展公民义务植树尽责形式,鼓励全民积极参与义务植树活动。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积极探索以“互联网+”义务植树形式提高义务植树尽责率的方法与途径。

6)生态廊道绿化建设项目。境内所有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景区道路、县乡道路两旁和水系两岸没有绿化以及景观效果较差的地段进行绿化,提升景观效果,精心打造天门河汉北河生态廊道、长寿山张家湖华严湖生态绿廊、佛子山天门河汉江生态绿廊、沿江高铁(天门市境内)生态绿廊、许广高速生态绿廊,围绕绿化景观长廊,建设一批示范工程,发挥示范效应。按照两侧各510米宽度的标准,高标准绿化美化,在“十四五”期间,新建生态廊道250千米。

2.森林质量提升工程。

1)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示范项目。以精准提升森林质量、增强生态功能和生态产品供给为主攻方向,以多功能森林经营理论为指导,加快低产低效林改造,为建设美丽乡村和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修复低效防护林,改造低产经济林。以更新造林为主要措施,完成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示范工程0.2万亩。

2)森林抚育项目。大力开展森林抚育,进一步优化林分结构,提高单位面积森林蓄积量。以用材林和防护林为重点,实行森林分类经营、定向培育、分类指导。抚育公益林、新造幼龄林、改造林分密度过大的中龄林,全面提升森林的多种功能,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十四五”期间完成公益林、中幼林森林抚育18万亩。

3)低产低效林改造项目。实施低产低效林改造工程,全面提升森林质量。以混交林培育为主要改造方向,通过工程实施,合理增加珍贵树种、乡土树种、阔叶树种比重,加快混交、复层林培育,形成多层次、厚冠层、错落有致的森林结构。针对遭受自然灾害导致树冠枯死、严重影响生态功能和景观效果的林分以及其他原因导致林木枯梢、扭曲、生长量低下、经济价值低劣的林分,采取更新、补植、封山育林和抚育等措施,提高森林质量。“十四五”期间,实施低产低效林改造2万亩。

(三)湿地保护修复工程。

实行湿地资源总量管理,严守湿地生态红线,对现有32.26万亩湿地逐一编目、登记、公布,逐级分解落实保护任务,明确保护责任广泛征求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的意见编制湿地保护规划严禁开发重要湿地和自然保护区,并根据需要和具体条件实施退耕还湿、退养还滩。不断提高对湿地保护的管理、科研和监测水平,保护湿地功能和湿地生物多样性,严控天然湿地破坏性开发,遏制天然湿地下降趋势。“十四五”期间完成天门湿地保护规划、开展汉江及支流湿地保护与修复项目,加强湿地保护和修复工程,在主要河流两岸和湖泊水库沿岸补植耐水湿植物水生植物。完成湿地保护面积17.74万亩,使55%以上湿地得到有效保护。

(四)产业提质增效工程。

1.发展特色产业基地。

1)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项目。根据现有林地条件和发展潜力,借鉴林业发达省市的先进经验,利用较少的土地,实行高度集约化经营,大力营造速生丰产用材林、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增加木材和林产品的有效供给。结合天门林业自身特点和规律,以分类经营为基础,在好林业生态建设的同时,在林业产业发展较为集中和水热条件比较优越的地区,建设速生丰产用材林和工业原料林基地。“十四五”期间,在汪场、蒋场、张港、多宝、渔薪、拖市等乡镇完成杉木、杨树、枫杨、泡桐、喜树速生丰产林基地改造1万亩。

2)茶叶品牌项目。进一步做好陆羽文化的发掘、传承、宣传、教育,推广普及陆羽茶文化,打造茶平台,推进茶文化旅游,开展茶文化教育,打造“竟陵红”“季儿茶”等茶叶品牌。

3)特色经济林基地建设项目。积极发展地方特色经济林。重点发展桃、梨、柑橘、柿等名优品种的特色经济林,通过扩大经济林种植规模,打造天门特色经济林产业,实现农民增产增收。“十四五”期间在黄潭、皂市等乡镇建设特色经济林基地1万亩。

2.推进富民林业产业。

1)林下经济发展项目。突出林下经济产业优势及产业特色,因地制宜,以发展林下种养业、林间采集业和森林旅游业等为重点,积极发展林下经济,实现林业以短养长和农民增收致富。充分利用林地资源,大力发展林菜、林药、林菌、特色养殖等林经济,促进特色生态产业发展,进一步提高林业综合效益。“十四五”期间,开展林下养殖0.2万亩,创建林下经济示范基地1个。

2)苗木花卉建设项目。以培育龙头企业为突破,通过调整结构、优化布局、突出特色,进一步加快花卉苗木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标准化生产的步伐,把天门建成重要的花卉苗木生产、繁育加工基地。“十四五”期间,重点建设以高端草坪、高档盆花、盆景、珍贵树种、彩叶树种为主的中大型苗木基地。以花卉苗木基地为龙头,建设特色苗木花卉基地0.5万亩同时,打造市级绿化苗木基地市场1个,带动周边区域花卉苗木产业发展。

3)木材加工项目引进和采用先进技术、设备、工艺,提高传统产品设备自动化水平,提高环保标准,进一步丰富产品种类,提升产品档次。大力开发高附加值人造板(材)新产品,着力发展以人工速生材、小径材、木材加工剩余物为原料的人造板品种,适度发展以大径材为原料的人造板品种。大力提升木制家具、地板等现代家居产品产业。“十四五”期间,扶持木材加工企业2家,建设省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

3.促进森林康养旅游。围绕观光旅游、户外运动、休闲养生、生态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各类项目,充分调动各积极性,促进天门全域生态旅游产业蓬勃兴起。以张家湖、沉湖、佛子山、长寿山、五华山为天门绿色发展主阵地,按照4A级景区标准重点打造张家湖国家湿地自然公园;以皂市镇桃花园为主,辅以树莓、葡萄、柑橘等特色果树,构建特色果树经济观光园;结合长寿山、佛子山有机茶园,建设茶园观光、采茶制茶为主的茶园旅游观光乐园;在佛祖山村建成以花卉观赏区、果蔬采摘区、水上游乐区、茶文化区、山地娱乐区、康养休闲接待中心等“五区一中心”为核心的佛祖山现代田园生态观光旅游综合体。结合陆羽文化、石家河文化、竟陵文化、民俗文化等天门特色,以生态文明、文化休闲为建设理念,大力发展森林生态旅游。

4.探索林业碳汇项目。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有效发挥森林、湿地、土壤的固碳作用,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加强提升生态碳汇能力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加强数据资源共享,完善生态系统碳计量方法和手段,建立碳计量体系。加强生态系统定位观测与环境监测,提高响应气候变化的预测预警和应急应对能力。定量评估森林和湿地等生态系统活动在减排增汇中的作用,为有效管理生态系统碳汇,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提供科学依据。“十四五”期间,高校或碳汇开发企业加强合作,共同开发天门林业碳汇项目。

(五)监管体系建设工程。

1.林草湿资源数据“一张图”。通过加强森林、湿地、野生动植物、森林碳储量及森林生态服务价值等多资源调查和监测,形成较为完善的林业监测体系,建成以林业监测数据库系统为基础,公用信息网络平台为支撑,信息管理、成果评估与决策支持系统为核心,统一标准规范为保障的林业监测体系平台。实现林草湿监测信息采集规范化、数字化,信息传输网络化、实时化,预测预警准确化、及时化,决策调度、评估智能化、科学化、可视化。通过第三次国土调查、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数据、基本农田、自然保护地、公益林、湿地数据库融合对接,形成以国土三调数据为底板的林草湿资源管理“一张图”年度更新数据库。“十四五”期间,完成林草湿资源管理“一张图”年度更新建立评估体系,以实现动态监测并在需要时及时出各项评估。

2.林长制智慧平台项目。以林业发展的现实需求以及信息化建设的成功经验为基础,深度融合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与林业业务,建立集智慧感知、灾害应急、资源监管、政务服务等为一体的林业综合服务体系,深化信息技术在林业业务中的集成应用,提高现代林业的发展水平,实现林业智能、安全、生态、和谐发展。打造林业智慧感知平台,基于物联网,利用卫星、无人机视频监控等传感设备和智能终端,搭建覆盖全林区的物联网感知体系,形成“智慧感知”新模式,提高林火、病虫害、盗砍盗伐、野生动植物等的管理能力。实现智慧林长制平台与其他林业信息平台对接,大力推进智慧林业建设,实现森林资源和林长履责动态管理,为实现“林长制”提供信息化智能化支撑;到2025年,全市林业信息化率达到95%

3.森林火灾综合防控项目。在现有的省、市、、村级防火架构下,全市统一布局,重点加强预警监测系统、森林防火通信系统、森林防火信息处理与决策系统、森林消防队伍、森林消防装备能力、森林防火应急道路森林防火宣传教育系统建设。“十四五”期间,开展全市森林火灾风险普查1次,提高森林防火综合能力,提升林火管理水平,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1‰以内。

1)森林火险预警监测系统建设建设天门森林火险预警平台,新建1个新型森林火险综合监测站。建设短信推送宣传平台,推送进入天门市区域内森林防火提示预警短信;建设广播宣传平台,利用农村“村村通”广播,广泛宣传森林防火警示语等。在林内基地游客集聚林区林区与居民区结合部等重点区域和部位布设火源视频监控系统,新建视频监控系统2套。

2森林防火通信系统建设升级和改造通信调度系统,新增手持设备100台、卫星电话10部;配置无人机图采系统2套、购置小型应急通信车1辆。

3)森林防火信息处理与决策系统。新建市级森林防火指挥中心系统1套,提高信息安全应急响应能力,依托专业团队建立有效的运行维护支撑体系,提高森林防火综合保障能力。

4)森林消防队伍与装备建设。建立25人以上的专业森林消防队伍,提高和完善现有半专业森林消防队伍,按年稳定补充各类扑火设备。加强扑火物资储备建设新增风力(水)灭火机、灭火水枪、水泵、油锯、割灌机、扑火服装、二号扑火工具、灭火发射器、小型机具装备300台(套、把)和5辆森林防火指挥车、5防火运兵车,在重点保护区购置2台(套)大型森林灭火装备。加强物资储备库房建设在市内新建物资储备库房200平方米。佛子山国有林场、长寿省级森林公园各新建物资储备库房40平方米。

5)森林防火宣传教育系统建设。建立全方位、社会化的森林防火宣传教育网络体系开展多形式的森林防火宣传教育活动编写、制作宣传资料改善宣传教育设施条件等。新增大型宣传牌25块、中小型宣传牌10块、宣传印刷品10000份、其宣传设备若干。

6)重点保护区域森林防火建设。加强森林防火带建设在重点保护区域新建森林生物防火带10千米,防火带宽度2030米,栽植防火阔叶树种木荷、栲类、麻栎、冬青等,开设人工防火隔离带20千米,宽度1520米。新建蓄水池3座,每座40平方米,蓄水池容量50立方米。加强森林防火应急道路建设在森林公园、国有林场重点森林防火区域新建10千米森林防火应急道路,升级、改造森林防火应急道路10千米。

4.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项目。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体系建设,强化植物检疫;扩大推广无公害防治措施,实现综合防治全覆盖;逐步提高林业有害生物的生物防控技术水平,维护森林健康增强森林自净能力有序建立林业有害生物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社会化服务能力和水平。到2025年,全市林业有害生物测报准确率达到95%以上、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2.5‰以内,实现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率达95%以上无公害防治率90%以上种苗产地检疫率100%。

5.生态网络感知建设项目。利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采用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拍、地面调查等手段,实现“天空地”一体化监测,构建遥感分析、地面调查和定位观测一体化监测评价体系。整合应用天门生态定位观测研究数据,为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提供数据支撑。以全面实现生态网络感知为目标,以林业信息化建设为重点,完善信息技术在林业资源监测、评价、规划、管理、保护与合理利用等环节的应用。建设森林资源动态监测和管理系统、营造林管理系统、灾害监控与应急系统、综合办公系统和专用网络。强化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管理机构建设,力争在“十四五”期末,全面完成对市级及各乡镇林业智能管理系统升级建设

(六)林业基础保障工程。

1.林木良种保障项目。加强林木种苗生产供应、林木种苗行政执法和林木种苗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到2025年,改造扩建苗木基地5000亩、优良乡土树种苗木基地20亩、优良品系杨树苗木基地100建立林木种苗服务体系1套。培育各类苗木3000万株,生产丹红杨和中潜3号杨树苗木1000万株,优良乡土树种200万株。“十四五”期间,力争造林良种使用率达95%,基地供苗率达98%以上,全面提升林木良种繁育水平。

2.人才教育保障项目。统筹推进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建设,加强林业人才队伍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教育,大力开展业务培训,不断提高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到2025年,基层专业技术人才比例达到40%。“十四五”期间,对40岁以下委托培养5人,林业职工人才培训400人次,农户技术培训8000人次。开展干部职工短期培训和在职教育,提高业务水平;开展中长期的林业学历水平教育,着眼培养实用型乡土人才,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同时为在职人员专业技术职称晋升创造条件。

3.林业科技支撑项目。加强林业科技推广体系和示范工程建设。“十四五”期间,建设市级标准化林业技术推广站1处,创建林业科技示范村4示范户15户。科技进步对林业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80%

4.国有林场建设项目。新建、改造、维修林区道路、巡护步道、作业道等,完善供水设备设施,改善国有林场职工的生产、生活、办公条件,确保国有林场森林经营持续发展。“十四五”期间,新建林区公路2千米,改造林区公路10千米,维修便道2千米,维修林区作业道10千米,修建蓄水池2座。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严格目标考核

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对林业工作的领导,把林业建设纳入到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将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等指标纳入党委、政府考核体系,定期进行考核,确保领导到位、责任到位、投入到位。各属地政府对本辖区生态建设全面负责,政府主要负责和分管负责分别是生态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和主要责任人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规划引导、技术指导、督促检查和绩效考核全力推动规划实施。

(二)加大投资力度,拓宽融资渠道。

建立政府投入为主导、社会力量为主体、金融部门积极支持、全民广泛参与的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林业投入机制。积极争取中央、省级对林业生态建设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努力争取金融机构对林业建设财政贴息贷款的支持。积极鼓励社会资本和民间资金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和承包、租赁、兼并、收购等多种有效的经营方式,参与林业建设。积极推行古树名木、生态公益林与自然保护地认养活动有效促进社会资本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深化政银担合作,引导金融机构与林业经营主体对接,引导辖区内金融机构做好林业信贷和保险等服务,用好国家财政贴息、保费补贴等政策。支持林业经营主体以林地经营权、林木所有权、大型机具等生产设施和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以及林权抵押贷款。创新林业投融资方式,建立持续有效的投融资机制。

(三)全面深化改革,增强发展活力。

全力推行实施林长制,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同志担任总林长;设立副总林长,由市四大家领导担任,实行分片负责严格考核,强化监督,构建党政同责、属地负责、部门协同、源头治理全域覆盖的长效机制。完善集体林权制度,积极开展公益林补偿收益质押贷款工作,创新林业金融产品,开展特色林产品保险,探索保单质押贷款模式。巩固完善国有林场改革成果,加快推进现代化国有林场建设,提升国有森林资源质量和效益。深化“放管服”改革,着力创优营商环境。全面落实“综合窗口”改革、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有关任务,推动更多林业政务服务事项“全程网办”。加大林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加快建立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确保资源高效利用,增强发展活力。

  1. 加强资源保护,改善林业民生。

坚决守住生态红线,切实保护森林资源,严格执行林木限额管理、凭证采伐、凭证运输、凭证经营加工和林地定额管理、征用征收审核审批制度等管理制度,加强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确保森林资源稳步增长,保障生态安全。切实加强乡村现有自然生态的保护,对自然保护地、森林自然公园、湿地生态以及各类村庄片林要严格保护,保持自然风貌。加强林业执法队伍建设,加大护林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行为,巩固造林绿化成果,确保森林资源安全。坚持合理利用林业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林下经济等绿色产业,提高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满足大众需求,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五)筑牢科技支撑,夯实基础保障。

加强林业科技创新及研究,大力推广良种壮苗、森林培育、林副产品加工的新技术、新材料、新方法,加大林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提高林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与资金收益率。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协作,发展高科技林业,使高科技林业产业比例到2025年达到30%以上。着力开办各种形式的实用技术培训班,提高林产品科技含量,以科技进步带动林业产业发展。建立林业科技示范点和示范户,组织专门人员进行新品种、新产品开发研究。

大力开展森林培育、森林提质。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和森林火灾防控,保护森林资源。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林业基础设施条件、改善国有林场交通、生产、生活、办公条件。加快林业信息化建设,建立林草湿资源“一张图”“一套数”“一体化”管理服务信息平台。加强全市各级林业行政机构建设,建立健全森林资源管理体系、生态保护监测体系、林业执法体系和科技服务体系;将森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治以及林业行政执法体系等方面的装备和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基本建设规划。着力加强林业工作站、科技推广站等基层单位建设,稳定机构队伍。加大对林业队伍的培训和教育,强化服务意识,提高干部职工综合素质;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坚持依法行政,深化政务公开,全面提升管理服务水平。加强人才培养,建立人才激励与竞争机制。全面夯实林业基础,保障林业建设顺利开展。

(六)加强人才培养,重视基层建设。

创新和完善林业人才培养和人才评价激励机制,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多渠道引进和培养高水平专业技术和经营管理人才。加快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优化基层林业人才配置机制。大力培养林草湿科技领军人物、科技拔尖人才和基层技术骨干。制定人才能力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加强技能培训,鼓励林草从业人员学习先进科学技术,提供学习条件,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

明确基层工作站(所)的公益属性,改善基层工作和生活条件。推进基层站(所)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发挥基层人员优势,强化林业执法,成立统一的林业综合执法队伍、综合防火队伍、技术推广队伍,加强执法力量,改善执法检查装备条件。加快生态护林员、公益林管护员等林业管护人员职能任务融合,保持生态管护队伍稳定。

(七)完善市场体系,强化社会服务。

规范市场行为,完善市场竞争机制,推进林业品牌建设,完善林业标准体系,增强林业产业竞争力。建立健全林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体系,全面提高林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建立和完善木材经营加工、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经营利用、林木种子生产经营等行业市场准入制度,大力推进森林认证和林产品产销监管链认证。

鼓励建立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和各类林业专业协会,提高林业产业化、市场化程度。加快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伐区调查设计等中介机构建设。进一步健全森林资源流转服务平台,着力推进林权抵押贷款,全面盘活森林资产,依法规范森林资源流转。完善基层林业服务体系,强化社会服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打印] [关闭]

版权所有:天门市人民政府天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主管天门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主办

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12345(市内)、0728-4812345(市外)】

政府网站标识码:4290060001鄂ICP备05005537号-1鄂公网安备42900602000138号